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史與文化研究

出版時間:2010-9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作者:徐靜波 編  頁數(shù):375  
Tag標簽:無  

前言

  成立于1990年的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在中日關系的風風雨雨中已經走過了跨越世紀的歷程,今年迎來了成立20周年的紀念年。為了檢閱這20年來的研究成果,我們編輯了這套三卷本的研究文集,我受命負責編選文化卷。  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是一個常設的研究機構,但它稱為研究中心而不是研究所,其特點就在于它除了擁有自己專職的研究人員之外,還通過兼職研究員的機制來協(xié)調和整合復旦大學內的日本研究資源,使其達到最有效的配置和發(fā)揮。因此,本紀念文集也是專職研究員和兼職研究員共同努力的結晶?! ∥幕壳吧形闯蔀橐粋€獨立的學科科目,它的范圍也可謂包羅萬象,但大致應該在人文科學的范疇,也就是傳統(tǒng)的文史哲。本著這樣的理念,本論文集的編選大致基于如下的原則。  第一,所選的論文可以是以前發(fā)表過的,也可以是新近撰寫的,但寫作時間在日本研究中心成立的1990年至2010年這20年問,事實上,2000年以后,尤其是2005年以后的文章占了絕大多數(shù)。雖說是對20年來的研究業(yè)績的一次檢閱,但實際上反映了近幾年的相關領域的最新成果和動態(tài)。文章的排列順序,分成兩大部分,已發(fā)表過的論文,按發(fā)表的日期先后排列,新近撰寫的則排在最后?! 〉诙?,作者均為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的專職研究員或兼職研究員,絕大部分都是現(xiàn)職的復旦大學教授,有少數(shù)幾位在其他大學供職,但都出身于復旦大學,且始終與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保持著密切的學術聯(lián)系。

內容概要

  《日本歷史與文化研究》內容涉及日本的文化、歷史和文學,探討的論題自日本的思想、審美意識、唐代的中日關系至日本的近代文學,可謂色彩斑斕。研究的對象雖為日本,研究的視角卻大量多具有中國的立場,作者更關注的往往是中日的文化比較和文化關系?!度毡練v史與文化研究》的作者均為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的專職和兼職研究員,在各自相關的學術領域中都有建樹。

作者簡介

  徐靜波,1956年出生于上海,1983年畢業(yè)于北京語言大學外文系日語本科,1988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中文系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史碩士研究生課程,文學碩士?,F(xiàn)為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副教授。專業(yè)領域為中日文化比較、中日文化關系。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做研究一年并先后任教于長野大學、愛媛大學、山口大學和神戶大學。個人研究專著有《梁實秋一一傳統(tǒng)的復歸》(1992年)、《東風從西邊吹來——中華文化在日本》(2004年)、《日本飲食文化——歷史與現(xiàn)實》(2009年),另有譯著《把時光染成藍色》等五種,編著有《東亞文明的共振與環(huán)流》等七種,以及發(fā)表相關論文四十余篇。

書籍目錄

上編 歷史與文化戰(zhàn)后日本的近代人精神類型論——以大冢久雄的《近代化的人的基礎》為中心/張翔白村江之戰(zhàn)前唐朝與新羅、日本關系的演變/韓昇芻論中日文化中紫色之異同/周保雄京都所得《芥舟學畫編》套印書版零片考/陳正宏漢學、漢譯西籍對日本蘭學的影響/趙堅鄭孝胥日記中的東瀛外交生涯/李振聲文化交流、價值向度與歷史認識——簡論戰(zhàn)后中日關系的精神要素/胡令遠大航海時代以后日本人對自我和外界的新認識/徐靜波《井真成墓志》所反映的唐朝制度/韓“日本無條件投降”辨析——對一種“錯誤常識”的匡正/馮瑋試論日本同性戀的緣起及其在僧侶和武士中的流行/馮瑋日本的古典園林與西湖/許金生下編 文學村松梢風的中國游歷和中國觀研究——兼論同時期日本文人的中國觀/徐靜波中國當代文學閱讀視野中的日本現(xiàn)當代小說/李振聲當荒誕變成了日?!撎字巍兜却?,以其文學的“普遍性”為視角/施小煒存在主義文學在日本——以安部公房的創(chuàng)作為中心/鄒波戰(zhàn)后日本的超現(xiàn)實主義文學——以安部公房的創(chuàng)作為中心/鄒波

章節(jié)摘錄

  2.平等一公平性。大冢寫到“無限地尊重一切人的獨立和自由,則近代的品德的女王——‘公平’也會產生出來”?! ?.理性主義。大冢寫到“富蘭克林作為科學家而廣為人知,而且不僅在自然科學方面也在社會科學方面而名垂青史,如果對照那種不被任何東西所束縛的精神態(tài)度的話,可以知道決非偶然”。此外,“這種‘理性主義’在實踐中顯現(xiàn)出來時,它采取‘謹慎小心’這種品德的形式”。大冢引用富蘭克林《致富之路》中的格言“少一個釘子,會失掉一只馬掌;少一只馬掌,會失掉一匹馬;少一匹馬,會失掉一個騎士”。因為少一個騎士,而使戰(zhàn)斗失敗。這都是因為缺一根馬掌釘?shù)木壒盛??! ?.勤勞與質樸。大冢認為“如果通過勤勞與質樸而致富,就可以確保為了自己的人格和自由的最初的起點。但是,勤勞與質樸這兩個特性所具有的意義不限于此。作為勤勞與質樸的結果,社會生產力將得到提高,其結果所形成的社會全體的財富,將形成全體民眾的人格獨立和自由的現(xiàn)實立足點”?! ?.對社會連帶的自覺性。大冢寫到“常常有人認為:近代社會中個人像原子一樣分裂,整體性完全被置之度外……這完全是誤解。形成近代人精神類型的精神氛圍中,初看外在的自然法的制約被除去,但是決不可忘記:比這種外表的制約遠為有力的社會連帶的內在意識反而創(chuàng)建了對全體的關照”?! τ谶@些品質,大冢予以極高的評價,他認為“自發(fā)性、合理性、對社會連帶性的自覺,還有貫穿其中的重視經濟生活的現(xiàn)實態(tài)度。如果非常抽象地觀察的話,近代人的精神類型具備了這些特點。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日本歷史與文化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