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為心聲

出版時間:2012-7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作者:褚孝泉  頁數(shù):453  字數(shù):41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記得有位語言學的前輩將他的回憶文集命名為“語言中的一生”,貫穿在我的這些文章里的也都是對語言問題的執(zhí)著探究:語言的構(gòu)造、語言和意義的關(guān)系、語言學科的內(nèi)在邏輯和理論基礎(chǔ)、語言在社會歷史環(huán)境中的演變、語言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學、外語教學以及與語言有關(guān)系的各種社會思想文化歷史問題等。
褚孝泉編著的《言為心聲——語言思想文化論集》是攻玉文叢之一。本書內(nèi)容包括略談?wù)Z言的圖像性、認知科學中的語言學理論、中西語言學理論差異的思想根源、試論語言科學的經(jīng)驗性基礎(chǔ)、談?wù)務(wù)Z言科學中理論和經(jīng)驗材料的關(guān)系、論語言學在古希臘時代的起源等。

作者簡介

  褚孝泉,教授,畢業(yè)于法國馬賽第一大學,獲博士學位,1987年回國,在復旦大學外文系(現(xiàn)外文學院)任教至今,現(xiàn)任復旦大學外文學院院長。主要研究領(lǐng)域為理論語言學、語言學思想史、句法學、社會語言學和語言哲學。至今在中國和法國出版專著多部,包括《語言哲學》,《語言科學探源》,《法語語言學導論》,Guide de la correspondence et du message ecrit en chinois,Les verbs modaux du francais等,并在國內(nèi)外學術(shù)期刊上發(fā)表專業(yè)論文數(shù)十篇。

書籍目錄

語言學理論和分析
略談?wù)Z言的圖像性
認知科學中的語言學理論
中西語言學理論差異的思想根源
試論語言科學的經(jīng)驗性基礎(chǔ)
談?wù)務(wù)Z言科學中理論和經(jīng)驗材料的關(guān)系
論語言學在古希臘時代的起源
談?wù)務(wù)Z言學理論的解釋力
試論文字與語言學發(fā)展的關(guān)系
論西方語言學的哲學淵源
論語言學傳統(tǒng)的規(guī)范作用
論語言學的方法論基礎(chǔ)
兩條戰(zhàn)線上的法國語言政策
Examen de la structure des encha?nement des verbes modaux
Linguistic Diveity in Shanghai
The Percep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Modern China
Language and National Identity
Chinese Characte in East Asia
Les caractères chinois: le sort d?une écriture univeelle
語言教學問題
試論外語教學法的基礎(chǔ)及其運用
外語學科的定位及其發(fā)展前景
Les pronoms clitiques et l'apprentissage du fran?ais
Des apprenants de culture écrite: l'exemple chinois
拉康思想研究
交織于時空中的學術(shù)對話
像真理一樣復雜
《拉康選集》譯者前言
存在、無意識和主體的思維
Lacan, lecteur de Meius
La folie des signifiants
De l'interculturalité à l'inteubjectivité
思想·文化·歷史
認知科學視野中的心智問題
理想、人性與革命
從陳寅恪《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談起
中國傳統(tǒng)學術(shù)的知識形態(tài)
通感考
在古今東西之間
中西語言里的“文化”
亥姆霍茲與王國維的治學三境界
寫成歷史的罪責
固執(zhí)于尋常
飛鴻末途
譯文·異文·易文
知識的拉郎配
Ce que peut nous dire une bibliothèque
Review of Anne Cheng?s Histoire de la peée chinoise
Aspects de la vie intellectuelle et culturelle en Chine
Identité de la langue, identité de la Chine

章節(jié)摘錄

  柏拉圖和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在研究語言時想要解決一個重大的哲學問題:語言是怎樣表達真理的?或者說,怎樣才能確定語言所陳述的內(nèi)容是真實的或是虛假的?這個問題當然是與整個希臘哲學關(guān)心的中心問題緊密相連的。這且是他們在與智者學派的論爭中要解決的關(guān)鍵問題。與智者學派相反,柏拉圖認為存在著客觀的可以切實衡量的真實,而語言可以成為表達真實的手段。為了證明這一點,柏拉圖試圖在語言形式和意義的真實之間建立聯(lián)系。他首先想確定在什么樣的語言形式中我們可以提出真和假的問題。并不是所有的語段都與真實或虛假的問題有關(guān),只有具有一定結(jié)構(gòu)的語段才涉及到真實的問題。如果我們說,“獅子、鹿、馬”,或者說,“走、奔、睡”,這都構(gòu)不成句子,也都談不上其內(nèi)容的真假問題。只有當我們將表示行動的詞與表示作行動者的詞連續(xù)起來時,我們這才能提出真假的問題。例如,“提埃坦特坐著”可被認可為一句真話,而“提埃坦特偷東西”可被認可為一句假話。這也就是說,只有將名詞和動詞連接起來時,我們才能去作出真假的判斷。這是因為只有具有這樣結(jié)構(gòu)的語段才涉及特定時空中的一個具體的人物的具體情景,人們才有可能將話語與這個情景相驗證以確定其真實性或虛假性。從柏拉圖的這整段對話的論證過程來看,柏拉圖的目的很顯然不是對古希臘語詞語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作一個技術(shù)性的分析。他在試圖為語言中的真理問題尋找一個形式化分析的基礎(chǔ)。涉及真理問題的話語必須具有兩個必要成分:名詞和動詞。名詞表示所要陳述的對象,而動詞表示的是陳述的內(nèi)容。有了這兩個成分的組合,我們才有可能提出真理的問題。對于柏拉圖來說,名詞和動詞這兩個概念的主要作用與其說是構(gòu)成了詞法分析的一個框架,不如說是提供了進行真理問題研究的一個基礎(chǔ)?! ⊥ㄟ^對語言的形式分析來尋求對真理的把握,這是古希臘哲學的一個重要傳統(tǒng)。柏拉圖的《智者篇》及《克拉底魯篇》等對話可說是其濫觴,其后循著同一個方向發(fā)展起來的形式邏輯則更進一步而成了通過語言形式達到真理的可靠手段。柏拉圖認為思想、判斷和表述是三而一、一而三的,三者都統(tǒng)一在名詞和動詞組成的句子上。句子是能夠表達真理的基本單位?!  ?/pre>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言為心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