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史(上下)

出版時間:2008-10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英】屈勒味林  頁數(shù):812  字數(shù):683000  譯者:錢端升  
Tag標簽:無  

前言

  單本的英國歷史以我所知最佳者有三本,一為伽地納的《學生用的英國史》,二為格麟的《英吉利人民的短史》,三即我現(xiàn)在所譯屈勒味林·喬治·馬可雷著的《英國史》①。三位著者都是英國名史家,三書亦各有特長之處。格麟的《短史》因能注重于全民的生活,因能不限于政爭,兵爭,及君主政客的起伏,故為著史者辟了一個新的途徑,而為他白己博得了極大的聲譽。伽地納的書固屬于課本一類之書,但他為精博宏通的史家,且其取材的宏富,抉擇的精密,條理的清晰,究非一般教科書所可比擬,故我亦不能因其為教科書而遽不列它為最佳的單本歷史之一。然而無論你怎樣推崇伽地納或格麟,無論你怎樣力稱它們特有的優(yōu)點,如同伽地納之宜于初學,及格麟之特辟一徑,屈勒味林的《英國史》一出版而最佳單本歷史之譽便舍它莫屬。

內容概要

本書的作者與譯者均是名家,本書約80萬字,圖片400件,分種族的混合、民族的造成、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及海權、國會的自由及海外膨脹、海外華族政治及工業(yè)革命的初期、機器時代的海權及民主政治的趨近等六卷,依年代的順序,敘述自遠古至1918年的英國要人大事經過,同時又不忘以國家的經濟狀況、政治制度及海外事業(yè)為根據(jù)而論列到社會發(fā)展的種種。是一部既具有學術性又具有趣味性的整體性歷史讀物。

作者簡介

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1876-1962),其姓舊譯屈勒味林,今譯特里維廉。英國自由主義史學家。畢業(yè)于哈羅公學及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927年任劍橋大學近代史欽定講座教授,1940年任三一學院院長。撰有《威克利夫時代之英格蘭》等,其書兼具學術性與普及性。其中《英格蘭

書籍目錄

上冊  譯者序  著者序  緒論  第一卷  種族的混合  自最古迄諾曼征服    概說    第一章 始祖 伊比利亞人及塞爾特人    第二章 羅馬不列顛    第三章 諾爾狄克人侵占的初幕 盎格魯薩克森征服    第四章 地中海勢力的重起,耶教的回復    第五章 諾爾狄克人第二次的入侵 外琴人的留居及勢力    第六章 后期薩克森英吉利的生活狀態(tài) 封建主義的蠶侵克弩特及諾爾狄克人的海上帝國    第七章 海斯頂斯以前之諾曼征服 1042-1066    第八章 諾曼征服的完成及諾曼制度的建立 1066-1135  第二卷  民族的造成  自諾曼征服迄宗教改革    概說    第一章 無政府狀態(tài)及王權的復振 采地制的發(fā)達    第二章 寺院生活 教國關系 及新的法院和法律    第三章 十字軍 憲政的肇始    第四章 中古的會社生活 國會的發(fā)展    第五章 愛爾蘭威爾士蘇格蘭    第六章 百年之戰(zhàn) 英吉利語言之起    第七章 黑死 羅拉特派    第八章 國會的發(fā)達 玫瑰之戰(zhàn)  第三卷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及海權推鐸爾時期    概說    第一章 推鐸爾的政府 社會及經濟的變遷    第二章 新的宗教潮流 海事及海軍    第三章 欽定的及國會的宗教改革    第四章 抗議教及公教的插戲    第五章 依利薩伯及教社問題的解決 蘇格蘭的宗教改革    第六章 英吉利海權的肇始    第七章 偉大的依利薩伯時代 威爾士及愛爾蘭下冊  第四卷  國會的自由及海外膨脹斯圖亞特時期  第五卷  海權華族政治及工業(yè)革命的初期  自烏得勒支迄滑鐵盧  第六卷  機器時代的海權及民主政治的趨近  漢諾威王朝的后期  結論  1901—1918  1770年以來的內閣  參考書目  譯名對照表

章節(jié)摘錄

  上冊  第一卷 種族的混合 自最古迄諾曼征服  第一章 始祖 伊比利亞人及塞爾特人  不列顛島 不列顛未成海島以前種種地質上的變化,火山及崗嶺的起滅,滿植煤樹的熱帶濕地,以及海底白堊岡地的長成等等:我不預備在此記述。我也不想分別自“皮爾當人”(Piltdown Man)起,在間冰期中漫游不列顛之各種原始獵人的族類。有靈氣的真人(Homo Sapiens)大概在冰河末期之后,乘北歐春暖之時,始隨大冰北退,而踐今不列顛之土。當時不列顛尚為大陸之一部,故徒步并不為難。最普通之鳥獸,花草,樹木殆于此時與人類同來。此種以獵射馬,馴鹿,及大象為生之人類殆為我人之始祖,因為我們所承認的祖先,在移殖不列顛時難保不和此輩早在該地之獵人有生聚的關系。當此時候。介乎多維(Dover)及加萊(Calais)間之白堊高原仍成連續(xù)不斷之形勢,泰晤士河則流入萊因河之下游,而萊因本身則經今已沉埋北海之水草地而入北冰洋。至今在洋中之暗沙(DoggerBank)上有大象及馴鹿之殘骨甚多,即當時萊因河出口時所遺留者?! 〔涣蓄嵲诒幽┢谝郧凹群捅睔W其他各部同沉淪于大冰之下,則前此的動植物自亦同歸于盡,而后此繁殖于空地的動植物自亦同一種原。所以不列顛的動植物,除了特產的一種紅松雞(grouse)外,與北歐的動植物極少出入。反之,愛爾蘭在多維一帶的白堊岡地沉為海峽以前,即已和英格蘭斷絕,所以它的哺乳類,爬蟲類,及樹草種類要比英格蘭為少?! ∽院{將它和大陸分離后,不列顛又歷數(shù)世紀盡為森林,樹枝接樹枝,可連數(shù)百哩之高山平地而不斷。林木茂盛,枝葉叢生;地潮苔生,終歲不見日光。每當夏日晨曉,微風吹動的時候,樹枝聲聲作響,而億兆禽鳥亦隨之而歌。這種清歌美樂,只食肉衣皮的獵人可得聞見。然獵人亦為數(shù)極少。他們偷偷的穿過深林,而覓野獸時,固為野獸所懼,但他們自己也是無識無知;不知自己是島民,更不知此滿布池沼之潮濕林地以外,尚別有世界。

編輯推薦

  《大國歷史大國性格:英國史(套裝上下冊)》是一部既具有學術性又具有趣味性的整體性歷史讀物 。  20世紀初英國人所撰單本《英國史》,有三本最佳:一為伽地納之《學生用英國史》,二為格麟之《英吉利人民簡史》,三為屈勒味林之《英國史》。三書作者均為英國著名史家,三書亦各有其優(yōu)長,然三書之中能享“最佳單本歷史”之譽者,非特氏《英國史》莫屬,此書范圍之廣大,材料之宏博,文筆之卓絕,涵義之深長,均超過其他兩書,被《泰喏士報·文學副刊》評為“最偉大的著作”……  譯者錢端升以“最偉大”評《大國歷史大國性格:英國史(套裝上下冊)》:“而且一九二六的《英國史》,除了被推為近十年來英國最偉大的著作外,一般人更公認為屈勒味林一生的巨著。名史家名著的價值于此蓋不難推想而知。”(《譯者序》)  錢端升又以“英史中之時者”評《大國歷史大國性格:英國史(套裝上下冊)》:“《英國史》這樣被世推崇的原因甚多,其最重要者,一為范圍的廣大,……二為材料的宏博,……三為文筆的卓絕,……四為涵義的深長,……無論在哪一方面,屆勒味林(今譯特里維廉),據(jù)我觀察所及,實勝他幾籌。世人每稱耶教《圣經》為萬書之書,而孔子則為圣之時者,我如以‘英史中之時者也’稱屈勒味林,我想也不會有人愿駁我罷!”。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英國史(上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9條)

 
 

  •   我喜歡歷史書,尤其是英國史。
  •   沉甸甸的兩冊《英國史》拿在手里,肅穆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此書中文初版于1931年,洋洋灑灑60余萬言。在“譯者序”中,錢先生提到,譯本的緣起是他想挑選一本合適的教科書來介紹英國制度,本書面世之初聞名遐邇,錢先生也為之傾倒。何炳棣在回憶錄中特別提到,錢師英文造詣甚深,酷嗜西方史學名著,投入大量精力翻譯崔偉林的《英國史》。屈勒味林,更常見的譯名為崔偉林,出身英國世家。母親是赫赫有名的歷史學家馬考利(ThomasBabingtonMacaulay)的侄女,父親也是那個時代的著名歷史學家。家庭傳統(tǒng)賦予他撰寫英國史的使命感,使其不是為歷史而寫歷史,重在發(fā)揚光大英國的自由主義傳統(tǒng)。他的主要思想是“歷史是向前進的,自由是爭取來的”;在英國歷史上表現(xiàn)為新教對抗天主教的勝利,表現(xiàn)為發(fā)展國會限制君主權力。一部英國史,可以說是創(chuàng)造進步人群和阻礙進步人群之間斗爭的歷史。屈氏文筆優(yōu)美,才華橫溢,早在大學時代,就把英國遠古時代的歷史寫得如詩如畫,贏得不少贊譽。他的歷史寫作采用的是文學的表達方式,與當時流行的以科學方式還原歷史的著作截然不同。學院派的歷史學家譏諷他治學不嚴謹,選擇材料來證明自己預設的觀點,“以古喻今”(presentist)來鼓吹自由黨的理念。事實上,縱觀思想史、學術史,由于志趣差異而出現(xiàn)的此類聚訟并不鮮見。屈氏具有貴族懷舊傾向,文中不時流露出居高臨下的說教,這一點也為人詬病。但他的書曾深受一般讀者的喜愛?!队贰分形陌鎲柺罆r,錢端升年僅26歲,剛從美國學成歸國,在清華大學任教。這本書能引起他如此大的共鳴,主要原因是錢先生的研究領域是議會制度,他在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題目就是《議會委員會制:比較政府研究》(ParliamentaryCommittees:AstudyofComparativeGovernment)。要建立比較政治學的學科框架,英國代議制的形成是需要系統(tǒng)鉆研的。屈氏《英國史》在敘述國會制度的興起時,熱情洋溢,深得錢先生鐘愛,使他在撰寫《法國的政治組織》,可能同時還在準備《德國的政府》《法國的政府》兩書期間,還在逐字逐句翻譯此書。1934年初,錢先生在《東方雜志》發(fā)表題為“民主政治乎?集權國家乎?”的文章,提出“開明專制”的看法,引發(fā)學界的一場辯論。這個觀點很可能就是受到屈氏的影響。錢先生認為,英國議會制度是在和平演進的政治環(huán)境下形成的,考慮到中國的國民素質,需要較長的準備時間,讓有能力、有理想的獨裁作為過渡,未嘗不可。當時,丁文江、蔣廷黻認為此觀點有道理,胡適、張奚若等人則反對。錢端升在“譯者序”中稱這本書為“英史中時者”,猶如孔夫子為“圣之時者”,初看不明白其中真意,以為大體是恭維話。細查之,“時者”,“順應時勢”之謂,那么,這意思就是屈夫子適應了的現(xiàn)實生活和時代的要求。不過,他的這部《英國史》能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答案恐怕不甚樂觀。1992年,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教授卡納定(DavidCannadine)出版了一本屈氏的傳記,指出屈氏寫本書時,英國的自由主義正在消失。19世紀末,自由放任經濟已走到極限,童工、礦工的悲慘生活讓英國人普遍意識到,國家必須出手建立社會福利。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自由黨基本被新興的工黨所取代,余留小部分成為社會民主黨,在英國政治上已起不了作用。這些變化,錢先生應該都看在眼里,卻不知作何感想。錢先生后來談到自己的著作時曾表示,他比較中意《德國的政府》,似乎沒有特別提到譯著《英國史》。無論《英國史》的學術價值如何,譯出這部作品,錢先生的毅力令人欽佩。在卷首,他寫下:“獻給淑嫻:沒有她的壯游學樂我恐不會有勇氣來翻譯這巨著,沒有她的頻頻慰勉我決不會有精力來完成這翻譯?!碑敃r,風華正茂的錢先生,正著手建立政治學的學科體系,潛心教學,頻頻發(fā)表時評,欲為苦難的祖國開一條太平路。此時,手捧屈氏著作,咀嚼優(yōu)美英文,尋找適當?shù)闹形谋磉_,有賢妻在側慰勉,這是多么寫意的日子。日后顛沛流離,受苦受難,回頭來看,這應該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屈氏1962年過世,這本著作很快被世人遺忘??{定認為,這位歷史學家還是有研究價值的,他的作品反映了他生活的時代看問題的角度。屈氏一向認為,要了解一個時期的
  •   還行,翻譯顯得跟現(xiàn)代語言有差距
  •   本書作者在撰寫英國歷史時缺乏一種宏觀的思維構架,所選內容也并不非常精當。敘述時缺乏完整性與結論性的概括,常常流于表面。譯者雖為學界巨擘,但語言能力似乎一般,且文白夾雜,晦澀無比。比起其他版本的英國歷史書籍,此書只能說是差強人意了。
  •   學習必備的 很好的輔導書
  •   是正版書,應需要買來學習的,若
  •   粗學一下吧,增廣見聞
  •   超值真超值
  •   好東西,就是買了半年還沒看
  •   經典但不推薦
  •   大家作品,值得信賴。
  •   很翔實的歷史著作
  •     相對于書本內容的翔實與否,更為關心譯者的生平,主要是由于翻譯的行文手法和寫作格式對于長期習慣于簡體字、大陸式的白話文的讀者,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因之文化運動初期的那類語句邏輯也在此書中保留了下來。。錢端升是新文化運動氣息很濃重的人物,歷經中國變遷,其本身的學術貢獻可能對于憲政類學科的師生更為熟悉,但是從這本書籍的翻譯中,蓋也能看出其功力之深。不過譯文的成文年代較早,因此對于英文名詞的翻譯與當前的慣用詞之間有一定差別,讀起來有時摸不著頭腦。
  •     屈勒味林,更常見的譯名為崔偉林,出身英國世家。母親是赫赫有名的歷史學家馬考利(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的侄女,父親也是那個時代的著名歷史學家。家庭傳統(tǒng)賦予他撰寫英國史的使命感,使其不是為歷史而寫歷史,重在發(fā)揚光大英國的自由主義傳統(tǒng)。他的主要思想是“歷史是向前進的,自由是爭取來的”;在英國歷史上表現(xiàn)為新教對抗天主教的勝利,表現(xiàn)為發(fā)展國會限制君主權力。一部英國史,可以說是創(chuàng)造進步人群和阻礙進步人群之間斗爭的歷史。
       屈氏文筆優(yōu)美,才華橫溢,早在大學時代,就把英國遠古時代的歷史寫得如詩如畫,贏得不少贊譽。他的歷史寫作采用的是文學的表達方式,與當時流行的以科學方式還原歷史的著作截然不同。學院派的歷史學家譏諷他治學不嚴謹,選擇材料來證明自己預設的觀點,“以古喻今”(presentist)來鼓吹自由黨的理念。事實上,縱觀思想史、學術史,由于志趣差異而出現(xiàn)的此類聚訟并不鮮見。屈氏具有貴族懷舊傾向,文中不時流露出居高臨下的說教,這一點也為人詬病。但他的書曾深受一般讀者的喜愛。
       《英國史》中文版問世時,錢端升年僅26歲,剛從美國學成歸國,在清華大學任教。這本書能引起他如此大的共鳴,主要原因是錢先生的研究領域是議會制度,他在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題目就是《議會委員會制:比較政府研究》(Parliamentary Committees: A study of Comparative Government)。要建立比較政治學的學科框架,英國代議制的形成是需要系統(tǒng)鉆研的。屈氏《英國史》在敘述國會制度的興起時,熱情洋溢,深得錢先生鐘愛,使他在撰寫《法國的政治組織》,可能同時還在準備《德國的政府》《法國的政府》兩書期間,還在逐字逐句翻譯此書。
       1934年初,錢先生在《東方雜志》發(fā)表題為“民主政治乎?集權國家乎?”的文章,提出“開明專制”的看法,引發(fā)學界的一場辯論。這個觀點很可能就是受到屈氏的影響。錢先生認為,英國議會制度是在和平演進的政治環(huán)境下形成的,考慮到中國的國民素質,需要較長的準備時間,讓有能力、有理想的獨裁作為過渡,未嘗不可。當時,丁文江、蔣廷黻認為此觀點有道理,胡適、張奚若等人則反對。
       錢端升在“譯者序”中稱這本書為“英史中時者”,猶如孔夫子為“圣之時者”,初看不明白其中真意,以為大體是恭維話。細查之,“時者”,“順應時勢”之謂,那么,這意思就是屈夫子適應了的現(xiàn)實生活和時代的要求。
       不過,他的這部《英國史》能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答案恐怕不甚樂觀。
       1992年,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教授卡納定(David Cannadine)出版了一本屈氏的傳記,指出屈氏寫本書時,英國的自由主義正在消失。19世紀末,自由放任經濟已走到極限,童工、礦工的悲慘生活讓英國人普遍意識到,國家必須出手建立社會福利。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自由黨基本被新興的工黨所取代,余留小部分成為社會民主黨,在英國政治上已起不了作用。這些變化,錢先生應該都看在眼里,卻不知作何感想。
       錢先生后來談到自己的著作時曾表示,他比較中意《德國的政府》,似乎沒有特別提到譯著《英國史》。
       無論《英國史》的學術價值如何,譯出這部作品,錢先生的毅力令人欽佩。在卷首,他寫下:“獻給淑嫻:沒有她的壯游學樂我恐不會有勇氣來翻譯這巨著,沒有她的頻頻慰勉我決不會有精力來完成這翻譯。”當時,風華正茂的錢先生,正著手建立政治學的學科體系,潛心教學,頻頻發(fā)表時評,欲為苦難的祖國開一條太平路。此時,手捧屈氏著作,咀嚼優(yōu)美英文,尋找適當?shù)闹形谋磉_,有賢妻在側慰勉,這是多么寫意的日子。日后顛沛流離,受苦受難,回頭來看,這應該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
       屈氏1962年過世,這本著作很快被世人遺忘??{定認為,這位歷史學家還是有研究價值的,他的作品反映了他生活的時代看問題的角度。屈氏一向認為,要了解一個時期的歷史,必須看懂同時期的文學;要領略文學的含義,必須知道那創(chuàng)造過程所處的歷史時代。錢先生《英國史》的翻譯,也反映了他生活的時代和他個人生命上的際遇。
       今天重新印行這部譯作,對于當下的中國,有一種別樣的意義。盡管作者和譯者都已作古,但我們還是愿意撫去塵封,以虔誠的尊重,把他們看做啟迪民智的“時者
  •     我只看了下冊,是否在上冊中有相關的解釋、說明,我不太了解。
      
      書是很不錯的,在有條不紊地敘述歷史的同時有精辟的見解。雖然翻譯在今天看來有點難讀,譯名也不是今天通用的譯名,不過如果之前讀過其它英國史,理解該書應該不會有什么問題。
      不過插圖就比較成問題了。
      第一是插圖肖像的名字跟文中敘述的名字不匹配。書中的譯名很多與今天的通用譯名不一致,而肖像的名字又多采用今譯。如肖像名字為皮爾、格萊斯頓的,文中名字為比耳、格拉德斯吞。
      第二是同一幅肖像下的譯名混亂。如小皮特肖像下的介紹,把小皮特稱為庇特,這是跟書中敘述的部分一致的,但說到他的父親時,就譯成了皮特,好像他跟他父親不同姓似的。
      第三是肖像配圖錯誤。還是Pitt,是Pitt the Elder,這次在肖像底下的介紹又變成了庇特。但配的圖是錯誤的。很明顯那個是小皮特。從服裝和頭發(fā)的樣式上就可以看得出來,是屬于比老皮特更晚的時代。這幅畫像應該是那個年代因為處于臨摹鏈條末端而變得不忠實的摹本,就像柏拉圖說的,模仿的模仿,與真理隔著許多層。還有一個證據(jù),就是如果把它與真正的老皮特肖像一比,就知道這張肖像是錯誤的了。
  •   謝謝介紹
  •   馬考利有4卷本的《英國史》那個聽說才是大作,中國好像無譯本
  •   but時尚不是一去不返,而是反反復復的。。。
  •   插圖和文本譯本不同書中就有說明。大概插圖是后挑選的,按照出版慣例不好再翻譯成舊版,但是又必須尊重錢先生不能更改文本中的翻譯版本。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