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8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作者:龔小夏 頁數(shù):269
Tag標簽:無
前言
帶著外國口音的美國夢 在中國,人們經(jīng)常聽說各種各樣華人移民在美國的成功故事——有的人一文不名地出去,腰纏萬貫地回來;有的人年輕時負笈遠游,中年歸國時已經(jīng)名滿天下;也有的人意氣風發(fā)地出去,卻是灰頭土臉地回來。各種各樣的移民故事,是中國人認識美國這個國家和民族的重要來源。 在這本書里面,我講的是我的移民生活中的一小段故事——我2009年在美國作為共和黨候選人參與競選本州下議院議員的經(jīng)歷。我所在的是壓倒多數(shù)的民主黨選區(qū)。2008年總統(tǒng)大選的時候,民主黨贏得了75%的選票,共和黨只得了25%。在2009年州議會的選舉中,我的民主黨對手得了63.8%,我得了36.2%。 成年之后到美國來的中國人,在商業(yè)、科技、學術(shù)方面有許多成就,但是從政的人卻鳳毛麟角。結(jié)果是,中國人就不太容易通過華人生活去了解美國民主政治的具體運作方式。因此,我希望自己的這段故事能夠彌補這方面信息的不足。 我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出生在北京。60年代曾經(jīng)到農(nóng)村生活,后來在廣州市當了許多年的工人。1979年,我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本科,后來又在北大讀了研究生。1987年來到美國,進入哈佛大學社會系就讀博士課程。在拿到博士學位之后,我在大學教過書,之后到首都華盛頓的一些部門工作。 2001年,我加入了美國籍。從那以后,每逢選舉,我都會非常投入地參與競選的活動。這是公民的權(quán)利,也是公民的責任與義務(wù)。一個民主國家,盡管公民有選舉權(quán)利,如果沒有政治參與的責任和義務(wù)感,民主政治就是不完全的。而在一個社會群體中,其成員的參與感越強,這個群體在政治中的力量就越大。很多移民社區(qū)——比如猶太人、愛爾蘭人等——經(jīng)過許多年都造就了這樣的普遍意識。而華人移民社區(qū)的參與意識相對比較弱。這里面固然有語言和早年教育上的欠缺,但最困難之處在于,對美國的政治制度與生態(tài)方面的了解不足。 在這本書里面,我記錄下了2009年我在參選議員過程中的許多細節(jié)與經(jīng)歷,并希望能夠通過這些記錄來向讀者展示美國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在進入正文之前,我還想向讀者們提供下面這篇我在幾年前寫的關(guān)于華人生活的文章,也由此介紹一點我的背景。 從外國人到公民:華人的美國夢 從懂事的時候開始,我就總是聽外婆提到一個令人向往的地方:金山。外婆和鄰居的阿婆們經(jīng)常在談“金山”的故事——某某人到那里做工,掙錢回來蓋了房子之類。外婆是廣東臺山人。她所在的村子里,大概每個家庭都有男人去了金山,包括我自己的外祖父。一直到上小學,我都不知道金山到底在哪里,只聽說那里有很多漂亮房子和又甜又大的金山橙子。二年級的時候,有同學告訴我說,金山就是萬惡的美帝國主義,讓我著實嚇了一大跳。 1849年,加利福尼亞州發(fā)現(xiàn)了金礦,全世界各地都有人向這里涌來。第二年,美國就有了大概4000名華人,絕大部分在加州的舊金山附近,金山的名字也就在中國叫開了。南北戰(zhàn)爭結(jié)束后,美國大興鐵路。橫貫東西的鐵路,由東至西是愛爾蘭移民修的,由西至東招募的則是中國的華工。到1890年,華人的人口超過了10萬。我的一些先人也在那個時候去了美國。 那些通常個子瘦小的華工多數(shù)來自廣東四邑地區(qū),他們都懷著同一個簡單的夢:到美國來掙錢。清朝和太平天國之間的戰(zhàn)爭在南方打了13年,那里的人民都被折騰得不輕。下南洋、過金山,雖然遭罪不少,但總是能有條出路。這個夢的第二章,就是掙錢之后衣錦榮歸,并沒有打算留在美國受那份洋罪。 歐洲的移民到美國來準備落葉生根,中國的移民卻計劃落葉歸根。也難怪,在19世紀下半葉的美國,種族主義風行,白人根本就沒有想過讓這些黃種人獲得與他們平等的地位。鐵路公司到中國招工,家眷不讓帶,沒有幾個婦女有機會邁出國門。中國男人在美國賣苦力之余,只能回國去結(jié)婚。 不過,來的人多了,在異國的日子長了,落葉生根的事情總是會發(fā)生。漸漸地,在鐵路車站的周圍出現(xiàn)了一些華人的聚居區(qū)——后來被稱作唐人街——里面也有了少數(shù)的華人和其他少數(shù)族裔的婦女,生兒育女,成長起新一代土生的華人。 鐵路修完了,歐洲來的移民以及東部移居西部的人越來越多,白人看著中國人就越來越不順眼,排斥中國人的聲浪也越來越高。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第一個排華法案,不讓華人入境,也拒絕給予已經(jīng)在美國定居的中國移民以公民權(quán)。許多地區(qū)甚至發(fā)生了針對華人的大規(guī)模暴力活動。 父母來自臺山縣的黃金德在美國華人的歷史上打下了重要的烙印。黃金德出生在舊金山,他的父母1890年回到了中國,他自己繼續(xù)留在舊金山當廚師。1895年,黃金德到中國省親后返回美國,卻被移民局扣留。移民局的官員說,根據(jù)排華法案,他根本就沒有當美國人的資格。 有替黃金德打抱不平的律師將案件告上法庭,一直告到了最高法院。最高法院以六對二的票數(shù)裁定,在美國出生的外國人子女具有公民身份,享受公民權(quán)。 黃金德案件的裁決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去了一百多年。美國在此期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60年代的黑人民權(quán)運動為各個種族帶來了平等的法律地位,華人也在受益者之列。如今,美國有300多萬的華裔,占人口總額大約1%,其中大約65%是在海外出生的移民。他們在法律上享受與其他族裔完全平等的公民權(quán)利。華人如今是美國人均收入最多、消費能力最強、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群體之一。 然而,華人在從外國人到公民的這條道路上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他們自顧自發(fā)展的多,政治上鮮有強大的團體,公眾生活中缺乏代言人。要克服這些缺陷,恐怕還需要一點時間。 不過在今天的美國,華人——包括外國出生的移民——實現(xiàn)與其他族裔在各個方面的完全平等已經(jīng)不再僅僅是夢想,而是必須爭取的未來。這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國家,本來就是依靠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膚色、不同文化的移民及其后代發(fā)展起來的。沒有了移民,沒有了多元文化,美國就沒有了生命力。 這讓我想起了自己的一點個人經(jīng)歷。2001年,我加入了美國籍。在宣誓成為美國人的那天晚上,我正好去參加華盛頓的一個大型晚宴。總統(tǒng)布什和副總統(tǒng)切尼都在座??偨y(tǒng)講完話之后,我忽然聽到臺上的主持人高聲叫我的名字。 “祝賀這位哈佛大學的博士今天成為美國公民!”臺上的人,包括總統(tǒng)和副總統(tǒng)都站起來鼓掌。 電視機鏡頭一下子對準了我,令我全然不知所措。 我完全明白,不是每個移民都能夠有很好的運氣。但是,這塊土地、這個移民建立的國家給予了世界各地到這里來的人以各種各樣他們在本土或者其他國家找不到的機會。懷著各式夢想到這里來的移民,造就了今天這個發(fā)達的美國。 不久前我去聽一位學者講演。他一再談到“典型”的美國人,也就是小城鎮(zhèn)中產(chǎn)階級白人男性。我聽得不耐煩,于是站起來說:“先生,我不能認同你的說法。我覺得,像我這樣的才算是典型的美國人呢。” 他大概覺得有點難以置信,反問道:“為什么?” “因為美國夢總是帶著外國口音的呀?!蔽一卮稹?/pre>內(nèi)容概要
自從清代中美之間有接觸以來,有志于社會政治變革的中國人對美國的民主制度一直存在著濃厚的興趣。多少年來,人們撰寫、翻譯的關(guān)于美國民主的書籍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但是,對美國的民主制度作出詳細的、能夠為中國讀者所理解的作品并不多。缺乏深入細致的觀察,經(jīng)常使得人們得出兩類相反的結(jié)論,或貶斥民主虛偽,或?qū)⒚裰鬟^分理想化。
本書作者龔小夏用親身參與美國民主競選的經(jīng)歷,揭示了民主制度的細微末節(jié)。最后,她得出結(jié)論:“美國現(xiàn)行的民主政治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缺陷,但是這反映的無非是人類社會作為一個群體本身所存在的缺陷。人不是完美的,人創(chuàng)造的制度更不可能完美。歷史上,當人們橫下一條心、不惜代價地去追求完美的社會政治制度的時候,制造出來的往往是吞噬人類生命的惡魔。從這個角度來說,民主制度正是人類發(fā)明的制衡自身追求完美的沖動的最重要的工具?!?/pre>作者簡介
龔小夏:北京大學歷史系本科、碩士,哈佛大學社會學系博士。作者長期在美國從事教學、研究、媒體工作,熟悉美國政府各個部門以及民間機構(gòu)的運作,并多次親身參加各級政治競選活動,對美國選舉政治的具體操作有深入的了解?,F(xiàn)居美國首都華盛頓。書籍目錄
前言
我要參選
“黨組織”
州議會地方政治
籌款
政治的細節(jié)
選舉的社區(qū)政治
移民社區(qū)
投票日章節(jié)摘錄
美國的“黨?!? 萬事開頭難。說是要去參加競選,而且我經(jīng)常幫別人去競選,然而自己要怎樣開始卻完全沒有概念。幸好豪威爾議長派來了他的一位資深顧問保羅給我?guī)兔Α? “他這個人說話有時候比較直截了當,你不要太在意。”議長在給我打預防針。 保羅是個大高個子,口音是典型的南方腔調(diào),一問才知道,他原來祖籍阿拉巴馬州。在電話里約見面的時候,他的口氣聽上去的確有點不客氣。我們約好第二天見面后,他便問道: “你的地址呢?” 我于是問他是否打算到我家里來,他反問了一句: “有什么問題嗎?” 我說:“問題倒是沒有。不過我們說好的是明天中午12點。你如果在這個時候到我家里來,我要是不給你做頓飯吃,我就是個很糟糕的中國人了?!? 保羅倒也爽快,第二天中午果然過來吃飯。飯桌上談了沒幾句,他便問我對“負面選舉”——也就是對手進行負面攻擊——是否有所準備。我說,當年我曾經(jīng)在群眾斗爭會上見過自己的名字后面跟著“不投降就叫他滅亡”這樣的字眼,所以美國的負面選舉看來有點小兒科。不過,從小在美國長大的人,自小學開始就有班長競選之類的活動,對民主選舉的理念與實踐早已融人血液之中,而我這樣的外國人是后來一點點學的,未免會先天不足。保羅推薦我先去上一個候選人的訓練班。 這是共和黨為本黨各級候選人舉行的培訓,我私下戲稱之為美國的“黨?!?,設(shè)在一個叫做“領(lǐng)袖研究所”的機構(gòu)中。一位非常保守的共和黨人莫頓。布萊克維爾,在80年代初創(chuàng)辦了這個機構(gòu),培養(yǎng)過從聯(lián)邦參議員、眾議員,到地方上的州長和議員等數(shù)百名共和黨各級領(lǐng)導人。其畢業(yè)生中包括今天參議院少數(shù)黨的領(lǐng)袖、布什政府勞工部部長趙小蘭的丈夫米奇·麥康納。 訓練班的時間并不長,只有一個星期,但是日程非常緊湊。學員三頓飯都必須在那里吃,還給外地來的人提供住宿。每天的課程從早上8點半開始,一直持續(xù)到晚上8點之后,連中間的幾次休息時間也要用于學員之間的相互交流。一天下來,的確令人疲憊不堪。 訓練班的收費低廉得令人吃驚——每個學員連吃住算在一起只要交150美元。領(lǐng)袖研究所的人透露說,學員交的費用只占訓練班開支的2%,其余的錢都是由私人捐款來支持的。 我的那一期班上一共有大約35個學員,來自20多個州。里面有州長、議員的候選人,也有打算為候選人做競選經(jīng)理或者去成立非營利組織的。我注意到,學員中退伍軍人大約占了1/3,其中有位打算競選眾議員的將軍,坐在我身后的那位是個在我臨近的選區(qū)參選州議員的上校。學員的年齡也參差不齊,有20多歲的,有超過60歲的。有位得克薩斯來的小伙子只有26歲,從來沒有任何政治經(jīng)驗,卻一心要去挑戰(zhàn)共和黨的現(xiàn)任眾議員;也有一位成功的商人,正在摩拳擦掌地準備競選州長。不過,有外國口音的候選人只有我一個。多數(shù)同學看來的確是從政的料,不但能說會道,而且很懂得如何與他人交流。 教室里的桌椅板凳都是最不舒服的那種硬塑料和人造夾板的便宜貨,看到之后馬上令人想起各個競選總部——即使是募到了很多錢的候選人,為了不讓人感到奢侈浪費,競選總部里的桌椅也通常是這種樣子。而絕大多數(shù)候選人辦公室里用的家具,都是從不同的地方募來的。整個教室的擺設(shè)看上去的確像是個競選辦公室。在這樣的椅子上坐半個小時,我便覺得渾身不對勁,看看那些將軍上校,卻幾個小時內(nèi)總是坐得筆直,就憑這點他們也令人佩服。 桌椅雖然簡陋,課程卻絕對一流。來講課的是共和黨在各個領(lǐng)域里的高參和專家,包括卡爾·羅夫當年的搭檔格羅夫·諾奎斯特、反工會的全國工作權(quán)利組織的執(zhí)行長馬克·米克斯、媒體研究所的所長丹·蓋諾,等等。他們平時的收費標準是每小時六七百甚至上千美元,到這里來卻是分文不取。這些人來講課不僅是為本黨義務(wù)工作,也是為了在這些未來的候選人中建立自己的信譽。 五天的課程涵蓋了競選運動的各個方面。題目包括:參選的準備、自我評估、應(yīng)付媒體和負面選舉、面對選民、公開講演、組織競選班子和義務(wù)工作者、爭取黨內(nèi)支持并贏得初選、互聯(lián)網(wǎng)競選、各種募捐途徑、大規(guī)模寄送廣告郵件、民意調(diào)查,等等。 與在大學里學習的課程不一樣的是,這個訓練班教給學員的除了簡單明了的理論與歷史概括之外,更多的是具體的操作。 有不少興致勃勃地準備參選的人,在聽課的第二天心里就開始犯難。過去沒有經(jīng)驗的候選人,在投人的時候大都預計,如果獲得了本黨提名,共和黨或多或少總要出錢出人幫自己競選。這堂題為“不能找你的政黨索要”的課,卻給所有人都劈頭澆了盆冷水。講課的人參加過數(shù)次地方與國會議員競選,如今給共和黨的候選人當顧問。他說,所有候選人在開始的時候根本不能指望黨內(nèi)的資源。各個選區(qū)的黨的委員會雖然或多或少有一些資金,但都要靠平時一點一點去募集,而且基本上是留著給自己用。候選人除非個人掏腰包,否則競選經(jīng)費完全要靠自己去募集?;鶎诱h的組織會去動員選民,會做點宣傳工作,但是整個競選運動必須由候選人一手組織,完全沒有人能夠包辦。 的確,美國的政黨只有松散的地方委員會組織。像我所在的費爾法克斯郡,人口170萬,自認共和黨的選民占了將近1/3。他們只是在選舉的時候去投共和黨的票,根本不會參加任何地方活動,更沒有所謂“黨費”一說。地方委員會是個人報名參加的。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前來,每年只收取50美元的會費。這幾萬美元的會費再加上零星的捐款,只夠租下個小小的辦公室,付給前來打工的學生一點工資。黨的主席和所有負責人都是不拿錢義務(wù)工作的。 因此,能夠獲得政治影響的候選人首先必須是成功的組織者。他(她)要百折不撓地說服本選區(qū)內(nèi)的選民自己有能力領(lǐng)導這個社區(qū),能夠為社區(qū)服務(wù);他(她)要對選區(qū)內(nèi)的公共要務(wù)了如指掌;他(她)要在選區(qū)里精心地構(gòu)筑起人脈網(wǎng)絡(luò),最好是能讓每個街區(qū)都有一批為自己奔走相告的核心支持者;他(她)要經(jīng)?!詈檬敲刻臁阅撤N方式保持與所有的支持者的溝通,讓他們感到興奮,為候選人而驕傲,并且在選舉中出錢出力;他(她)要不時面對來自對手的批評攻擊和媒體的質(zhì)詢;他(她)在公眾場合要永遠保持樂觀、鎮(zhèn)定、向上的態(tài)度,臉上總是要保持和藹的微笑;他(她)必須作好準備,哪怕是竭盡全力,失敗的可能也永遠存在。 能做到這些的人非常之少。這個候選人訓練班就是要教那些有決心這樣做的人一些具體操作的本領(lǐng)。 比如公開講演,培訓者并不告訴學員應(yīng)該講什么內(nèi)容,而是告訴他們在臺上如何站立(雙腿與地面形成90度,上身筆直向前傾斜15度)、如何掩蓋可能的緊張隋緒(雙手不要放在講臺兩邊而是要藏起來,因為手的動作最容易暴露真實感情)、如何令自己放松(左手拇指緊按右手心,這大概是心理暗示)。對于缺乏經(jīng)驗的競選人來說,這是非常有用的訓練。每個人在聽完之后都試了一下,發(fā)現(xiàn)這些規(guī)則聽起來容易,但做起來非常難。就拿“上身向前傾斜15度”這條來說,站過兩三分鐘之后每個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將身體直挺起來。然而到了電視機攝影鏡頭前面一試,就發(fā)現(xiàn)能夠保持傾斜15度的人在鏡頭前看起來對聽眾既親切又關(guān)注,而站直了的人看上去卻令人產(chǎn)生疏離感。 再比如打造對公眾的信息。培訓者開門見山地指出:僅有事實數(shù)據(jù)是不夠的,關(guān)鍵是要如何將事實放到對自己有利的情景下。她舉出這樣一個例子:某個部門的經(jīng)費開支在過去一年中增加了10億美元,這是個大家都承認的基本事實。,但這個事實放在不同的情境中會有很大的不同?!扒澳甑拈_支是1000億,去年只增加了1%”是一種說法,“前年的開支增加了5個億,而去年的增長率竟然比前一年高出了一倍”給出的卻是完全不同的印象。 整個競選運動圍繞的核心,就是要樹立候選人在選民心目中的形象。心理學家與民意調(diào)查專家通過大量的調(diào)查工作發(fā)現(xiàn),選民通常在14秒鐘內(nèi)就決定了自己是否喜歡某個候選人。其中外觀印象占55%,聲音是否動聽占38%,說話的內(nèi)容只占7%。外觀形象主要包括姿勢、服裝、頭發(fā)、面部、眼睛;聲音則最好是緩慢有力的低音,句子中有重點強調(diào)的詞匯,還要帶個人感情;說話的內(nèi)容需要有個簡短而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個人和政策介紹,還要表達出自己為選民工作的熱情和決心。 聽過之后,幾乎所有的學員都對自己是否能夠在14秒鐘之內(nèi)完全做到這些產(chǎn)生了懷疑。幸好大家回過味來之后也想明白了,自己的對手也未必能夠做到,起碼沒有人能百分之百地做到。后來的結(jié)果證明,從這個訓練班中出來的人,有好幾位被成功地選入了地方與聯(lián)邦的議會。 除了教給共和黨的學員如何競選之外,訓練班還專門請了兩位熟悉競選運作的專家來談民主黨的運作方式。兩黨意識形態(tài)上的區(qū)別導致了運作上的差異。民主黨是多個社會群體的聯(lián)盟——上層有大批希望更多地通過政府來改造美國社會的知識分子以及金融界、科技界人士;下層有希望政府給予更多社會福利的窮人,主張限制對外貿(mào)易和提高國內(nèi)工資的工會,黑人和拉美少數(shù)族裔,以及推動平權(quán)的同性戀者和女權(quán)主義者。所有這些群體單個都是少數(shù)——領(lǐng)取一定社會福利的人占人口的9%左右,工會會員占雇員人數(shù)的12%(大約1700萬),黑人占人口的12%,拉美裔占15%,同性戀者占其中的3%一4%。所有這些群體相加,民主黨有可能獲得多數(shù)。而共和黨的主流,則是普通的白人中產(chǎn)階級。與共和黨相比,民主黨拉選票的活動更多的是通過不同的群體來分別進行的,在外面看起來給人一種關(guān)起門來競選的感覺。這類活動非常地煽情,給人許多錯誤的信息,共和黨候選人很難應(yīng)付。比如,在黑人貧民區(qū)中召開大會,有的民主黨人會告訴與會者說,共和黨的目標是要讓所有窮人都餓死,或者是讓黑人都重新變成奴隸。被攻擊的對象不僅幾乎無從辯解,甚至對此毫不知情。共和黨人當然也會在自己的選民中組織一些類似的活動,但是由于共和黨選民群體的性質(zhì),其效果遠遠不如民主黨。 一個星期的緊張培訓,的確讓我大開眼界。我的感覺是,這五天里的收獲,比在哈佛上一個學期的課還要多。對于如何競選,我心里也開始有了點譜。 P24-31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讀了這本書,好像在美國參加了一次競選。如何拉到一張選票,如何籌到一筆捐款,如何被不公正的勢力打敗,等等,民主的好處和缺陷,在我們面前展現(xiàn)出本來面目。這是一本糾正成見和偏見的好書。 ——《潛規(guī)則》作者,著名學者 吳思 選舉不是民主的一切,但卻是民主的引擎。在《親歷民主》中,龔小夏通過介紹她參選州議員的親身經(jīng)歷,為我們揭開了美式選舉的神秘面紗。從“基層黨組織”如何運轉(zhuǎn),到如何開展競選籌款,從動員選民的渠道到投票的方式,龔小夏生動翔實地介紹了選舉這架機器的具體運轉(zhuǎn)機制。如果說民主選舉是一盤美味佳肴,龔小夏則領(lǐng)我們走進廚房,介紹這道菜肴的制作流程和配方——對于也想學會烹飪這道菜的社會,這本書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手冊。 ——《民主的細節(jié)》作者,清華大學副教授 劉瑜編輯推薦
《潛規(guī)則》《血酬定律》作者吳思、《民主的細節(jié)》作者劉瑜聯(lián)袂大力推薦! 全程記錄美籍華人如何競選美國議員,生動展現(xiàn)美式民主操作細節(jié)! 是“中央”決定“地方”,還是“地方”決定“中央”?大資本能操縱競選嗎?如何應(yīng)付政治丑聞?競選要花多少錢?花誰的錢?看美國的“人大代表”是如何選出來的? 《親歷民主:我在美國競選議員》作者龔小夏用親身參與美國民主競選的經(jīng)歷,揭示了民主制度的細微末節(jié)。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