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2 出版社:復旦大學 作者:任曉輝 頁數(shù):325
內容概要
義務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在我國仍屬新課題,許多方面正在探索之中。本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目的是從理論和方法論上探索義務教育績效評價規(guī)律,推進我國義務教育管理改革。本書在廣泛涉研讀中外文獻的基礎上,從經(jīng)濟學角度對義務教育及其支出的績效評價制度進行了理論探討和實證分析。全書核心內容包括五部分。 第一部分,義務教育制度的經(jīng)濟學分析。通過界定現(xiàn)代基礎教育產(chǎn)品的經(jīng)濟屬性,從市場失靈的角度解釋為何采取政府直接提的干預方式;同時,從政府失靈的角度解釋為何缺乏制度約束的政府未必搞得好學校,對義務教育支出績效管理的必要性進行充分合理的論證,奠定全書研究的經(jīng)濟學基礎。 第二部分,中國義務教育制度的歷史及現(xiàn)狀分析。通過梳理中國義務教育制度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歷史軌跡,揭示我國義務教育財政制度生成的內在邏輯,剖析現(xiàn)行體制面臨的挑戰(zhàn)和存在的制度性缺陷,尋求解決思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現(xiàn)階段實施義務教育績效評價的作用和必要性。 第三部分,西方國家義務教育績效評價。從西方國家義務教育制度的起源和演化著手,揭示管理制度選擇的歷史決定性。通過分析義務教育制度安排的經(jīng)驗做法和國別差異,以及基礎教育績效責任制度及其支出績效評價方法在西方各國的實際應用,為前述義務教育管理問題的有效解決提供可資借鑒的全新思路。 第四部分,義務教育支出績效評價方法論,以及在方法論指導下的實踐初探。通過研究義務教育支出績效評價的原理和特點,提出實施績效評價的現(xiàn)實意義及可行性。并分別從指標設計、評價實施和結果應用等不同角度對三次試點評價案例進行實證分析。 第五部分,結論與政策建議:本書的研究結論表明,中國義務教育公共管理模式應當從傳統(tǒng)管理轉向績效管理,在推行以義務教育支出績效評價為基礎的績效管理前提下,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相對范的義務教育公共政策體系。 需要指出的是,筆者相繼參加了2005年《中國義務教育支出績效評價試點》(財政部、教育部委托課題)、2006年《江蘇省義務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江蘇省財政廳委托課題)和2007年《上海浦東新區(qū)義務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浦東新區(qū)社會發(fā)展局委托課題)三次試點評價的前期調研、指標設計、數(shù)據(jù)采集和問卷調查,并全程負責具體操作和最后評價報告撰寫。這些工作對本書的觀點和方法論形成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本書從一開始就確定了理論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主要研究方法。一方面,通過歷史和經(jīng)濟學分析闡釋義務教育支出績效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在理論框架指導下對課題所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科學性和導向性的辨證分析;另一方面,研究也對實證分析投入巨大努力,進行了大量實地調研,并利用試點課題所建立的評價基礎資料數(shù)據(jù)庫,嘗試進行基于績效評價的義務教育績效管理體系構建。 由于義務教育制度本身的特點使得其產(chǎn)出和效果的指標量化非常困難,加之我國的公共教育管理體制比較復雜,決定了我國義務教育支出績效管理制度創(chuàng)新任重而道遠,還需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和積累評價經(jīng)驗,不斷修正和完善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機制。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jié) 什么是義務教育 第二節(jié) 問題的提出 第三節(jié) 相關文獻綜述 第四節(jié) 本書研究的思路、意義和方法 第二章 義務教育的經(jīng)濟學分析 第一節(jié) 義務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原則 第二節(jié) 義務教育產(chǎn)品的市場缺陷 第三節(jié) 義務教育公共供給的政府失靈 第四節(jié) 小結第三章 中國義務教育的歷史及現(xiàn)狀分析 第一節(jié) 中國義務教育的歷史演進 第二節(jié) 中國義務教育發(fā)展現(xiàn)狀 第三節(jié) 存在問題的深層原因分析 第四節(jié) 小結第四章 西方國家義務教育績效評價 第一節(jié) 西方國家義務教育的發(fā)展和變革 第二節(jié) 西方國家的公共教育體制改革 第三節(jié) 西方國家的公共支出績效評價 第四節(jié) 美國基礎教育績效評價制度 第五節(jié) 其他西方國家的基礎教育績效評價 第六節(jié) 小結第五章 義務教育支出績效評價理論 第一節(jié) 義務教育支出績效評價的作用 第二節(jié) 義務教育支出績效評價原理 第三節(jié) 義務教育支出績效評價的博弈論分析 第四節(jié) 義務教育支出績效評價的特點和難點 第五節(jié) 小結第六章 案例介紹與分析 第一節(jié) 案例介紹 第二節(jié) 案例指標體系設計的評價與分析 第三節(jié) 案例的技術性評價和分析 第四節(jié) 基于評價結果的義務教育現(xiàn)實困境分析 第五節(jié) 生均撥款底線標準的開發(fā) 第六節(jié) 小結第七章 義務教育公共管理模式創(chuàng)新 第一節(jié) 建立義務教育績效責任制 第二節(jié) 基于績效評價的義務教育撥款方式改革 第三節(jié) 規(guī)范的義務教育轉移支付制度設計 第四節(jié) 小結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義務教育階段是兒童身心發(fā)展、積累知識、形成道德品質和世界觀的重要時期,也是每個學生順利成長,擺脫無知、走向文明的第一步。就國家而言,普及義務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增強國力的重要手段。因此,縮小教育差距,實現(xiàn)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不僅具有教育自身的意義,而且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和政治意義。所謂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是實現(xiàn)教育公平的前提和保障,要求政府均衡配置教育資源,保證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所必需的師資、設備和校舍等基本條件,為每個孩子提供基本平等的學習條件、權利和機會,讓所有的就學者——不論在城市還是鄉(xiāng)村,處于何種社會階層,有怎樣的家庭背景,都能享受平等和良好的教育?! ?005-2007年所進行的三次義務教育支出績效評價試點結果表明①,最具質量代表性的課程水平測試成績在區(qū)域間(東部和中西部)、城鄉(xiāng)間(城鎮(zhèn)和農村),甚至在同一地區(qū)校際間都存在較大差異。形成這種質量分布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我國優(yōu)質教育資源處于相對不足甚至短缺的狀態(tài),導致供需矛盾自然形成,質量不均衡的現(xiàn)象也隨之產(chǎn)生。特別是中西部地區(qū)由于資金不足,往往將有限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集中于城市“重點”和“示范”學校,使得大部分農村學校資源嚴重短缺,這是導致農村地區(qū)教育質量普遍較低的深層原因;二是教育管理存在問題。好的管理機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資金不足,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教育質量評價機制,教育撥款與效果相脫節(jié),質量不均衡現(xiàn)狀特別是農村教育質量低的問題得不到充分反映,又無法列入政府政績考核指標,使得政府缺乏追加撥款和解決問題的動力,長期存在“重數(shù)量、輕質量”的問題。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