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作者:王汎森 頁數(shù):187
Tag標簽:無
前言
我一向關(guān)心近代史學史方面的問題,但是從未有寫成專書的計劃,而是以有什么就寫什么的方式,希望最后能累積成一本集子,題為《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在我原先的構(gòu)想中,除了以前發(fā)表而未收入本書的幾篇之外。至少還有一些正在構(gòu)思的文章(譬如劉咸忻的史學)。但是因為平原兄最近積極催促我整理一本十萬字左右的小書加入“三聯(lián)人文書系”,所以進一步的增添必須俟諸他日了。本書文章所涵蓋的范圍大概是晚清最后十年到1930年代左右,前后將近三十年的時間,偏重的是“變”的部分,而尚未來得及仔細分析在新史學甚囂塵上之時,舊史本身的風貌。在將近三十年中,史學的意義、題目、史料、方法、概念、詞匯、評價、敘事架構(gòu)等都起了重大的變化,以至于要想回過頭去用傳統(tǒng)方式寫史,幾乎不可能。譬如在近代以前,人們多用“史”而罕用“歷史”,近代則用“歷史”而少用“史”。由“史”到“歷史”,在隱微之間有某種深刻的改變,這一類改變在近代的史學實踐中可謂不勝枚舉。收在本書中的五篇文章,對前述變化有若干討論,此處不一一介紹。在這篇短序中,我倒是想記錄我在思考近代史家與史學時的一些想法。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收錄了作者的五篇學術(shù)論文,所涵蓋的范圍大概是晚清最后十年到一九三○年代左右,前后將近三十年的時間,偏重的是“變”的部分,即新的歷史觀的形成過程、對近代中國史學革命所產(chǎn)生的影響、不同學者學術(shù)眼光的差異及其學術(shù)研究中的傳承與進展等。
作者簡介
王沉森,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現(xiàn)任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主要研究范圍是思想文化史、學術(shù)史、史學史,關(guān)注的時間是從明清到民國時期,主要著作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運動的興起》、《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shù)的系譜》、《晚明清初思想十論》等。
書籍目錄
序晚清的政治概念與“新史學”近代中國的線性歷史觀——以社會進化論為中心的討論從經(jīng)學向史學的過渡——廖平與蒙文通的例子什么可以成為歷史證據(jù)——近代中國新舊史料觀點的沖突錢穆與民國學風作者簡介著述年表
章節(jié)摘錄
六、化經(jīng)為史社會進化論看任何事物皆認為有一個長期的進化歷史,梁啟超說,“是故凡人類智識所能見之現(xiàn)象,無一不可以進化之大理貫通之,政治法制之變遷,進化也;宗教道德之發(fā)達,進化也;風俗習慣之移易,進化也。”這個觀點對20世紀初年的史學影響最大。把過去認為是一時一人制作之事物拉成一條逐步進化的軌道,把并時性的拉成是縱貫的、歷時性的。我們很難想象,那些原本習慣于三代名物制度都是圣人制作的學者,如何轉(zhuǎn)變他們的思維模式。劉師培寫《中國歷史教科書》時,標榜自己與其他著作之不同點,就是要弄清“社會進化之階段”,“庶人群進化之理可以稍明”。所以討論任何禮俗、宗教、道德問題時,劉氏不再只當作某一特定時期圣人制作之物,而是配合著歷史環(huán)境之變化來觀察它們的進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只有社會進化論,史家似乎還不知道怎么著手,反倒是前述《社會通詮》等社會學譯本揭示了“圖騰-宗法-軍國”等等之類的歷史“公例”,適時提供了一個穩(wěn)定的敘事架構(gòu)(即“進化之階段”)。既然這類“公例”是“萬國各族”所共歷的一“故凡今日文明之國,其初必由漁獵社會以進入游牧社會”,“天下萬國,其進化之級莫不由此,而期有長短”。
編輯推薦
《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人文書系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