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0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作者:張海鷹 頁數(shù):259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及其帶來的巨大社會影響,網絡傳播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同時也成為多門學科的研究重點。進入21世紀以來,網絡傳播技術的發(fā)展之迅速,令人目不暇接。網絡傳播從技術到應用已不僅僅是互聯(lián)網,還包括移動通信、傳統(tǒng)傳播網絡(如廣播電視網、有線電視網)的數(shù)字化以及傳統(tǒng)媒體的數(shù)字化。而互聯(lián)網本身,也從Web1.0向Web2.0發(fā)展,一些新技術、新應用不僅是對傳統(tǒng)媒體的挑戰(zhàn),甚至也是對所謂“第四媒體”的挑戰(zhàn)。本書吸收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外傳播學研究者有關網絡傳播的研究成果,追蹤新技術的發(fā)展,重新審視網絡傳播,將研究的視角從互聯(lián)網擴展到移動媒體以及Web2.0應用等領域。 本書理論聯(lián)系實際,內容豐富,語言深入淺出,可作為新聞傳播專業(yè)的教材,也可作為新聞媒體(包括網絡媒體)從業(yè)人員以及計算機網絡管理人員和網絡用戶的輔助、參考讀物。 本書配有多媒體教學資源,包括教學課件及電子書,教師可填寫書后的反饋表索取。
作者簡介
張海鷹,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l983年畢業(yè)于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獲學士學位,1991年畢業(yè)于英國威爾士大學卡的夫學院,獲新聞學碩士學位。1983年起在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工作,曾任記者、編輯、國際部主任,曾參與籌辦上海人民廣播電臺英語臺并主持工作。1993年加入香港《大公報》,任該報駐上海辦事處主任,高級記者。1998年到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任教。
書籍目錄
緒論第一章 信息革命和信息社會 第一節(jié) 信息與信息革命 第二節(jié) 信息社會 第三節(jié) 信息技術 第四節(jié) 全球信息化浪潮和中國的信息化道路第二章 計算機和計算機網絡 第一節(jié) 計算機的前世今生 第二節(jié) 計算機網絡 第三節(jié) 互聯(lián)網的誕生和發(fā)展 第四節(jié) 互聯(lián)網在中國 第五節(jié) 互聯(lián)網的基本服務第三章 網絡傳播的功能和特征 第一節(jié) 網絡傳播的界定 第二節(jié) 網絡傳播的大眾傳播功能和特征 第三節(jié) 網絡人際傳播的功能和特征 第四節(jié) 全球化背景下的網絡傳播第四章 網絡媒體 第一節(jié) 網絡媒體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 網絡媒體的分類 第三節(jié) 網絡媒體的特征 第四節(jié) 中國網絡新聞媒體的發(fā)展 第五節(jié) 中國網絡媒體走向成熟第五章 網絡信息資源 第一節(jié) 網絡信息資源的獲取 第二節(jié) 搜索引擎 第三節(jié) 網絡信息資源的評估 第四節(jié) 不良信息的過濾第六章 移動媒體 第一節(jié) 移動通信與手機 第二節(jié) 手機的媒體功能 第三節(jié) 移動媒體的傳播特點第七章 網絡廣告 第一節(jié) 網絡廣告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 網絡廣告的特點 第三節(jié) 網絡廣告的形式 第四節(jié) 網絡廣告的評估與計費 第五節(jié) 目前網絡廣告存在的問題第八章 網民:網絡傳播的參與者 第一節(jié) 從受眾到網民 第二節(jié) 網民分析 第三節(jié) 網絡社區(qū)第九章 網絡傳播與政治 第一節(jié) 網絡政治參與 第二節(jié) 網絡輿論 第三節(jié) 電子政務 第四節(jié) 網絡傳播與國家安全第十章 網絡傳播的社會控制 第一節(jié) 網絡濁流 第二節(jié) 網絡犯罪及其治理 第三節(jié) 網絡道德法規(guī)建設第十一章 Web 2.0:網絡傳播新發(fā)展 第一節(jié) Web 2.0的基本理念 第二節(jié) Web 2.0的具體應用 第三節(jié) Web 2.0的主要特征 第四節(jié) 關于Web 2.0的本質探討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在北京千龍新聞網和上海東方網的影響和帶動下,全國各省、自治區(qū)和直轄市先后建立了各自的重點新聞網站,并力爭成為當?shù)氐拈T戶網站。這些官方背景的地方新聞網站,背靠傳統(tǒng)媒體而又突破傳統(tǒng)媒體的限制,不滿足于僅僅將傳統(tǒng)媒體的內容搬上網頁,而是充分發(fā)揮網絡優(yōu)勢,大力進行內容的整合,提供多種服務,加強與網民的互動。隨著全球互聯(lián)網和網絡媒體的發(fā)展,我國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得到了很快的發(fā)展,無論是技術方面、內容建設方面,還是在影響力方面都與日俱增,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在當?shù)氐膬?yōu)勢得到了明顯的體現(xiàn)。2005年5月,北方網、北方熱線、北國網、東北網、東北新聞網、東方網、大河網、大連天健網、大眾網、福建東南新聞網、桂龍網、黃河新聞網、華龍網、海南新聞網、紅網、荊楚網、內蒙古新聞網、寧夏新聞網、青海新聞網、千龍網、四川新聞網、天山網、通網、中安網、中國吉林網、中國江蘇網、中國江西網、浙江在線等28家地方重點新聞網站的負責人聚會沈陽,就如何發(fā)揮地方重點新聞網站的優(yōu)勢,地方重點新聞網站之間如何優(yōu)勢互補,如何加強聯(lián)系、加強合作,如何在多方面實現(xiàn)資源共享開展了廣泛討論。為了推動地方重點新聞網站的發(fā)展,會議決定在技術和信息資源等多方面實現(xiàn)資源共享和合作,把資源優(yōu)勢轉變?yōu)橘Y本優(yōu)勢,以獲得更多的內容資源和發(fā)展空間。會議決定建立“地方重點新聞網站聯(lián)席會(地方網聯(lián))”,成員單位的原創(chuàng)新聞和其他信息資源可以共享;成員單位在建設好各自的特色頻道的基礎上將其他成員的特色頻道以文字鏈接的方式鏈接到自己的頻道中;在與廣告商合作的過程中,各成員單位互通信息,共同避免網站損失。幾年來,“地方網聯(lián)”本著自愿、平等、互信、互助、互利、互惠、互贏的原則,推動了地方重點新聞網站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整體提升了地方重點新聞網站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促進了地方重點新聞網站的健康發(fā)展。隨著國家重點新聞網站的迅速發(fā)展和有關互聯(lián)網的法律、法規(guī)的頒布實施,在國內網站傳播的新聞信息中,有害信息、虛假信息明顯減少,正確的輿論導向開始在網上占據(jù)主導地位。特別是國家和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圍繞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有針對性地開展網上宣傳,內容豐富,導向正確,受到網民的歡迎。
后記
作為“復旦博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列教材(新世紀版)”之一的《網絡傳播概論》自2001年出版以來,已多次重印。網絡傳播的快速發(fā)展使其中的許多內容已不適時宜。幾年前,該書的責任編輯顧潛先生就希望作者加以修訂、再版,但我遲遲沒有動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幾年來不斷跟蹤網絡傳播的新發(fā)展,也在教學實踐申不斷對教材進行充實和更新,但總趕不上技術的發(fā)展,因此十分擔心修訂的版本很可能一出版就“過時”了。2007年,本書被教育部列為“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顧潛先生再次敦促我動筆。而這時,我發(fā)現(xiàn)已不是修訂的問題了,幾乎要重寫?,F(xiàn)在奉獻給讀者的版本與原來的內容相比,重寫部分超過80%,因此書名改為《網絡傳播概論新編》。事實上,一出版就“過時”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至少部分內容會過時,這是網絡傳播迅速發(fā)展的特性所決定的。如果想一勞永逸,也許就永遠無法寫作有關網絡傳播的教材了。因此,對于過時的內容,只有在教學中不斷修訂。對此,我想讀者是會給予諒解的。原書的合作者滕謙先生近年來幾度轉行,加上業(yè)務繁忙,沒有參與本書的寫作,但在此我仍要向他表示感謝。盡管原書中他寫作的部分本書沒有采納,但他的一些建設性理念使我受益匪淺,并且融入了我的寫作之中。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趙凱教授、黨委書記俞振偉副教授一向關注網絡傳播和新媒體的發(fā)展,他們同業(yè)界聯(lián)系密切,經常對我的研究和教學提出意見和建議,并在各方面給予幫助。沒有領導的支持和鼓勵,沒有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這樣一個學術環(huán)境和氛圍,這本書是不可能完成的。
編輯推薦
《網絡傳播概論新編》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