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2 出版社:南開大學出版社 作者:張靜 編 頁數(shù):275
內容概要
本書以中國共產(chǎn)黨的兩個歷史決議、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次代表大會報告、幾代中央領導人的著作和相關學習讀本等文獻為基本依據(jù),并吸收借鑒了近年來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使青年學子們能夠全面準確地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內涵、主要依據(jù)、歷史進程、基本經(jīng)驗、理論成果,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大眾化的內在聯(lián)系,概要了解海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基本情況,并從方法論上整體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特點。
書籍目錄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內涵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識過程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概念的演進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 (一)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 (二)提升實踐經(jīng)驗和歷史經(jīng)驗為理論 (三)植根馬克思主義于中國優(yōu)秀文化之中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特征 (一)時代性特征是對時代課題的回應和對時代精神的升華 (二)實踐性特征是重視研究解決重大實踐問題并善于對最鮮活的實踐經(jīng)驗作出理論概括 (三)民族性特征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有機結合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中國氣派和中國特色 (四)創(chuàng)新性特征是以創(chuàng)新為基礎推進馬克思主義不斷發(fā)展的過程。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要依據(jù)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依據(jù) (一)“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 (二)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三)“實事求是”的理論精髓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依據(jù) (一)近代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客觀需要 (三)保持黨的先進性和實現(xiàn)黨的歷史使命的客觀要求 ……第三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第四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過程第五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毛澤東思想第六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第七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第八章 海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第九章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研究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對毛澤東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重要思想成果的繼承和發(fā)展。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chuàng)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從完整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開始的,是從系統(tǒng)闡釋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開始的,如果沒有對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fā)展,就不可能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fā)展。毛澤東思想中包含的許多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繼承下來,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直接思想來源。鄧小平恢復和發(fā)展毛澤東所確立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強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重申毛澤東關于走自己的建設道路、不要照搬照抄外國經(jīng)驗的思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科學命題;既堅持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的第一階段是“不發(fā)達的社會主義”的正確論斷,又汲取超越發(fā)展階段的嚴重教訓,作出了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繼承和發(fā)展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思想,從我國社會主義體制的實際狀況出發(fā),提出改革是黨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目的是要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力,推動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既繼承毛澤東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積極思想成果,又汲取毛澤東的晚年失誤,形成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制定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提出了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等重要思想;繼承和發(fā)展毛澤東等關于爭取和平統(tǒng)一祖國的設想,形成“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創(chuàng)造性構想;繼承和發(fā)展毛澤東關于“中間地帶”和“三個世界劃分”的國際戰(zhàn)略理論,根據(jù)時代的新變化,得出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的科學判斷。以上這些,既堅持毛澤東思想中最本質的內容,又根據(jù)新的時代特征和新的實踐將毛澤東思想發(fā)展到新的階段。
編輯推薦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基本問題》由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