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 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作者:郭廷以 頁數(shù):217
Tag標簽:無
前言
郭廷以(1904~1975),字量宇,河南舞陽人。1926年畢業(yè)于東南大學(后更名為中央大學、南京大學)歷史系,在校時受業(yè)于柳詒徵、徐則陵等名師,深受影響,打下治史問學的深厚基礎。后隨羅家倫赴北京清華大學任教,兩人合開中國近代史課程,拓展了中國近代史學科。后又任職教于河南大學、南京政治學校、中央大學,兼任中央大學歷史系主任。1949年到臺灣,1955年開始籌備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5年近代史所成立后即任所長。1969年赴美夏威夷大學講學,1971年卸任所長職務,長期留在美國孜孜著述,1975年病逝于紐約。郭廷以畢生致力于中國近代史研究,注重依據(jù)確實的史料立論,是實證史學的典范學者。他篳路藍縷,著述豐富,對史料叢書編訂及工具書表類撰修、近代史檔案資料整理等方面均有杰出建樹,深具國際影響。主要著作有《近代中國史》、《近代中國史綱》、《近代中國史事日志(清季)》、《近代中國的變局》、《中華民國史事日志》、《太平天國史事日志》、《太平天國歷法考》、《臺灣史事概說》等。特別是其主持近代史所時期,秉持“為現(xiàn)代史保留忠實而深入的記錄,以備歷史學者之研究”的宗旨,親自擬訂口述歷史大綱細則,首開風氣,帶領一群青年史學學者,推動口述史料采錄工作。他親自主訪并校理文稿,受訪者59人,文稿近500萬字。他還聽從胡適的建議,以身作則,接受所內(nèi)研究人員15次采訪,完成《郭廷以先生訪問記錄》一書。今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將《郭廷以先生訪問記錄》列入《百科史學·口述歷史叢書》出版,惟以統(tǒng)一規(guī)制,改書名為《郭廷以口述自傳》。郭廷以先生的這部口述自傳,以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經(jīng)歷,反映了上世紀20~50年代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圖景,及對于知識分子命運的影響。其所述史事,細微、生動而完整,盡顯史家修養(yǎng),是現(xiàn)代史研究者難得的參考資料,也是大眾讀者喜歡閱讀的歷史掌故。為方便讀者閱讀,我們僅在體例上對原稿做了一些調(diào)整,如重新整理了目錄、加了書名刊名符號,而紀年、數(shù)字等表達方式一仍原稿。
內(nèi)容概要
郭廷以,著名史學家。畢生致力于中國近代史研究,是實證史學的典范。他一生著述豐富,在史料叢書的編訂、近代史檔案資料的整理等方面,均有杰出建樹。主要著作有《近代中國史》《近代中國史綱》《近代中國史事日志(清季)》《近代中國的變局》《中華民國史事日志》《太平天國史事日志》《太平天國歷法考訂》和《臺灣史事概說》等。他還首開風氣,親自主持了臺灣“中研院”口述歷史項目的史料采錄工作,并聽從胡適的建議,以身作則,完成《郭廷以口述自傳》一書。他在這部口述自傳中,以一個知識分子的經(jīng)歷,記述了上世紀20~50年代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圖景,內(nèi)容細微、生動而完整,是現(xiàn)代史研究者難得的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郭廷以,字量宇,河南舞陽人。著名歷史學家,中國近代史學的開拓者,中國口述史學的開拓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之建立者,中央研究院院士。1923年,郭廷以進入南京東南大學(后來的中央大學)歷史系,1926年冬畢業(yè)。這段期間,他深受柳詒征、徐則陵等師長的影響,奠定治史問學的深厚基礎;隨后又受教于羅家倫,自此走上近代史研究之途。1949年,政局丕變,郭廷以舉家遷臺,任教于臺灣師范大學。1955年,郭廷以受命籌備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5年近史所正式設立,先生以“建立制度,充實設備,培養(yǎng)人才,增進合作與交流”為旨趣,篳路藍縷,辛勤擘劃,使近史所成為備受矚目、深具國際影響力的學術單位。由于其對中國近代史研究卓越的貢獻,196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七屆人文組院士。在冷戰(zhàn)的意識型態(tài)下,與費正清等人的學術交往,終被卷入政治的漩渦。1969年,應夏威夷大學東西中心之邀,赴美講學,自此一去未歸。1971年,卸任所長職務,離開了他一手經(jīng)營的近代史研究所。此后長期滯美,處境艱困,卻仍孜孜于研究撰述,完成了《近代中國史綱》不朽巨著。1975年,病逝于紐約圣路克醫(yī)院,享年72歲。
書籍目錄
引言一、故鄉(xiāng)的地理和人口 (一)地理 (二)人口二、社會生活 (一)一般的生活狀況 (二)婚喪習俗及農(nóng)人消遣三、家世 (一)祖父的奮斗故事 (二)我在祖師廟上學 (三)故鄉(xiāng)的土匪四、中學時期 (一)投考中學 (二)開封二中的師長 (三)五四運動前后 (四)離開二中 (五)初到南京 (六)南高附中的師長 (七)同學與朋友五、大學時期 (一)保送東南大學 (二)由南高到東大 (三)平靜的學習時期 (四)東大學潮的背景 (五)東大學潮的經(jīng)過 (六)鼙鼓聲中完成學業(yè)六、參加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工作 (一)革命軍克復南京前后 (二)清黨前后 (三)任總司令部編譯委員會秘書七、服務于中央黨務學校時期 (一)中央黨務學校的創(chuàng)立 (二)蔣總司令下野 (三)蔣總司令復職 (四)濟南慘案 (五)北伐完成與黨務學校之改組八、清華兩年九、從河大、政校到中大十、戰(zhàn)時我與中大十一、抗戰(zhàn)后的經(jīng)歷十二、懷友.憶舊 (一)胡宗南 (二)唐培經(jīng)與周鴻經(jīng) (三)原素欣 (四)江良規(guī) (五)胡抱一 (六)趙特夫 (七)曾廣菜附錄一 辛勤開拓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郭廷以先生附錄二 郭廷以先生簡歷及著作目錄附錄三 良規(guī)的志行原版出版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農(nóng)家的早中兩餐最為重要,因為吃過飯后就要工作,故必須吃飽。至于晚餐,則盡量簡單節(jié)省。河南土話,吃晚飯為“喝湯”,所謂湯是指湯面條。我小時對我家工人的吃飯,印象特深。他們的一餐除用湯碗盛一碗“糊涂”(小米粉制成的粥)外,還用兩根筷子,分別穿起兩個各約六七兩重的大饅頭,這一來四個饅頭就有二十多兩。中午若吃涼面條,所謂上等飯,每人至少可吃三四大碗,消耗之大簡直不可想像。鄉(xiāng)人沒有菜吃,冬天情形稍為好些,可能有蘿卜或白菜等蔬菜佐餐,但這是地主人家才有;普通人家,或吃蒜汁,或食辣椒汁。鄉(xiāng)人的婚喪,是件大事。特別是嫁女兒,早在一二年前,便要預備嫁妝,甚至有自行種樹,以便打造箱籠家俱。娶媳婦亦是一大負擔。再者,老年人一到五六十歲,便要準備棺木,每年親自看著油漆一遍,由此可見中國人對身后之事如何重視。但必須稱為富有的人家才能作此打算。除以上所說的開支外,鄉(xiāng)人平常用錢的機會真是少之又少。以我外祖父家來說,是一個很好的代表。他們一家大小七口,雖有近四十余畝的地,但大都是所謂“坡地”,易旱易澇,往往二三畝的收成此不上我們的一畝,除勉強糊口外,幾乎沒有閑錢可用。鄉(xiāng)人除地主人家有菜園外,從不自己種菜,向來也很少買菜吃。馬村每隔一天,逢雙趕集。有一次外祖父帶我前去,他花了一個制錢為我買了兩個油饃(類似油條),重不到二兩。他自己轉了半天,只置了兩三個制錢的青菜。這也難怪,他每次買菜的錢,必須由家中提一二升糧食去換,若換不到錢,還不能買呢!所以對錢特別心疼。談到穿,鄉(xiāng)人完全靠自己紡織,從種棉花到紡成線,再織成布,其過程是何等的辛苦。若自穿有余,再賣出換點錢貼補家用。鄉(xiāng)人吃的簡單,穿的更簡單,窮人一年兩季只有單衣棉衣兩種,有夾衣可穿的很少。一到夏天,鄉(xiāng)人為了省布;常舍不得穿衣服,打著赤膊。北方到八九月間天已相當冷,此時鄉(xiāng)人脫去單衣穿上了棉服,一直到過冬。棉服內(nèi)不穿褂褲的比比皆是,有人說他們不講衛(wèi)生,其實根本無法講起。像長袍之類,那是斯文人穿的,鄉(xiāng)人一生未穿過的非常之多。洋布大量輸入之后,因為價廉物美,土布大受打擊,棉花也無人種了。直到抗戰(zhàn)期間,因洋布輸入少,后方需要多,土布又盛極一時。勝利前我曾回河南一次,看到鄉(xiāng)間婦女又在紡棉織布,但為期不久。鄉(xiāng)人經(jīng)濟的另一來源是種煙葉,這種情形在清末尚不顯著,等到我小學快畢業(yè),種煙葉的人便多了。當時,英美煙草公司發(fā)現(xiàn)河南的土質(zhì)與美洲的維琴妮亞很相像,適于種煙葉,便在許昌設一煙廠,收購煙葉,加工制造。本來過去是土煙,現(xiàn)在公司給予新種子,又可貸款,利益既穩(wěn)且大,較種田好過幾倍。但鄉(xiāng)人最初仍很保守,除許昌一帶外,其他地方都不肯種,因此,許昌附近因種煙葉而發(fā)財?shù)念H多。后來大家知道利潤大,英人也多方貸款,助予設備,因此種的人漸多。煙葉種的多,間接便影響到糧產(chǎn),因此,有許多貧窮人家最恨種煙葉的,說:“你們田多,可以種煙葉,卻害苦了別人?!痹瓉砑Z產(chǎn)減少,糧價便貴,本已不夠吃的窮人便要受影響。最初,紙煙并沒有人吃。記得一次在漯河車站,我親眼看到海盜牌(Pirate)香煙免費贈送。他們的想法是先送給你吃,然后要幾個錢,等你吃上癮才賣。民國二十一二年間,地方上自己開始卷煙,很多人因而發(fā)財,土制卷煙的裝璜雖沒有洋煙好,但價錢便宜,專銷鄉(xiāng)間,利潤也大。尤其到抗戰(zhàn)的時候,外煙到不了后方,土煙盛極一時,河南的土煙算是好的,記得我家的煙還到過重慶呢!不過,這種情形為期不久,因后來由于孔祥熙的建議,政府在河南設立專賣局,及至抗戰(zhàn)勝利,土煙無法與上海大工廠競爭,一下全部垮了。除此之外,鄉(xiāng)村談不上有什么工業(yè),只有酒坊、油坊、織布等一些手工業(yè)。有一時期,婦女們以大麥梗編織草帽辮子外輸,但為期頂多不過五六年。至于商業(yè)方面,全由本地供應,商店主要銷售日用雜貨,包括糖食、火柴、紙張等。實際上,鄉(xiāng)村很少用紙,主要消耗為黃表(燒以敬神)與燒紙(燒給祖先),再窮的人,別的錢可以不花,表紙卻要買。另外,小孩寫字用紙,點火用紙。說得不好聽,鄉(xiāng)人草紙都不用。其次為京貨,即現(xiàn)在的洋貨,包括女人用的針線、肥皂、鞋布等,京貨店往往走幾個鎮(zhèn)未必有一家,因為需要量少之故。另有一種“貨郎擔”挑著兩只萬寶箱,內(nèi)裝有針線等應有盡有的物品,每隔一段時間,到鄉(xiāng)下轉一趟,等于流動商店。
后記
校完最后一校的郭師廷以(量宇)訪問記錄,有如釋重負的感覺。同時也有一些話,順便在這兒向量宇師的親友和讀者做一個交待。民國五十一年十月,郭師找我進近史所,主要就是參加口述史的訪問工作。到民國五十三年九月我出國的短短兩年期間,先后追隨沈云龍教授、張朋園學長訪問過的人物正好有十人之多,而其中感覺精神壓力最大、工作最吃重的就是郭師自己的口述了。
編輯推薦
《口述歷史叢書:郭廷以口述自傳》編輯推薦:郭廷以先生是中國口述史學的先驅。先生史識宏遠,秉持“為現(xiàn)代史保留忠實而深入的紀錄,以備歷史學者之研究”的宗旨,在創(chuàng)所之初,便擬訂口述歷史的大綱細則,首開風氣,推展口述工作,先后訪問了許多政治、經(jīng)濟、教育、文化各界重要人物,使口述歷史在國內(nèi)蔚然成風。而先生親自主訪或校閱文稿者,達五十九人之多,逾四百萬言。先生也以身作則,于1964至1969年間接受訪問,完成《口述歷史叢書:郭廷以口述自傳》。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