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12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梁克隆 編 頁數(shù):161
內(nèi)容概要
兒童教育是人類最重要的一個問題,《西方哲人論兒童教育》介紹了西方世界各個哲學家對兒童教育的看法和觀點。《西方哲人論兒童教育》集十余位西方哲人及名人對兒童教育的論述。他們從各自不同的角度論述兒童教育的各個側面,他們又都處于不同時代,從而細心的讀者可以從他們對兒童教育的論述中,感受到智慧之光。這些哲人包括羅素、培根、蒙田、盧梭、愛默生等,認真閱讀先哲的論述必將有助于現(xiàn)代人把握好兒童教育的今天和未來。
作者簡介
梁克隆,男,1955年12月生于北京。1985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研究生院,攻讀先秦秦漢文學。1988年畢業(yè),獲文學碩士學位。1990至1996年任日本東京學蕓大學外國人研究員。1996年歸國,現(xiàn)在中華女子學院任教。主要著作有《正始太康詩傳》等,發(fā)表論文有《略論散文的藝術境界》等。
書籍目錄
羅素(1872-1970)英國哲學家論教育論家庭教育塞繆爾·斯邁爾斯(1812-1904)英國道德家女性的素養(yǎng)決定一個民族的素養(yǎng)培根(1561-1626)英國哲學家論禮貌論家庭論習慣蒙田(1533-1592)法國思想家、散文家論孩子的教育論教育盧梭(1712-1778)法國思想家愛彌兒(論教育節(jié)選)愛默生(1803-1882)美國哲學家修養(yǎng)是源自最優(yōu)秀思想的一種暗示修養(yǎng)是教育的結果杜威(1859-1952)美國哲學家我的教育信條康德(1724-1804)德國哲學家否定性的教育是對孩子的最好教育昂蘇里(?-約ll87)波斯詩人論高貴有賴于才智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論孩子論教授之道阿德勒(1876-1937)奧地利哲學家學校的教育
章節(jié)摘錄
羅素(1872-1970)英國哲學家 論家庭教育 從過去傳到我們手里的一切制度里面,在今日再沒有像家庭那樣的紊亂與出軌的了。父母對子女和子女對父母的情愛,原可成為最大的幸福之源之一,但事實上,如今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十分之九是雙方都感到苦惱的來源,百分之九十九是至少雙方之中的一方感到苦惱的原因。造成我們這時代的不快樂的原因之一,同時最深刻的一種是家庭未能予人以基本的快慰。成人若要和自己的兒女維持一種快樂的關系,或給予他們一種快樂的生活。必得對身為父母的問題深思熟慮一番,然后賢明地開始行動。家庭的問題太廣大了,本書只能把它涉及幸福的部分加以討論。而且即在這個部分內(nèi),我們也得固定討論的范圍,就我們所說的改善,也必須在個人的權力以內(nèi)而無須改變社會組織。 當然,這是把題目限制得非常狹小了,因為今日的家庭苦惱,原因是極繁復的,有心理的,有經(jīng)濟的,有社會的,有教育的,有政治的。以社會上的優(yōu)裕階級來說,有兩個原因使女人覺得為人父母是一件比從前沉重得多的擔負。這兩個原因是:一方面是單身女子的能夠自力謀生,一方面是仆役的服務遠不如前。在古老的日子,女人的結婚是處女生活難以捱受所促成的。那時一個少女不得不在經(jīng)濟上仰仗于父母,隨后再仰仗于心中不甚樂意的兄弟。她沒有事情可以消磨日子,在家宅以外毫無自由可以享受。她既沒機會也沒傾向作性的探險,她深信婚姻以外的性行為都是罪孽。要是她不顧一切的防御,受著什么狡獪的男子誘惑而喪失了貞操,那么她的境況就可憐到極點。高斯密斯在題名為《韋克斐特的副牧師》的小說中把這種情景描寫得非常真切: 能遮飾她罪孽的方法, 能到處替它遮羞的, 能使她的情夫懺悔,而 使他中心哀痛的, ——唯有一死。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