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2 出版社:中國社科 作者:亞瑟·伯林戴爾·凱思 頁數(shù):339 字數(shù):303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印度的邏輯學科大致分為五個部分:語法的也就是聲明論的邏輯。它以拜尼尼的梵文語法為核心骨干;彌曼差派的學說,它從祭祀經(jīng)典的闡釋開始,在歷史上涉及了各種各樣的語言邏輯問題;第三是勝論與正理的學說,其本源當然是自然哲學,但其聯(lián)系于解脫而對宇宙構(gòu)成和語言表述的特殊興趣,也產(chǎn)生了縝密的邏輯體系;第四是上海已經(jīng)提到了佛教因明;第五是新正理派的邏輯。它是印度教邏輯的最終形態(tài)。從13世紀到今天,新正理學說一直受到挑戰(zhàn)。 本書稱《印度邏輯與原子論》。它是采用西方哲學術(shù)語來命名的著作。印度邏輯的意思,上面已經(jīng)說了;原子論,也就是極微說。極微,就是極其微小,極其細微,因之被比附于古希臘的原子說。在印度,用論哲學應該是初表述極微說的。在時間上比用論稍后一點幾乎同時的佛教學說一切有部,也主張極微學說。僅從原子單元的本質(zhì)上看,可能兩家是相互借鑒的,也沒有根本的區(qū)別。
作者簡介
作者:(英)亞瑟·伯林戴爾·凱思
書籍目錄
譯者的話前言所引書名縮略語第一編 正理——勝論派的文獻 第一章 諸哲學派別的起源與發(fā)展 1. 邏輯和原子論的前身 2. 《正理經(jīng)》和《勝論經(jīng)》 3. 普拉夏斯塔帕達,伐差耶那及烏地約塔卡羅 第二章 諸家學派綜合的傾向 1. 瓦恰斯帕底·彌希羅,光遍智,烏德衍那和室達羅 2. 甘格夏和努地亞學派 3. 綜合性的學派第二編 A 正理——勝論的認識論體系 第一章 知識和謬誤 1. 知識的本質(zhì)與類別 2. 知識的形式與證據(jù) 3. 謬誤的本質(zhì)和形式 第二章 現(xiàn)量(感覺)知識 1. 通常的感覺知識(世間現(xiàn)量) 2. 現(xiàn)量的諸種形式及其對象 3. 出世間的現(xiàn)量 第三章 比量和譬喻量 1. 比量論和論議形式的發(fā)展 2. 普拉夏斯塔帕達和陳那 3. 比量論的最終形態(tài) 4. 論議形式的最終形態(tài) 5. 譬喻或比擬的量 第四章 邏輯謬誤 1. 謬誤論的起源和發(fā)展 2. 陳那與普拉夏斯塔帕達 3. 謬誤論(過類理論)的最終形式 4. 其他的邏輯謬誤 第五章 語詞的本質(zhì)和權(quán)威 1. 語詞的本質(zhì) 2. 語詞的權(quán)威性 第六章 論辯術(shù)的諸范疇B 正理——用論的形而舊學理論 第七章 本體論 1. 迦那陀和足目喬答摩的范疇(句義) 2. 實體(實)、屬性(德)與運動(業(yè)) 3. 同、異和合三種范疇句義 4. 因與果 5. 非有(無)的范疇 第八章 自然的哲學 1. 極微原子論…… 第九章 精神哲學 第十章 神的存在與本質(zhì)附錄 印度邏輯重要梵文名相 漢梵英對照索引 梵文索引 英文索引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