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作者:陸揚 頁數(shù):328 字數(shù):366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介紹文化研究的一般性理論和當代發(fā)展趨勢。它勾勒了文化研究策源地伯明翰學派的來龍去脈,以及文化研究的基本對象:階級、種族、性別的研究;闡述了視覺文化、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學研究和日常生活審美化問題;同時就新聞傳媒和文化產(chǎn)業(yè)的新近理論,展開了細致分析。作為國內(nèi)第一部文化研究方面的高等教育本科生教材,本書深入淺出,旨在充分顯示文化研究的跨學科性質(zhì),一方面可以適應專業(yè)課及通識課的教學之需,另一方面也希望為那些對文化研究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入門向?qū)А?/pre>作者簡介
陸揚,1953年出生于上海,1990年獲復旦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現(xiàn)為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文藝學專業(yè)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常務理事。曾先后在美國Augustana學院和法國巴黎高師哲學系做訪問學者。著作主要有:《德里達:解構(gòu)之維》、 《精神分析文論》、書籍目錄
導 言 跨學科的文化研究第一章 文化研究的來龍去脈 第一節(jié) 利維斯主義 第二節(jié) 霍加特: 識字的用途 第三節(jié) 威廉斯: 文化是普通平凡的 第四節(jié) 霍爾: 電視話語的制碼和解碼 第五節(jié) 伯明翰中心的興衰 第六節(jié) 從文化主義到霸權(quán)理論 第七節(jié) 伯明翰學派和法蘭克福學派第二章 文化研究的方法、現(xiàn)狀與中國意識 第一節(jié) 文化研究的不確定性和開放性 第二節(jié) 文化研究的學術(shù)建制 第三節(jié) 文化研究的方法 第四節(jié) 文化研究的社會關(guān)懷 第五節(jié) 文化研究在西方的基本現(xiàn)狀 第六節(jié) 文化研究的中國意義和中國問題第三章 文化與階級 第一節(jié) 階級的闡釋軌跡 第二節(jié) 威廉斯的階級考證 第三節(jié) 湯普森: 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 第四節(jié) 后工業(yè)社會和階級變遷 第五節(jié) 流動空間和地方空間第四章 后殖民主義文化理論 第一節(jié) 后殖民主義的緣起 第二節(jié) 賽義德的東方主義 第三節(jié) 斯皮沃克與霍米·巴巴 第四節(jié) 西方對東方的“文化再現(xiàn)” 第五節(jié) 后殖民主義中國學批判 第六節(jié)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問題第五章 性別研究 第一節(jié) 性別的定義 第二節(jié) 女性氣質(zhì) 第三節(jié) 女權(quán)主義 第四節(jié) 后女權(quán)主義 第五節(jié) 男性氣質(zhì) 第六節(jié) 性別和語言 第七節(jié) 男性凝視第六章 視覺文化 第一節(jié) 何謂視覺文化 第二節(jié) 視覺權(quán)力 第三節(jié) 視覺消費 第四節(jié) 虛擬現(xiàn)實 第五節(jié) 讀圖時代 第六節(jié) 奇觀電影 第七節(jié) 身體政治第七章 全球化與文化研究 第一節(jié) 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論全球化 第二節(jié) 全球化對文化的影響 第三節(jié) 從經(jīng)濟走向文化的全球化 第四節(jié) 全球化語境中的英語普及問題 第五節(jié) 文化身份研究 第六節(jié) 全球化中的影視研究第八章 文化研究抑或文學研究 第一節(jié) 文化研究對文學研究的沖擊 第二節(jié) 對峙還是共存 第三節(jié) 中國的文化批評 第四節(jié) 流散文學研究 第五節(jié) 文化研究和翻譯研究 第六節(jié) 全球化語境下的比較文學第九章 日常生活審美化研究 第一節(jié) 什么是日常生活審美化 第二節(jié) 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現(xiàn)代性反思 第三節(jié) 中國的日常生活審美化爭論 第四節(jié) 游蕩城市的記憶 第五節(jié) 兩種城市空間 第六節(jié) 建筑與革命第十章 傳播與文化 第一節(jié) 符號與信息 第二節(jié) 媒介與傳播 第三節(jié) 大眾傳播及其社會效果 第四節(jié) 受眾研究 第五節(jié) 傳播的經(jīng)濟政治學研究 第六節(jié) 傳播的文化研究 第七節(jié) 媒介帝國主義第十一章 新聞傳播與民主政治 第一節(jié) 公共輿論和公共領域 第二節(jié) 新聞傳播與政治溝通 第三節(jié) 西方的傳播政策 第四節(jié) 新聞客觀性 第五節(jié) 網(wǎng)絡的民主潛質(zhì)第十二章 文化產(chǎn)業(yè)與文化事業(yè) 第一節(jié) 文化產(chǎn)業(yè)的界定 第二節(jié) 文化事業(yè)的界定 第三節(jié) 世界文化產(chǎn)業(yè)市場格局 第四節(jié) 風險投資基金 第五節(jié) 文化產(chǎn)業(yè)的集群效應 第六節(jié) “文化例外”原則 第七節(jié) 文化事業(yè)的運行與管理 第八節(jié) 我國文化事業(yè)的變革第十三章 青年亞文化研究 第一節(jié) 什么是“青年亞文化” 第二節(jié) 青年亞文化的社會與文化背景 第三節(jié) 戰(zhàn)后西方青年亞文化 第四節(jié) 伯明翰學派的青年亞文化研究 第五節(jié) 當代中國的青年亞文化人名譯名表后記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文化研究的來龍去脈 文化傳統(tǒng)上是精神生產(chǎn)的同義語,后來被釋義成包羅萬象的一切社會生活形式及其過程。更為晚近的定義,則把它看作意義的網(wǎng)絡,以及意義的 生產(chǎn)、流通和消費等。一般認為,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界說文化。這三個方面分別是觀念形態(tài)、精神產(chǎn)品和生活方式。觀念形態(tài)包括宗教信仰、價值觀念、法律政治等等意識形態(tài)的東西。精神產(chǎn)品主要是指文學藝術(shù)和一切知識成果,圖書館和博物館是它們最有代表性的場所。生活方式,則把我們的衣食住行、民情風俗、生老病死以及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莫不囊括其中。這樣來看,文化的概念真是大得沒有邊際,可以說是一個相對于自然的范疇。我們生活其中的這個世界里,凡不屬于自然的東西,就屬于文化。由此我們的一切知識探索,一定程度上也都可以說是“文化的研究”。 這個大得無邊無際的“文化的研究”,顯然不是我們這里的話題。我們這里討論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主要是指英國伯明翰的傳統(tǒng)。它以1964年“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的成立為標記,中心成立千刀衷之一是為亞文化族群,特別是工人階級文化和青年亞文化族群作出辯護,它的研究對象是階級、文化和傳播學,政治上屬于“新左派”。20世紀60年代后期風起云涌的社會和政治運動,無疑是給中心提供了大量的批判資源。用中心第二任主任斯圖亞特·霍爾的說法,中心是他們這些馬克思主義活動家,在資本主義的光天化日世界里對話難以為繼之后,退避學院搭建起來的一個避風港。中心是從成人教育起步的,最初是清一色的研究生教學?! ”菊聦⒂懻摬骱参幕芯勘械挠宋年P(guān)懷傳統(tǒng),它的代表人物威廉斯、霍加特和霍爾,伯明翰中心的意義,同時就伯明翰和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思想,作出一點比較。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