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4 出版社:南開大學出版社 作者:劉丹萍 頁數(shù):3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觀看先于語言,正是觀看確立了我們在周圍世界的位置。照相機、攝影技術的出現(xiàn),全面改變了人類觀看與被觀看的方式,使觀看與被觀看的行為固化和物化,并帶有了公共性和社會性。顯然,攝影不是一個簡單的機器操作,照片更多的是一個主動的意指行為的產物。 攝影是現(xiàn)代旅行文化中最有意義的組成部分。當今中國,攝影文化消費異?;钴S,照相機鏡頭對準的地方往往逐漸演變?yōu)槁糜蔚?。我國西部某些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保存完好的地方常常是攝影愛好者追捧的對象,一批新興旅游地因此孕育而生,云南省紅河州元陽哈尼梯田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西方人文地理學界發(fā)生了一個重大理論事件——“文化轉向”(cultural turn),其核心之一就是將文化研究和社會理論納入人文地理學的分析體系中,強調關注社會文化和政治過程對空間與地方的塑造。 巴特勒(R.W.Bulter)提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是目前旅游研究領域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成熟理論之一,但圍繞該理論進行的已有研究多是針對某一成熟旅游地(如發(fā)展期、鞏固期和停滯期)而言的,很少有學者關注旅游地演進的初期階段。更確切地說,很少有人針對“為什么一個地方會發(fā)生旅游現(xiàn)象”、“一個普通的地方如何逐步發(fā)展成為旅游地”等問題進行研究。客觀事實是:在旅游地發(fā)育初期階段,外來游客與東道主之間的文化與經濟背景常常是反差最大的。作為我國目前最引人注目的由攝影地發(fā)育而來的新興旅游地——元陽哈尼梯田,其所代表的傳統(tǒng)農耕文化,與攝影游客所擁有的現(xiàn)代工業(yè)文化之間,就形成了強烈對比,這種反差如何表現(xiàn)、如何解決,都將給旅游地今后的發(fā)展帶來深刻影晌。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導論 1.1 研究背景 1.1.1 西方現(xiàn)代人文地理學的“文化轉向”:一個理論背景 1.1.2 社會轉型期中的西部旅游開發(fā):一個現(xiàn)實背景 1.1.3 攝影、旅游與元陽梯田:一個應有的學術關照 1.2 問題的提出與研究樣地 1.2.1 研究問題 1.2.2 研究樣地概況 1.3 本書結構第二章 主體·權力·旅游消費:“凝視”理論的譜系 2.1 拉康的主體理論 2.2 ??碌闹R一權力之說 2.2.1 精神診療學的“道德式”凝視 2.2.2 臨床醫(yī)生的“認知式”凝視 2.2.3 現(xiàn)代社會的“全景敞式主義” 2.2.4 ??隆澳暋崩碚摰幕疽x 2.3 厄里的“旅游凝視”理論 2.3.1 旅游凝視的性質與分類 2.3.2 攝影是旅游凝視的有形化 2.3.3 旅游凝視與消費地方 2.3.4 “旅游凝視”理論:后現(xiàn)代地理學的空間批判 2.3.5 “旅游凝視”理論的應用、修正和拓展 2.4 旅游、攝影與圖象表征 2.4.1 文獻來源與選擇標準 2.4.2 評述思路與方法 2.4.3 攝影與圖片是旅游地形成和發(fā)展的強有力媒介 2.4.4 旅游營銷文本中的權力意義 2.4.5 照相機作用下的旅游者與當?shù)厝? 2.4.6 西方學界關于攝影與旅游之研究工作的評價 2.5 旅游消費:拉康、??碌蕉蚶? 2.6 旅游地演進過程 2.6.1 國外相關研究 2.6.2 國內相關研究 2.6.3 旅游地演進過程研究的評價第三章 基本概念、研究設計與數(shù)據收集 3.1 基本概念 3.1.1 旅游地與元陽梯田旅游地 3.1.2 旅游地的發(fā)育與元陽梯田旅游地的發(fā)育 3.1.3 旅游者的凝視與攝影 3.1.4 表征與圖像表征 3.2 研究設計 3.2.1 研究方法 3.2.2 論證思路與分析框架 3.3 調查開展與數(shù)據分析 3.3.1 調查工作 3.3.2 樣本分布情況 3.3.3 二手資料情況第四章 元陽梯田旅游地發(fā)育現(xiàn)狀概述 4.1 客源市場初步形成 4.2 旅游淡旺季日益明顯 4.3 旅游空間正在構建 4.4 游客類型趨于豐富 4.5 旅游地形象開始建立 4.6 當?shù)厝碎_始參與旅游業(yè) 4.7 旅游經濟效益逐年增加 4.8 外來資本注入 4.9 小結第五章 旅游者的凝視與元陽梯田旅游地的發(fā)育 5.1 元陽梯田的圖像表征內容 5.1.1 唯美梯田 5.1.2 現(xiàn)代人的“返璞¨隋結 5.1.3 “我們”與“他們” 5.2 旅游者的行為特征 5.2.1 影響旅游者行為特征的文化背景 5.2.2 旅游者的行為特征 5.3 旅游者凝視的文化作用力 5.3.1 文化作用力的外在表現(xiàn) 5.3.2 文化作用力的內在本質 5.4 旅游者凝視的經濟作用力 5.4.1 旅游者凝視的經濟作用力的外在表現(xiàn) 5.4.2 一個案例 5.4.3 旅游者凝視的經濟作用力的本質 5.5 小結第六章 當?shù)厝伺c元陽梯田旅游地的發(fā)育 6.1 當?shù)厝说幕旧顮顟B(tài) 6.1.1 梯田是哈尼人生存之本 6.1.2 貧困是梯田景區(qū)農戶的最大問題 6.1.3 外出務工是當?shù)厝说倪x擇之一 6.2 旅游者凝視下的當?shù)厝? 6.2.1 躲避、抵觸與索求賞酬 6.2.2 展示與表演 6.2.3 當?shù)厝藢Α拔捞萏铩笔奖碚鞯膽B(tài)度 6.2.4 箐口村案例 6.3 旅游業(yè)早期參與者分析 6.3.1 旅游業(yè)早期參與者的形成原因 6.3.2 早期參與者的行為特征 6.4 小結第七章 政府與元陽梯田旅游地的發(fā)育 7.1 政府介入旅游開發(fā)的方式 7.1.1 方式一:旅游規(guī)劃、基礎設施建設與制度完善 7.1.2 方式二:招商引資 7.1.3 方式三:旅游產品開發(fā)與市場營銷 7.1.4 方式四:紅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申報 7.2 政府的旅游經營與管理模式 7.2.1 模式一:箐口村案例 7.2.2 模式二:北京云星宇交通工程有限公司案例 7.3 小結第八章 元陽梯田旅游地發(fā)育過程的解釋 8.1 解釋 8.1.1 元陽梯田旅游地的歷時態(tài)發(fā)育 8.1.2 元陽梯田旅游地的共時態(tài)發(fā)育 8.1.3 元陽梯田旅游地發(fā)育過程中的精神與文化動因 8.2 討論 8.2.1 討論一:元陽梯田順利發(fā)展成為一個旅游地的可能性 8.2.2 討論二:梯田農耕文化保持其內在活力的可能性第九章 表征、權力與發(fā)展:旅游地作為“地方” 9.1 表征、話語與主體一自我認同 9.2 旅游地一空間的再現(xiàn)與生產 9.3 第三空間——元陽秩序的形成附錄一:元陽梯田旅游地游客問卷附錄二:海外游客問卷附錄三:關于元陽縣旅游發(fā)展戰(zhàn)略的若干建議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導論 1.1 研究背景 1.1.3 攝影、旅游與元陽梯田:—個應有的學術關照 人文地理學理論的文化轉向提示我們應該重視對地理現(xiàn)象的文化研究,轉型期的西部旅游地開發(fā)面臨經濟和文化的雙重考驗。一個與西部旅游、現(xiàn)代審美和文化消費都密切相關的大眾文化形式——攝影就理應成為有價值的研究主題。原因有三: 其一,攝影已成為大眾文化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照相機生產國和消費國,每年有700萬臺照相機產品在中國市場上被消化,全國每年用于攝影消費的總額也已達到100億人民幣之多。攝影,這個曾經一度只屬于少數(shù)藝術家“把玩”的高雅活動已成為當代中國居民,特別是城市居民的日常休閑娛樂活動?! ∑涠?,旅游與攝影根本就是一對“孿生兄弟”。在這場國民“玩攝影”的熱潮中,無論是從大眾傳媒,還是人際交流,甚或網絡傳播內容來看,“外出采風”、“體驗生活”、“攝影發(fā)燒友”、“中國公認最美麗的地方”、“最謀殺菲林的地方”等話語都與“探險”、“徒步”、“自駕車旅游”、“背包客’,等字眼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黃金周攝影團”、“最佳旅游攝影路線”等更是旅游地最好的營銷用語,這一切都表明“色友”(攝友)與“驢友”(旅友)儼然就是當今大眾消費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聯(lián)姻”之一。在發(fā)燒友走南闖北的挖掘下,中甸、稻城、帕米爾高原、丹巴、珠穆朗瑪峰、喀納斯湖、黔東南苗寨等一系列大西部的旖旎風光和絢爛文化都紛紛被挖掘出來(蔣堅等,2004)。但凡照相機鏡頭“攫取”過的秘境和勝景,那些喜歡探險、追求個性消費和時尚的所謂先鋒游客也會很快跟進,一個新興旅游地也隨之開始發(fā)育。
編輯推薦
本研究采用英國學者約翰·厄里(John Urry)于1990年提出的“旅游凝視”(tourist gaze)這一概念作為理論分析工具,以攝影這一“旅游凝視”的有形化表現(xiàn)作為研究進路(approach),以圖像表征(攝影照片)為研究重點,綜合應用了地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傳播學以及文化研究等領域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從共時態(tài)的(synchronic)和歷時態(tài)的(diachronic)研究視角,從元陽梯田旅游地的現(xiàn)有發(fā)展態(tài)勢中分離出旅游者的凝視、當?shù)厝艘约罢齻€核心要素,分別闡述這三者在元陽梯田旅游地發(fā)育過程中的角色扮演和相互作用,并從中抽象出審美文化、消費文化對旅游地建構的作用。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