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6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作者:孫景堯 頁數(shù):298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溝通之道》所收論文有的是敏銳回應國內(nèi)外學界爭議的論辯文章,有的是挖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資源以豐富比較文學研究理論方法的個人管見,還有的是作者深入貴州邊遠山寨、做“以空間換時間”的田野作業(yè),并同理論與文本結(jié)合,從而對西方基督教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學關系提供新發(fā)現(xiàn)、新資料和新認識的實學力作。
作者簡介
孫景堯,1966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中文系,1993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作比較文學博士后研究員,現(xiàn)為國家重點學科上海師范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博士生導師和學科帶頭人、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內(nèi)第一本比較文學學科理論著作《比較文學導論》的作者之一(與盧康華合著),也是國內(nèi)最早開設這門課的教師之一。數(shù)十年來一直從事比較文學學科理論方法、基督教與中國文學文化關系研究,主要科研成果有:《簡明比較文學》、《溝通——訪美講學論中西比較文學》、《比較文學》(主編之一)、《西方服飾大全》(譯著)、《新概念、新方法、新探索》(譯著)和英文版的《文貝》(主編)等著譯21種,并獲省部級科研教學獎項多個。先后在廣西大學、蘇州大學、貴州大學任教,還應邀在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和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等校講學或任客座研究員和客座教授。
書籍目錄
序:致讀者——我與比較文學聞道章對比較文學始于19世紀的質(zhì)疑20世紀國際比較文學界的三次論爭比較文學的新一輪身份“漩渦”——兼談“反民族主義”與“反歐洲中心主義”“進一步、退兩步”還是再反思、再認知——從美國對比較文學獨立學科性質(zhì)的一種新說談起“垂死”之由“新生”之路——評斯皮瓦克的《學科之死》巴斯奈特同誰“較勁”,又同什么“較勁”?——評《21世紀比較文學反思》中的歐洲中心觀為“中國學派”一辯論道章試論可比性跨文化影響研究的“有效化”原動力的流向與結(jié)果之一論伊安的口語文學表演實質(zhì)和柏拉圖的誤斷——對柏拉圖《伊安篇》的反思與認知中美“說書”的比較研究留得真愛在人間——從中歐文學經(jīng)典中的自然災難作品談起真贗同“時好”——首部中國文學史辨中西比較文學研究方法探探道章“格義”與“況義”中國近代的中西文學比較成分探中西文化早期交往的復合媒介者:“扶南”的媒介特點與作用探——兼論基督教文化最早入華的上限問題成在此,敗在此:解讀唐代景教文獻的啟示試談永歷王朝耶穌會士“適應政策”的乖舛與敗因——從貴州安龍現(xiàn)存永歷太子和太后教名碑談起借傳統(tǒng)之形與傳統(tǒng)之力弘傳“福音”之路——論貴州安龍教區(qū)布依族村寨傳統(tǒng)對聯(lián)中的天主教因素及其啟示貴州安龍現(xiàn)存天主教遺物考釋附錄:書序選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插圖:以此來談倉4作意圖與作品效果之相悖,將其用于對陶潛《閑情賦》等的具體批評上。其間也是上自兩漢下迄明清,既有文學、史學和哲學等多學科的淵源影響考辨,又有訓詁辨義、推末求本和探本窮末的分析;同時還以??说偎购蛣趥愃辜八抉R遷、左丘明等古今中外名家有關事愿相違、志功相背的論說來作闡釋。在這基礎上,才對《閑情賦》的歷史功過評述一一濾篩而認為:“昭明何嘗不識賦之意?唯識題意,故言作者之宗旨非即作品之成效?!雹佟懊滥總髡Z”、“愿悲間生”和“隨事即書”等寫法,則是陶潛在其《閑情賦》與《歸去來兮辭》中,成功地運用“悖論可成好詞”的范例。對此歷代評家感到撲朔迷離、評價不一。錢先生廣采中西名家的詩、文、詞、曲和繪畫戲劇等各類文藝作品實例來予以比較論證,以肯定其美學價值與普遍意義。其間仍是既有上下縱橫的因果“影響研究”,又有跨學科的“平行研究”,而且以西方文論家帕爾和奈爾森等的“現(xiàn)在時態(tài)為抒情詩之特征”這一名言,來充分肯定了《歸去來兮辭》的“隨事即書”的寫法,從而對文論史上一樁眾說各一的公案下了充分明晰的結(jié)論。尤為精湛的是對《閑情賦》中“愿悲間生”的研究。陶潛的原文為:“愿在衣而為領,承華首之余芳;悲羅襟之宵離,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為帶,束窈窕之纖身;嗟溫涼之異氣,或脫故而服新。……愿在木而為桐,作膝上之鳴琴;悲樂極以衷來。終推我而綴音?!雹诠彩霸浮?、十“悲”。實事不遂人愿,諸愿反為諸悲。悲愿相襯,相得益彰。后來的中外文學中類似寫法很多,但“無論少只一愿或多至六變”,不是“尚不足為陶潛繼響”,就是“猶遜一籌”。其原因倒不在愿的多少,而是未能像陶潛的十愿十悲那樣相悖相生,由愿生悲,悲又生愿,一愿又一悲,一悲又一愿,生生息息、循環(huán)不已。對此寫法,博學的錢老以佛學禪理的“下轉(zhuǎn)語”來給予歸納闡釋?!跋罗D(zhuǎn)”,在佛學中指“元初一念之無明,背真性而緣起生死也。又佛向下教化眾生也”③。其詞出自《釋摩訶衍論》之二:“諸染法有力,諸凈法無力,背本下下轉(zhuǎn),名為下轉(zhuǎn)門?!痹诜饘W說的是,最初于所對之境記憶不忘,以致愚癡成性,反而超出決斷疑念和通達事理的作用,背離了不妄不變的人本具之心體,而由此產(chǎn)生了生者死、死者生,即“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如旋火輪”(《楞嚴經(jīng)》)的境界。
編輯推薦
《溝通之道》是當代中國比較文學研究文庫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