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作者:鍾伯毅,鄧家彥 口述 頁數:134 字數:204000
Tag標簽:無
前言
鍾伯毅先生,原名才宏,字槐村,湖南藍山人,為藍山世家,少聰穎過人,讀書懷經世之志。光緒壬寅(二十八年)舉人,與譚延閻(組巷)同年,彼此相交甚深。宣統(tǒng)元年,清廷下令籌備立憲,湖南成立諮議局,組蔫為諮議局議長,先生為駐會議員,兩人攜手合作,對湖南財經策劃及確定預算,建樹尤多。民國元年,先生當選為眾議院議員,并加入國民黨。二年四月赴京出席首屆國會,時值二次革命前夕,袁世凱對國民黨籍議員,威迫利誘,無所不用其極,先生大義凜然,毫不屈服,為同志所敬佩。民國五年六月,洪憲帝制失敗,袁世凱病逝,由黎元洪繼任總統(tǒng),是年八月,國會重開,先生再度赴京與會?! ∶駠炅?,黎元洪因受張勛所迫,下令解散國會,未幾張勛復辟失敗,黎去職,馮國璋代大總統(tǒng),段祺瑞為國務總理。國父孫中山先生率海軍赴粵號召護法,召集非常國會,開府廣州,先生不遠千里而與焉。自是南北兩政府對立,湖南為四戰(zhàn)之地,北京政府先派傅良佐督湘,湘軍師長趙恒惕及程潛舊屬旅長林修梅等起而逐傅。先生奉派赴滬勸迎譚延閭,途經南昌,往說贛督陳光遠,利用直(馮)皖(段)矛盾,使其設法延緩北軍張子忠(懷芝)部攻湘,惟事機不密,在九江途中,險遭捕殺。先生脫險抵滬,陪同譚延閻自粵西上,取道廣西,抵湖南永州。
內容概要
鍾伯毅(1880~1962)、鄧家彥(1883~1966)均為民國初年間重要歷史人物。 鍾伯毅曾出席首屆國會,出任過湖南省財政廳長,也曾以湖南省主席何鍵私人代表的身份駐廬山與蔣介石聯(lián)絡。著有《新王道論》《槐村詩草》等書。 鄧家彥早年留學日本,是同盟會最早的會員。民國時期曾任司法部長,長期追隨孫中山奔走革命。1949年去臺后擔任過“總統(tǒng)府”國策顧問。著有《一枝廬詩鈔》《民族語原》《學鍥錄》等書。 現(xiàn)將《鍾伯毅口述自傳》《鄧家彥口述自傳》合集出版。該書披露了大量鮮為人知的史事,細節(jié)生動,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國民黨史以及民國時期地方志研究等諸多學術領域,是難得的第一手資料。
書籍目錄
鍾伯毅前言一、鄉(xiāng)里與家世二、童年之教養(yǎng)三、壯歲之修游四、創(chuàng)立新式學校 附錄:湖南藍山縣新式教育展覽記錄稿五、參加湖南諮議局六、膺選國會眾議員與國會初次集會 附錄一:國會提案一份 附錄二:劉幼蘅先生復函憶述民憲黨發(fā)起人姓名七、袁世凱統(tǒng)治時期之見聞八、洪憲帝制失敗后一度紛亂之湘局九、國會重開與再遭解散 附錄一:“湖南加賦問題”剪報一份 附錄二:國會提案一份十、南北對峙局面之形成十一、湖南護法戰(zhàn)爭十二、聯(lián)省自治運動十三、湖南制訂省憲之始末十四、援鄂戰(zhàn)爭十五、國會第三度召開與曹錕賄選十六、曹吳之傾倒與北京善后會議十七、湖南與國民革命軍北伐十八、北伐前后之見聞十九、禁煙工作二十、楊永泰之述評二十一、抗戰(zhàn)時期之活動二十二、抗戰(zhàn)勝利后參加制憲之經過二十三、游歷十一省二十四、余畢生從事之教育事業(yè) 附錄一:贈余園仁棣先生五十一歲序 雷飛鵬 附錄二:確立聯(lián)治政制為改革軍財各政之標準以解糾紛而謀統(tǒng)一案鄧家彥前言第一次訪問記錄第二次訪問記錄第三次訪問記錄第四次訪問記錄第五次訪問記錄第六次訪問記錄第七次訪問記錄第八次訪問記錄附錄一 致黨史會函附錄二 國父游普陀山述異附錄三 自由之先路第一編 史事 第一章 馬克斯及社會主義 第二章 巴枯寧及無政府主義附錄四 家父謝公鴻燾、家母馬夫人秋儀革命事略附錄五 黨國元勛鄧孟碩博士附錄六 鄧家彥與中華民報附錄七 鄧孟老的同志愛和讀書精神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吳佩孚失敗后其遭際頗狼狽。大軍二十萬潰敗之余僅剩殘卒一萬許,隨之趁艦浮海南下。抵山東煙臺,為魯督鄭士琦所拒,未得登陸。不得已乃繞道吳淞口,人長江,溯江而上,沿途地方首長多神情落寞唯恐受吳之牽累。南京齊燮元能登艦慰問,已極難得。吳原冀在漢口,組護憲軍,圖東山再起,而鄂督蕭耀南與漢口地方紳商均表反對。不得已而走雞公山,又受各方逼迫,不能久居,十三年十二月杪離去時鐵路又為拆斷,種種難堪與開封、洛陽時之風云得意,誠有天壤之別。吳佩孚終于車抵廣水時,經人疏通,始抵漢口,蕭耀南勸其入駐法租界,吳拒之,乃趁艦赴黃州。未幾,段祺瑞復命海軍第二艦隊來捕,吳得杜錫硅之報告,先期乘艦溯江而上,經武漢直駛岳州。此時僅小艦兩艘,一名決川,一名溶蜀。親隨多叛離,船上所需米煤給養(yǎng)亦煞費張羅。趙恒惕聞吳抵岳州后即表示愿任保護,供應給養(yǎng),并遣余登艦慰問。時在十四年二月,吳佩孚駐此凡半年,始終居艦上。未嘗登岸。余往慰問時,見吳佩孚神色自若,毫無頹喪之態(tài),此亦常人所不能及之處。余盤桓數日,方辭別。歸途曾登洞庭湖君山一游,償數年來之宿愿也。君山景色宜人,又有彭玉麟之遺跡可瞻仰。吳佩孚此次落魄南奔,能通電歡迎,頤任保護者僅川、’湘兩省而已。兩省以倡聯(lián)省自治,稍具自衛(wèi)之力量,故得不必事事窺伺北京之動靜,否則,亦不敢收容吳氏。如此局面,固非吳佩孚反對壓迫聯(lián)治運動之日所能預料者也。世局之變幻有如此者?! ≈毕刀κr期,反對勢力之奉天張作霖、廣東孫中山與浙江(皖系)盧永祥頗相結托,曾有“三角同盟”之謠傳。其內中默契如何,雖非局外人所能揣測,但直系失敗后北京政局之變化中則不無蛛絲馬跡可尋。黃郛攝閣未一月,即為皖系所取代,段祺瑞自津人京,號日執(zhí)政。段氏出山,乃得力于張作霖之堅邀,段氏執(zhí)政內閣邀孫中山一系之楊庶堪(滄白)出任農商總長。未幾,孫中山本人且應段之邀親自北上?! 《戊魅鸾邮軋?zhí)政名義,而未任總統(tǒng)實為明智之舉。蓋國會賄選以后聲譽掃地,段欲建立新法統(tǒng),則總統(tǒng)猶為舊國會之產物,唯執(zhí)政之地位可不受舊法統(tǒng)之限制。善后會議乃段氏謀建造新法統(tǒng)之努力。其努力雖無何可觀之成績,但其見解之卓越則不可抹煞?! O中山雖應邀北上,然其見解與段祺瑞未盡一致。段祺瑞積極籌開善后會議,而孫中山于北上時即以召開國民會議,廢除不平等條約為號召。段氏則主張先行召開善后會議,由與會人士商討決定國民會議之是否召開。孫氏復主張國民會議,與會分子包括農工商學各界代表,皖段與奉張均表反對。雙方之意見既如此相左。而段、孫兩人左右隨從之中,亦不乏阻撓煽構于其間者,因此段、孫始終未見面。許世英原為負責邀孫北上者,此時又奉命籌辦善后會議,故其處境最感為難?! O中山抵京后病勢日趨嚴重,余嘗代表湖南趙恒惕赴鐵獅子胡同孫氏行轅問疾。未幾,中山即謝世。祭吊出殯之日,盛況空前,此種場面為北京所罕見。當時經過,各種記錄多已備載。惟若干小節(jié),頓饒趣味,而或為時人所忽略或隱諱者,可稍予追述。一為中山之靈柩,乃蘇聯(lián)政府所贈送之玻璃棺材,可以透視,此在中國為空前者。而由他國政府致送棺材亦屬罕聞,當時正值國民黨聯(lián)俄容共時期,俄共此舉之用心與影響均可想見。二為移靈碧云寺,此寺原為魏忠賢之生祠。因此章太炎乃有傳誦一時之諷刺性挽聯(lián)。三為移靈時,由黨人抬中山棺柩,此舉亦可稱空前。猶憶汪精衛(wèi)為第一人,其余尚有石瑛、居正等,共計十六人,輪流抬棺自鐵獅子胡同行轅步行至中央公園開吊場所。抬棺人員之選擇自有政治意味,因此據聞事先黨人之中且起爭執(zhí)。四為孫科之毫無戚容,當移靈赴西山碧云寺時,執(zhí)拂者近千人,均步行出西直門,然后登車,如山西商震(啟予),李鴻文等且來送葬,咸衣長袍馬褂著布鞋步行送葬,獨孫科一人坐汽車中,西裝革履而毫無哀戚之神氣。五為段祺瑞之托稱足疾,未往致祭,未免禮貌欠缺。
編輯推薦
《鍾伯毅口述自傳》敘述了洪憲帝制、南北對峙、護法戰(zhàn)爭、聯(lián)省自治、革命軍北伐、抗戰(zhàn)及抗戰(zhàn)勝利后各個時期的政局,是研究中國近現(xiàn)代史、國民黨史以及民國時期湖南地方史、中國教育史等方面難得的第一手資料。《鄧家彥口述自傳》用大量篇幅追述了鄧家彥與孫中山、胡漢民、馬君武、蘇曼殊、章太炎、陳獨秀、徐崇智、陳炯明、朱執(zhí)信、謝無量、柳亞子、黃克強、李濟琛等人的來往經過,讀來聲情并茂。鄧家彥夫人謝蘭馨女士也參與口述,提供了有關宋慶齡、張溥泉夫婦等人的第一手資料。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