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4 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作者:陳斌華 頁數:256
Tag標簽:無
前言
人的一生究竟有幾個十年?不管有幾個,我都會珍惜2001~2011這“十年”。因為赴臺駐點采訪,我與祖國的寶島臺灣結下不解之緣。借助工作的便利,十年來足跡遍及臺澎金馬各地,游覽了幾乎所有風景名勝,更與各界人士多有交游、常來常往,還閱覽了大量涉臺政治、經濟、社會、風土等方面的書籍和影音資料,力求不僅“駐”在臺灣,更要認識臺灣、讀懂臺灣。 相比大陸的很多省份,臺灣確實是個“小地方”,但這個小地方卻有不容小覷的大歷史、大故事、大美麗。寫一本描繪臺灣各地美麗風光,細述寶島淵源風物掌故,并鋪陳開去,讓讀者能借由輕松的旅途,了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的故事、生活與情感的書,是我的多年夙愿。 在確定與《中國國家地理》圖書部合作、構思書稿之始,我就想好了這個書名?!白栽谂_灣”有三層意思:一是我“自己”在臺灣,這是一個大陸人在臺灣十年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不代表官方,非職務行為,只是一家之言;二是讀者可以借助此書“自助”游臺灣,在個人游開放之后為大陸居民赴臺“自由行”提供一本參考書;三是冀望兩岸同胞之間的往來溝通能夠“自由自在”,再無窒礙。 寫書是痛苦的煎熬過程。雖然自以為熟悉情況,也有諸多積累,但我信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字空”,加上向來不敢以私害公,因此只能利用一切業(yè)余時間爭分奪秒地寫作,有時為核清一個細節(jié)反復查閱資料、多方求證,甚至利用駐點的機會實地踏訪,歷時四個月才拿出初稿,而后又幾度修改潤色、選配圖片。一路走來,可謂辛苦備嘗,自認雖不是最好的寫作,卻稱得上是最具誠意的寫作。 全書分為環(huán)島看臺灣、歷史的印記、“橫行”臺灣島、離島走透透、市井與人生等五章。雖然也涉及臺北、阿里山、日月潭、臺南、墾丁、花蓮等陸客耳熟能詳的城市、景點,但都力求有一手的觀察和人文角度出發(fā)的體驗;而對于少帥張學良幽禁之地、鹿港小鎮(zhèn)、鄧麗君墓園等小眾景點,我有深入的探訪,更在史實上小心求證;對于大陸同胞甚至連臺灣同胞都難得前往的臺灣主要離島和三條橫貫公路,我多次冒險前往,希望能向讀者展示真正蘊藏海島大美的高山風光,走進藏于高山深處的秘密花園。而“市井與人生”一章,則藏著我的一份期盼,希望讀者到臺灣,不僅看到臺灣之景,也能好好了解這個華人社會,了解同為中國人的另一個群體的生活與思想。 從事涉臺新聞報道與臺灣問題研究近20年,我越來越認識到,兩岸之間最遠的距離,不是臺灣海峽的天塹之隔,而是兩岸同胞心與心的距離。只有越來越多的人去搭兩岸“心靈之橋”,兩岸同胞才能相向而行,逐漸心靈相通,而如果能夠心靈相通,兩岸的問題則會一通百通。因此,我愿這本小書能成為架起兩岸心靈之橋的一塊小小基石。 本書終于在2012年春天即將付梓。此刻,我心中充盈著感恩。真心感謝各位幫助過我的親友、同事們。因時間匆促,對一些景點、掌故的了解、記憶可能存在錯漏,因此本書謬誤之處想必不少,敬請指正。 陳斌華 2011年7月11日初稿于香港皇后大道東 2011年7月27日二稿于內蒙古格根塔拉草原 2012年3月23日定稿于新華社新聞大廈
內容概要
這不是一本嘩眾取寵、名不副實的“臺灣旅游寶典”
這不是一本拼抄資料、人云亦云的“臺灣旅游指南”
這是中國國家地理推薦的“讀懂臺灣”第一書
?第一人:堪稱“最了解臺灣的大陸人”之一、大陸首批駐臺記者陳斌華“十年磨一劍”的臺灣深度游記
?第一手:最新鮮的自由行資訊、十年旅行經驗分享
?第一深度:新華社駐臺記者的獨特眼光,十年來的觀察與體悟,展現最真實的臺灣
作者簡介
陳斌華
新華社高級記者、對外部編委、港臺部采訪室主任。1993年進入新華社工作,長期從事臺灣新聞報道,2001年2月作為大陸首批記者赴臺駐點采訪,十年來足跡遍及臺灣各地。業(yè)余從事臺灣問題研究,兼任全國臺灣研究會理事、中國戰(zhàn)略文化促進會理事、國務院臺辦海峽兩岸關系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北京聯(lián)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客座教授等。
著有《駐點臺灣:大陸首批駐臺記者手記》、《親歷臺灣“大選”》、《中國國家地理推薦之旅——臺灣》(合著),主編《影響未來:中國傳媒30人》、《臺灣風土大觀》。新聞作品曾獲中國新聞獎,被收入《通訊名作100篇(1949-1999)》、《新聞傳播精品導讀》等。
2001-2011 他的寶島十年——
2001年2月,與現國臺辦發(fā)言人范麗青作為大陸首批兩名駐點記者,到臺灣駐點采訪,開大陸人員駐臺工作之先河,至今仍活躍在駐臺新聞報道第一線,是大陸最資深的駐臺記者。
十年來,他的足跡遍及臺澎金馬各地,與島內各界人士廣泛接觸,勝友如云,涉獵甚廣,是臺灣人士都為之嘆服的“臺灣通”。
書籍目錄
自序
◆環(huán)島看臺灣
1、浸在鄉(xiāng)愁里的老臺北
2、臺北東區(qū)夜未眠
3、臺北不可一日無此山
4、一潭好水洗日月
5、阿里山:不見姑娘美如水
6、這個城市叫“成功”
7、沉醉在高雄的小愛河
8、有些想念,遺忘在墾丁
9、轉角遇到太平洋
10、花蓮:“最后的凈土”會粘人
11、礁溪:泉水叮咚“溫柔鄉(xiāng)”
12、野柳:造物愛人亦弄人
◆歷史的印記
1、庭院深深鎖“少帥”
2、何日君再來——探訪鄧麗君墓園
3、鹿港:徘徊在文明里的小鎮(zhèn)
◆“橫行”臺灣島
1、北橫:掛在峭壁上的風景
2、中橫:摟抱臺灣美麗的腰身
3、南橫:行至路窮處,坐看云起時
◆離島走透透
1、綠色沒有椰子樹
2、驚心動魄訪蘭嶼
3、至今神秘龜山島
4、小琉球的小風情
5、浪漫的澎湖灣
6、金門:戰(zhàn)地唱響田園牧歌
7、馬祖:從“海上戰(zhàn)馬”到“海上桃花源”
◆市井與人生
1、閑淡在水邊
2、夜市里的五味人生
3、臺北周邊老街巡禮
4、這里很“客”氣
5、走進臺灣象牙塔
6、追隨媽祖的神跡
附錄:臺灣旅游相關資訊
致謝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阿里山:不見姑娘美如水“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大陸游客無論是乘坐小火車還是旅游大巴上阿里山,往往是伴隨著車里播放的《高山青》歌聲開始行程的。我?guī)状纬诵』疖嚿习⒗锷?,同車廂的大陸游客一聽到,都會興奮地隨之輕輕哼唱起來。大陸人對阿里山的知曉與想象,絕大多數來源于這首收錄于音樂課本的歌曲,也因此從一開始就對這一臺灣知名景點有了“美麗的誤解”。第一個誤解,就是以為《高山青》的歌名叫《阿里山的姑娘》,是臺灣原住少數民族的歌謠。其實,《高山青》創(chuàng)作于1947年,填詞者為知名電影人張徹,作曲者為周藍萍、鄧禹平,是臺灣光復后在臺灣拍攝的第一部“國語電影”《阿里山風云》的主題曲,主唱者為該片女主角張茜西。第二個誤解,就是把阿里山想象成黃山、九寨溝一樣的人間仙山,擁有絕佳的風景,還有“美如水”的姑娘在山澗邊載歌載舞……以至于有些人到阿里山游覽一番后,發(fā)出“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感慨。阿里山美不美?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我的答案很簡單,阿里山很美,因為有小火車、日出、晚霞、云海、森林這“五奇”,但要從整體上看,確實稍遜黃山——畢竟“黃山歸來不看岳”。上阿里山有兩種方式,一是開車或乘坐公共汽車、旅游大巴沿盤山公路而上,二是乘坐森林火車。從嘉義北門火車站到山頂,前者僅需兩個多小時,相對靈活,后者需耗時3個半小時,安全系數低。2011年4月27日就發(fā)生翻車事故,造成5名大陸游客死亡、百余名游客受傷的重大意外,而在8年前也曾發(fā)生過一次翻覆事故。但乘小火車上高山畢竟是難得的體驗,因此游客仍然趨之若鶩,很多時候一票難求。阿里山森林火車是當今世界三大登山鐵路之一,原是日據時代殖民者為掠奪阿里山森林資源、運送木材而建的,現在主要用作觀光客運,動力機車也由蒸汽機車改為柴油機車,但仍是窄軌和小火車。更為特別的是在全長71.4千米的路程中,自海拔30米上升到2216米,沿途可觀賞到熱帶、暖溫帶、溫帶三個森林帶的植物種類變化和山脈、溪谷的美麗景觀。在森林火車正常全程運轉時期,小火車從嘉義出發(fā)抵達竹崎站后,開始穿山越嶺,時而作螺旋形攀爬,時而作“Z”字形曲折前進。車窗外茂林修竹,檳榔樹并肩挺立,高山長青,澗水奔流,野趣天然。盡管車廂搖搖晃晃,但游客卻大多只顧欣賞沿途美景而不覺心慌?;疖嚨纸K點阿里山站,走出車廂,迎面撲來的是清新的空氣和微微的涼意。即便是夏日,海拔超過2200米的阿里山氣溫只有十來度。出了阿里山站,就是面積約有1400公頃的阿里山森林游樂區(qū)的入口。關于阿里山一名的由來,相傳250多年前,臺灣14個原住少數民族中的鄒族有一位酋長名叫“阿巴里”,勇敢善獵。他帶領族人翻山越嶺到這里打獵,常常滿載而歸,族人為紀念他,將這里命名為“阿里山”。云海是阿里山“五奇”之一。我?guī)状稳グ⒗锷?,剛到山上的旅館區(qū),就能見到云霧從山谷中升騰彌漫開來,頃刻之間,群山若隱若現,仿佛人間仙境。除了云海,日出、晚霞這“兩奇”也是多數高山必有的景象,不過在阿里山,看日出還是很有特色的。阿里山的祝山日出頗負盛名,而且特別的是看祝山日出,要摸黑乘坐森林火車到祝山。日出并非天天有,能否看到全憑運氣。我去了兩次,成功率只有50%??吹降哪谴?,在裹著羽絨大衣御寒、忐忑不安的一番等待之后,突然看到一輪紅日從群山之中、云霧霞光之間噴薄而出,不禁興奮地叫出聲來,頗有苦盡甘來分外甜蜜的體會。阿里山共由18座高山組成,屬于玉山山脈的支脈,隔同富溪與玉山主峰相望,近年來,阿里山新增了乘坐汽車到玉山公園“好望角”觀日出的新線路。2007年5月5日,我凌晨4時半就乘坐汽車從賓館出發(fā),一個多小時后抵達“好望角”。由于當天云霧過多,未能觀賞到日出的壯觀景象,但略為寬慰的是得以眺望中國東部最高峰——海拔3952米的玉山主峰的雄姿。阿里山蘊藏豐富的森林資源,尤以檜木和櫻花名聞中外。每次上山,我都會沿著巨木群棧道,體驗阿里山森林之美。棧道全長600多米,沿途可以觀賞到20棵巨木,樹齡從數百年至數千年不等,有的樹身要十幾人才能環(huán)抱。棧道終點是神木火車站,著名的“阿里山神木”躺臥于車站一側。它身姿偉岸,曾是阿里山的標志,可惜于1997年被雷電摧毀并于次年被放倒。盡管游樂區(qū)管理當局又選定了新的“神木”,但許多游客仍會慕名前往憑吊。而山林之間一些觸目驚心的神木樹墩,則是日本殖民者瘋狂掠奪臺灣林木留下的罪證。紅檜、臺灣扁柏、臺灣杉、鐵杉和華山松,被稱為阿里山“五木”,是共同造就阿里山郁郁蒼蒼的林木景觀的功臣。而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吉野櫻、重瓣櫻、山櫻花漫山開花,轉瞬即逝,都會吸引大批游客包括日本游客不遠千里而來。而在櫻花季之后,高山杜鵑緊接著開放,又會招來新一波的賞花人流。阿里山上有鄒人聚居的特富野、達邦兩個部落。鄒族原稱“曹族”,1999年更為現名,主要分布于南投縣、嘉義縣和高雄縣境內,人口6000多人。阿里山上的鄒人以山地耕作為主,副業(yè)則是狩獵、捕魚和飼養(yǎng)家畜;重要祭典有小米祭(即豐年祭)、馬雅斯比祭、粟收獲祭、年終大祭、成年禮等,主要為祭戰(zhàn)神。鄒人原本擔心游客會破壞祭典的神圣性,拒絕參觀,但現在為了增加觀光收入,會歡迎游客參與祭奠,在歌舞表演中還會邀請游客同樂。大批游客的到來,使歌舞天賦與生俱來的鄒人,利用擅長的歌舞表演發(fā)展當地經濟,改善了原本艱苦的生活。但據我了解,大陸旅游團到阿里山,一般不會安排部落參訪行程。說到“阿里山姑娘”,就會想到臺灣著名影星、歌星湯蘭花(族名:優(yōu)路那那·丹妮芙),她就出生于特富野部落的來吉村,因主演《一代佳人》《唐明皇外傳》等影片而紅極一時,是最為出名的“阿里山姑娘”。不過,如果以為鄒族女孩都像湯蘭花一樣美艷,那可就錯了。記得我2001年9月第一次上阿里山,住在阿里山賓館。那時候的阿里山,游客稀少,接待條件也十分簡陋。夜雨無聊,我站在賓館大門前,與一個賓館的鄒族服務員聊天。那個女孩膚色較重,四肢粗壯,實在沾不上“美如水”的邊,倒像“少年壯如山”。2007年5月再去阿里山,住在山上的一個小旅館——高山別館。第二天結賬時,一位中年女服務員聽說我來了多次,問我對阿里山的印象。我說:“阿里山確實很美,可惜沒有見到‘阿里山姑娘'!”她笑著說:“山上又冷又無聊,現在的年輕人不喜歡,都下山去了。這里沒有‘阿里山姑娘’,只有‘阿里山姥姥’。”盡管這兩位鄒族女同胞和我后來遇見的一些鄒族女同胞相貌并不出眾,但她們的淳樸、樂觀與直爽,卻給我留下美好的印象。而在阿里山的半山腰,還有一個淳樸的小山城——奮起湖。奮起湖不是湖,大名是嘉義縣竹崎鄉(xiāng)中和村。由于東、西、北三面環(huán)山,中間地勢低洼,形如畚箕,加上云霧環(huán)擁如湖,故而舊稱畚箕湖,后改為奮起湖,是上下阿里山的鐵路中轉站。阿里山森林鐵路開始營運時,主要運送阿里山的木材及山上所需的民生物資,奮起湖成了轉站,每次一停就是一個半小時,每天有10個班次。所以聚居于此吃“火車飯”的人越來越多,奮起湖逐漸發(fā)展成一個興旺的小山城。1982年,阿里山公路開通,許多游客選擇乘汽車上下山,物資也不再通過火車運輸,平日火車減少到一天一個往返班次,在奮起湖只??繋追昼?,這里很快沒落了。我認識的奮起湖大飯店老板林金坤靠做“火車便當(即盒飯)”起家。當年他家的便當很受歡迎,一天能賣出2000多份。公路通車后,一天只能賣出幾十份。現代交通給旅客帶來便利的同時,卻給奮起湖帶來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村里人開始轉型做觀光業(yè)。20多年過去,生意慢慢又好了起來。奮起湖獨特的火車文化和淳樸的山城風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每到周末假日,狹窄的老街上游客熙熙攘攘,選購著當地特產,當地特產除了林家的火車便當,還有“畚箕湖火車餅”最為知名。我是2007年5月去的奮起湖,只見蒙蒙細雨中,都市男女打著傘,穿行在村里彎彎曲曲、高高低低的小巷中,興奮地拍攝錯落有致的民居、小教堂、小診所,屋邊的草木、雞鴨和環(huán)抱著村莊的青翠山林。有些人游覽歸來,在林金坤用檜木和竹篾“包”起來的飯店里,津津有味地吃著“古早味”的便當,在檜木香和淅淅瀝瀝的雨聲中一夜好眠。和他們一樣,我在奮起湖這樣度過一個下午和晚上。此間,我去采訪擁有“畚箕湖火車餅”專利的天美珍食品店掌柜劉家榮等當地名人,聽他們講奮起湖的故事。20多歲的劉家榮戴著眼鏡,清秀儒雅。他在山下讀了書,回來繼承家業(yè),把小餅店做成月收入百萬元新臺幣的大生意。但當地許多年輕人卻選擇了離開。林金坤說:“村里原本有2000多人,現在只剩600人,年輕人都不喜歡呆在這里!”都市里的人喜歡這里的寧靜,當地的年輕人卻羨慕都市的繁華選擇離開故鄉(xiāng)。這樣的情節(jié),在阿里山、奮起湖,或是世界上任何一個美麗的鄉(xiāng)村,幾乎都在天天上演。時隔多年,我卻依然懷念泡在奮起湖大飯店檜木浴桶里,聽窗外雨潺潺的那個夜晚。不知時隔多年,林老先生是否康?。磕请p我簽了名的木屐,是否還高掛在飯店大堂的屋梁上?
媒體關注與評論
臺灣,是中國人只要有機會就該去一次的地方。那里不大,卻充滿歷史、文化、風情、想象和美食的諸種滋味,值得你慢慢品嘗。而《自在臺灣》就該是一份善解人意的菜單吧! ——白巖松(著名主持人) 去臺灣前,你或許需要一本旅游指南、一本美食介紹、一本臺灣社會生態(tài)人文觀察……其實,你只需這一本——由大陸最資深駐臺記者十年記錄下的全景臺灣,古早味、無添加。 ——張泉靈(著名主持人、范長江新聞獎獲得者) 斌華是我的老鄉(xiāng)與校友,他以首批大陸媒體駐臺記者的身份,用心寫出了對臺灣的十年心得。誠所謂“心無窒礙得大自在”,用自在心看臺灣,你才能真正了解臺灣,愛上臺灣,才能在“自由行”的過程中,獲得更多“自在”的收獲和體驗。帶著這本書,游臺灣去吧! ——楊錦麟(著名時事評論員、香港衛(wèi)視副總裁兼執(zhí)行臺長) 要縮短一群人與另一群人心理的距離,需要持續(xù)不斷的謙卑、誠懇、務實的溝通。斌華的新書《自在臺灣》意在溝通兩岸,它既體現了媒體人的使命感,但又輕松有趣,讓臺灣不再遙遠而陌生。 ——陳彤(新浪網高級副總裁、總編輯)
編輯推薦
《自在臺灣》不是一本嘩眾取寵、名不副實的“臺灣旅游寶典”,不是一本拼抄資料、人云亦云的“臺灣旅游指南”,是中國國家地理推薦的“讀懂臺灣”第一書! 環(huán)島看臺灣:臺北、阿里山、日月潭、臺南、墾丁、花蓮……陸客耳熟能詳的景點的獨特觀察體驗。 歷史的印跡:蔣氏父子在臺遺跡、圓山忠烈祠等“敏感景點”的嚴謹考證,鹿港、圓山飯店、張學良故居、鄧麗君墓園等小眾景點的深入探訪。 “橫行”臺灣:北、中、南三條橫貫公路,展現真正蘊藏臺灣大美的海島與高山,打開臺灣最美的秘密花園。 離島看透透:臺灣離島的神秘風情,澎湖灣的腳印串串、金門馬祖的戰(zhàn)地風光、蘭嶼的樸實、綠島的海底溫泉…… 看景到看社會,了解同為中國人的另一個群體的生活與思想。
名人推薦
臺灣,是中國人只要有機會就該去一次的地方。那里不太,卻充滿歷史、文化、風情、想象和美食的諸種滋味,值得你慢慢品嘗。那么,《自在臺灣》就該是一份善解人意的菜單吧! ——白巖松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