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4-08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汪天文 頁數(shù):291 字數(shù):210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吸收了哲學史上的時間觀點,并結合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獨特的時間理論。作者相信,時間在人類社會中,可以還原為人類活動。同時,時間是人的積極存在,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方式,而社會時間既包括自然時間,也包括生活時間,是人類描述生活變遷和社會發(fā)展的公共尺度。作者最后指出,人類的根本目的實際上就是為了更多地獲取自由時間。全書研究細致,對時間這一問題的反思具有開拓性意義。
作者簡介
汪天文,男,1970年生,漢族,福建福鼎人,深圳大學社科部講師。1992年畢業(yè)于中國地質大學,獲理學學士學位,1999年在南開大學獲科學哲學碩士學位,2003年在南開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學術領域為社會哲學和科學哲學,主要興趣是時間問題的研究以及科學與宗教關系的研究。
書籍目錄
序自序引言第一章 社會時間的本質和結構 第一節(jié) 有關時間的問題 一、對時間問題研究的誤區(qū)和出路 二、社會時間的研究前景 第二節(jié) 社會時間的實踐本質 一、時間理解的幾個維度 二、社會時空與人類的活動 三、社會時間是人類生活的協(xié)同節(jié)律 第三節(jié) 社會時間的一般結構 一、勞動時間和自由時間 二、公共時間和私人時間 三、快波節(jié)律和慢波節(jié)律第二章 實踐方式的變遷與社會時間諸形態(tài) 第一節(jié) 人的社會屬性和籌措始時間的產(chǎn)生 一、勞動·語言·時間 二、勞動韻律與原始時間觀念的產(chǎn)生 第二節(jié) 不同實踐方式下的社會時間形態(tài) 一、社會的變遷和時間的描述 二、不同生存結構的時間形態(tài) 三、不同社會時間形態(tài)代表的生活意義 第三節(jié) 社會實踐與時間價值的形成 一、在生活中時間被賦予價值 二、在交往中時間被推為客觀規(guī)范 三、在勞動中時間作為衡量價值的標準 第四節(jié) 社會時間諸形態(tài)之間的差異與沖突 一、社會時間的沖突主要表現(xiàn)為觀念上的差異和沖突 二、轉型社會中不同時間觀念的差異和沖突 三、不同文明之間時間觀念的差異和沖突第三章 社會時間對社會生活的制約作用 第一節(jié) 社會時間和社會秩序 一、時間:社會整體現(xiàn)象的節(jié)律 二、歷法與社會秩序 三、時間的尊嚴:統(tǒng)治者的權柄 第二節(jié) 時間是人類的發(fā)展空間 一、個人的發(fā)展與社會的發(fā)展 二、時間地理學的關注 三、現(xiàn)代生活與休閑學的興起 第三節(jié) 必要勞動時間對人類活動的制約作用 一、社會分工和社會時間的分配 二、社會加速發(fā)展下的生活節(jié)奏 三、常人:生活時間和社會時間的協(xié)合 第四節(jié) 爭取自由時間的過程 一、時間的有限性:對生命極限的超越,藝術創(chuàng)造力 二、生產(chǎn)力的提高和工作日的縮短 三、社會發(fā)展:時間資源的節(jié)約結語主要參考文獻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