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
《辯證的歷史決定論》是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八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社會客觀規(guī)律與人的自覺活動》的最終成果。其內容包括辯證的歷史決定論的實踐論前提、辯證決定論的自然哲學根據、辯證決定論的社會歷史哲學根據、辯證的歷史決定論的實踐原則、決定論與社會有機系統的動態(tài)機制、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歷史從自發(fā)進化到自由自覺的發(fā)展等內容。
作者簡介
陳晏清,1938年出生,湖南新化人,1962年中國人民大學畢業(yè)后一直任教于南開大學,1986年晉升教授,同年任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和社會政治哲學,已出版獨著或合著的著作十余部,發(fā)表論文百余篇。閻孟偉,1953年出生,吉林海龍人,1989年就讀南開大學哲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師從陳晏清教授。199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并留校任教至今。1998年晉升教授,次年任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和社會歷史哲學,已出版獨著或合著的著作、譯著四部,發(fā)表論文60余篇。
書籍目錄
導論 決定論的歷史與歷史的決定論一 古代樸素的決定論與非決定論觀念(一)古希臘哲學中樸素的決定論觀念(二)樸素決定論觀念的神學表達(三)古代樸素的非決定論觀念二 近代機械決定論的興盛與經驗論哲學中的懷疑論傾向(一)機械決定論的興盛(二)經驗論中的懷疑論傾向對因果聯系的客觀性和必然性的質疑三 決定論原則的辯證詮釋與歷史決定論的興起(一)德國思辨哲學對決定論原則的辯證理解(二)唯心主義的辯證的歷史決定論四 馬克思基于實踐論的辯證的歷史決定論(一)馬克思對人的自由本質的論證(二)馬克思的辯證的歷史決定論五 現代非決定論的挑戰(zhàn)(一)來自自然科學的非決定論觀念(二)對歷史決定論的詰難(三)非決定論思潮對我國學界的影響第一章 辯證的歷史決定論的實踐論前提一 “感性世界”是辯證的歷史決定論的基本立足點(一)康德“感性世界”理論的主要論點(二)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感性世界”的實踐論詮釋(三)馬克思主義的“感性世界”理論是一種全新的哲學世界觀二 對客觀現象和客觀規(guī)律的實踐論理解(一)現象、規(guī)律來自于“實踐場域”(二)如何理解現象和規(guī)律的客觀性三 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一)社會生活的客觀性和物質性(二)社會生活的精神特質和文化屬性第二章 辯證決定論的自然哲學根據一 自然的因果性、必然性和偶然性(一)因果聯系及其基本特征(二)因果運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二 現實的因果運動是必然和偶然的統一(一)線性相互作用與非線性相互作用(二)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三)本質的原因和非本質的原因(四)必然和偶然的統一三 自然哲學中的機械決定論與非決定論(一)機械決定論的基本特征(二)非決定論的基本觀點四 統計規(guī)律與因果決定論(一)統計規(guī)律的基本性質(二)統計規(guī)律與因果規(guī)律(三)關于統計規(guī)律的機械決定論觀點和非決定論觀點(四)“或然因果性”或“統計決定論”質疑(五)量子力學的統計特征與因果必然性第三章 辯證決定論的社會歷史哲學根據一 人與自然關系的根本特征(一)人及其存在的自為性(二)自由與必然(三)對康德自由觀的分析二 物質生產活動是人的自由活動的現實形態(tài)(一)物質生產活動是人的存在方式(二)工具和理性——自為存在的超越和限定三 人在本質上是社會的存在物(一)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本質(二)社會交往與社會關系四 個人與社會的矛盾(一)人的自然屬性與人的生活的社會性的矛盾(二)人的自主活動與社會條件之間的矛盾五 辯證的歷史決定論的基本立足點第四章 辯證的歷史決定論的實踐原則一 人類感性的物質活動決定人類自身的社會歷史(一)物質決定性原則及其與非決定論和機械決定論的區(qū)別(二)物質的決定性亦是歷史的決定性二 文化價值觀對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引導作用(一)社會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二)文化價值觀念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三 歷史決定論與歷史選擇論四 對唯心主義文化決定論觀點的批判第五章 辯證的歷史決定論與社會有機系統的二重結構一 交往與社會結構的生成二 社會隱結構和社會顯結構(一)社會隱結構及其基本特征(二)隱結構關系與社會系統的動態(tài)規(guī)律(三)社會交往關系的規(guī)范化、制度化與社會顯結構(四)社會顯結構的構成和基本特征三 社會結構演變發(fā)展的客觀性和主體性(一)社會隱結構與社會顯結構的矛盾(二)人的自主活動與社會結構的生成和演變.第六章 辯證的歷史決定論與社會有機系統的動態(tài)機制一 社會系統動態(tài)機制的一般特征(一)社會科學中的結構動態(tài)理論(二)社會結構的動態(tài)特征二 社會結構的功能整合與功能失調(一)社會結構的基本功能和功能整合(二)社會結構的反功能和功能失調三 社會基本矛盾與社會結構的變遷(一)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三)社會基本矛盾與其他社會矛盾(四)生產力的發(fā)展何以是社會結構變遷的終極動因四 社會控制與社會革命(一)社會控制與社會結構的功能整合(二)社會革命與社會結構的變遷第七章 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一 社會經濟形態(tài)的發(fā)展是一自然歷史過程(一)從采集一狩獵經濟形態(tài)向自然經濟形態(tài)的轉變(二)從自然經濟形態(tài)向市場經濟形態(tài)的過渡(三) 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所導致的社會生活的全面變革二 關于社會發(fā)展的“五形態(tài)”理論三 關于社會形態(tài)發(fā)展的多樣性問題(一)不同民族或國家社會生活模式的多樣性(二)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和偶然、必然和自由(三)社會發(fā)展的內生因素與外部條件第八章 歷史從自發(fā)進化到自由自覺的發(fā)展一 對社會自發(fā)進化的兩種理論界說(一)對社會自發(fā)進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解(二)哈耶克對社會自發(fā)進化的描述與論證二 社會進化的自發(fā)性與現代社會危機(一)人與自然關系的自發(fā)進化與現代生態(tài)危機(二)社會進化的自發(fā)性與現代經濟、政治危機(三)社會進化的自發(fā)性與現代社會的文化危機三 歷史進程中的自由問題(一)自由概念與自由問題的兩個層次(二)自由主義的自由觀(三)馬克思對自由主義自由觀的批判四 走向實質上的、事實上的自由——馬克思對“自由王國”的構想附錄一 對非歷史決定論觀點的評析一 社會歷史發(fā)展有無內在規(guī)律(一)唯物史觀對歷史規(guī)律的揭示(二)新康德主義對“歷史規(guī)律” 的全盤否定二 歷史的一般與個別(一)個別論歷史觀的主要論點(二)歷史中的個別與一般三 歷史的因果性(一)歷史學是否應當探討歷史事實之間的因果聯系(二)因果聯系與歷史規(guī)律附錄二 評西方學者對唯物史觀的詰難一 李凱爾特:經濟生活并非歷史的本質二 科弗伍德:歷史無重點、無骨骼三 羅素:經濟不是唯一起決定作用的東西四 后現代主義:歷史的非連續(xù)性、多元性和差異性附錄三 歷史規(guī)律、歷史趨勢與歷史預見——評波普《歷史決定論的貧困》一書的主要論點一 社會學規(guī)律與歷史規(guī)律二 歷史規(guī)律與歷史趨勢三 歷史趨勢與歷史預見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辯證的歷史決定論的實踐論前提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辯證的歷史決定論。這不僅是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嚴謹地闡釋了辯證的歷史決定論的基本原則,并徹底地貫徹著這個原則,而且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全部理論構成了辯證的歷史決定論的完整體系。這種辯證的歷史決定論不僅同各種形式的歷史非決定論相對立,而且在根本上不同于各種形式的機械決定論、宿命論,不同于各種形式的唯心主義的歷史決定論和神學決定論。辯證的歷史決定的這種理論上的獨特性,首先在于它與其他的各種決定論哲學有著完全不同的具有本體論意義的基本理論立足點。這個具有本體論意義的立足點或出發(fā)點,就是馬克思的“感性世界”的理論。一“感性世界”是辯證的歷史決定論的基本立足點馬克思的“感性世界”理論之所以是辯證的歷史決定論的基本立足點,就在于這一理論完整地包含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關系的深刻理解,因而只有從這一理論出發(fā),才能引申出辯證的歷史決定論的全部原則、全部規(guī)定性和全部理論觀念。哲學史上,最先對“感性世界”(Sinnenwelt)作出哲學闡釋的哲學家是康德。
編輯推薦
《辯證的歷史決定論》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辯證的歷史決定論 PDF格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