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

出版時間:2005-4  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作者:康樂 彭明輝  頁數(shù):414  字數(shù):424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的二十一篇論文,可呈現(xiàn)臺灣史學界對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的關注:第一卷部分“反思與前瞻”的六篇論文,回顧與檢討了1945年以后臺灣史學的諸種面貌;第二卷部分“方法與方法論”的九篇論文,略可說明臺灣史學強調方法與方法論的優(yōu)先性;第三卷部分《歷史解釋》的六篇論文,大抵呈現(xiàn)臺灣史不對歷史解釋的關注。當我們省視1945年以后臺灣史學有關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的相關論著,可以明顯看出方法與方法論的優(yōu)先性顯然高于歷史解釋,呈現(xiàn)了臺灣史學向窄而深的現(xiàn)代學術研究靠擾之取向,因而有愈來愈多的史學工作者,以深入專題的方式進行研究;加上社會科學與歷史學的結合,使臺灣史學有愈來愈專來化的趨勢,這種研究取向一直到1990年代方始改變。

作者簡介

康樂,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1983),現(xiàn)任職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中古時期宗教與政治、社會關系。著作有《唐代前期的邊防》;《從西聞到南郊——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佛教與素食》等。此外并負責《新橋譯叢》的編譯工作,目前

書籍目錄

出版說明總序導言(一)反思與前瞻  中國史學的現(xiàn)階段:反省與展望——《史學評論》代發(fā)刊辭  中國近代史學的變重危構:試論“新史學”的誕生及其所面臨的困境  傳統(tǒng)中國史研究與臺灣史的未來  臺灣五十年“史學理論”的變遷與發(fā)展:1950-2000  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民族史的邊緣研究:一個史學與人類不的中介點(二)方法與方法論  史學方法論·緒論  史學的方法、技術和危機  試論思想史的歷史研究  心理學在歷史研究上的應用  歷史量化的反思  中國宗教研究——定義、范疇與方法學義  近二十幾年來歐美歷史人口學之發(fā)展——兼論如何研究中國歷史人口學  五四史學的方法與方法論意識  戰(zhàn)后臺灣關第史學方法論的研究(1950-1980)(三)歷史解釋  史學與世變  再談中國上古史的重建問題  經史分途與史學評論的萌芽  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  邊疆民族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  西方史家對中國傳統(tǒng)史不的理解與誤解

媒體關注與評論

書評該論叢是五十年來臺灣學者在中國史領域的經典著述的匯編,共分十三個專題,十四冊,分別是: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制度與國家;政治與權力;思想與學術;社會變遷;經濟脈動;城市與鄉(xiāng)村;家族與社會;婦女與社會;生活與文化;禮俗與宗教;生命與醫(yī)療;美術與考古。臺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黃寬重、邢義田教授、北京大學中古史中心鄧小南教授擔任總主編。每一專題均由在該領域有深厚造詣的臺灣學者擔任主編。每冊書前附有總編所作的序和分冊主編導言。各冊導言的宗旨,在于綜論臺灣中國史研究在不同階段的內外背景和發(fā)展大勢,并介紹當冊作者和論文的特色。有些偏重于介紹收錄的論文和作者或收錄的緣由,有些偏于介紹世界性史學研究的大趨勢,有些又以分冊主編對某一領域的看法為主軸,各俱特色。每篇文章之后,都附有簡短的作者小傳和本文的原刊數(shù)據,便于有興趣的讀者進行進一步的查考。叢書匯集眾多國際之名學者的名作。老一輩學者,如嚴耕望、勞榦、傅樂成、戴炎輝等,當代史學名家,如余英時、許倬云、祿耀東、毛漢光等,還有深厚的西學背景的中青年知名學者,如陳弱水、顏娟英、李貞德等。云集了臺灣半個世紀幾代學者的代表著述,可謂名家薈萃,佳作琳瑯。本叢書的文章的總的選錄原則是以近期出版者為主,以展現(xiàn)較新的趨勢和成果。但各冊也有不同。有的分冊收錄的幾乎都是近十余年的論文,如《生活與文化》分冊;有的則收入較多幾十年前的舊作,如《制度與國家》,這恰恰反映了臺灣中國史研究方向和中心的轉移。由于各種條件所限,海峽兩岸學者的交流,資料信息的利用和相通,相關論文的查閱,都存在這一定的不便。國內學者和相關研究人員一直要求及時看到臺灣學者的相關研究,這是促使本叢書出版的主要因素。臺灣和內地在中國史研究領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臺灣學者一方面受西方漢學界影響很大,一方面又非常熟悉中國文化,有更多的創(chuàng)新和活力。在研究論題上,除了傳統(tǒng)題目,臺灣史學界樹立了自己獨特的議題,如醫(yī)療史、身體史,為國際史學界所注目?!芭_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的出版,應會給國內史學界帶來新的資料、新的信息和新的關注點,對于兩岸學術的交流和互動,將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4條)

 
 

  •   本書收錄的臺灣學者史學論文,很不錯,尤其是余英時彭明輝,王明珂,傅樂成等幾篇文章很不錯,與大陸意識形態(tài)不一樣,見解新穎。開闊視野。
  •   這本書是近年來臺灣學者研究史學的論文合集,眼界和方法均高大陸學者一籌?;蛟S大陸學人不會服氣,但可讓事實說話,將兩類著作放在一起比比,高下立現(xiàn)。
  •   都是臺灣頂級的學者代表性的論文,給大陸學者提供全新的視角,印裝、紙張質量很好,以較低的價格購得,超值!
  •   史學缺少了理論總顯得瑣碎,理論指導下的文章又多流于空虛,本書所受論文在探討史學方法中多有貢獻,細細領會~
  •   可以攻玉這本書的價值在于為大陸學人提供一個良好的治史思路.
  •   好書,這是一個系列
  •   想不到還可以買到,原價比較貴,但折扣還可以
  •   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學術著作。臺灣的學者思路還是很開闊的,研究方法也是比較前衛(wèi)的。
  •   不錯??傊?,有臺灣的,就不要讀大陸的。
  •   最近對歷史的諸多問題有些興趣,看了后頗有收獲。
  •   仔細讀讀還是有益的
  •   這系列的都很好,橫排繁體,紙張印刷都不錯,有鎖線。
  •   是偶需要的
  •   內容豐富,涵蓋了臺灣史學界在史學理論和史學理論史方面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成果;個性鮮明,每篇文章都有獨特的靈魂。無論是初入門的史學研究者還是資深學者,都會從中獲益。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