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蘭州大學(xué)出版社 譯者:余大鈞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修訂版)(套裝共2冊)》所收蒙古史、北方民族史方面的譯文,為譯者于20世紀(jì)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葉在內(nèi)蒙古大學(xué)蒙古史研究室(1982年改為蒙古史研究所)工作時所譯,絕大部分曾刊載在該研究室編印的內(nèi)部交流學(xué)術(shù)刊物《蒙古史研究參考資料》上。今收輯在一起,以供有關(guān)研究者研究參考。
書籍目錄
《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上冊)》目錄: 《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導(dǎo)讀 譯者的話 北方民族史編 1《史記·匈奴列傳》箋注 2《漢書·匈奴傳》箋注 2《漢書·匈奴傳》箋注 [日]內(nèi)田吟風(fēng) 2.1 上卷 2.2下卷 3烏桓、鮮卑傳箋注 (日]河內(nèi)良弘 3.1《后漢書·烏桓傳》箋注 3.2《三國志·魏志·烏丸傳》箋注 3.3《后漢書·鮮卑傳》箋注 3.4《三國志·魏志·鮮卑傳》箋注 3.5《三國志·魏志·軻比能傳》箋注 4 蠕蠕、芮芮傳箋注 (日]內(nèi)田吟風(fēng) 4.1《魏書·蠕蠕傳》箋注 4.2《北史·蠕蠕傳》箋注 4.3《宋書·芮芮傳》箋注 4.4《南齊書·芮芮虜傳》箋注 4.5《梁書·芮芮傳》箋注 5《魏書·高車傳》箋注 [日]護雅夫 6室韋、契丹、奚傳箋注 [日]田村實造 6.1《魏書·失韋傳》箋注 6.2《北史·室韋傳》箋注 6.3《舊唐書·室韋傳》箋注 6.4《新唐書·室韋傳》箋注 6.5《魏書·契丹傳》箋注 6.6《北史·契丹傳》箋注 6.7《隋書·契丹傳》箋注 6.8《新唐書·契丹傳》箋注 6.9《魏書·庫莫奚傳》箋注 6.10《新唐書·奚傳》箋注 7《隋書·鐵勒傳》箋注 [日]佐口透 8突厥傳箋注 [日]山田信夫 8.1《周書·突厥傳》箋注 8.2《隋書·突厥傳》箋注 8.3《舊唐書·突厥傳》箋注 9《隋書·西突厥傳》箋注 [日]護雅夫 10《舊唐書·西突厥傳》箋注 [日]護雅夫 11《新唐書·西突厥傳》箋注[日]護雅夫 12《舊唐書·回紇傳》箋注 [日]佐口透 13《新唐書·回鶻傳》箋注 [日]佐口透 13.1卷上 13.2卷下 14《舊唐書·鐵勒傳》箋注 [日]佐1:3透 15西突厥傳、回鶻傳、鐵勒傳參考書目 [日]佐口透 16匈人、匈奴同族論研究小史 [日]內(nèi)田吟風(fēng) 16.1序言 16.2根據(jù)東西方古代典籍之諸研究(上) 16.3根據(jù)東西方古代典籍之諸研究(下) 16.4按照語言比較所作出之諸研究 16.5考古學(xué)上之諸研究 16.6從人種體型看同族論 17匈奴西遷考 (日]內(nèi)田吟風(fēng) 17.1 緒論 17.2北匈奴西遷年表 17.3關(guān)于北匈奴遷居伊犁河地區(qū) 17.4關(guān)于北匈奴遷居吉爾吉斯草原 17.5北匈奴征服奄蔡即匈人征服阿蘭 17.6結(jié)論 18匈奴與東胡 [前蘇聯(lián)]姆·伊·里日斯基 19柔然阿哇爾同族論考 [日]內(nèi)田吟風(fēng) 20突厥蒙古諸民族史 [俄]瓦·符·巴托爾德 21 俾丘林《古代中亞各族資料匯編》第一卷中對漢文史料所作注釋摘錄 [俄]俾丘林 21.1匈奴 21.2烏桓 21.3鮮卑 21.4柔然 21.5回紇[高車] …… 蒙元史編 22蒙古人的歷史 23成吉思汗帝國的建立 24突厥、蒙古人的社會日常生活與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的關(guān)系 25關(guān)于畏吾兒文獻及其對蒙古人的影響問題 26伊斯蘭教載籍關(guān)于成吉思汗后裔中的基督教徒的記載 27關(guān)于成吉思汗后裔中的基督教徒問題 28成吉思汗及其遺產(chǎn) 《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下冊)》目錄: 29阿母河等處行尚書省考 [日]本田實信——蒙古人在伊朗的早期行政機關(guān) 30從哈剌和林“跑出來”的石龜(前蘇聯(lián)]謝·符·吉謝列夫 31 哈剌和林出土的鐵器 [蒙]德·納旺 32蒙古人民共和國的考古研究 [蒙]謝爾—奧札布 33《元史·釋老傳》箋注 [日]野上俊靜 34關(guān)于元朝怯薛出身者的家世 [日]片山共夫 34.1 目次 34.2緒言 34.3怯薛與勛舊世家 34.4怯薛出身者被吸收加入怯薛時的契機 34.5怯薛出身者之家世 34.6怯薛與漢南人 34.7 結(jié)論 35論元朝的昔寶赤 [日]片山共夫——以怯薛的二重構(gòu)造為中心 35.1緒言 35.2怯薛執(zhí)事班昔寶赤的基本情況 35.3昔寶赤的二重構(gòu)造 35.4從昔寶赤的二重構(gòu)造的意義得出的結(jié)論 36關(guān)于元朝諸監(jiān)的一些研究 [日]丹羽友三郎 36.1前言 36.2元朝中央官制概要 36.3元朝的諸監(jiān)(一) 36.4元朝的諸監(jiān)(二) 36.5元朝諸監(jiān)的特點 36.6在元朝諸監(jiān)中所看到的各個特點的緣由——代替結(jié)束語 36.7余論 明清古史編 37達延汗后裔世系表箋注 [美]塞瑞斯 37.1 導(dǎo)言 37.2表一箋注 37.3表二箋注 37.4表三箋注 37.5表四箋注 37.6表五箋注 37.7表六箋注 37.8表七箋注 37.9表八箋注 37.10表九箋注 37.11表十箋注 38喀爾喀法典 [前蘇聯(lián)]扎姆察拉諾 38.1 序 38.2喀爾喀法典 38.3三旗大法條例(土牛年即1709年頒布) 38.4 1722年條例 38.5 1722年條例: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九月初三條例 38.6 1709年法規(guī)之續(xù)文 38.7 1728年條例 38.8 1746年大法 38.9 1736年法規(guī) 38.10 1709年法規(guī)(1728年?) 38.11 1746年沙比衙門與和托果伊特旗圖薩喇克齊協(xié)理臺吉烏巴什·磋克托·阿海條約 38.12 1746年(教、俗兩界相互關(guān)系條例) 38.13 1709年(或1728年?)法規(guī)之續(xù)文 38.14 賽馬條例(1729年) 38.15 1728年或l729年斡齊赍·土謝圖汗第五法典 38.16 1724年法規(guī) 38.17 1724年(1784年?)法規(guī) 38.18 1726年法規(guī) 38.19 1726年地方當(dāng)局行政命令 38.20 1754年關(guān)于酒的法規(guī) 38.21 1770年有關(guān)病畜傳染他人之畜之規(guī)定,蒙古法典之發(fā)展 附錄:古今地名對照表(以漢語拼音為序) 參考文獻 新版修訂后記 索引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因此,馬尼阿黑所說Dizabulus為四可汗的最高者應(yīng)當(dāng)理解為存在有“西方有四個可汗,Dizabulus為其最高掌權(quán)者”的事實(中國正史記有突厥有群小可汗之事)。又,中國正史把攻擊噘噠歸功于木桿之事,似應(yīng)理解為由于木桿作為突厥的最高大可汗,因此把當(dāng)時突厥的全部功績都?xì)w功于他了。關(guān)于這個可汗、室點密(Istiimi,與突厥始祖Istiti同名異人)可汗,在《舊唐書》上記載說: 初,室點密從單于統(tǒng)領(lǐng)十大首領(lǐng),有兵十萬眾,往平西域諸胡國,自為可汗,號十姓部落,世統(tǒng)其眾。在本蕃為莫賀咄葉護(余按:此段史料中所述“在本蕃為莫賀咄葉護”者實為阿史那彌射,乃室點密五世孫)。 可以說是突厥的西域統(tǒng)轄者??紤]到這件事,在555年木桿可汗攻滅鄧叔子系柔然之后,有米南德所記載的563—568年Dizabulus征討阿哇爾之事,就絲毫不是不可思議的事了。因為盡管有555年突厥木桿可汗在東方擊滅了鄧叔子一系的柔然,但在中亞,西部柔然即阿哇爾并未完全臣屬于突厥(568年時仍有兩萬阿哇爾叛逃者存在的事實是應(yīng)當(dāng)注意到的),這就可理解上述米南德所記563—568年Disabu—lus征討阿哇爾之事。 把555年柔然可汗鄧叔子等千余家潰滅之事立即斷定為柔然滅亡的錯誤,已在拙稿《丁令柔然史二考》中《柔然的滅亡之年》收入《北亞史研究·鮮卑柔然突厥篇》詳細(xì)論述過。直到北周末年還有罨羅辰系的柔然與北齊在蒙古地區(qū)交戰(zhàn)之事,那么西方柔然的一部分在555年以后與西突厥互相攻戰(zhàn)就不是什么不可思議的事。 提奧菲拉克特記載說:598年“突厥可汗致書毛里基奧斯皇帝說:可汗征服Habdal(提奧菲拉克特注日:即噘噠),然后與Stembis可汗同盟,夸耀打敗阿哇爾之戰(zhàn)績”。這段記載過去一直認(rèn)為可疑,它似乎是混淆不清地把40年前Dizabulus可汗的功業(yè)重新加以記載,有人進而把存在這種可疑的記載視為提奧菲拉克特所記載的事可靠性薄弱的證據(jù)。仿佛如果這樣的話,以提奧菲拉克特的記載(以阿哇爾人逃入Taugas為中心的記載)為主要根據(jù)的柔然阿哇爾同族論就不可靠了。
編輯推薦
《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修訂版)(套裝共2冊)》是“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