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3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劉奔 頁數(shù):52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選輯了作者自1982年以來公開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和學術評論50余篇。學術論文部分主要是圍繞重大現(xiàn)實課題,探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觀、真理觀、價值觀和文化研究的方法論等問題,已引起學術界的關注和討論。學術評論部分主要針對社會上和學術理論界存在的思想路線、思維方式、思想作風、學風、文風等方面的問題及其實質和根源,作了深入的分析和評論。本書有較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和重要的學術理論價值,堪稱近20年來馬克思主義者關注中國現(xiàn)實問題的哲學履歷。
作者簡介
劉奔(1942-2007),生于日本國長野縣下伊那郡清內路村,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編審,博士生導師,《哲學研究》前執(zhí)行主編,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評論家。1992年獲國家人事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管理專家”稱號。他致力于重構馬克思主義的現(xiàn)實批判精神,倡導“以關注現(xiàn)實問題為主,以現(xiàn)實問題研究帶動基礎理論研究”的辦刊方針;他的學術論文反映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學術中重大理論問題和經濟社會文化發(fā)展中的重大現(xiàn)實問題,他的創(chuàng)造性探索對中國哲學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書籍目錄
一位哲學家的心路歷程紀念劉奔同志一個以哲學的方式把握時代的憂思者學術論文 簡論真理觀和價值觀的統(tǒng)一 如何理解社會規(guī)律的客觀性?——歷史唯物主義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哲學觀念變革三題 唯物史觀不是超歷史的“一般歷史哲學”——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問題 坐標變換和唯物史觀 歷史·現(xiàn)實·歷史觀——五四運動及其評價的反思 批判·探索·創(chuàng)新——當代實踐中理論思維的命運和使命 關于辯證法的否定性媒介——學習札記 關于把握客觀經濟規(guī)律的若干方法論原則 時間是人類發(fā)展的空間——社會時一空特性初探 從“活的歷史”研究中掌握活的馬克思主義——紀念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發(fā)表140周年 實踐·歷史必然性·價值——馬克思的價值概念辨析 異化與價值——馬克思的價值觀念及其當代意義 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生活 文化的“源”與“流”——關于傳統(tǒng)的一種辯證理解 文化研究中的哲學歷史觀問題 歷史地把握經濟和文化的辯證關系——試論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發(fā)展的特殊規(guī)律 關于文化安全的幾點思考 交往與文化 當代科技革命和交往手段的變革 關于道德建設的若干問題 解放思想就是實事求是 全球化時代認識重大現(xiàn)實問題的科學坐標——學習鄧小平關于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的科學論斷 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文化問題——論“文化全球化”的觀點和價值趨向 全球化時代的全球性問題——以環(huán)境問題為例 唯物史觀和現(xiàn)當代中國問題 關于當代唯物史觀研究的若干問題 科學發(fā)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真理觀價值觀歷史觀的高度統(tǒng)一評論 時代精神的精華 現(xiàn)代化建設的武器 “正名”與觀念“更新” 將現(xiàn)實問題的研究提到哲學的層次上來 科學地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 理論工作應從短期行為中解放出來 學術氣氛和思想作風 語言·思想·文風 反思有益于前進——復刊十二年來的回顧和展望 沒有爭鳴就沒有學術繁榮——紀念《哲學研究》創(chuàng)刊四十周年 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緊迫任務——談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聯(lián)盟 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評一種觀念論的文化史觀 理論的活力在勇于和善于探索 以史為鏡 可以知錯——紀念五四運動八十周年(之一) 不容詆毀的偉大愛國精神——紀念五四運動八十周年(之二) 救國之本 興邦之道——紀念五四運動八十周年(之三) 科學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紀念五四運動八十周年(之四) 人間正道是滄桑——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 哲學研究的使命感——世紀之交的哲學斷想 哲學研究的現(xiàn)實感和學術價值——世紀之交的哲學斷想(之二) 哲學家需要關注現(xiàn)實經濟學問題 評“新權威主義”及其歷史觀 從“泡沫經濟”到“泡沫文化” 枯根豈能“發(fā)新芽”?——評現(xiàn)代新儒家的歷史觀 關于崇尚過度消費的消費主義發(fā)展觀——重溫馬克思對資本主義過度消費的批判 哲學之命運及其他——我的困惑 思想走私的訣竅跋:哲學是最貼近人心的事業(yè)編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簡論真理觀和價值觀的統(tǒng)一什么是價值?價值是事物滿足人的需要的屬性,是事物與主體(人)的需要之間的一種關系①。這里的“事物”,既包括自然現(xiàn)象,也包括社會現(xiàn)象,還包括以客體形式存在的各種意識形態(tài);這里的“關系”,是指肯定與否定關系,即利害關系。價值具有客觀性。因為,不僅客體是客觀的,主、客體之間的關系是客觀的,而且主體(人)的需要也是客觀的。但是,價值的客觀性又不同于自在自然界的客觀性。自然界的客觀存在并不以人類是否存在為轉移。只有人類的出現(xiàn),才會有價值。自然界不會自動滿足人的需要。從本質上說,物滿足人的需要的屬性是人類的社會實踐創(chuàng)造出來的。當原始人加工天然石塊的時候,石塊就有了作為生產原料的使用價值;當石器制成以后,人就使石器取得了比它原有的使用價值更高的使用價值,這種更高的使用價值是對人的存在和本質的肯定。當然,人不是從“無”中創(chuàng)造對象價值的,而是以對象的客觀存在為前提,在把握對象的固有屬性和因果聯(lián)系的基礎上,揭示出對象滿足人的需要的可能性,并通過實踐把這種可能性變成現(xiàn)實。價值具有具體的社會歷史性。實踐的對象在廣度和深度上不斷擴展,人的需要也隨之不斷變化,價值也就在一個需要和生產的體系中發(fā)展起來。在古代,絲織廠是一種滿足“奢侈的需要”的生產部門,后來則成了“必要的需要”。在一定歷史時代,具有天然誘人光澤的金銀,除具有一般的審美價值、充當貨幣的價值以外,對一定的階級還有顯示奢侈、富裕、華麗以及用于頌揚的價值。這些都只有從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
編輯推薦
《劉奔文集》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