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3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郭杰 頁數(shù):352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古代思想與詩的世界》貫穿著這樣的一個觀點:詩歌是一種在特定社會歷史環(huán)境和精神文化傳統(tǒng)中形成的藝術形態(tài)。作者試圖運用現(xiàn)代美學理論、審美價值探討中國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研究古代哲學思想與詩詞歌賦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豆糯枷肱c詩的世界》有較強的可讀性。
作者簡介
郭杰,文學博士?,F(xiàn)任深圳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兼任中國屈原學會副會長,中國詩經(jīng)學會理事。曾任吉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副所長,美國康奈爾大學訪問學者。深圳市優(yōu)秀教師,廣東省“千百十工程”省級學術帶頭人。著有《屈原新論》等書,主編十卷本《中國文學史話》等書。在《文藝研究》等刊物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承擔多項國家級、省部級項目。歷獲第一屆國家社科項目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第三屆吉林省優(yōu)秀圖書一等獎、廣東省第一屆社科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深圳市第四屆社科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等。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夏商時代的天命觀念及其文化形態(tài)一 天命觀念:思想的核心二 巫史卜問:智慧的職業(yè)三 甲骨文字:文化的載體四 青銅饕餮:觀念的凝聚第二章 周代的天命觀念及其詩化表現(xiàn)一 天命觀念:古老的傳統(tǒng)二 周代思想:自覺的繼承三 時代特征:“天”與“德”的統(tǒng)一四 末世反映:天命的衰落第三章 周代的禮樂文化及其源流演變一 禮樂的源起:從巫儀到政教二 禮樂的關系:主輔相依三 禮樂的變遷:本質(zhì)性影響第四章 春秋戰(zhàn)國時代士階層的類型與文化心態(tài)一 歷史定位:一個社會階層的崛起二 類型分析:策士、學士及其他三 文化心態(tài):從交換意識到歷史責任第五章 上古民歌習俗與《詩經(jīng)》對答之體一 對答之體:遙遠的習俗二 男女互唱:《詩經(jīng)》的藝術表現(xiàn)三 綿延不絕:歷史意義與影響第六章 上古詩歌歷史發(fā)展的一個實證考察一 文學傳統(tǒng):超時空的回響二 藝術結(jié)構(gòu):驚人的一致性三 形象塑造:神性與人性相交融四 視點變化:從“他”到“我”第七章 孔子的詩學思想一 孔子:哲人與藝術二 “盡善盡美”:功利詩學的奠基者三 “文質(zhì)彬彬”:中和之美的倡導者四 “興觀群怨”:詩歌特質(zhì)的闡發(fā)者第八章 孟子的精神世界一 孟子:亂世的哲人二 “仁政”:孟子的社會理想三 “性善”:孟子的道德思想四 “浩然之氣”:孟子的個性文采第九章 老子“道”本體的無限性及其審美轉(zhuǎn)向一 “道可道,非常道”:本體無限性與語言有限性的悖論二 “‘道路’(Weg)即道(Tao)”:本體觀念的跨文化回響三 “詩與思的近鄰關系”:從本體無限性轉(zhuǎn)向?qū)徝罒o限性第十章 陶淵明詩歌風格之闡釋一 “平淡”:一位詩人和一種詩學理想二 “自然”與“平淡”:性格與風格三 “平淡”的藝術內(nèi)涵:作為一種風格四 余言:總歸“平淡”還是并不“平淡”第十一章 歐陽修人生歷程及其文學成就引言一 寒苦家境走出的俊彥青年二 投身改革,積極參與“慶歷新政”三 從“醉翁”到“六一居士”四 杰出的文學家、文壇盟主第十二章 元好問詩歌創(chuàng)作及其詩學貢獻引言一 詩人的時代二 家世與早年生活三 避亂南遷四 家居登封五 三為縣令六 癸巳之變七 “家亡國破此身留”八 讀書山下的遺民生涯九 杰出的詩歌成就十 《論詩三十首》第十三章 古典詩歌中生命意識的內(nèi)涵與泛化一 生命意識:作為一種人文精神二 立德、立功、立言:生命意識的基本表現(xiàn)三 懷古、飲酒、山水:生命意識的泛化現(xiàn)象第十四章 古典詩歌藝術鑒賞舉隅一 漁父意象的發(fā)軔之作:讀楚辭《漁父》二 眼觀風波浩蕩,胸懷日月運行:讀曹操的《觀滄?!啡?睹新春之景,詠鄉(xiāng)思之情:讀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四 仰望泰山,志在高遠:讀杜甫的《望岳》五 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讀李清照的《如夢令》六 夏夜的圖景,豐年的歡樂:讀辛棄疾的《西江月》第十五章 古典小說中詩文融合傳統(tǒng)的淵源與發(fā)展一 詩文融合:鮮明的民族特征二 先秦兩漢:詩文融合的淵源三 魏晉南北朝:詩文融合的形成四 唐宋時代:詩文融合的高峰期五 明清時代:詩文融合的新局面附錄一 詩學二題一 中國古典詩學的抒情理論二 公木的詩學世界附錄二 書評二則一 中國上古詩歌的歷史文化觀照——評姚小鷗的《詩經(jīng)三頌與先秦禮樂文化》二 廣闊的視野,嶄新的高度——評周惠泉的《金代文學論》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夏商時代的天命觀念及其文化形態(tài) 一 天命觀念:思想的核心 夏商時代,是中華文明傳統(tǒng)的萌發(fā)時期。.這表現(xiàn)在當時的語言文字、宗教觀念、青銅藝術等許多具體層面,總起來看,就是被濃郁的天命神學的觀念所籠罩,人類因為主體意識的匱乏而只能匍匐于至尊無比、至高無上的神靈的面前,迷惘在自己虛幻構(gòu)想出來的種種神性啟示之中,從而形成了以天命觀念為核心的思想意識。這一方面反映出當時人類文明本身的脆弱,而另一方面畢竟也顯示出人類已經(jīng)脫離了原始時代的蒙昧和混沌,而萌發(fā)出一種雖然稚嫩、但卻具有整體性的文明?! ≡紩r代的人們,由于低下的生產(chǎn)力水平的限制,對于宇宙自然的認識也就是十分幼稚的。具體說來,就是以為萬萬千千的自然物體和林林總總的自然現(xiàn)象,都是和人類本身一樣,有著人格化的情感、愿望、思想等等,這就是人類學上所謂的“萬物有靈”的現(xiàn)象。到了夏商時代,情況則有了很大的變化,各種具體的自然性的、社會性的神靈,被整合到一個龐大的體系之中,進而歸屬到一個至高無上的神秘性的“天”的統(tǒng)轄.之下。這種思想發(fā)展的軌跡,與人類文明演進的一般規(guī)律也是頗為契合的。談到早期宗教的形成和發(fā)展,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曾經(jīng)指出: 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nèi)粘I畹耐獠苛α吭谌藗冾^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在更進一步的發(fā)展階段上,許多神的全部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都轉(zhuǎn)移到一個萬能的神身上,而這個神本身又只是抽象的人的反映?! 《鞲袼顾^“萬能的神”,就非常類似于中國的夏商時代的“天”(或“帝”)。這種至高無上、統(tǒng)轄萬物的“萬能的神”或“天”的觀念,較之原始時代的“萬物有靈”的觀念,無疑是一個質(zhì)的變化?! ≡谠催h流長的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天”的觀念一直受到高度的尊奉,居于思想意識的核心地位,盡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觀念的內(nèi)涵、外延也發(fā)生了相當?shù)淖兓?,但人們對“天”的敬畏之情、歸屬之感,卻幾乎從未動搖過。直到今天,每當人們表示驚訝、慌亂、恐懼、敬佩、贊嘆等諸多極度強烈的感情的時候,還是會不由自主地發(fā)出“天(?。钡暮艉?,可見這種傳統(tǒng)的觀念浸潤人心之深刻、影響文化之長遠。而“天”的觀念得以確立其核心地位;恰是在夏商時代?! 「鶕?jù)上古時代的傳說,夏代之前曾經(jīng)存在過堯舜禪讓的歷史。據(jù)說,統(tǒng)治天下的堯到了晚年,選擇德行高尚的舜來作為自。己的接班人,繼承其治理天下的職責;統(tǒng)治天下的舜到了晚年,又選擇德行高尚的禹來作為自己的接班人,繼承其治理天下的職責。這里,他們選擇接班人、交付統(tǒng)治權的唯一標準,就是人的品德操行、本事能力,而不包含任人唯親的血緣因素和私相授受的感情色彩。這種情況,被后人稱為“大同”之世。據(jù)《禮記·禮運》記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纱丝梢?,所謂“大同”,實際上反映了原始氏族社會的純樸無私的社會習俗和道德風尚,人與人之間是平等、友愛、互助、合作的密切關系,沒有欺詐、權謀、貪婪和暴力,而堯舜禪讓的傳說,只不過是將這種普遍性的社會習俗,典型化地凝聚為政權傳遞的具體事件,從而凸顯其純樸無私的本質(zhì),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所以才會在一代又一代人中間如此長久地流傳下來?! 〉牵搅讼拇?,作為部族首領的禹,率先打破了傳統(tǒng)的禪讓制,而將天下的統(tǒng)治權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從而開創(chuàng)了政權世襲的局面,同時建立軍隊、修筑城池,對外進行武力征伐,對內(nèi)實施暴力統(tǒng)治。這一切,標志著以父權制為前提、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早期國家形態(tài)的正式建立;被后人稱為“小康”之世?! 抖Y記?禮運》說: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是謂小康?! ∵@里所謂“天下為家”的情形,正是肇始于夏代而延續(xù)下來的。根據(jù)古史傳說,作為部族首領的禹,也是一個治理洪水的英雄?!妒酚??夏本紀》記載,當時連續(xù)多年的洪水滔天,為害甚烈,給廣大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禹采用疏川導滯的方法,排引洪水東流人海,他“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人”,終于戰(zhàn)勝了水患,恢復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給廣大人民帶來安定的生活。所以,應該看到,禹并不是一個私欲膨脹的人,他之所以實行“天下為家”的制度,實際上是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有所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剩余財富,進而導致私有制形成之后的產(chǎn)物,也是歷史發(fā)展的一種必然要求?! ∠纳虝r代的“天”的觀念,正是當時“天下為家” 的政治制度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鮮明體現(xiàn)。從字源學上看,關于“天”字,《說文解字》解釋說:“天,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在甲骨文、金-文中,“大”字都像人的形狀,“一”在人上,即代表高遠的太空,這正是“天”的本義。寥廓無際的天空,原本是令人崇拜的自然神靈,后來更被賦予至高無上、統(tǒng)轄萬物的神性,成為主宰宇宙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天神。而作為人間統(tǒng)治者的君王,則秉承著上天之命而取得其合法的統(tǒng)治權利,這是人類文明史上具有普遍性的“君權神授”的觀念?!赌??兼愛下》引述了《禹誓》中的一段話,那是禹在出征三苗之前誓師大會上的誓詞,其中就有“用天之罰”一句,表明他是代表上天的意志前往征討懲罰那犯上作亂的三苗部族,因而具有無可置疑的正義性和權威性。夏代的天命觀念,在商代得到直接而全面的繼承和發(fā)展。商代著名的君王盤庚決心遷都到殷,卻受到許多執(zhí)政貴族的抵觸和非難,于是他就用“恪謹天命”來警告,終于使他們服從了自己的意志。到了殷商末年,這個面臨嚴重社會危機的王朝早已岌岌可危了,執(zhí)迷不悟的紂王仍然迷狂地宣稱:“我生不有命在天!”以為只要有天命保佑,不管怎樣為非作歹,都可以常保天下。由此可見,天命觀念是一脈相承地貫穿于夏商兩代的思想,并且居于當時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地位。 總起來看,夏商時代的天命觀念,是以至高無上、統(tǒng)轄萬物的“天”(或“帝”)為精神支柱、以“有命在天”的神學獨斷論為理論核心的思想意識,其實質(zhì)在于論證人間社會中基于父權制、私有制而形成的王朝政權的合法性和權威性,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君王提供神秘色彩的權杖,也就是恩格斯所謂“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因而它兼有宗教哲學和政治思想的雙重性質(zhì),并作為精神支柱和理論核心,對當時思想文化的諸多方面,產(chǎn)生著直接而巨大的輻射作用?! 《资凡穯枺褐腔鄣穆殬I(yè) 盡管夏商兩代的思想文化都以天命觀念為核心:都籠罩著神秘的宗教色彩,從文化類型上看都可稱之為“巫史文化”,但比較而言,商代的思想文化,畢竟比起夏代要精致得多、成熟得多。范文瀾先生對此作過精辟的分析: 商朝比夏朝有極顯著的進步,庶民(下層百姓與萬民)勞動,培養(yǎng)出擁有較高知識的人物巫和史。巫史都代表鬼神發(fā)言,指導國家政治和國王行動。巫偏重鬼神,史偏重人事?!袊糯幕ㄎ膶W、音樂、藝術、醫(yī)藥、文字、天文、歷法、歷史等學科,在商朝都奠定了初基……這個文化的代表入主要是巫和史。 殷商時代巫史文化的歷史現(xiàn)實和直接記錄,便是百年來才被發(fā)現(xiàn)的甲骨文字?! ≡谔烀駥W的思想觀念極其濃厚的殷商時代,君王和貴族們幾乎逢事必卜,只有獲得神靈的啟示才明曉得失,才可以行動。舉凡祭祀、狩獵、征戰(zhàn)、出入、年成、風雨、生死等,都必須通過占卜判定吉兇,然后方能作出相應的決定。這種占卜活動,是用龜甲和獸骨來進行的。其準備過程是,先將甲骨剔凈,并鋸削磨平,然后在其反面挖出猶如棗核狀的窠槽。當占卜之時,由卜者用火燒炙甲骨上挖出的窠槽,在甲骨的正面便出現(xiàn)大大小小的裂紋,卜者便根據(jù)裂紋的粗細、走向等判定吉兇,并在甲骨上銘記下來。歷史幾經(jīng)變遷,這些記載歷史文化的甲骨在地下埋藏了整整三千年,直到19世紀末,才在河南安陽小屯村(這里是殷商王都的遺址)農(nóng)民的耕作中重見天日。起初,人們稱之為“龍骨”,當做藥材出賣。后來,精通金石之學的王懿榮首先鑒定出這是頗有歷史價值的古代文物,從而吸引了一批造詣精深的學者。研究表明,這是殷商時代王室的占卜之物,終于還它以歷史的本來面目。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