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4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布坎南 譯者:馮克利,秋風,王代,魏志梅
Tag標簽:無
前言
在我的印象中,有兩個經濟學家對憲政感興趣。一個是哈耶克,再有一個就是布坎南。哈耶克著有《自由憲章》,懷著對“人的統(tǒng)治”深深的疑慮,希望有一種“一般原則”制約立法機構。布坎南干脆就稱自己的理論為“憲政經濟學”。這本《憲政經濟學》就是他這一理論的綜合性著述。憲政經濟學的基礎是制度經濟學,它認為“制度是重要的”,即制度(包括規(guī)則、程序和組織)不同則效率不同。從立法角度看,不同的立法程序會產生不同的法,它們各有不同的效率。因此制度經濟學關于程序的觀念與法學中的程序主義非常相似。后者強調,只要符合正當程序,結果就是合法的。法學從公正出發(fā),經濟學從效率出發(fā),它們殊途同歸。與一般制度經濟學不同的地方是,憲政經濟學并不把制度看成是簡單的制度安排,也不僅是這些制度安排之間形成的互補關系,它認為制度是一個立體結構,在這個結構的上端,就是憲法。一句話,憲政是制度中的重中之重。它是生成制度的制度,是規(guī)則的規(guī)則。是元制度,元規(guī)則。所以,當憲政出現(xiàn)問題時,它對社會的損害要遠非一般制度問題能比。反過來說,對憲政的經濟學研究則比對一般制度的研究“更有效率”,因而布坎南說憲政經濟學是經濟學研究的“更高層次”。不同于哈耶克,他心目中的憲法原則是知識精英從傳統(tǒng)中提煉出來的,布坎南則致力于給出形成或改進憲法的程序性標準:一致同意規(guī)則。盡管基于個人主義,經濟學的“效率”是指社會和諧的最佳境界。任何一個人以損害別人為代價的財富增進都不符合帕累托最優(yōu)的定義。所謂個人主義,在經濟學中的含義是“只能以個人為單位感受成本和收益”。這又被布坎南稱為“主體性”,這也意味著每個人要為自己而不是別人的利益而奮斗。因此。經濟學在判斷有否效率時別無他途,只有看經濟當事人自己是否“同意”。在多人的社會中,人們不僅從自然界獲取資源,還通過他們之間的合作或交易獲利。在與別人的交往中,一個人的“同意”意味著他認為這一交往行為給他帶來的收益大于成本,而“不同意”則意味著相反的情況。由于整體的利益最大化才是經濟學家所說的“效率”,因此只有在交往雙方“一致同意”時,經濟學家才可以說,這個交往行動是有效率的。因為如果有一方“不同意”,由于我們不知道當事人內心對交往的主觀判斷,我們無法說,“同意”一方獲得的凈收益大于“不同意”一方的凈損失?!耙恢峦狻币馕吨鴽]有人受損,顯然這同樣適用于多人的情境?!耙恢峦庖?guī)則”作為布坎南理論貫穿始終的邏輯,成為判斷一個公共選擇是否有效率的標準程序。他認為這一規(guī)則是帕累托最優(yōu)的“政治對應物”。只是在現(xiàn)實中,“一致同意”雖好,卻很昂貴,據說只有在波蘭議會中曾存在過這樣的規(guī)則,但從來沒有通過任何議案。所以退而求其次,在人類社會的絕大多數(shù)的民主的公共決策中,采取了多數(shù)規(guī)則。在布坎南看來,這正是現(xiàn)代民主政治出現(xiàn)問題的主要原因。多數(shù)規(guī)則可能導致所謂的“多數(shù)人暴政”,其結果是對全社會都不利。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強調多數(shù)規(guī)則并非天然合理,對它要多加限定。
內容概要
《憲政經濟學》講盡管基于個人主義,經濟學的“效率”是指社會和諧的最佳境界。任何一個人以損害別人為代價的財富增進都不符合帕累托最優(yōu)的定義。所謂個人主義,在經濟學中的含義是“只能以個人為單位感受成本和收益”。這又被布坎南稱為“主體性”,這也意味著每個人要為自己而不是別人的利益而奮斗。因此。經濟學在判斷有否效率時別無他途,只有看經濟當事人自己是否“同意”。在多人的社會中,人們不僅從自然界獲取資源,還通過他們之間的合作或交易獲利。在與別人的交往中,一個人的“同意”意味著他認為這一交往行為給他帶來的收益大于成本,而“不同意”則意味著相反的情況。
作者簡介
作者:(澳大利亞)杰佛瑞·布倫南 譯者:馮克利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立憲視角下的稅收一、“憲法”的觀念二、憲法的邏輯三、憲法約束的手段四、維克塞爾的理想與多數(shù)主義的現(xiàn)實五、征稅的權力六、立憲契約的可實施性七、規(guī)范性意蘊第二章 自然政府:一個利維坦模型一、作為現(xiàn)實性和或然性的利維坦二、壟斷型政府和人民主權三、“利維坦”模型:收入最大化四、作為單一制政府的利維坦模型五、立憲標準第三章 對稅基和稅率結構的約束一、從立憲角度對追求收入最大化的政府的征稅約束二、簡單模型中的稅基和稅率約束三、多人模型四、征稅限制和稅制改革五、附錄:多人背景下的累進制第四章 商品稅一、傳統(tǒng)智慧二、立憲階段的稅制選擇三、商品稅的其他備選形式:稅基選擇四、對商品計征的統(tǒng)一稅率五、適用于個人的統(tǒng)一稅率六、利用稅率結構的歧視七、總結八、附錄第五章 納入時間唯獨的征稅:所得稅、資本稅和公債一、正統(tǒng)的公共財政學忠的所得稅、資本稅和公債二、稅率公布的安排時間……
章節(jié)摘錄
插圖:
媒體關注與評論
序憲政經濟學與憲政改革 盛 洪 在我的印象中,有兩個經濟學家對憲政感興趣。一個是哈耶克,再有一個就是布坎南。哈耶克著有《自由憲章》,懷著對“人的統(tǒng)治”深深的疑慮,希望有一種“一般原則”制約立法機構。布坎南干脆就稱自己的理論為“憲政經濟學”。這本《憲政經濟學》就是他這一理論的綜合性著述。憲政經濟學的基礎是制度經濟學,它認為“制度是重要的”,即制度(包括規(guī)則、程序和組織)不同則效率不同。從立法角度看,不同的立法程序會產生不同的法,它們各有不同的效率。因此制度經濟學關于程序的觀念與法學中的程序主義非常相似。后者強調,只要符合正當程序,結果就是合法的。法學從公正出發(fā),經濟學從效率出發(fā),它們殊途同歸。 與一般制度經濟學不同的地方是,憲政經濟學并不把制度看成是簡單的制度安排,也不僅是這些制度安排之間形成的互補關系,它認為制度是一個立體結構,在這個結構的上端,就是憲法。一句話,憲政是制度中的重中之重。它是生成制度的制度,是規(guī)則的規(guī)則。是元制度,元規(guī)則。所以,當憲政出現(xiàn)問題時,它對社會的損害要遠非一般制度問題能比。反過來說,對憲政的經濟學研究則比對一般制度的研究“更有效率”,因而布坎南說憲政經濟學是經濟學研究的“更高層次”。不同于哈耶克,他心目中的憲法原則是知識精英從傳統(tǒng)中提煉出來的,布坎南則致力于給出形成或改進憲法的程序性標準:一致同意規(guī)則。 盡管基于個人主義,經濟學的“效率”是指社會和諧的最佳境界。任何一個人以損害別人為代價的財富增進都不符合帕累托最優(yōu)的定義。所謂個人主義,在經濟學中的含義是“只能以個人為單位感受成本和收益”。這又被布坎南稱為“主體性”,這也意味著每個人要為自己而不是別人的利益而奮斗。因此。經濟學在判斷有否效率時別無他途,只有看經濟當事人自己是否“同意”。在多人的社會中,人們不僅從自然界獲取資源,還通過他們之間的合作或交易獲利。在與別人的交往中,一個人的“同意”意味著他認為這一交往行為給他帶來的收益大于成本,而“不同意”則意味著相反的情況。由于整體的利益最大化才是經濟學家所說的“效率”,因此只有在交往雙方“一致同意”時,經濟學家才可以說,這個交往行動是有效率的。因為如果有一方“不同意”,由于我們不知道當事人內心對交往的主觀判斷,我們無法說,“同意”一方獲得的凈收益大于“不同意”一方的凈損失。 “一致同意”意味著沒有人受損,顯然這同樣適用于多人的情境?!耙恢峦庖?guī)則”作為布坎南理論貫穿始終的邏輯,成為判斷一個公共選擇是否有效率的標準程序。他認為這一規(guī)則是帕累托最優(yōu)的“政治對應物”。只是在現(xiàn)實中,“一致同意”雖好,卻很昂貴,據說只有在波蘭議會中曾存在過這樣的規(guī)則,但從來沒有通過任何議案。所以退而求其次,在人類社會的絕大多數(shù)的民主的公共決策中,采取了多數(shù)規(guī)則。在布坎南看來,這正是現(xiàn)代民主政治出現(xiàn)問題的主要原因。多數(shù)規(guī)則可能導致所謂的“多數(shù)人暴政”,其結果是對全社會都不利。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強調多數(shù)規(guī)則并非天然合理,對它要多加限定?!?/pre>編輯推薦
由于整體的利益最大化才是經濟學家所說的“效率”,因此只有在交往雙方“一致同意”時,經濟學家才可以說,這個交往行動是有效率的。因為如果有一方“不同意”,由于我們不知道當事人內心對交往的主觀判斷,我們無法說,“同意”一方獲得的凈收益大于“不同意”一方的凈損失。更多觀點盡在《憲政經濟學》!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