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1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作者:古江 頁數(shù):185
前言
盧鶴紱思想的廣泛傳播 盧永亮 盧永芳 美國《太平洋時報》記者古江先生由于崇敬先父盧鶴紱院士,決定編寫《盧鶴紱側影》一書,并于2002年9月從美國不遠萬里飛回中國采訪。 古江先生于2002年4月飛去美國休斯敦,采訪了盧永芳,又于9月飛往中國北京,從那里出發(fā),一路向南走訪了北京、天津、上海和杭州等地,這些都是先父曾經(jīng)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他在北京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盧鶴紱格物研究所北京工作部、上海復旦大學、盧鶴紱格物研究所上海總部、杭州大學、天津盧氏老家等地,采訪了許多尚健在的家族長輩、先父當年的同事、朋友以及他培養(yǎng)的學生等等。 在北京和上海,盧鶴紱格物研究所都為古江的采訪舉行了歡迎大會,并組織了專題討論會。其中在上海的歡迎大會上,還有上海東方電視臺的記者應邀進行了錄像工作。 此次整個采訪過程都受到了被采訪對象熱烈的歡迎和積極配合,采訪的接觸面也較廣泛,如原中國駐土耳其大使——我的六叔劉華(原名盧鶴維),復旦大學谷超豪院士,復旦大學原黨委書記王零,浙江大學副校長李文鑄,先父培養(yǎng)的第一位研究生——現(xiàn)在浙江大學任教的張守業(yè)教授,與先父共事長達32年的王世明教授,先父的學生——現(xiàn)在同濟大學任教的沈葹教授,九三學社的代表胡寶琰先生、楊麗娣女士,先父收養(yǎng)的干女兒顧惠芬女士,曾經(jīng)長期照顧先父的小保姆陳靖女士等等。 在會議中,大家爭先恐后發(fā)言,一次又一次回憶著與先父共事相處的歲月,回憶著先父的愛國情懷,高尚的人品,堅持創(chuàng)新的科研精神。會議也使大家達成共識,要走先父的堅持科教興國的道路。 古江先生選擇了這個題材,編寫《盧鶴紱側影》,宣傳一位科學家的事跡,是得到我們熱烈歡迎和支持的。我們深信,隨著這本書的出版,先父的思想將得到更廣泛的傳播,以至更深入人心。 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但是科學是沒有國界的,科學精神也是沒有國界的。先父是屬于中國的科學家,但是他的科學思想,高尚人品,科研成果,不僅僅是屬于中國的,也是屬于世界的。
內容概要
《盧鶴紱側影(第2版)》內容主要是原美國太平洋時報記者、現(xiàn)為自由撰稿人古江先生的采訪手記。書中通過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盧鶴紱先生的親友、同事、鄰居、學生的采訪,從不同側面表現(xiàn)了盧鶴紱先生孜孜追求的奮斗精神和開拓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反映了盧鶴紱先生令人矚目的學術成就和求真務實的治學經(jīng)驗,展示了盧鶴紱先生熱愛祖國的赤子情懷和關愛他人的長者風范,以及他儉樸純真、豐富多彩的生活風貌,是一本很好的紀念盧鶴紱先生的文集。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古江
書籍目錄
再版前言
盧鶴紱思想的廣泛傳播(序言)
獨辟意境余味無窮
中國核能先驅盧鶴紱
在北京采訪
春雨情懷
兩代情
生動有趣的講課
待人和藹可親樸實厚道
潛移默化
人品第一
在天津采訪
教書育人循循善誘
他是我們心中的好大哥
一張匯票留言
在上海采訪
他是個好人好教授
我和盧鶴紱先生共事32年
終身受益
中國物理學家的職責
我就是大物理
我挑水挑糞盧老師澆水澆糞
盧老師逝世前兩天和我們討論物理前沿問題
在科研道路上更多的人是做鋪路石子
我崇敬盧伯伯的膽量和勇氣
我可以畫出來
我是科學家你們是專家
科學研究應該下放到企業(yè)生產單位去
他是我的恩師
杰出科學家的側面
光明磊落
要有獻身的精神要有科學的精神
少說話多做事
深切懷念像父親一樣的家翁
盧鶴紱先生人生的悲劇色彩
沿著盧鶴紱老師的道路走下去
做學問專心致志
科學家的知識是最不私有的
盧鶴紱先生墓地
在杭州采訪
我們后會有期
我是盧鶴紱老師的第一個研究生
我們稍微停下來就會落后
自己動手開創(chuàng)實驗新局面
盧鶴紱先生是我們心中的楷模
盧鶴紱格物研究所的明天
在休斯敦采訪
我心中永遠的痛
電話采訪
純正的科學家
參考文章選登
八十感懷
人民科學家人民教育家偉大的愛國者
先父盧鶴紱發(fā)表論文挑戰(zhàn)愛因斯坦相對論紀實
美國學者評論盧鶴紱院士
盧公景貴碑文
獻給紀念盧鶴紱先生逝世5周年大會
最科學最完美的結合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從盧先生家回到我家的路上,我的心情總是十分興奮,因為我又有了不少新的收獲。到了家里,我總愛把這些新收獲講給父母親聽,讓他們一起分享我的喜悅。父母親雖然沒有和盧先生見過面,但是他們聽了之后都會說:“這就是名師!有大學問才會有這么個教法。你要好好用功,不要辜負了恩師的栽培和期望?!备改赣H對盧先生對我的親炙指教是由衷感激的。問:從現(xiàn)在來看,你已經(jīng)是盧先生的得意門生了,我也為你高興。接著我想問另外一個問題。在這次采訪的過程中,從北京到天津,從天津到上海,我接觸過一些專家、教授等等,他們對盧鶴紱先生晚年發(fā)表的一篇學術論文——“對馬赫原理的一個直接檢驗”,有幾種不同的看法:一是向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提出挑戰(zhàn),二是完善和發(fā)展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三是提出了。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不同的觀點。我想就這個大家關注的問題,請你談談。答:關于盧先生和王世明先生在1995年合作的那篇論文“對馬赫原理的一個直接檢驗”,我知道一點開頭的情況。大概在1996年初,王世明先生向上海的一家雜志《世界科學》提出要求,報道這篇文章在美國發(fā)表的情況,雜志的負責人要我去請示盧先生的意見,盧先生說:“不要現(xiàn)在報道。”我當時領會盧先生的意思是不必要在這個時候、這個場合去提出輿論的宣傳;科學是實實在在的,正確的文章一旦發(fā)表,遲早總會得到社會公眾的肯定。后來因為我大病了半年多時間,以后的情況已經(jīng)不是從盧先生那里直接聽到的了。盧先生逝世后,王世明先生對我說起,盧先生曾經(jīng)把我寫的《愛因斯坦引力論導引》這本書交給他看看,并說書中的觀點與他們科研課題中的想法并不違背。書中寫到一點,馬赫的觀念(所謂馬赫原理)與廣義相對論的思想是一致的;盧先生贊成這樣的說法(其實我也曾經(jīng)親耳聽到先生對拙作的內容、觀點的肯定和鼓勵),他們在論文中也論述了馬赫原理的正確性。我后來這樣猜度:盧先生是把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統(tǒng)一起來考察的。既然由廣義相對論已經(jīng)推理說明物體的慣性是由全宇宙的物質分布所確定,那么對狹義相對論中的慣性質量也應如此看待;所以說,他們的論文是在對狹義相對論作進一步的考查。假如拿掉“狹義”、“廣義”這兩個詞,單單提“相對論”,那就好像是馬赫原理與相對論不相關和不一致了;其實是指狹義相對論。因為狹義相對論揭示了質量和能量相當,而未論及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等效乃至慣性的起源問題。這后一個問題涉及廣義相對論的前提。誠然,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是兩個不同的層次。盧先生可能要用統(tǒng)一的觀點進一步研究這個理論的兩個層次。如果他來得及把這項研究工作再繼續(xù)做下去,或者把他的想法更具體、更全面地發(fā)表出來,那就更好了。關于這篇論文的事情,盧氏兩位師兄比較清楚,而當事人王世明先生也應該明白盧先生的思路,如果他理解了盧先生對這項研究的思考的出發(fā)點,那么他又是怎樣解釋他們這篇論文的呢?我想這件事情應該以兩位師兄、王世明先生的回憶為準。
后記
當我到中國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地采訪,撰寫《盧鶴紱側影》的新聞,在報紙、雜志發(fā)表之后,這一年來,美國、中國不少朋友問我,什么時候寫完《盧鶴紱側影》?大家等著一睹為快!現(xiàn)在完成了,足足花了一年多的業(yè)余時間! 十分感謝關心我的朋友,協(xié)助我寫作的朋友!從顧問先生、助理,到每一個被采訪的朋友。特別是3位顧問先生在盡心盡力幫助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本書也可以說是集體創(chuàng)作,我只不過是執(zhí)筆而已,這過程也充分體現(xiàn)了:“眾人拾柴火焰高!” 在采訪的日子里,能夠和盧鶴紱先生的家人、弟妹、親戚、同事、學生、朋友認識并結緣,是我的欣喜與榮幸。 盧鶴紱先生身邊的人們,都受了盧鶴紱先生的影響,被采訪的每一位朋友,他們在回憶盧鶴紱先生往事的時候,沒有半點做作,沒有半點夸張,是那樣的樸實、那樣的自然,十分真情、十分平實地回憶著,展現(xiàn)歷史的真實面貌。從這一角度來說,這本書是每一位被采訪的朋友的真情流露,使我深深感受到“人間確有真情在”,對于生活在美國,看到不少“六親不認”的人際關系的我來說,這份真情顯得分外珍貴! 馬克思論述“生命”的概念時,曾經(jīng)說過“自我更新”這個詞。走近盧鶴紱先生,他會給你方向、方法、力量,你會“自我更新”。這是我在采訪過程中深深體會到的,但是又不能強加給被采訪的朋友,只好在后記里更鮮明地提出來。 我也要感謝我的家鄉(xiāng)中山市的雜志《中山僑刊》,報紙《三鄉(xiāng)風采》、《紀中人》。當我風塵仆仆,從北京、天津、上海、杭州采訪回到中山市的時候,《中山僑刊》總編輯龍敏聞訊后,滿腔熱情登門采訪,接著《中山僑刊》、《三鄉(xiāng)風采》、《紀中人》先后報道了我采訪的消息、相片、文章。特別是《中山僑刊》發(fā)送到全世界64個國家的中山華僑手里。盧鶴紱先生的名字、盧鶴紱先生的事跡像種子一樣播種在這些海外華僑的心田里。 我也要感謝《太平洋時報》總編輯程星,當我從中國采訪回來后,他在《太平洋時報》開辟了《盧鶴紱專欄》,在美國有了宣傳盧鶴紱先生的專欄陣地。 我還要感謝我身邊的朋友、我的家人,一年來,他們都時時刻刻地關心著我,在鼓勵著我。 當我寫完這本《盧鶴紱側影》初稿,想放松一下的時候,北京傳來了傳真,傳來了振奮人心的消息,北京召開了《北京相對論研究聯(lián)誼會》首屆年會的學術討論大會,參加的有全國24個省的90多個代表,會后出版的《論文集》收集了132篇論文,《學術動態(tài)》報道大會的題目是“在盧鶴紱的旗幟下團結起來”。我是宣傳盧鶴紱隊伍里的一個新兵,收到傳真后,我仿佛聽到了從北京傳來的嘹亮軍號,我又打起了背包,在背包里放著《盧鶴紱年表》、《盧鶴紱側影》,一手拿著墨水筆,一手拿著照相機,出發(fā)啦!又踏上了新的征途! 2003年8月23日
編輯推薦
《盧鶴紱側影(第2版)》是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