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技術與歷史

出版時間:2009-4  出版社:孫大鵬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9-04出版)  作者:孫大鵬  頁數(shù):189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自然、技術與歷史》是一部以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發(fā)自然、技術與歷史及其內在關系的哲學研究著作。全書通過馬克思的歷史解釋學重新闡釋和呈現(xiàn)自然、技術與歷史等長期以來被種種流俗思想所遮蔽的、習以為常的問題,結合歷史事實,詳細闡述了技術與生產(chǎn)方式的內在關聯(lián)以及不同時代中技術的本質差異,并對技術本身的內在發(fā)展及其存在論基礎作了獨特的研究;同時,《自然、技術與歷史》結合哲學史與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思想,對自然概念進行了深入地探討和分析,尤其批判了西方形而上學傳統(tǒng)中對自然概念的解釋,通過馬克思的實踐原則重新闡發(fā)了技術與自然的內在關系?!蹲匀?、技術與歷史》旨在揭示出這些基本概念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更希望能夠為我們認識當代人類的處境提供某種參考。

書籍目錄

引言第一章 自然觀念的形成及其與科學技術發(fā)展之關系第一節(jié) 近代以前自然觀念的形成及其影響一、希臘思想和基督教思想在自然、勞動和技藝觀念上的差異二、希臘思想和基督教對后世自然科學發(fā)展的影響第二節(jié) 近代自然觀念的轉變及其意義一、自然觀念轉變的歷史原因二、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時期的自然觀念及其與當時自然科學興起的關系第二章 近代自然科學與形而上學第一節(jié) 近代自然科學對形而上學的拒斥第二節(jié) 理性形而上學對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作用第三章 近代西方技術與科學發(fā)展的歷史背景和現(xiàn)實基礎第一節(jié) 中世紀末期歐洲社會的變革及其對近代技術與科學所產(chǎn)生的影響一、農(nóng)村的變化二、商業(yè)的復興和城市的興起三、結果和影響第二節(jié) 近代歐洲社會變革對技術與科學所產(chǎn)生的影響一、城市的發(fā)展與技術的應用二、民族國家的形成及其對科學研究的影響三、文藝復興運動與科學的興起四、技術與近代生產(chǎn)方式;技術與科學第四章 自然與理性第一節(jié) 自然之本質的三種流俗見解第二節(jié) 自然之理性本質及馬克思對其的批判第五章 法蘭克福學派的自然理論及其存在論基礎第一節(jié) A·施密特對馬克思自然理論的理解及其局限第二節(jié) 馬爾庫塞“自然解放”思想的美學基礎第六章 技術之本質與自然的復歸第一節(jié) 現(xiàn)代技術與古代技術第二節(jié) 技術的本質:人類的感性活動第三節(jié) 感性活動的異化表現(xiàn):技術對自然的規(guī)定第四節(jié) 自然的本質與自然的復歸主要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自然觀念的形成及其與科學技術發(fā)展之關系這一部分所要論述的問題將集中于近代自然觀念的形成。問題的起因就在于,自然在今天成了一個有著某種固定不變的含義的東西,并且在人們的印象里似乎一直以來就如此。如今只要一談到大自然,人們的感情會變得相當復雜;但如果深究一下,這種復雜感情之中又似乎有著某種共通的東西。提起自然,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大自然的美妙迷人或者雄偉壯麗。每當假日來臨,身處現(xiàn)代城市之中的人們有很大一部分便顯得格外忙碌起來,或獨自一人,或成群結伙;他們如此忙碌的目的只有一個,即暫時逃離棲息地而奔向——他們心目中的——大自然。而且為了盡快地到達目的地(并且是為了能夠及時地離開大自然而返回城市,返回他們的正常生活),他們通常選擇的是非自然的交通工具;這類交通工具唯一的好處就是可以使起點和終點之間的過程和時間盡可能地被壓縮,直至忽略不計。這就是現(xiàn)如今最時尚的生活方式之一——現(xiàn)代旅游?,F(xiàn)代旅游的特征之一是追求數(shù)量上的多和遠。那些到過很多地方,并且去過很少有人能夠去的地方的人,總是成為令人羨慕的對象和需要看齊的目標。這樣,在人們滿足于以現(xiàn)代旅游的方式來親近大自然的時候,大自然的角色也被悄悄地固定了下來:即大自然乃是作為城市的對立面和必要的補充而存在的。人們只是在被城市生活弄得煩躁和焦慮的時刻才想起大自然,才會去大自然中放松休閑和換換口味。這種狀況只能說明,在當今社會中,得到肯定的和占絕對主導地位的仍然是以城市為代表的現(xiàn)代生活,大自然被以一種獨特的方式納入現(xiàn)代生活之中,其地位充其量是從屬的和次要的。這一點從近代以來城鄉(xiāng)差別的擴大和鄉(xiāng)村(也即更為靠近自然的)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狀況中也得到了反映。即使人們都承認大自然景色迷人,大自然有很多神秘甚至可怕的東西,人們也不認為這就是自然的全部,更不認為這些就是自然的本質。人們總是認為自然另有其本質,這本質是自然界并不直接顯露出來的,而必須通過人們的艱苦探索才能夠獲得。真理是不可能被直觀到的,這是近幾個世紀人們所獲得的教導。直觀的東西總是變幻莫測的,而真理,既然它是真理,即永遠正確的東西,那它就只能是本質性的,只能通過非直觀的方式才能夠獲得?,F(xiàn)在,人們認為他們比以往歷史上所有的人和時代都更為了解大自然的本質了,因為如今有了科學的解釋。以往人們對自然的了解不是愚昧的就是詩意的或感性的,總之是非科學的,人們對自然只有一些零散的知識;而如今,由于有了科學,人們對自然有了系統(tǒng)而全面的了解,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了解還會不斷地加深。大自然的奧妙是無窮的,而科學也是無止境的。人們在欣賞自然美景的同時,更會自豪地認為他們掌握了自然的奧秘。所有的自然現(xiàn)象都會得到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天文的和地質的等等解釋,這些解釋令人信服:它們可以說明地球從形成之初發(fā)生的各種變化,可以說明人類的形成,可以說明我們周圍環(huán)境改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它們能夠預測將來發(fā)生的事情,并且常常是有效的和準確的。人類在自然界面前從來沒有如此強大過。所有這一切都使人無法不相信,人們掌握了自然的秘密。自然界的本質只有科學才能發(fā)現(xiàn)。但事情還不止于此。如果人類只滿足于解釋自然,那么人們對自然的理解就永遠不可能成為像今天所理解的這個樣子。事實上,自然從來就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堆材料,不是我們實驗室里放置在各種瓶瓶罐罐里的被貼了標簽的什么東西,可以任由我們觀察、研究、分析和化驗。人與自然之間的首要關系也不可能以這么文質彬彬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因此,自然的本質也不可能在這種靜態(tài)的認識關系中顯露出來,雖然人們可能并不這樣認為。實際上,所有的這一切,包括人們對自然的觀念,都是自然與人之間互相作用和影響的結果。人們從來都沒有像電影院的觀眾那樣坐在觀眾席上靜觀自然界自身的變化,并對這些變化進行不加干預的分析評論。在人們看來,自然界更是一個寶庫,所有我們想要的東西,都能從自然界里面找出來,只不過以往我們尋找的方式較為原始,如今的方式要先進得多,能夠變出自然界自身永遠無法自然生產(chǎn)出來的事物。人們能夠利用研究得來的知識,向自然界索取想要的任何東西。人類第一次在自然界面前有了主人的感覺,愚公移山不再是傳說,天塹變通途成了舉手之勞。于是,在當代,我們有了關于自然的三種觀念:一、作為美好景色的自然界,只不過如今這樣的景觀正在變得越來越稀少,越來越珍貴,以至于想要親近自然人們就要花費一定的代價,而一旦有了什么新發(fā)現(xiàn)不免會引起轟動;二、人們所認為的自然界的本質,是諸如各種基本粒子及它們之間的四種相互作用,諸如DNA和基因組之類的東西。人們毫不懷疑,所有的自然事物,無論是有機的還是無機的,都是由這些東西所構成的。這些東西和人無關,它們是自在的,整個自然界都是自在的,原因很簡單,在有了人以前,自然界就已經(jīng)存在了;人只是自然界進化的結果,而且人類的歷史相比于自然界的時間跨度來說,是微不足道的。自然界是價值中性的東西,它本身無所謂好和壞。所有這一切都是由科學已經(jīng)證實了的。物質或者質料,這是近幾個世紀人們用來稱呼自然界中的事物的名稱。三、自然界是人類取用的來源,而且越來越被限定在純粹的原料提供者的地位上。隨著人類的日益發(fā)展,手段的日益高強,對自然的統(tǒng)治也日益加深。這類統(tǒng)治如今受到自身行為所帶來的后果的報復,也開始意識到自身的界限,盡管這種意識是被動的。在所有這些觀念的后面,還有一種被認為是不言自明的信念,即認為如此這般的自然觀念包括了人類關于自然的全部理解,而且一直就應該是如此理解的。除此之外,并沒有什么對自然的合理的解釋了。但只要人們真正地去理解自然,就會發(fā)現(xiàn)事情并不像想象中那樣,人們關于自然的想象也并不是那么一成不變的。自然界并不是從來不變的,確切地說,自然界對人是生成的。因而,自然觀也會作出相應的變化。在人們的通常觀念中,自然界和歷史是格格不入的兩個東西,它們之間沒有任何內在的聯(lián)系。但人們必須認識到,人們對自然的觀念,也是隨著人們的活動,隨著整個現(xiàn)存的人和自然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礎的不斷的改變而發(fā)生著相應的變化的。歷史不是別的,正是整個活動的過程,是互相交替的活動本身。我們對于自然的觀念和我們對于歷史的觀念,在本質上是一致的。而我們關于自然的三種觀念,它們之間也是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有著共同的存在論基礎的。首先讓我們從觀念層次上來看看近代的自然觀念是怎樣形成的。第一節(jié) 近代以前自然觀念的形成及其影響在論述現(xiàn)代的自然觀念的本質以前,我們必須先來看看前人對自然的看法,尤其是從中世紀晚期以來的人們對自然的看法,并從中發(fā)現(xiàn)一些關鍵性的轉變。我們必須認識到,這是一個極為關鍵的時期,其后所有觀念的形成,都和這個時期有著直接的、本質性的聯(lián)系。對于歐洲漫長的中世紀,人們的感覺和印象往往和“停滯”、“愚昧”和“黑暗”等修飾詞聯(lián)系在一起。事實上,這種印象的產(chǎn)生與后來究、分析和化驗。人與自然之間的首要關系也不可能以這么文質彬彬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因此,自然的本質也不可能在這種靜態(tài)的認識關系中顯露出來,雖然人們可能并不這樣認為。實際上,所有的這一切,包括人們對自然的觀念,都是自然與人之間互相作用和影響的結果。人們從來都沒有像電影院的觀眾那樣坐在觀眾席上靜觀自然界自身的變化,并對這些變化進行不加干預分析評論。在人們看來,自然界更是一個寶庫,所有我們想要的東西,都能從自然界里面找出來,只不過以往我們尋找的方式較為原始,如今的方式要先進得多,能夠變出自然界自身永遠無法自然生產(chǎn)出來的事物。

編輯推薦

《自然、技術與歷史》講述了:人與自然遇到的自然界是為社會所改造的自然,是服從于一種特殊的合理性的,這種合理性越來越變成技術的、作為工具的合理性,并且服從于資本主義的要求。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自然、技術與歷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