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3-1 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作者:鄭建業(yè)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中國大百科全書?名家文庫:宗教演化史》是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和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先后組織的3萬余名專家學者智慧的結晶,其中匯聚了各個領域的名家巨匠。這些名家所撰寫的各類條目,為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記憶,甚至許多名家的文字已成為時代的絕響。這些名家所撰寫的知識主題涉及各個領域,他們以精當簡潔的文字,系統(tǒng)概括了一門學科的全貌,雖然篇幅短小,但充滿深厚的學識積淀。
作者簡介
鄭建業(yè)(1919~1991),主教。安徽蕪湖人。曾任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副會長兼總干事等職。《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編輯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分支學科編寫組概論主編。參與主持和編寫《宗教詞典》、《辭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等。
書籍目錄
宗教演化史/1 宗教起源/2 前宗教現(xiàn)象/3 宗教萌芽/7 演化過程/14 原始宗教/14 古代宗教/20 歷史宗教/33 演化規(guī)律/39 宗教學/41 簡史/43 早期的宗教研究/43 宗教學的誕生/44 宗教學的發(fā)展/46 分支體系/50 基礎學科/50 應用學科/53 邊緣學科/53 主要研究課題/54 宗教的起源與演化/54 宗教的定義/55 宗教的分類/57 附錄/61 原始基督教/62 歷史背景/62 斗爭與迫害/65 神學觀念/71 善惡觀念/77 向后世基督教轉變/83 消亡及其影響/88 教父/90 教父著作和教父學/91 教父和教父著作分類/95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宗教學的發(fā)展 繆勒主要是依靠比較語言學的研究,尤其是對古代東方(印度、波斯等)宗教典籍的語文進行考察,借以分析研究人類宗教觀念的起源和發(fā)展。后來他被認為是宗教學的語言學派創(chuàng)始人。他認為:宗教起源于人們的“原始神圣感”,神話則出自“語言弊病”。他通過對語言的分析來探索人類觀念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這固然有一定意義,但畢竟作用有限,借以推導出的論斷往往帶有很大的臆測性。這種方法后受到很多非議,尤其是來自人類學派的非議。早在繆勒明確提出上述主張之前,泰勒在1871年發(fā)表的《原始文化》中認為:原始人從經(jīng)驗中產(chǎn)生靈魂觀念后,從而認為萬物皆有靈,最后產(chǎn)生神靈觀念。此說后來被他的后繼者馬萊特修改為“前萬物有靈論”,認為原始人在形成萬物有靈觀念之前,先認為宇宙間普遍存在著一種非人格的生命力的觀念。英國人類學家弗雷澤深感現(xiàn)實事例比演繹推論更為重要,他收集了數(shù)量巨大的實例,匯編成《金枝》及其續(xù)編,以論證他全力加以肯定的黑格爾的設想: “在宗教時代”之前,曾存在過一個“法術時代”,并指出農(nóng)業(yè)文化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對于許多宗教觀念和行為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人類學派雖然十分重視考古發(fā)掘和對近存原始社會考察的成果,但一些早期人類學家大多未能親身深入實地考察,取得第一手資料。他們的設想在很大程度上仍是難以證實的。20世紀以來不少人指出,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任何歷史例證,足以認定在史前人類中確曾存在過“萬物有靈”和“前萬物有靈”的觀念。還有人指出,馬萊特設想的根據(jù),只是對英國傳教士科得林頓的一篇通信的誤解:這篇通信所報道的美拉尼西亞原住民的曼納觀念,同馬菜特所說的那種“前萬物有靈”觀念并不相同。 宗教學的心理學派和社會學派都比人類學派(尤其是早期英國人類學派)更加重視對實際情況進行直接觀察。奧地利精神分析學派倡導人弗洛伊德著重對個人的潛意識活動進行觀察、分析;他的學生榮格進而對社會性、集體性的深度意識(他稱之為“集體無意識”)活動作考察研究。他們的研究對探索神話產(chǎn)生的過程提供了有價值的啟發(fā)。在法國,倡導從社會學角度對宗教進行研究的迪爾凱姆十分重視對近存原始社會進行實地考察。
編輯推薦
《中國大百科全書?名家文庫:宗教演化史》全面介紹了人類已有知識,被譽為“中國現(xiàn)代最偉大的文化工程”、“一切才智之士的知識背景”。全書是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和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先后組織的3萬余名專家學者智慧的結晶,其中匯聚了各個領域的名家巨匠。這些名家所撰寫的各類條目,為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記憶,甚至許多名家的文字已成為時代的絕響。這些名家所撰寫的知識主題涉及各個領域,他們以精當簡潔的文字,系統(tǒng)概括了一門學科的全貌,雖然篇幅短小,但充滿深厚的學識積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