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唐楷書研究

出版時間:2011-11  出版社:榮寶齋  作者:中國書法院  頁數(shù):44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書法史論叢書·文集:晉唐楷書研究》由楷書這一書體在傳統(tǒng)書法里一直占據(jù)著重要的基礎地位,是書法發(fā)展流變中的一個重要關捩,對它的研究也是書法史研究中應有的大問題,從魏晉至唐代是楷書藝術由發(fā)展到成熟并達到巔峰的主要歷史時段,由無數(shù)書法名家和普通寫手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書法資源,它們以刻石與墨跡形式構成了主要的兩個大類。其中,既有唐宋以來代代相傳的經(jīng)典范本,也有自明清、近代以來被發(fā)現(xiàn)的新材料。這些資料遠未被當代書法界充分利用和研究,尚有極大的發(fā)展空間。針對楷書這一書體,還有許多問題需要研究解決,諸如楷書的實用性與藝術性、獨特審美性、楷書種類的劃分與梳理、楷書風格的類型與流派、楷書與其他書體的區(qū)別與相互影響、楷書創(chuàng)作在新時代書法創(chuàng)作中的意義等問題,我們希望這些有意義的課題能通過這次展覽與學術研究取得有益的進展。

書籍目錄

梁培先“筆陣”之殤——“筆陣”一說的觀念來源、變遷以及歷史中可能失卻的記憶梁少膺《曹娥碑》考王曉光從新出簡牘墨書看魏晉楷書的形成--兼論六朝楷書在唐銘石書上的確立姚宇亮最古老的楷書--兼論鍾繇書藝冉令江漢末魏晉南北朝楷書的發(fā)生及其流變考論王廣瑞試論晉代楷書的特點及其成因王祥北“觸筆”在楷書中的體現(xiàn)--以《吐魯番墓磚》和褚遂良楷書為例王菡薇南朝寫經(jīng)之于楷書研究——以三本宋、梁、陳寫經(jīng)為例王連富蘇曉敏北派書法與顏體形成蔡顯良對唐代楷書筆法淵源與傳承的再認識孫鶴論楷書在唐朝繁盛的原因翁志飛瑤臺嬋娟不勝綺羅--略論褚遂良的楷書王守民唐李邕在滑州前后期書法審美轉變莊輝顏楷成因探尋辨蔣培友徐浩楷書地位:盛、中唐楷書的開拓者李惠斌北宋“顏體”書風考論崔偉論何紹基對晉唐楷書的取法與超越張鵬楷書結構體式的演變附錄西川寧文姚字亮譯“詣鄯善王”墨書--現(xiàn)存最古老的楷書西川寧文姚宇亮譯楷書的形成一據(jù)敦煌、樓蘭、吐魯番出土文書對4至6世紀書法的解明西川寧文姚字亮譯有關北魏天安元年曹天度造塔銘的研究

章節(jié)摘錄

  具備了前人鋪墊下來的基礎,后代在形一勢問題上的具體闡釋就得心應手許多了。及于隋唐時代,中國書法關于形一勢問題的論述已趨于完整配套。隋代智果《心成頌》這篇比較可信的隋唐書論明確表現(xiàn)出對于點畫形體的注意。如“潛虛半腹”條目:“畫稍粗于左,右亦須著,遠近均勻,遞相覆蓋,放令右虛。‘用’‘見罔’‘月’字是”;“覃精一字,功歸自得盈虛。向背、仰覆、垂縮、回互不失也”;“分若抵背”條目:“謂縱也,‘卅一冊’之類,皆須自立其抵背,鍾、王、歐、虞皆守之。”一般認為,《心成頌》主要討論漢字的結構問題,但仔細閱讀原文則不難發(fā)現(xiàn),它所討論的是點畫的形態(tài)以及它們之間的組織造型問題。并且,如“向背、仰覆、垂縮、回互”等詞匯既可理解為點畫的“形”,也可理解為點畫的“勢”。這說明,及于隋唐時代,“勢”與“形”的偏重現(xiàn)象得到了糾正,“形…‘勢”并提或直接以“形勢”連稱的形式討論書法中的相應問題已成為了事實。從古代書論的歷史展開來看,《心成頌》-文有兩點值得特別重視:其一,用以描繪書法之形一勢問題的專業(yè)語匯的豐富程度大大超過了此前的書論。如開合、仰覆、留放、向背、垂縮等詞匯的使用,使得具體可證地描繪書法中的相關問題成為了可能。其二,文中所言“鍾、王、歐、虞皆守之”,則告訴后人,及于隋唐之際的歐陽詢、虞世南書法中已明確地體現(xiàn)了這種將“形”與“勢”集中討論并付諸實踐的傾向?! ∷逄浦暗臅撾m然常以“兩儀生四象”“人文本乎天文”等籠統(tǒng)性的概論打頭,但論及書法中具體的事項總離不開形和勢。而這兩個概念的運用,應是“勢”早于“形”。今天我們確信的隋唐之前的書論,在討論“勢”的問題時呈現(xiàn)出二種情況:一是以“勢”為名,主要討論書體的歷史沿革、變遷,如西晉衛(wèi)恒的《四體書勢序》。在此“勢”可以理解為趨勢,即字體變革的趨勢。與我們討論的問題關系不大。二是主要討論書法中的“勢”,也觸及到“形”的問題,但“形”附庸于“勢”、無獨立的闡釋意義。如東漢蔡邕《篆勢》、崔瑗《草書勢》,側重點在于書法中的“勢”的問題。比如《篆勢》中“頹若黍稷之垂穎,蘊若蟲蛇之棼缊”,《草書勢》中“或凌邃惴栗,若據(jù)高臨危,旁點邪附,似螳螂而抱枝”--類似的語句主要描繪的是篆、草兩種字體“勢”的處理問題,意象性的描繪說明的還是“勢”。不過,其間已經(jīng)蘊含著以意象指代書法點畫形體的意思。這種情況在其后西晉衛(wèi)恒《四體書勢》中得到了延續(xù),如《四體書勢》講隸書:“或穹窿恢廓,或櫛比針裂,或砥平繩直,或蜿蜒繆戾,或長邪角趣,或規(guī)旋矩折。修短相副,異體同勢?!毙l(wèi)恒的描述固然也談到了隸書中“形”的問題,但比喻粗廓、語言模糊,難辨其具體所狀之形。一般的書史研究認為,這是由于漢晉時代四六文比況奇巧的文體所致,我們認為,這一方面應該與當時書法概念、語言系統(tǒng)的不夠完備有關。因為,撇開那些意象性的詞匯,這個時候用來描繪書法點畫形體的只有方圓、規(guī)矩、短長、紆放等幾組有限的專業(yè)詞匯;另一方面,也說明此時的書家和書法研究者對于“勢”的關注程度要高于“形”。而離開具體可征的“形”,只談論那個不容易捕捉的“勢”,其結果只能是越談越虛、越談越玄?!  ?/pre>

編輯推薦

  “筆陣”之殤——“筆陣”一說的觀念來源,變遷以及歷史中可能失卻的記憶  《曹娥碑》考  從新出簡牘墨書看魏晉楷書的形成--兼論六朝楷書在唐銘石書上的確立  最古老的楷書——兼論鍾繇書藝  漢末魏晉南北朝楷書的發(fā)生及其流變考論  試論晉代楷書的特點及其成因  “觸筆”在楷書中的體現(xiàn)--以《吐魯番基磚》和褚遂良楷書為例  南朝寫經(jīng)之于楷書研究——以三本宋、梁、陳寫經(jīng)為例  北派書法與顏體形成  對唐代楷書筆法淵源與傳承的再認識  論楷書在唐朝繁盛的原因  瑤臺嬋娟不勝綺羅——略論褚遂良的楷書  唐李邕在滑州前后期書法審美轉變  顏楷成因探尋辨  徐浩楷書地位:盛、中唐楷書的開拓者  北宋“顏體”書風考論  論何紹基對晉唐楷書的取法與超越  楷書結構體式的演變  “詣鄯善王”墨書——現(xiàn)存最古老的楷書  楷書的形成——據(jù)敦煌、樓蘭、吐魯番出土文書對4至6世紀書法的解明  有關北魏天安元年曹天度造塔銘的研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晉唐楷書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