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作者:姚大力 頁數(shù):31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姚大力,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兼職教授。畢業(yè)于昆明師范學院史地系、南京大學研究生院,并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學位。1987年至1991年任南京大學歷史學系系主任。先后發(fā)表三十余篇有關蒙元史和北方民族史的論文。 本書為他的史學文集,主要內容包括:談古論今第一人——司馬遷和他的《史記》,漫談讀書,二十世紀中國的元史研究,二十世紀中國的元史研究,顛撲不破的老生常談——讀弗拉埃寫給青年學生的一封信等。
作者簡介
姚大力,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1975年畢業(yè)于昆明師范學院(今名云南師范大學)史地系。1986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研究生院,并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87年至1997年任教于南京大學歷史系,曾任南京大學歷史系主任(1987年至1991年)。1993年至1995年在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和東亞語言文學系當訪問學者。1997年調至復旦大學王作。先后發(fā)表專題論文三十余篇,著有《北方民族史十論》,并參加了韓儒林主編的《元朝史》、由陳得芝擔任分卷主編的《中國通史》 “中古時代·元時期”的寫作。
書籍目錄
談古論今第一人——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一、 被下獄的太史令 二、 艱難的抉擇 三、 從耕讀龍門到走進長安 四、 壯游萬里,觀想古今 五、 做郎中官的十年 六、 從封泰山 七、 痛訴辛酸報任安 八、 “無韻之《離騷》” 九、 “史家之絕唱” 十、 身死之謎漫談讀書 一、 前言:書貴熟讀 二、 “讀書須成誦”的啟示 三、 “不動筆墨不翻書” 四、 專一與善疑 五、 入味而貴自得“安答”心目中的一代天驕——《蒙古蒼狼》大陸版漢譯本后跋另一種視角的蒙古史——《成吉思汗與今日世界之形成》漢譯本代序“成吉思汗”,還是“成吉思合罕”?——兼論《元朝秘史》的編寫年代問題馬可·波羅到過中國嗎?雅各是另一個馬可·波羅嗎?——《光明之城》札記《光明之城》訂疑錄——對英國學者見解的述評重新講述“長城內外”——評《游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游牧部族》二十世紀中國的元史研究西方中國研究的“邊疆范式”——一篇書目式述評“族裔認同”與中國民族史研究重現(xiàn)古代中國漢字書寫的歷史——讀《書于竹帛》誰更體現(xiàn)了“普遍性”?——讀《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xiàn)代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寫出一種感覺——讀葛著譚其驤傳《悠悠長水》以拒絕“一貫正確”的名義——讀約翰·密爾《論自由》挑戰(zhàn)“火器ˉ病菌制勝”論——讀《十六至十八世紀的技術、疾疫與殖民征服》假如海瑞不罷官良心照察下的國際政治——《中國的世界精神》導讀漂流異邦的古代中國人《四郎探母》隨想傲慢的憐憫——《無法撫慰的歲月》讀后顛撲不破的老生常談——讀弗拉埃寫給青年學生的一封信走調的“終戰(zhàn)”紀念——讀兩篇敦促日本堅持戰(zhàn)爭反省的外論回溯與展望——從《萬歷十五年》談起超越縱橫家言——讀《近東危機與柏林會議》一樁錯案能告訴我們什么?——讀《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潤物細無聲——讀呂著《中國民族史》極高遠而底于平實——讀《張廣達文集》火藥的應用變化中的國家認同——對中國國家觀念史的研究述評歷史學失去魅力了嗎? 一、“史學危機”及其回應 二、他山之石 三、前世業(yè)障 四、“灰色”歷史與新實證研究瑣憶韓師儒林
章節(jié)摘錄
李陵面對的,是由匈奴的最高統(tǒng)治者單于親自率領的三萬騎兵。單于在兵力上占據(jù)了絕對優(yōu)勢,便下令對李陵的軍隊發(fā)動進攻。不料這五千漢軍異常勇猛,非但打退了匈奴騎兵的沖鋒,還乘勝追擊,殺敵數(shù)干人。單于這才知道遇到勁敵了!他連忙調集八萬騎兵圍攻李陵。李陵且戰(zhàn)且走,向漢朝邊塞撤退。匈奴也緊追不舍,戰(zhàn)斗最激烈時一天交戰(zhàn)數(shù)十回。單于越追越沒有信心:八萬騎兵打五千步兵,非但拿不下,還搞得自己傷亡慘重;更可疑的是這支小部隊似乎是在把自己往南面引,難道漢軍在邊塞附近設了埋伏?他是否正在往人家的口袋里鉆?單于猶豫起來,打算停止對漢軍的追擊?! 〉蔷驮谶@個節(jié)骨眼上,李陵的軍中出了一個叛將。大概實在沒有再苦戰(zhàn)下去的勇氣,他投奔到匈奴一邊。這一來,單于就完全掌握了李陵的底牌:他既沒有后援,而且箭也快用完了。匈奴軍隊現(xiàn)在毫無后顧之憂,死死咬住李陵不放。漢軍的箭全部用盡,斬斷車輪的輻條作為武器,連軍中的文員都手持短刀上陣搏殺。最后一場鏖戰(zhàn)后的夜晚,李陵試圖突圍失敗,部隊被完全打散。只有三四百人陸續(xù)逃回到漢朝邊塞。李陵覺得當初豪言壯語,而今天卻兵敗如山倒,已沒臉回去見漢武帝,便投降了匈奴?! ±盍曛?,不但給他本人和他的家庭造成巨大的悲劇,他的案子還把當時正在宮廷里擔任“太史令”官職的司馬遷也一起牽連了進去?! ±盍瓯鴶∏?,曾派遣校尉陳步樂向武帝匯報情況。陳步樂說,李陵深得士卒之心,這支遠征軍士氣高昂。那時武帝非常高興,公卿王侯都爭先恐后地贊揚武帝有知人之明,朝中一片歌功頌德之聲。漢軍覆亡的消息傳來,他們立即變了一副面孔,紛紛指責李陵。漢武帝為向遠方的李陵施加壓力,把他的老母親和妻子抓到首都看管起來,促使李陵以死報國。但是不久便獲得進一步的消息,說李陵已經投降。他非常失望,變得郁悶寡言,食不知味。群臣見皇帝如此,更加惶恐憂懼,不知所措。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