出版時間:2008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高晶一 頁數(shù):283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是對漢語與北歐語言的源流關系研究。作者利用較新穎的方法對漢語與丹麥語、瑞典語、英語、芬蘭語、愛沙尼亞語、其他烏拉爾語系語言從語音、語法、詞匯進行了比較;并從歷史學、文字學、分子人類學等角度尋找佐證以支持作者觀點。本書為語源學的研究增添了新的色彩。
書籍目錄
序一序二范例上編 導論 第一章 漢語源流探究 一 語言源流探究啟蒙 二 漢藏同源路線 三 漢南同源路線 四 漢北同源路線 五 漢歐同源路線 六 傳統(tǒng)路線總覽 七 漢宋同源路線 第二章 歷史比較正辭學基礎 一 確定被正詞 二 選取擬正辭 三 對照基準音 四 判定擬立正辭 五 驗證擬立正辭 六 歷史比較正辭范例 第三章 語言基礎 一 芬蘭語詳介 二 愛沙尼亞語詳介 三 西海宋語言及烏拉爾語言簡介 四 丹麥語詳介 五 瑞典語詳介 六 北海姜語言及印歐語言簡介 第四章 共時詞匯比對 第五章 周邊學科線索 一 歷史學線索 二 文字學線索 三 分子生物學線索 第六章 漢語的三大來源 一 神農(nóng)、軒轅、夏、商、周 二 炎帝黃帝同源于少典 三 小隱于野,大隱于市下編 詞橐比較 第七章 上古與外方韻尾對應表 第八章 歷史比較正辭集(漢外關系詞集)附錄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上編 導論 第一章 漢語源流探究 一、語言源流探究啟蒙 漢語社會自古傳承漢字這一基本用于記錄詞源的工具。因此,即便在互不相通漢語方言間,只要有識字的長者在,就不用語言學者來發(fā)現(xiàn)并研究他們的語言原本同源?! ⊥庹Z社會并非如此幸運,他們未傳承用于記錄詞源的漢字或相當文字,而傳承用于記錄語音的各種字母,更于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依各自不同標準創(chuàng)制音文。因此,在互不相通外方語言間,只要沒有同源歷史記載存在,就僅能等語言學者來發(fā)現(xiàn)并研究其語言原本同源。 在中國以內,國人不敢輕易否認一種自己聽不懂的語言其實與自己的語言同源。此為相當進步的語言認識。可惜國人未曾將此認識帶出中國。西方在世界語言源流探究上走在了前頭。 基于18世紀的東方語言大發(fā)現(xiàn),西方于19世紀開創(chuàng)歷史比較語言學,提出“印歐語系”等理論。西方歷史比較語言學主要目標是用人為構擬的原始語言拼音文充當統(tǒng)一字源記錄。理論土,其構擬的原始語言拼音文就相當于漢字正辭。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