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哲學引論

出版時間:2009-10  出版社:復(fù)旦大學出版社  作者:張耕華  頁數(shù):250  
Tag標簽:無  

前言

當代實踐的歷史學家們往往習慣于“低頭拉車”而不習慣于“抬頭看路”。這里假設(shè)的前提仿佛是說:結(jié)論是早已經(jīng)擺好在那里的了,歷史學家的任務(wù),無非就是為它再一次地補充上一份例證而已。你能填充一項例證,就算是作出了一分成績,你能補充兩份例證,就算是作出了兩分成績。正有如諸葛大丞相在“空城計”中的名言:“國家事用不著爾等勞心?!边@種為學的態(tài)度乃是經(jīng)學的態(tài)度,《圣經(jīng)》里面每提到一樁事件時,往往總是要強調(diào)“這就應(yīng)了經(jīng)上的話”云云。原來真理早在經(jīng)上都有了,人們所見證的事實無非是為經(jīng)上的真理再一次地提供一個例證而已。歷來經(jīng)學家的神圣職責無非就在于代圣賢立言、弘揚經(jīng)義,而絕不可以對經(jīng)義本身加以反思乃至拷問。然而真正的科學或哲學則恰是要對歷來的經(jīng)義不斷地加以反思、質(zhì)疑和拷問。實驗、數(shù)據(jù)、資料和思想理論,雙方永遠是相互作用并相互促進的。如果學術(shù)的目的是在于追求真理,而不僅只是要弘揚經(jīng)義、代圣賢立言,那么學者就不應(yīng)該單純局限于找材料來充實自己的觀點,而應(yīng)該同時不斷地反思并批判自己所據(jù)以立論的根據(jù)。這里的“批判”一詞是指它18世紀的原來意義,即學者必須在自己的思想上經(jīng)歷一番邏輯的洗練或自我批評,借以檢驗自己立論的可實證性(或可證偽性)。任何學術(shù)思想,凡是不經(jīng)過一番批判的洗禮的,都只能是一種經(jīng)學的信仰,而不可能是一種科學的論證。

內(nèi)容概要

當我們問“物理學是不是一種科學”,實際的問題是:以這種研究邏輯來研究物理世界所獲得的知識是否可稱之為科學。然而,當我們以同樣的方式來設(shè)問歷史學時,情況就大不相同了:歷史學是一門極其復(fù)雜的學科,它幾乎涉及我們大部分的認知形式和知識品種,如史實的確認、史事的理解、歷史的理論概括、歷史意義的評價等。這些不同的認知形式,生產(chǎn)不同的知識產(chǎn)品,體現(xiàn)不同的認知屬性。本書將歷史認識活動劃分成不同的層面,剖析其不同的認識形式和知識屬性,以便完整地理解歷史學的本質(zhì)特性。而歷史知識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本書應(yīng)討論的問題。

作者簡介

張耕華,浙江鄞縣人,1952年生。1986年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獲歷史學碩士學位?,F(xiàn)在該校歷史系任教。主要從事史學理論、中國古代史、史學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各類刊物上發(fā)表論文20余篇。

書籍目錄

序言——歷史與理論(何兆武)引言一、史學是什么? 1.質(zhì)疑與批評 2.歷史學的科學化 3.徹底的批判與反思 4.史學理論研究的起步  5.“史學概論”,概論什么? 6.“歷史認識論”的興起 7.何、龐之分歧 8.元問題及其研討路徑二、史實與史家 1.歷史學的“月亮問題” 2.事實能否自己說話? 3.以事實為中心的史學理念  4.事實與非事實 5.史實與史家的關(guān)聯(lián)性 6.誰決定了歷史的意義 7.三種歷史事實 8.歷史事實的類型 9.普通事實的量化問題三、歷史的真實 1.歷史學的分層 2.“無我之境”與“有我之境” 3.認知圖式與雙向建構(gòu) 4.對符合說的詰難 5.一種弱化的檢驗 6.李凱爾特的文化科學觀 7.歷史個別的非同一性 8.歷史學有沒有“范型” 9.事實能否說得清?四、理解與解釋 1.什么是歷史學Ⅱ? 2.移情與體驗 3.歷史的“真了解” 4.理解的差異 5.覆蓋定律及其他 6.“why”和“how” 7.文本的權(quán)威消失了? 8.硬性與軟性 9.史家的“彈性”五、敘事與想象 1.敘事問題 2.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之爭 3.歷史就是虛構(gòu)? 4.建構(gòu)與解構(gòu) 5.“大屠殺”問題  6.歷史學家的想象 7.小說的真實性 8.推理與證據(jù) 9.“反事實”的想象六、歷史的重演 1.科學的尺度 2.個別論與借用論  3.分歧與癥結(jié) 4.什么是重演? 5.相似與同類 6.歷史的相似與重演 7.澄清一種誤解 8.從因果性到因果律 9.幾種不同的必然性 10.歷史能否預(yù)言?七、因果關(guān)系與理論命題 1.何為歷史學的原因? 2.復(fù)雜化與簡約化 3.理論陳述的非清晰性 4.“相干性”問題 5.測不準和不確定 6.概率問題 7.歷史學的概括 8.理有概然,勢無必至八、歷史學的人文性 1.史學要不要評價? 2.從柯林武德的一段話說起 3.歷史需要不斷地重寫 4.歷學哲學的特殊問題 5.配景論與不可通約性 6.客觀性不等于真理性 7.人文界的“實然”與“應(yīng)然” 8.“狼的自由就是羊的毀滅”? 9.尋找普世的評價標準 10.是法理思維,還是科學思維?九、歷史之用的特殊性 1.歷史有什么用? 2.記憶的自然作用 3.遺忘也是生活所必需 4.求真第一,還是致用優(yōu)先? 5.不論真假,都有效用 6.歷史之用的虛擬性 7.歷史該怎么用? 8.史學的異化和社會良心  9.歷史學家的責任 10.如何遏制歷史之濫用基本讀本和參考書目后記再版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一、史學是什么?1.質(zhì)疑與批評說來奇怪,還沒有哪一門學科的研究,會像歷史學那樣,存在著那么多的分歧、懷疑和批評。這里所說的分歧、懷疑和批評,不是指具體的歷史問題的爭論,而是對歷史學科性質(zhì)的質(zhì)疑。這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歷史學能夠向我們提供怎樣的知識產(chǎn)品,是單稱判斷(如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如淝水之戰(zhàn)發(fā)生在公元383年),還是普遍性命題(如我們以前一直所相信的那樣,歷史學是一門研究和闡明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及其規(guī)律的學科,它的知識產(chǎn)品,就是示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歷史學所提供的這些知識是否真實可靠?是否具有客觀性?怎么才能證明它的真實性或客觀性?第二,即便歷史研究所提供的知識確實可靠,并具有客觀真實性,那么,這樣的知識有什么用?——歷史知識有什么用?任何一門學科以及它的研究,如果在這樣兩個基本的問題上遭到他人的懷疑或否定,就等于是懷疑或否定了這門學科的合法性。不過,長期以來,史學家們并不太在意這些疑問,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不言而喻或理所當然的事情。自從分析歷史哲學興起之后,前輩學者的樂觀主義和稱心如意才徹底地被攪亂,這兩個問題不僅變得嚴峻,而且難以回答、難以回避。

后記

本書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05年度規(guī)劃基金項目《歷史學的元問題研究》的最終成果,也是華東師范大學研究生院研究生教材基金資助項目。回想立項之初,我的目的是想通過對一百多年來歷史哲學研究的中心問題的全盤清理,試著提出自己的一種解釋,也為學生提供一本研討史學理論的基本讀物。今日“打掃戰(zhàn)場,清點戰(zhàn)果”,自問:當日設(shè)想的目的是否已經(jīng)達到?似乎也不敢作出肯定的回答。但本課題及其目標,即元問題的全盤清理,并作出自己的解釋,一直是我努力達到的目標。史學理論的研究,常常不能引起歷史學者的注意,甚至引來反感。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命題結(jié)論常常表現(xiàn)為外在的強加,而不是內(nèi)在的自然引出。歷史哲學家的研究大都離史學實踐較遠,且常常不肯在論證中列舉事例加以說明,或許是他們認為這樣的論證說明是多余的。然而,就歷史學者看來,他們的結(jié)論命題是外在于史學實踐而強加上去的。且不論這種看法的對錯,如何從史學實踐中內(nèi)在地引出問題,并加以概述,這是當下史學理論研究亟須改進的地方。既不能像西方史學理論那樣過分抽象,也不能像以前的理論文章那樣空洞說教。我想,中國古代史論“言理在事,理不離事”的傳統(tǒng)值得借鑒。本書的敘述??梢钥醋魇沁@一設(shè)想的嘗試。至于行文中的大段引文和注釋,我也是有所用意,并在“引言”的注文中加以說明,但仍有讀者向我提問。史事考證與理論研討大不一樣。史事考證,只要史料、史實弄清楚了,大都能夠做到讓人信服,讓人共享。理論研究則不同,這里不可能有一錘定音,不可能有終結(jié)的解答。故而,有關(guān)的討論,就如一次學術(shù)會議,讓古人、前賢,乃至今日學界同人都來參與發(fā)言。讀者閱讀此書,一如親臨會場,既可聆聽各家的高見,又可“按圖索驥”追尋思想資源。

編輯推薦

《歷史哲學引論(增訂本)》:21世紀大學文科教材·博學史學系列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歷史哲學引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9條)

 
 

  •   這是我所讀的史學理論著作中罕見的,集理論深度和問題的覆蓋廣度與一本書的好作品,對歷史學的元問題都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論述,對各家各派的觀點介紹均點到要穴,使讀者對西方史學理論的有全面的把握;雖是理論作品,但文字毫不晦澀,讀起來暢快淋漓,繼續(xù)了復(fù)旦大學出版社對大學文科教材的一貫文風,當然比起張廣智先生的《西方史學史》來還是稍遜一籌。由于是教材,不可能讀所有問題都有精詳?shù)恼撌觯@與書名上的引論是一致的,它確實是一本引導讀者進入西方史學理論殿堂的好向?qū)?。我是在讀了張耕華先生的第一個版本之后才購買的。第一個版本發(fā)行于2004年,這個新版本是2009年10月剛剛發(fā)行的,這兩個版本的差別絕不是一般的重印,而是真正的修訂。我說張耕華老師是一位嚴謹?shù)膶W者也絕不是順口胡謅,讀過這本書的人自會明白其中作者的心血。單就這兩個版本而言,修訂版增加了整整一章的內(nèi)容,而且各章均有補充,在幾個標題上也有調(diào)整,現(xiàn)在我還不明白作者的用意,但肯定是經(jīng)過仔細思考的。另外,第二版印制更加精美,增加了好多圖片,這樣讀起來更加直觀而親切,好像張廣智先生那本《西方史學史》的第二版一樣,但我不得不坦率地說,張耕華老師的這個是真正的修訂版;張廣智先生的那個是第二版,這也沒有貶低張廣智先生,因為他在封面上確實寫的是“第二版”。由此可見,負擔大學史學的學風是令人欽佩的,他們都是真正的學者,這也是我一直奮斗的目標。說了這么多的溢美之詞,是否有人會認為我是兩位老師的門生弟子呢?本人是史學理論方向的學生,對兩位先生從未謀面,不過新版本上刊出了作者的照片,倒是稍慰我的相思之苦。本人也從未與復(fù)旦大學有過任何關(guān)聯(lián),我確實很希望能面見他們,向他們請教。相信我,學習史學理論的朋友們,這本書它值得擁有!
  •   著重從認識論角度,系統(tǒng)分析了西方歷史哲學,其間也穿插了大量中國史例證。也許是因為作者在歷史認識論上深厚造詣,所以本書既是一本歷史哲學的入門讀物,同時也是研究歷史哲學的經(jīng)典書籍。
  •   匯通中西史學理論,舉例明白曉暢,對于了解歷史理論有很大的幫助
  •   這是一本學者推薦給我的,我正在看。作為中國人研究歷史哲學,張教授也算是名列前列,但絕不是第一流的。我建議當當上一下何兆武先生的專著,與國外一些名家的。
  •   寫論文用,研究歷史,不錯。
  •   歷史哲學領(lǐng)域的入門之選吧,流暢易懂,先讀這個再讀原著會是不錯的選擇。
  •   歷史是一門偉大的學問
  •   歷史老師推擠我們買的,內(nèi)容有點看不懂,不過對于對歷史的理解很有用處
  •   值得史學研究者購買!
  •   須有一定功底方可理解透張教授的這本書,不錯
  •   這本書,我讀是用啃的,作者沒有多余的話,不能少讀或跳過。推薦購買
  •   挺好的,內(nèi)容深刻
  •   很不錯的書,只是要慢慢閱讀
  •   這兩本還行
  •   不錯 物流快
  •   不錯的書,質(zhì)量可以 ~~~~
  •   很好的書,深入淺出,作為歷史愛好者,可以用來作為參考
  •   歷史生經(jīng)典!內(nèi)容詳實有見地,論文精湛不空套
  •   對于一個非歷史專業(yè)的學生而言,淺顯易懂,很喜歡這本書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