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8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作者:高蒙河 頁數:271
Tag標簽:無
前言
考古好玩,善哉斯言! 考古有三個搞法:學考古,做考古,玩考古。 學考古和做考古,帶有職業(yè)取向,行業(yè)性明顯??脊艑W人和考古學家做得,考古玩家做不得,做不來,也未必想做。 玩考古,就不一樣了。因為它不需要做精專的學問,不需要非說專業(yè)人士才聽得懂的行話,不需要非得在這個行業(yè)里謀生,不需要恪守每條行規(guī)。一句話,學人做得,專家做得,百姓也能摻和。 老話說,不摻和白不摻和,摻和了不白摻和。曹操墓,就是大家都摻和過,都玩過考古的一個典型案例。因為不管你承不承認,只要你聽說過曹操墓,你有過曹操墓是真是假的疑問,你拿曹操墓當過談資,你公開或半公開發(fā)表過言論甚或表明過立場等,這要我看,就都算摻和過了考古,玩過了考古,做過了一回公眾考古人。 可見,公眾考古就是人人都能摻和的考古,而不是少數專家才有唯一解釋權的考古;就是專家說的不一定是對的,公眾想的不一定是錯的考古。你像專家說“考古不是挖寶”,對不?你像公眾說“考古就是挖寶”,錯不?都很難三言兩語掰扯清楚。凡事,說不清楚,挺好玩;說清楚了,也挺好玩。因此,考古好玩。 我出這書,就挺好玩。說來話長,長話短說。 我是學考古的,從1978年入吉林大學考古專業(yè)起,歷時10年,1988年從張忠培先生門內碩士畢業(yè)。畢業(yè)后又差不多做了20年考古,從三峽做到南水北調,直至前兩年日漸垂老,這才金盆洗手,掛鏟收塵,不再怎么做一線田野考古了。在這30多年學考古和做考古之中,我還一點點地做起了“出軌”的事,那就是給非專業(yè)的報刊寫點考古雜文或知識小品文?,F(xiàn)在手頭上能找到的較早的一篇,是發(fā)表在《新民晚報》1989年8月17日的《話說銅敦》。 印象中寫《話說銅敦》,是有一天聽電臺廣播,講湖北有家博物館的一件銅敦被盜,運到了美國,后來又如何追繳回來的事。但播音員功課沒做足,把銅敦這種東周古器的“敦”字,發(fā)音成了“dun”,而文物考古的專業(yè)讀法應該讀“dui”。于是我給報社投稿,既講了什么是銅敦,又糾正了讀音。沒想到還真有同事和家鄰看到,叫我以后多寫點,他們喜歡看云云。換句話說,上個世紀80年代末,是我溜出考古三界外,寫點閑文野篇之始,也可以算是玩考古之始。 我大量給報刊寫趣味性和知識性的考古小品文,是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以《新民晚報》為例,有時興致來了,每個月都給該報的“夜光杯”等欄目寫去一兩篇發(fā)表,像什么《盜墓賊與洛陽鏟》、《陶器鑒定五要素>、《司母戊鼎的新重量>等。那時還結合在三峽考古,忙里偷閑,寫過《罕見石范出三峽》、《南方甲骨》之類。有時一忙沒空寫了,編輯會來催,說有讀者反映,最近怎么沒登高老師的文章,我們想看呢!也不知是真是假。但這使我曉得了原來社會和讀者還真有這種需求,大家對文物考古還是不無興趣的。而我寫作的體會是,把專業(yè)語言轉換成公眾能接受的“豆腐塊”文字的難度,原來并不亞于寫一篇專業(yè)學術論文。寫學術文章,可以直接入題,高舉高打,高談闊論,不吝筆墨,引經據典,羅列數據,出示圖表等。但真的要把這類學術語言、專業(yè)范式鼓搗成考古圈外的人都明白,讓初中水平的人也都能看懂,做到忠培師所說的“提高基礎上的普及”,深入淺出,實在不易。普及文章,看著好懂,動起筆來,既要鋪墊,又不能像裹腳布那么長,還要兼顧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故事性等,都是愁煞人的事。 到了本世紀前后,中國考古界出現(xiàn)了一個學術進程性的轉機,那就是長久以來一成不變的文物觀開始發(fā)生變化,從原來只關心專業(yè)化的考古發(fā)現(xiàn)和研究,逐步擴大為社會化的保護和利用,甚至還有了傳承一說。雖然不能簡單地把這些變化歸結為重建考古價值,更不能看作解構考古傳統(tǒng),但考古的模式多元化了,考古人的做法也多樣化起來,卻已是不爭的事實。我也從學考古,做考古,愈加覺得考古好玩,想玩好考古了。于是,也就不滿足于只寫考古知識小品文,轉而寫起帶有故事性以及評論性的考古隨筆來。不尷不尬的是,這些隨筆有的寫得太長,不太符合報紙那種千字文的要求;有的又寫得半專業(yè)半不專業(yè)的,投出去發(fā)表也沒個地界。趁著博客興起,我把它們陸續(xù)堆積到我在網上開設的“公眾考古試驗田”博客上去了。這一堆就是幾年,被推薦到網站首頁或頭條的有幾十篇,總點擊量已有約200萬人次,有時寫得好玩了,一篇的點擊量就能超過10萬人次。這樣一來,編輯們找我要稿子的也多起來,有的報刊甚至直接從我博客上轉發(fā)的也不在少數。去年下半年,復旦大學出版社的編輯史立麗女士找我做選題,于是就有了把博文集合起來,出這本《考古好玩》的想法。但她也向我提出了要求:“一旦成書的話,最好能夠‘出于博文,高于博文’,也就是說,不必完全照博客來,要多作些刪并、填補,博文的痕跡也耍適當控制一下?!蔽矣X得她說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就按照她說的辦。草稿成文后,又讓我在復旦帶過的學生王太一作了一通全書的校勘和修訂。 我不是考古界最早開博設壇的主,但我與考古界其他幾位開博的考古人不同,他們開的多是學術博客,面向的是小眾和精英,屬于學院派;我開的是文化博客,也就是玩考古的博客,對象是大眾凡人。恩格斯曾經說過,任何人在自己的專業(yè)之外都只能是半通。因此,我選題和敘事就盡可能做到以下原則:一不上傳專業(yè)論文;二是少講道理,多講故事,當說書的,不當教書的;三是不羅列媒介報道的那種又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了的考古結果,多講述考古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一個個幕后故事,輕結果,重過程;四是放下身段,能嘮白話就不端術語,盡量以初中或高中程度的讀者為寫作對象,因為這是中國最大的群體,考古為他們服務,引發(fā)他們互動,大家能一起做點什么,挺值! 所以,這本《考古好玩》在很多考古人士看來不過是初寫作、淺解讀而已,但卻是我這些年力求把專業(yè)語言轉換成公眾語言,把專業(yè)知識轉換為社會文化常識,把考古學擴大到公眾考古領域,把考古人的學術生態(tài)擴增為知識分子本應肩負的社會公共職責的一個縮影。 心有所系,踐行斯言:玩好考古,考古好玩。 高蒙河 2011年5月31日于上海虹橋
內容概要
這本《考古好玩》由高蒙河所著,主要內容是:
考古人,宛如人類古往今來的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守護者、傳承者。
他們懷著尋回過往的偉大使命,從都市到村野,出繁華入粗樸,將生命的舞臺搭建在一片片青山綠水間。場景的轉換,既平常叉不平常:角色的變化,既尋常也不尋常。
當奔波四方的考古人在暇隙里安下心來,便也會尋揀那些平常又不尋常的考古故事,還有那些搖曳生姿的考古傳奇,串成家珍,系上屋檐,點綴了四季。
考古學(anchaeology)和考古人(archeaologist)二詞,由此從書紙上洇染開來,衍生出一闋闋別樣而又好玩的考古之歌。
這本《考古好玩》適合考古學愛好者閱讀。
作者簡介
高蒙河,男人,中年人,蒙古族人。生為東北吉林人,現(xiàn)為復旦教書人。主要著作有《鄭和史跡文物選》、《燈燭》、《銅器與中國文化》、《三峽考古記》、《長江下游考古地理》。
書籍目錄
自序
一、考古人
郭沫若是不是考古學家
考古人是最基層知識分子
蘇秉琦的得意之作
聽張忠培講那考古的事情
兩張老照片三代考古人
我學考古為哪般
女人考古好榜樣
考古不藏古
考古人會不會鑒寶
二、考古隊
考古工地干起來
考古隊旗飄起來
考古隊服穿起來
考古飯碗端起來
考古大酒喝起來
考古陋室住起來
考古廁所用起來
考古洗澡說起來
考古小道走起來
三、考古就是挖寶
考古發(fā)現(xiàn)哪里有
沙發(fā)考古與實驗室考古
我投了曹操墓一票
考古發(fā)現(xiàn)誰更牛
哪位古人遺存多
中國有五千年歷史、五千年文化還是五千年文明
恐龍不關考古事
考古下限是何時
別老張羅挖帝王陵墓
回埋挖出的古墓是何道理
四、考古不是挖寶
野蠻考古何時了
兵馬俑的叫法不太靠譜
碳-14技術不是萬能法器
有多少古墓沒有墓門
古墓防腐有哪些招數
古墓防盜秘笈
盜墓賊不是啥都盜
我們處在薄葬時代還是厚葬時代
考古獎項誰來評
考古經費哪里來
五、考古好玩
我們看到的故宮是哪個年頭的
翠玉白菜真那么好看嗎
圓明園流失文物能不能花錢買回來
張藝謀奧運會開幕式之缶非缶
花23億造地震博物館荒唐不荒唐
中國文物保護單位的標志真難看
中國達人秀與英國考古獎
馬未都與余秋雨談考古
考古報道雷人記
考古當讀什么書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話說回來,特殊達人們之所以能折桂中國達人秀,一是參評的不少人偏好過度,邁不過去情感這道坎,憫人系數占上風,審美觀不免有點跑偏;二是其他選手的特點和實力尚不足以去國際舞臺上展示,比如那位6歲的“小周立波”張馮喜,著實可愛,但她還未成年,擅長的又是滬語和國語,如何同國際接軌?再比如那位蔡胖妞,唱功了得,英語也不錯,應當是位不錯的人選,但她的身體是否和那位胖哥朱曉明一樣,能否經得起巡演的艱辛,卻是個問題。故此,無臂劉偉成為選秀王,雖說有點美中不足,卻也無話可說。盡管我又實在不愿意想象下去,偌大一個中國即將簽約亮相世界級演出的出色達人,竟然是一位殘疾人士?甚至那些對中國久懷惡意的“壞人”還會搬弄是非,說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達人形象,是讓殘疾人展示人類難以完成的高難度生理極限,這種超高、超強的做法,有悖于更高、更強的普世價值云云。中國首屆達人秀的結果,既不太出人意料,也不太在情理之中,給人沒有辦法的辦法之感。達人秀如此,中國評選考古獎也多少有點類同。比如中國每個年度的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獎,獎的就是誰發(fā)掘到了最有學術價值的古代遺存,即從每年全國幾百個考古發(fā)現(xiàn)中揀最好的挑。首先要說,我不是舉雙手反對評選這個獎的,因為這是中國權威考古機構為了學科自身發(fā)展、普及考古和保護文物所采取的重要舉措之一,我本人也是近兩年海選階段的推薦者之一。但這就像我評價中國達人秀一樣,美中不足或者說不無遺憾的是,考古發(fā)現(xiàn)是帶有很大偶然性的,誰能挖到,誰不能挖到,不代表誰比誰的水平就高,何況,這還不免有引發(fā)考古學家拼命想抱大金娃娃的挖寶心理之嫌,導致負面的弊端。相比之下,國外也搞考古評獎,但不太像我們這樣誰挖到好東西,誰就登堂人殿。比如英國的考古獎,他們評選的名目比我們多很多。像金手鏟獎,獎勵某些考古技術新發(fā)明;像重要學術貢獻獎,獎勵某項開創(chuàng)分支學科研究的新領域;像英國遺產獎,獎勵在長期保護古建及紀念物中作出貢獻者;像鋼鐵大橋獎,獎勵對古建進行合理再利用并作出成就的項目等。另外還有諸如考古著作獎、最佳廣播節(jié)目獎、新聞獎、普及考古知識獎、考古俱樂部獎之類。我大量給報刊寫趣味性和知識性的考古小品文,是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以《新民晚報》為例,有時興致來了,每個月都給該報的“夜光杯”等欄目寫去一兩篇發(fā)表,像什么《盜墓賊與洛陽鏟》、《陶器鑒定五要素》、《司母戊鼎的新重量》等。那時還結合在三峽考古,忙里偷閑,寫過《罕見石范出三峽》、《南方甲骨》之類。有時一忙沒空寫了,編輯會來催,說有讀者反映,最近怎么沒登高老師的文章,我們想看呢!也不知是真是假。但這使我曉得了原來社會和讀者還真有這種需求,大家對文物考古還是不無興趣的。而我寫作的體會是,把專業(yè)語言轉換成公眾能接受的“豆腐塊”文字的難度,原來并不亞于寫一篇專業(yè)學術論文。寫學術文章,可以直接入題,高舉高打,高談闊論,不吝筆墨,引經據典,羅列數據,出示圖表等。但真的要把這類學術語言、專業(yè)范式鼓搗成考古圈外的人都明白,讓初中水平的人也都能看懂,做到忠培師所說的“提高基礎上的普及”,深入淺出,實在不易。普及文章,看著好懂,動起筆來,既要鋪墊,又不能像裹腳布那么長,還要兼顧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故事性等,都是愁煞人的事。
編輯推薦
《考古好玩》:考古就是挖寶考古不是挖寶。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