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20世紀中國

出版時間:2008-7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林甘泉 等著  頁數(shù):498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孔子及其思想的歷史定位和價值判斷,在20世紀中國經(jīng)歷了很富戲劇性的落差,尊孔與批孔的思想政治斗爭幾乎貫穿了大半個世紀?!拔母铩苯Y(jié)束后,對孔子及其思想的研究和討論排除了政治因素的干擾,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學術(shù)界對孔子思想的當代價值仍存在不同的認識。本書對孔子及其思想百年來的歷史命運進行了梳理,史論結(jié)合,在一些重要問題上提出了獨到見解,從中可了解中國近現(xiàn)代思想史、學術(shù)史和政治史的發(fā)展歷程。

作者簡介

  林甘泉,著名歷史學家。1931年11月生,福建石獅人,廈門大學肄業(yè)。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49年4月廈門大學歷史系肄業(yè)。建國后,歷任中國人民大學研究部干事,《歷史研究》雜志編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54年后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分黨組書記、所長、黨委書記、學術(shù)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shù)委員會委員、史學片正高級專業(yè)技術(shù)職務(wù)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文史哲學部委員。現(xiàn)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國務(wù)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務(wù)院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成員,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史學會主席團成員、副會長,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顧問?! 氖虑貪h史、土地制度史、經(jīng)濟史、史學理論的研究。曾參加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撰寫工作,是第二、三冊主要執(zhí)筆人。著有《中國古代政治文化論稿》、《林甘泉文集》,主編《中國經(jīng)濟通史·秦漢經(jīng)濟卷》、《中國封建土地制度史》第一卷、《郭沫若與中國史學》、《中國歷史大辭典·秦漢史》、《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秦漢史》、《中國歷史25講》、《孔子與20世紀中國》,合著有《中國古代史分期討論五十年》。 先后發(fā)表《亞細亞生產(chǎn)方式與中國古代社會》、《20世紀的中國歷史學》等數(shù)十篇論文。論文《中國古代土地私有化的具體途徑》于1993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一屆優(yōu)秀科研成果獎?! ?984年被國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1年獲國務(wù)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

書籍目錄

上編 緒論 第一章  20世紀以前的孔子   第一節(jié)  孔子的形象是怎樣被神化的   第二節(jié)  封建末世的儒學危機   第三節(jié)  太平天國的批孔批儒   第四節(jié)  “中學”、“西學”之爭與孔孟之道 第二章  戊戌變法與孔子   第一節(jié)  求助孔子亡靈:康有為推動變法的理論準備   第二節(jié)  梁啟超、譚嗣同、嚴復對“尊孔保教”的態(tài)度   第三節(jié)  頑固守舊派借口尊孔攻擊變法維新   第四節(jié)  洋務(wù)派對維新派尊孔保教的反應(yīng) 第三章  辛亥革命前尊孔與反尊孔的思想論爭   第一節(jié)  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關(guān)于立憲與共和之爭   第二節(jié)  改良派在尊孔保教問題上的意見分歧   第三節(jié)  革命派對孔子和儒學的評論   第四節(jié)  無政府主義者對封建綱紀倫常和孔子的抨擊 第四章  民國初年的尊孔復古鬧劇   第一節(jié)  孔教會要求定孔教為國教   第二節(jié)  袁世凱利用尊孔復辟帝制   第三節(jié)  袁世凱死后尊孔鬧劇繼續(xù)上演   第四節(jié)  章  太炎、蔡元培等人反對定孔教為國教   第五節(jié)  梁啟超、辜鴻銘對孔教和孔教會的態(tài)度 第五章  五四新文化運動與批孔狂飆   第一節(jié)  陳獨秀對孔教和尊孔派的批判   第二節(jié)  李大釗、吳虞對孔子和封建禮教的批判   第三節(jié)  魯迅、錢玄同、胡適對封建禮教和孔子的批判   第四節(jié)  易白沙的《孔子平議》   第五節(jié)  《新青年》批孔引起的社會反響   第六節(jié)  《學衡》派對新文化運動的態(tài)度 第六章  東西文化論爭中的孔子和孔子思想   第一節(jié)  《東方雜志》與《新青年》的論爭   第二節(jié)  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論孔子的人生“路向” 第七章   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尊孔”與“反尊孔”的思想交鋒   第一節(jié)  北洋軍閥政客“尊孔”逆流的余波   第二節(jié)  孫中山論孔孟之道與戴季陶的“孔一孫道統(tǒng)”論   第三節(jié)  中國共產(chǎn)黨人反對戴季陶主義的斗爭 第八章  五四運動后若干研究孔子思想的論著   第一節(jié)  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和《說儒》     第二節(jié)  梁啟超的《孔子》及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的孔子   第三節(jié)  《古史辨》關(guān)于孔子著作和思想的討論   第四節(jié)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論孔子思想   第五節(jié)  周予同論真孔子和假孔子   第六節(jié)  中國社會史論戰(zhàn)中有關(guān)孔子的討論 第九章  南京國民政府與孔孟之道   第一節(jié)  第二次尊孔復古高潮及其社會反響   第二節(jié)  “新生活運動”和“讀經(jīng)”鼓噪 第十章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淪陷區(qū)的尊孔活動   第一節(jié)  偽滿洲國的尊孔活動   第二節(jié)  華北淪陷區(qū)偽政權(quán)的尊孔活動   第三節(jié)  南京汪偽政權(quán)的尊孔活動 第十一章  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期間關(guān)于孔子及其思想的評論和研究(上)   第一節(jié)  國共兩黨對待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不同態(tài)度   第二節(jié)  毛澤東、劉少奇、洛甫論孔孟思想   第三節(jié)  陳伯達論孔子思想   第四節(jié)  胡適、陳獨秀對孔子及其思想價值的重估   第五節(jié)  張君勱、錢穆論孔子及其思想   第六節(jié)  梁漱溟對孔子及其思想的再認識 第十二章  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期間關(guān)于孔子及其思想的評論和研究(下)   第一節(jié)  張蔭麟《中國史綱》中的孔子   第二節(jié)  范壽康《中國哲學史通論》中的孔子思想   第三節(jié)  郭沫若論孔子及其思想   第四節(jié)  呂振羽、范文瀾、翦伯贊論孔子及其思想   第五節(jié)  侯外廬、杜國庠論孔子及其思想   第六節(jié)  蔡尚思對孔子及其思想的批判中編 第十三章  建國后十七年孔子及其思想的研究和討論   第一節(jié)  歷史唯物論指導下的孔子研究:兩分法取代兩極論   第二節(jié)  孔子研究與古史分期   第三節(jié)  評價孔子及其思想的具體標準   第四節(jié)  孔子的政治態(tài)度和政治思想   第五節(jié)  孔子思想核心的討論   第六節(jié)  孔子的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的討論   第七節(jié)  對孔子思想遺產(chǎn)批判繼承的探索 第十四章  “文化大革命”與“批林批孔”運動   第一節(jié)  “橫掃一切牛鬼蛇神”和“破四舊”     第二節(jié)  批判劉少奇《論共產(chǎn)黨員的修養(yǎng)》   第三節(jié)  “批林批孔”   第四節(jié)  “批儒評法”   第五節(jié)  幾位史學家在“批林批孔”和“批儒評法”運動中的表現(xiàn)及其教訓下編 第十五章  改革開放后孔子及其思想的研究和討論(上)   第一節(jié)  新時期孔子及其思想的研究熱潮     一  孔子歷史地位的認定: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巨人     二  若干有代表性的研究孔子的專著   第二節(jié)  孔子研究的方法論和真假孔子問題     一  研究孔子及其思想的方法論     二  真假孔子的再討論     三  孔子與“六經(jīng)”的關(guān)系     四  孔子思想的階級屬性   第三節(jié)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     一  仁學:孔子思想的核心     二  “禮學核心”說與“仁禮統(tǒng)一”說     三  “中庸之道” 第十六章  改革開放后孔子及其思想的研究和討論(下)   第一節(jié)  孔子的哲學思想     一  孔子是不是哲學家     二  孔子哲學是唯心論還是唯物論     三  孔子的天命觀、鬼神觀     四  孔子的認識論   第二節(jié)  孔子的倫理思想     一  孔子倫理思想的核心和基本準則     二  孔子倫理思想的社會意義     三  孔子的理想人格和道德標準:“君子”與“小人”     第三節(jié)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  “有教無類”:孔子教育的對象     二  孔子教育的目的和教育內(nèi)容     三  孔子的教學方法     四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第四節(jié)  孔子的政治思想     一  孔子政治思想的基本傾向     二  《禮運》篇的“大同”、“小康”社會是否孔子的政治理想     三  孔子“正名”說的實質(zhì)     四  孔子殺少正卵問題   第五節(jié)  孔子的經(jīng)濟思想     一  孔子的義利觀     二  孔子的富民思想     三  孔子治國的經(jīng)濟主張     四  孔子經(jīng)濟思想對后代的影響   第六節(jié)  孔子的法律思想     一  孔子是不是反對“法”和“法治”       二  孔子法律思想的特征   第七節(jié)  儒教是不是宗教   第八節(jié)  孔子學說與中國的現(xiàn)代化結(jié)束語  一  尊孔、批孔與20世紀中國政治風云的關(guān)系    二  怎樣看待五四新文化運動批孔批儒的激進思潮  三  “真孔子”與“假孔子”:研究孔子及其思想的方法論問題  四  正確評價孔子思想遺產(chǎn)的當代價值  五  孔子思想與21世紀的世界文明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20世紀以前的孔子  第一節(jié) 孔子的形象是怎樣被神化的  孔子生于春秋時代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出身于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和當時的許多貴族子弟一樣,他本來有志于從政,希望施展自己的一番抱負,甚至于說過“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這樣的大話。但是春秋時期正是王綱解紐、禮樂崩壞的社會大變動年代,孔子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自然不會受到執(zhí)政者的重用。他在魯國擔任的最高職務(wù),是以司寇而攝相事。在公室和卿大夫的政治斗爭漩渦中,他實際上不可能有什么作為。眼看自己已經(jīng)遭到執(zhí)政者的冷落,孔子只好帶著一部分學生離開魯國,周游列國。經(jīng)過14年的飄泊,并沒有找到能夠讓他施展抱負的諸侯國。失望之余,孔子只好回到魯國,把主要精力都用來教育學生和整理中國古代的典籍?! ◆敯Ч哪辏ü?81年),魯國貴族叔孫氏在大野澤打獵,其御者捕獲一頭怪獸,眾人認為不吉利,叔孫氏把它賜給虞人。孔子見了這頭怪獸后說:“這是麒麟?!苯又粥叭粐@道:“吾道窮矣!”后代有學者認為孔子之所以發(fā)出哀嘆,是因為麒麟“乃太平之獸,’圣人之類也。時得而死,此天亦告夫子將歿之證,故云爾”。次年,孔子的弟子子路在衛(wèi)國的一次政變中被殺。孔子聽了這個消息后十分悲傷,歌曰:“太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不久,孔子就病重不起而溘然逝世,享年73歲,時為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 ∷^麒麟被獲是上天“告夫子將歿之證”,當然純屬后人附會之辭。但孔子晚年在政治上很不得意,他眼看禮樂崩壞,世衰道微,自己的學說根本不被諸侯和執(zhí)政的卿大夫所重視,心情憂憤,以至于預感自己將不久于人世,這種猜測大概不是毫無根據(jù)。因此我們可以說,孔子是郁郁不得志而死的。他肯定沒有想到,他死之后,他的形象和思想后來竟會在中國歷史上產(chǎn)生如此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摹墩撜Z》中可以看到,孔子生前所追求的人生價值,是當一個“君子”,他從不以圣人自許。他說:“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庇终f:“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笨鬃拥牡茏雍腿寮业脑缙趥魅艘曀麄兊睦蠋煘椤笆ト恕?,但這個“圣人”也只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譬如孟子認為伊尹、伯夷和孔子都是圣人,但伊尹、伯夷不如孔子。他引用有若的話說:“圣人之于民,亦類也。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直到西漢時期,在有些儒生的心目中,孔子這個圣人都還保留著純粹的人文色彩。生活在文景時代的韓嬰說:“孔子抱圣人之心,彷徨乎道德之域,逍遙乎無形之鄉(xiāng),倚天理,觀人情,明終始,知得失?!蔽鳚h末年的揚雄說:“或曰:‘孔子之事多矣,不用,則亦勤且憂乎?’曰:‘圣人樂天知命,樂天則不勤,知命則不憂?!薄麄兯f的圣人,并沒有被神化,只不過人格力量超出于常人而已。司馬遷在《史記》中把孔子列入《世家》,與其他先秦諸子區(qū)別開來,并且說:“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鬃硬家?,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這個評價是相當高的。但是司馬遷同樣也沒有神化孔子。神化孔子的始作俑者,應(yīng)該說是漢高祖劉邦?! ?zhàn)國時代諸侯紛爭,變法圖強是當時的時代潮流。秦王朝統(tǒng)一六國之后,仍崇尚法家學說??鬃蛹捌渌枷朐谶@個時期,和他生前一樣并沒有受到統(tǒng)治者的重視。劉邦認為自己是“居馬上得天下”,最初對儒家思想也是不感興趣的。陸賈在他跟前稱說《詩》、《書》,他很不耐煩,把陸賈罵了一頓。陸賈對劉邦說:“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術(shù)也?!彼麆駝钜獙嵭腥收?,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劉邦聽了覺得有道理,就令陸賈總結(jié)秦亡漢興及以往成敗之國的歷史經(jīng)驗教訓,用作施政的參考。陸賈所著十二篇,即《新語》一書。劉邦對儒生和儒家學說的態(tài)度從此有了改變。還有兩件事對劉邦思想的轉(zhuǎn)變也很有影響。一件是項羽垓下之戰(zhàn)兵敗自刎后,漢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弦歌之音不絕”。由于項羽原先被楚懷王封為魯公,魯?shù)馗咐弦虼藶槌允夭唤禎h,劉邦“示魯父老項羽頭,魯乃降”。魯?shù)厥强鬃庸枢l(xiāng),“圣人遺化”如此深厚,這不能不使劉邦有所觸動。另一件事是劉邦當了皇帝后,最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結(jié)果在朝會時“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簡直不成體統(tǒng)。后來是叔孫通這個識時務(wù)的博士,征魯諸生與其弟子“共起朝儀”,“令群臣習肄”。當長樂宮建成后,朝會時“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競朝置酒,無敢灌嘩失禮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曰知為皇帝之貴也。”這兩件事,都讓劉邦深深感到儒家所提倡的綱紀倫常對于維持封建統(tǒng)治來說實在是須臾不可或缺的,而孔子這個“圣人”也是封建統(tǒng)治者應(yīng)該充分利用的偶像。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在相繼翦除韓信、彭越、英布這些異姓諸侯王之后,劉邦“過魯,以太牢祠孔子”。太牢用牛、羊、豕三牲,是很高規(guī)格的祭祀?! ≡惹撇黄鹑迳腿寮宜枷氲膭?,在當上皇帝之后,卻把孔子抬上神壇供奉起來,這似乎有點像歷史在開玩笑。但它卻清楚地表明,封建社會把孑乙子神化,從一開始就是和統(tǒng)治者的政治需要聯(lián)系在一起的。西漢一代,繼劉邦之后對此鼓吹最為起勁的,是董仲舒和王莽。董仲舒是漢代公羊?qū)W派著名的大儒,漢武帝時以賢良對策得到武帝的青睞?!稘h書》本傳說:“仲舒對冊,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fā)之。”他認為“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萬事,見素王之文焉”。所謂“素王”,是指孔子雖未居帝王之位,但有帝王之德,代帝王立法。董仲舒還向武帝建議說:  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jīng),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shù)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shù)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應(yīng)該說,董仲舒重視禮樂教化,要求封建統(tǒng)治者改變亡秦賦斂無度和專任刑罰的流弊,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他主張“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shù)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顯然是不利于學術(shù)和文化發(fā)展的文化專制政策。他把儒家所倡導的綱紀倫常,都賦予了神學的色彩,從而把封建專制主義的統(tǒng)治說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原先,儒家解釋《春秋》大多是闡發(fā)其微言大義,董仲舒援引陰陽五行之說,更摻合了許多迷信的成分。他任職江都相,“以《春秋》災(zāi)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故求雨,閉諸陽,縱諸陰,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國,未嘗不得所欲”。董仲舒用迷信來解“《春秋》災(zāi)異之變”,甚至連他的弟子也“以為大愚”?! h武帝雖然欣賞董仲舒為封建專制主義作理論辯護的說教,但他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獨尊儒術(shù),因為他知道單純依靠儒家學說不足以鞏固封建統(tǒng)治秩序。用漢宣帝的話來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亦即是采取儒法并用的兩手。這種統(tǒng)治方略,自漢迄清,可以說基本上是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所慣用的手法。不過漢武帝為了加強對人民的思想統(tǒng)治,卻確實把儒家學說提升到官方意識形態(tài)的地位?!稘h書?儒林傳》說,武帝立五經(jīng)博士和置學官弟子之后,“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矣”。大批儒生當上了官吏,改變了原先主要是由文法吏所組成的官僚隊伍的結(jié)構(gòu)。他們宣揚禮樂教化,引禮人法,改善并強化了封建國家的統(tǒng)治職能?! ∥鳚h后期,政治腐敗,社會危機加深。王莽專權(quán)以后,利用人心思變的社會心理,為自己奪取政權(quán)大造輿論。王莽自比周公,熱衷于制禮復古。他封周公和孔子的后裔為褒魯侯和褒成侯,追謚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在他的鼓勵下,符命和讖緯盛行。有的讖緯就偽托為孔子的預言,如所謂《(春秋)演孔圖》、《西狩獲麟讖》等等。有的緯書還把《孝經(jīng)》說成是孔子所作。新莽滅亡后,劉秀和公孫述都曾利用讖緯來為自己宣傳,說孔子早就預言他們該當皇帝。東漢的統(tǒng)治者自光武帝開始,都大力提倡儒學,尊崇孔子。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孔子與20世紀中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觀點不是多創(chuàng)見.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