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0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作者:[美]約翰·波洛克,[美]喬·克拉茲 頁數:341 字數:313000 譯者:陳真
Tag標簽:無
前言
寫作本書是想起兩個作用。一方面,它是一本教科書,一本知識論的導論,其讀者是那些有著成熟的理智,但卻沒有太多的哲學知識的人。我們并不認為這一目的和學術研究有什么沖突,但我們也注意到有些技術性的問題和本書的主要內容沒有太大的關系。我們偶爾也會將那些主要是較為專業(yè)的讀者可能感興趣的問題和出處放到腳注里說明,希望我們這種隨寫隨注的態(tài)度對那些想在認識論方面做進一步研究的人是有益的。另一方面,本書試圖對認識論的問題進行實事求是的介紹,就此而論,本書不僅僅是為學生而寫,同樣也是為職業(yè)哲學家而作。本書的主要任務是致力于勾畫認識論的邏輯概貌,使讀者能夠看到認識論問題和理論之間的對應關系,以此來發(fā)揮以上的兩個作用。我們先對認識論的理論進行分類,然后,根據不同種類的理論在這一分類中的位置來討論這些理論。我們盡可能地以最好的方式介紹認識論的每一種一般類型。然后,我們試圖僅針對反映了這些一般特征的理論提出反駁。我們盡量避免提出一些通過擺弄細節(jié)就可以避免的反駁。其結果,我們放棄了所有那些我們更為熟悉的認識論理論(基礎理論、連貫理論、概然主義理論,以及可靠主義理論)。這窮盡了大部分的認識論的邏輯概貌,只留下了我們還不熟悉的一小部分可供探討——我們稱這一塊為“非信念的內在主義理論”。這些理論主張一個信念的可辯護性完全取決于相信者的內在狀態(tài)。它們還堅持認為相信者的內在狀態(tài)遠不止是信念,還應當包括其他的狀態(tài)。具體地說,相信者的知覺狀態(tài)和記憶狀態(tài)與她得到辯護地相信的事情是有關的,即使她對自己所處的知覺狀態(tài)和記憶狀態(tài)沒有任何信念。
內容概要
本書的主要任務是勾畫當代西方認識論的邏輯概貌并為直接實在論進行辯護。西方哲學界有一種普遍的看法,認為一個信念只能通過另一個信念或另一部分信念才能得到辯護或證明。外部世界或知覺本身不能直接給一個信念提供辯護或證明,只有當外部世界或知覺轉變?yōu)檎J識主體的信念之后才能為某個信念提供辯護或證明。這個看法被稱為“信念假設”。凡承認這個假設的理論都被稱為信念理論,如基礎主義和連貫主義。凡否認這個假設的則稱為非信念理論,如外在主義理論(包括概然主義和可靠主義)和部分內在主義理論?!爸苯訉嵲谡摗狈裾J信念假設,認為一個信念不僅可以通過另一部分信念得到辯護,而且也可以通過非信念的知覺印象或記憶狀態(tài)直接得到辯護。由于這種理論主張從知覺印象到關于外部世界的信念的過渡是直接的,不需要以關于知覺印象的信念為中介,因此,這種理論被稱為“直接”實在論。作者認為只有直接實在論才能為人類的合理認知提供最好的解釋,其余的理論都有著各自難以克服的困難。
作者簡介
約翰·波洛克(John Pollock)是亞利桑那大學哲學教授和認知科學研究教授。他研究的主要領域有認識論、哲學邏輯和人工智能。他所負責的奧斯卡工程旨在構建一個普遍的合理認知的理論并將其實施于一個人工主體。他的近作包括:《認知木工》,《怎樣建造一個人》,《慣用概
書籍目錄
中譯本出版說明序言第一章 知識問題 1.認知 2.懷疑論的問題 3.知識和辯護 4.知識的區(qū)域 4.1 知覺知識 4.2 先驗知識 4.3 道德知識 4.4 他人心靈的知識 4.5 記憶 4.6 歸納 5.知識理論 5.1 信念理論 5.1.1 基礎理論 5.1.2 連貫理論 5.2 非信念理論 5.3 內在主義 5.4 外在主義 5.5 本書的計劃第二章 基礎理論 1.動機 2.基本信念 3.認識提升 3.1 可否定的理由 3.2 得到辯護的信念和沒有被否定的論證 3.3 知覺問題 3.3.1 現象主義 3.3.2 運用歸納 3.3.3 尋求最佳解釋的推理 3.3.4 科學實在論 3.3.5 可否定的理由 4.推理和記憶 4.1 正在發(fā)生的思想 4.2 記憶作為知識的一個來源 4.3 發(fā)生論證和動態(tài)論證 4.4 有備的搜索 5.重新考慮認識論的基本信念 5.1 無須矯正的現象信念 5.2 無須矯正的現象信念所面臨的問題 5.3 得到初始辯護的信念 5.4 得到初始辯護的信念所面臨的問題 5.5 基礎主義所面臨的問題第三章 連貫理論 1.動機 2.連貫理論的分類 2.1 肯定性的和否定性的連貫理論 2.2 循序的和整體的連貫理論 2.3 回溯論證 2.4 隔離論證 3.整體的肯定性連貫理論 3.1 雷勒的理論 3.2 整體的肯定性連貫理論的問題 4.否定性連貫理論 4.1 哈曼的理論 4.2 否定性連貫理論的問題 5.非信念理論和直接實在論第四章 外在主義 1.動機 2.概率的種類 2.1 主觀概率 2.2 不確定的物理概率 2.3 確定的習性 3.概然主義 3.1 簡單規(guī)則和貝葉斯主義認識論 3.1.1 認識概率 3.1.2 主觀概率 3.1.3 混合的物理/認識概率 3.1.4 習性 3.1.5 一般的困難 3.2 其他形式的概然主義 4.可靠主義 4.1 戈爾德曼的理論 4.2 過程可靠主義的問題 4.3 其他形式的可靠主義 5.其他形式的外在主義第五章 認識規(guī)范 1.復述 2.認識規(guī)范 3.認識規(guī)范如何管控? 3.1 認識的規(guī)范性 3.2 理智主義模式 3.3 認識規(guī)范管控我們的推理嗎? 3.4 程序知識 3.4.1 能力/表現的區(qū)別 3.4.2 規(guī)范性語言 3.4.3 認識規(guī)范是程序規(guī)范 4.駁斥外在主義 4.1 信念外在主義 4.2 重新考慮信念假設 4.3 規(guī)范外在主義 4.4 認識論的相對主義和概念的個體化 4.4.1 個體化的理論 4.4.2 真值條件 4.4.3 概念的邏輯理論 4.4.4 合理性的作用 5.結論第六章 認識論和合理性 1.認識論理論 2.人類的合理性 3.認識論的方法論 4.自然化的認識論 4.1 本體論的自然主義 4.2 方法論的自然主義 4.3 自然主義和心理學 4.4 自然主義的內在主義 5.通用的合理性 6.真理和認知結構的評價 7.怎樣建造一個人 7.1 奧斯卡一號 7.2 奧斯卡二號 7.3 奧斯卡三號 7.4 思維代式 8.結論第七章 直接實在論 1.引言 1.1 直接實在論之辯護 1.2 認識論理論化的層面 1.3 直接實在論之充實 2.推理 2.1 理由 2.2 否定者 2.3 得到辯護的信念 3.知覺 4.實施 5.時間上的推斷 6.實施時間上的推斷 7.關于變化的推理 8.統(tǒng)計三段論 9.歸納 10.結語參考書目英漢譯名對照表譯者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知識問題1.認知使人類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是他們從事復雜高深思考的能力。只有人類才具有制造飛機或微波爐,創(chuàng)作《哈姆雷特》或譜寫交響樂,提出相對論或發(fā)現DNA所要求的認知能力。我們有著關于世界的極為豐富的知識,其中絕大部分所涉及的事情是其他動物甚至連想都無法想象的。這些知識不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發(fā)揮作用,而且?guī)椭覀冊陲w向月球或治療癌癥方面取得重要成就。我們?yōu)槭裁茨軌驈氖氯绱藦碗s高深的思考,獲得如此豐碩的知識?這就是認識論——即知識論所要研究的問題。我們所追求的是理解從日常生活到崇高事業(yè)中合乎理性的思考。我們想知道我們怎樣才能使我們的認識任務如愿以償,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認識任務所取得的成果,而這些認識任務對其他生物而言簡直是無法想象的。我們希望理解作為認知者的人類。認知心理學通過科學的方法研究人類認知的某些方面。但我們的興趣僅在合乎理性的認知。心理學家研究人類的思考,不僅研究它正確時候的情況,也研究它出錯時的情況。但我們想知道,當它正確時情況究竟怎樣?究竟什么東西使得人類成為理性的,并且因此使得我們巨大的理智成就成為可能?研究理性和非理性思考的心理學家預設了理論研究之前對合理性的理解,但幾乎沒有做什么事情來闡明它。雖然我們對認知心理學家采用精密復雜的實驗研究人類思考感到大開眼界,但合乎理性的思考究竟意味著什么卻是一個哲學的挑戰(zhàn)。我們需要一個關于合理性的一般性的理論——以解釋一個理性的認知者究竟意味著什么,以及成為一個理性者如何能夠使我們可以獲得關于世界的各種各樣的、我們幾乎當成是理所當然的知識。這是一個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哲學問題。合乎理性的認知包括的遠不止是對知識的追求。知識有其目的,它旨在幫助我們在世界中生存。我們運用我們的知識決定怎樣行動,而合乎理性的認知包括在行動決策中所涉及的認知過程。但本書的重點將集中在追求知識時所涉及的認知的純理智的方面。
編輯推薦
《當代知識論》首先對認識論的理論進行分類,然后,根據不同種類的理論在這一分類中的位置來討論這些理論。書中盡可能地以最好的方式介紹認識論的每一種一般類型。然后,試圖僅針對反映了這些一般特征的理論提出反駁。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