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與順應

出版時間:2004-5-1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鄧子美  頁數:353  字數:288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以韋伯的社會學思想模式為參照,從宗教社會學的視角對佛教在現(xiàn)代社會的功能做了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內容包括:佛教誕生的社會背景、佛學的基本原理、部派分裂動因追溯、大乘佛教的起源及其精髓、佛教中國化與中國禪宗的興盛、佛教意義系統(tǒng)與凈土信仰取向比較、社會轉型與人間佛教思想等獨到見解,以及中國近代佛教的改革與德國宗教改革的同異、高科技社會與人間佛教的互動關系、中國佛教的社會功能、佛教與民間信仰和巫術對社會的作用。

作者簡介

鄧子美,1951年生,江蘇無錫人。1979年于江南大學中文專業(yè)畢業(yè)。1989年獲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F(xiàn)任江南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法政學院教授,并兼任四川大學、上海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江蘇吳學研究所等單位特邀研究員,任教宗教學原理、宗教

書籍目錄

總緒序緒論  以韋伯為代表的現(xiàn)代宗教社會學理論與佛教  一、韋伯的宗教社會學模式及其佛教論  二、韋伯宗教社會學的視角偏差及其方法論糾正  三、深入運用韋伯宗教社會學模式研究佛教的現(xiàn)實意義第一章  佛教的誕生  第一節(jié)  “覺醒”時代  第二節(jié)  “神秘”的涅槃?  第三節(jié)  由佛教“空境”反觀社會第二章  宗教社會學視角下的佛學基本原理與觀點  第一節(jié)  宗教社會學視角下的佛學基本原理  第二節(jié)  由佛學原理示現(xiàn)的文化觀  第三節(jié)  由佛學原理示現(xiàn)的歷史觀第三章  部派分裂動因探析  第一節(jié)  個人自由與社會團規(guī)范  第二節(jié)  深刻而復雜的分歧  第三節(jié)  基本動因在于社會各階層宗教需求的廣泛性  第四節(jié)  人的宗教需求之由來與啟示第四章  大乘起源及其精髓新論  第一節(jié)  大乘佛教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二節(jié)  大乘起源與衰退考辯  第三節(jié)  大乘菩薩行的精髓第五章  佛教中國化與南禪獨秀  第一節(jié)  從佛佗的重理智向法門多樣化的轉變  第二節(jié)  中國化佛教諸宗并起的宗教社會學分析  第三節(jié)  中國傳統(tǒng)政治秩序與南禪獨秀  第四節(jié)  從歷史比較中看南禪的重振第六章  佛教“意義系統(tǒng)”與凈土信仰取向比較  第一節(jié)  凈土理想是佛教超越性的體現(xiàn)  第二節(jié)  從土大夫到大眾信仰的轉變及基比較  第三節(jié)  知識分子重歸佛教與理性的論辨探討  第四節(jié)  古今凈土信仰比較研究的意義與韋伯拯救途徑論的局限第七章  社會轉型與人間佛教第八章  中國近代佛教改革與德國宗教改革的比較第九章  高科技社會與人間佛教第十章  中國佛教的主要社會功能第十一章  佛教·民間信仰·巫術第十二章  21世紀中國佛教之社會文化定位結語:論佛教信仰的理性特征附錄1:道家社會觀新論附錄2:佛學探究的方法與學術理念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超越與順應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