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與自由

出版時間:2008-1-1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作者:馬凌  頁數(shù):393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運用歷史語境主義的方式,從新聞思想、新聞事業(yè)、新聞文化的綜合角度,考察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思想淵源和歷史背景。重在指出,在新聞自由從思想確立為制度的過程中,既有古典共和主義和英國傳統(tǒng)的影響,也是美利堅的文化特色與現(xiàn)實選擇的結果。天賦人權傳統(tǒng)的“絕對自由”與普通法框架下的“相對自由”一直是困擾著新聞自由的重大問題。由此,第一修正案具有兩個相反相成的維度:從人權的角度衡量,是一個權利概念,以個人為出發(fā)點,有自由至上主義(libertarianism)的傾向;而從政治的角度來看,是一個秩序概念,以社會為出發(fā)點,滲透著共和主義(republicanism)的精神。在“偉大的憲政時刻”,共和主義占據(jù)上風,通過大規(guī)模政治辯論達到了協(xié)商民主的效果,這是留給后世的珍貴的政治遺產(chǎn)。而在目前通行的美國新聞史編撰中,共和主義被遺忘,自由至上主義一幟獨張,其實,這種對自由的過度強調(diào)傷害的恰是自由自身。

作者簡介

馬凌,女,1969年出生,湖北武漢人。在南開大學獲得文學學士、文學碩士、史學博士學位,后在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后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現(xiàn)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新聞傳播與媒介化社會國家研究基地研究人員。主要學術領域:新聞傳播思想史、政治傳播、文化研究。寫有專著《后現(xiàn)代主義中的學院派小說家》,并在《新聞與傳播研究》、《外國文學評論》、《讀書》等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20余篇。

書籍目錄

導論 第一節(jié) 共和與自由之間:義利之辯 第二節(jié) 概念與法律之間:名實之辯 第三節(jié) 范式與隱喻之間:關系之辯 第四節(jié) 文化與傳播之間:歷史之辯 第五節(jié) 文本與語境之間:方法之辯第一章 共和與自由:文藝復興的遺產(chǎn)與英國的傳統(tǒng) 第一節(jié) 古登堡革命 第二節(jié) 控制與利用 第三節(jié) 古典共和主義 第四節(jié) “偉大的馬基雅維利” 第五節(jié) “英國人的自由” 第六節(jié) “清教革命” 第七節(jié) 彌爾頓:真理的戰(zhàn)場 第八節(jié) 從霍布斯到洛克第二章 歐洲與北美:殖民地早期的新聞出版文化 第一節(jié) 渡海西行的人們 第二節(jié) 圣書的子民 第三節(jié) 《國內(nèi)外公共事件》 第四節(jié) 英國的持續(xù)影響 第五節(jié) 加圖現(xiàn)象 第六節(jié) 富蘭克林:真理的價格 第七節(jié) 曾格案 第八節(jié) 公共領域第三章 權利與權力:從英格蘭人到美利堅人 第一節(jié) 輿論的氣候 第二節(jié) 覺醒與蒙昧 第三節(jié) 意識形態(tài)革命 第四節(jié) 人民之聲 第五節(jié) 激進與保守 第六節(jié) 含混的自由第四章 理想與現(xiàn)實:第一修正案 第一節(jié) 被建立與被抹殺的“自由” 第二節(jié) 制憲會議:被忽略的權利 第三節(jié) 大辯論 第四節(jié) 政黨與報刊 第五節(jié) 第一次挑戰(zhàn) 第六節(jié) “黑暗的另一面” 第七節(jié) 杰斐遜:美國的斯芬克司 第八節(jié) 權宜之計結語 公民共和主義的新聞自由附表一 殖民地時期北美報紙內(nèi)容比重統(tǒng)計表附表二 北美出版政論小冊子統(tǒng)計表附表三 報紙統(tǒng)計表附表四 保王派出版物統(tǒng)計表附表五 印刷商及書商統(tǒng)計表中文參考書目英文參考書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共和與自由:文藝復舉的遺產(chǎn)與英國的傳統(tǒng)  第三節(jié) 古典共和主義  意識形態(tài)的能量不能產(chǎn)生于自身,它只能把那些業(yè)已具有粗糙和不完整的形式而存在的言詞、想法和企圖加以整理、組合和引導。波科克(J.G.A.Pocock)論證了“政治語言”和“政治語言的社會作用”,指出人們的觀念總是被一種承繼而來的思想傳統(tǒng)和價值傳統(tǒng)而限定,也只有在這種特定傳統(tǒng)和價值體系里,思想才能解釋某些行為。從歷史的角度看,政治語言是特定時代人們用以表達對政治生活看法的語言體系。而了解了這套語言,就等于把握了在該時代人們理解特定政治言論的方式方法。同時,個體思維應用了同時代人能夠理解的語言結構,所以思想者個人的思維行為成了一種具有公共性的社會事件,語言具有傳播社會知識信息和分配社會權威的雙重功能?! ≡?4-16世紀,歐洲流行的政治語言逐漸轉向了“共和”。“共和”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柏拉圖的“理想國”(respoblica)其實就是“共和國”。在他設計的理想國家里,沒有公民大會,沒有法庭,沒有法律的統(tǒng)治,公共決策由哲學家進行,創(chuàng)造一個公正的社會意味著控制每一個人從出生到成熟的整個過程。這一天真加獨裁的混合物恰是當代西方“政治正確”的反面,但是起碼他有一句話說得正確:“極端的自由,人們可能會走向極端的征服,其結果不可能變?yōu)閯e的什么,只能變成極端的奴役?!痹谕砟曜詈笠徊恐鳌斗善分校乩瓐D退而求其次,精心設計了“第二等好的理想國”,之所以叫“法律篇”,是因為他將法律放在了至高無上的地位,提出良好政體的根本原則是城邦受法律的支配,而不應受個別統(tǒng)治者和特殊階級抑或利益集團的支配。正因為如此,在后世自由主義的譜系中,柏拉圖也堂而皇之地有一席之地?! ”劝乩瓐D更為現(xiàn)實的是亞里士多德,他的“政治學之父”的美譽部分來自他對政治科學的推崇——最高的應用科學、屬于最高主宰的科學。更關鍵的是,他將倫理學與政治學綜合考慮,使倫理學成為政治學的一部分,從而“特別有見識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我們——無論我們是單個的,還是在社會里與群體一起——怎樣才能過一種真正的人的生活”。理解亞里士多德的一個關鍵應屬“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這里的“人”同樣是指“公民”,因為城邦之外非神即獸,人只有在城邦的公共活動(即政治活動)中才能實現(xiàn)“幸福”。除此之外,亞里士多德的教育觀點和混合政體觀點皆被視為“共和”的內(nèi)容之一。關于前者,他提出人類具有語言能力和理性,可以相互交流,以討論來達成共識,不過,并不是總可以達成共識,如果意見不一致就會引起社會動蕩。而如何使人們基本達成共識呢?唯有教育。教育是政治正義的當務之急,城邦應該通過教育統(tǒng)一起來并轉變?yōu)橐粋€共同體。關于后者,在亞里士多德心目中有一張復雜的政治體制“排行榜”。第一種標準是以德行的高下分配權力,于是將政體分為三種:君主政體、賢人政體、共和政體。第二種標準以財富的多寡分配權力,也分為三種:僭主制、寡頭制、平民制。亞里士多德主和的是“混合制”,原因是,“凡能包含較多要素的總是較完善的政體,所以那些混合多種政體的應該是比較切合于事理?!?/pre>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共和與自由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作者文筆很流暢優(yōu)美,即使講道一些新聞學和社會學概念上的詞語,也不覺得別扭難懂。而且是作者復旦大學教授,看這本書是不是相當于聽復旦大學公開課了呢?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