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 出版社:復(fù)旦大學出版社 作者:東山魁夷 頁數(shù):265 譯者:唐月梅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東山魁夷是著名的日本風景畫家,也是著名的散文隨筆家。他的繪畫和散文既反映民族的審美情愫,又具有現(xiàn)代的文學藝術(shù)風格。他孜孜不倦地在文藝領(lǐng)域,探索著日本的美、東方的美。 作為日本畫家,東山魁夷在創(chuàng)作上,從運用西方色彩開始,吸收了許多西方畫的特色,同時又不斷地探索日本的美,創(chuàng)作出許多反映日本民族特色的作品。他是日本風景畫家,他熱愛大自然,尤其傾心日本的大自然——海和山;他觀山與海,尋找大自然的生命,仿佛切身感受到它們的氣息和搏動,深刻地把握自然,直觀對象的生命。他的畫,是大自然的藝術(shù)再現(xiàn).他從畫北歐的森林寫生畫開始,到畫京洛四季的風光,然后將精力集中在日本古老文化的故鄉(xiāng)奈良,汲取精神力量.創(chuàng)作唐招提寺隔扇壁畫,繼而又涉獵中國水墨畫的世界,畫了許多美的中國自然風景,為日本繪畫事業(yè)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東山魁夷先生的散文創(chuàng)作有《探索日本的美》、《與風景對話》、《聽泉》、《我遍歷的山河》、《我的窗》、《白夜之旅》、《德國紀行》、《北歐紀行》、《中國紀行——水墨畫的世界》等。他的散文如其畫,很美,也很有日本色彩。他作畫著文求美之心,體現(xiàn)在他對日本民族的性格、日本美學的淵源及其特質(zhì),既有肯定的一面,也有批判性的思考。他從憧憬西方繪畫開始,最后在東西方繪畫和畫論的比較中,表現(xiàn)出一種對日本古典傳統(tǒng)的向往,一種對日本風景的傾心,一種對日本美的愛心。他探索日本美的方法之一,是通過體驗與日本文化素質(zhì)迥異的西方文化,并與之進行比較,同時通過東方和西方繪畫的精神、形式、色彩異同的感受,來進一步認識日本和日本文化,在這個基礎(chǔ)上不斷捕捉日本的美,并在東西方文化的接合點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東山魁夷本人在散文《水墨畫的世界》一文中就說過: 我體內(nèi)奪米就存在著對立要素的兩個世界,說也奇怪,這兩個世界競能維持著緊暴的關(guān)系及至現(xiàn)在。在許多情況下,對任何人來說,也許這都不是什么特別珍奇的。然而,卻決定了我所走的道路。由此看來,也可以認為它有點異乎尋常。我體內(nèi)經(jīng)常反復(fù)地出現(xiàn)感覺的世界與精神的世界的對立和融合,我覺得由此而產(chǎn)生的緊張,就成了我進行創(chuàng)作活動的原動力。 這正是東山魁夷探索日本美的出發(fā)點。東山魁夷探索日本美的方法之一,是通過深刻體驗“對立要素的兩個世界”,然后在這個基礎(chǔ)上不斷地捕捉日本的美。也就是說,東山的求美之心,是建立在對鄉(xiāng)土熾熱的愛,以及對東西方親切的感情的基礎(chǔ)上的。他在選擇汲取對方藝術(shù)精華的時候,首先他強調(diào)的是明確地把握住日本,確立自己的主體意識,將其根植在日本的土壤上。在散文《心鏡》一文中,他就強調(diào)生育他的“瀨戶內(nèi)海的這片土地、山和海的夏日風景,是平凡的,然而卻是潔凈而清澈的,傳遞著生命的根本……它對我來說,不僅是一種拯救,而且直到后來還深深地隱藏在我的內(nèi)心深處,成為我精神上的指引因素之一。這是千真萬確的。” 正是這種“生命的根本”和“精神上的指引因素”,保證了東山接受外來繪畫的影響,而不失日本畫的特質(zhì),他的創(chuàng)作始終不渝地堅持日本傳統(tǒng)的主體,不僅感受傳統(tǒng)日本畫的技術(shù)性的東西,而且挖掘日本人傳統(tǒng)精神的根源,特別是感受其痛苦與悲哀,以人生為主軸來思考問題,將傳統(tǒng)藝術(shù)的精神性與現(xiàn)代藝術(shù)的世界性相結(jié)合,并取得了成功,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種既是傳統(tǒng)又是現(xiàn)代的新藝術(shù)。簡單地說,其成功的秘密在于他始終保持著“大和魂”、“大和之美”,即始終懷著一顆對日本美的愛心,一顆熾熱的日本心。日本文藝評論家吉村貞司在與東山魁夷對談東山的藝術(shù)道路時,就概括地說:“對藝術(shù)家來說,倘使安于全盤繼承日本畫,一定會被時代所遺棄,這無異于死亡。反之,倘使全盤吸收西洋畫,一定會全然失去作為日本畫的特質(zhì)。過分冒進不行,過分保守也不行。我想:日本畫家必須背著十字架來創(chuàng)造自己的藝術(shù)?!? 東山魁夷以畫風景畫見長。他作畫,不僅把握自然風景的現(xiàn)象,而且,更重要的是把握其根源的生命。他把自然風景看作生命的整體,自己也包含其中。他感覺到自己的心與自然的心是相通的,是無間地融合在一起的。他對自然風景的觀察,不僅停留在表面上,而且達到了相當深的心靈交融的地步。即他通過自己的眼睛獲得了心靈的感知,將對自然的感動作為其創(chuàng)作的感情基礎(chǔ),從而發(fā)現(xiàn)美的存在。因而,他作畫不囿于題材的特異性和構(gòu)圖、色彩及技法的新穎性,而著重追求樸素而根本的令人感動的東西,以及緊緊地把握住對象的生命。所以,他在《心鏡》一文中寫道:“我們認識風景,是通過個人的眼睛而獲得心靈的感知”,“要讓心靈深深感應(yīng)風景”,“沒有人的感動為基礎(chǔ),就不可能看到風景的美”。他繪制的優(yōu)秀作品《山靈》、《樹魂》、《青響》等就是他這種風景觀的藝術(shù)實踐。 因此,東山在散文《與風景對話》一文中,就非常強調(diào)畫家要重視凈化自己的心靈,然后去感受日本風景所擁有的微妙的神韻,然后才能與風景相呼應(yīng),與自然心靈相交融。他還曾說過:“由于我深深地、深深地將自身沉浸于自然之中,因此能看到自然微妙的心靈,也就是我自己的心靈。”所以,他畫海,在觀察大海的時候,自己與自然和諧而生出的樸素的凈化了的心靈,與海的心靈一起搏動,混成了一片。他畫海,就讓入感受到海充滿了人的氣息,是入的心靈的象征。他為紀念我國唐代高僧鑒真和尚,在唐招提寺所作的隔扇壁畫《山云》、《濤聲》,就體現(xiàn)了這種“與風景對話”的精神。畫家為了完成這幅二十六面的壁畫巨作,整整花了一年的時間,踏足從青森縣到山口縣二千余公里的日本海岸線,以及從信濃、飛彈到北陸內(nèi)地的高山,讓自己的心靈遨游其間,用心靈去感應(yīng)這個變化萬千的海與山的大自然的美的靈魂。畫家還歷訪唐招提寺,冥冥地坐在御影堂宸殿廳,回憶和體味鑒真和尚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力量,直到自己完全透徹地理解了,彼此的靈犀相通了,就自然漸漸地浮現(xiàn)出畫的形象來,最后終于完成這別具一格的藝術(shù)精品,將東山魁夷的繪畫藝術(shù)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東山畫之美,其構(gòu)成是包含著日本傳統(tǒng)美結(jié)構(gòu)的“幽玄”的因素,其審美情趣是追求抽象的玄思,虛、空、否定之肯定。畫家經(jīng)常強調(diào)美是存在于“無我”之中,他把萬物都看成是“虛妄”的。所以他一旦面對大自然,自己就忘卻一切,保持純粹的自我,甚至舍棄自我。他說過:“如果大自然和自己之間介入了什么東西,不論這種東西有多好,結(jié)果似乎都會削弱對大自然的直接把握。”他還說過,天地萬物的存在.是同生存在無常中的宿命緊密相聯(lián)的,所以只有舍棄自我,才能把握真實。緣此,畫家觀景寫生,首先凈化自己的心靈,使自己達到無我之境,就可謂“心中萬般有”了,這樣才能發(fā)現(xiàn)自我之外的自然之真實,創(chuàng)造出美來。他畫的《月篁》、《月明》描繪月而不畫出月本身來,只繪畫了對月光的感覺,讓人通過月光的美來感受沒有描繪出來的月,并從中感受到月之美的存在與發(fā)現(xiàn)的愉悅。這不正是畫家純粹的無我之心與月之心的微妙呼應(yīng),交織在一起才能夠繪畫出來的嗎? 《山云》、《濤聲》畫了云霧繚繞的山,以及波濤洶涌的海,從右至左涌向堅固的巖石,拍打起無數(shù)的浪頭,然而整幅畫面卻又深深沉浸在寧靜中,表現(xiàn)出它們的旺盛的生命力。東山魁夷在散文《山云》、《濤聲》總結(jié)這一藝術(shù)結(jié)晶時指出:“山云不是根據(jù)云自身的意志而流動。波濤也不是根據(jù)波濤自身的意志而發(fā)出濤聲的。它是通過發(fā)自生命根源的引導,根據(jù)宇宙根本的東西在活動著,不是嗎?”他又說:《山云》、《濤聲》是一種純粹的感動而完成的。純粹的感動不是靠意志所能獲得的,只有目睹大自然的最好狀態(tài),才能產(chǎn)生激情,并將激情保持到最后??梢哉f,這是東山的繪畫之所以很有生氣、很有精氣,洋溢著強烈的生命感之所在。 他的《路》,畫的也不是現(xiàn)實風景的路,而是具有象征意義的人生之路。這條路以蒼穹為背景,豎躺在矮草叢生的山岡上,筆直而遲緩地向上延伸,剛剛稍向右拐,路便在遠處向畫面外朦朧地消失,變成一條若有若無的線,仿佛路就存在于“無”——無限的“無”中??梢韵胂筮@是路的繼續(xù),無限的延伸。畫家將復(fù)雜的大自然景物歸納得如此簡練,除了路、山岡的草叢、蒼穹以外,畫面上壓根兒就沒有任何實際存在的東西,人們從這無限的“無”之中,對這條路的感覺反而會變得更加強烈,更加充實。這樣《路》的畫面反而流溢出一種特有的沉靜的感情,路與路左右兩側(cè)的草叢明顯又柔和的接壤處,還充滿了細膩的情趣,給人一種獨特的藝術(shù)美的享受。東山魁夷在《一條路》一文中解釋說:“人生的旅途會有許多歧路……與其說是我自己的意志在驅(qū)使,莫如說是一種更加巨大的外在力量驅(qū)動著我。這種想法至今未變。但在我心中早已培育了要走這條路的意志,所以才形成這幅作品的吧??梢哉f,我的心靈一旦平靜,我的方向也就相當清楚地固定下來了。這條路,既不是明朗的驕陽普照的路,也不是籠罩著凄慘的暗淡陰翳的路,而是一條在清晨的微明中,平靜安詳?shù)睾粑?、坦蕩的、自由自在的路?!比藗冑p畫《路》和讀他的美文《一條路》,不是也可以感受到東山魁夷的人生觀和自然觀、審美觀也躍然其中了嗎? 東山的自然觀體現(xiàn)在對春、夏、秋、冬季節(jié)變化的感受中。他在《大和之美》一文中說明,“自古以來,人們對季節(jié)感懷著極大的關(guān)心,深切地注視著、觀察著大自然的變化。春天萌芽,夏天繁茂,秋天妖嬈,冬天清凈——我們?nèi)毡救嗽缇驮诜鸾虃鱽硪郧?,不就已?jīng)在觀察這種大自然變遷的世故,并且切膚感受到人的生死宿命及其悲喜了嗎?”正是這種感情,讓東山把握住大自然的生命,直感地捕捉自己內(nèi)心深層的東西,從而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發(fā)出了光輝。東山在《與風景對話》一文中進一步強調(diào),他要與大自然無問地自覺融合,不僅表面的觀察,而且要達到相當深的地步。他在《自然與色彩》一文里,就作了這樣形象的講述:“冬天到來之前,樹林燃燒起全部的生命力,將群山盡染,一片紅彤彤”,這是表述樹木等待冬天所持的達觀的態(tài)度,以及樹木臨近“冬眠”之前所顯現(xiàn)的生命之光。東山繪制的一草一木隨著春、夏、秋、冬季節(jié)的變化而變化的千姿百態(tài),就從《春兆》到《春逝》,從《初夏》到《盛夏》,從《初紅葉》到《秋映》,從《冬華》到《冬曖》等畫作中,活脫脫地展現(xiàn)在大眾面前。 探尋樹木的精靈,是東山自然觀的一個方面。畫家這種對樹木的特殊感覺,體現(xiàn)在他的畫《樹魂》、《樹靈》、《樹根》、《古樹》等上。人們從這些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樹木有精靈,畫家與樹木對話,畫家的心靈與樹木的心靈相通是強烈的,又是深厚的。尤其是《樹根》所展現(xiàn)的彎曲伸展的根的張力,造成一個躍動著強大生命力的萬木蒼然似的世界,是很有獨特性的。正如川端康成在畫評中指出的,《樹根》“具有一種魔怪般的力量,一種扎根大地、支撐天空的怪異的美,是大自然與入的生命的永恒象征”。
作者簡介
東山魁夷(1908—1999),日本著名畫家。1931年畢業(yè)于東京美術(shù)學校,1934年留學德國。歷任日本畫院展審查員、常務(wù)理事長、顧問等職。他在創(chuàng)作上,吸收了許多西方繪畫的特點,又不斷探索日本的美,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風格,其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對人生的強烈情感。代表作有《春曉》,曾由日本政府贈送給毛澤東主席;他的《京洛四季組畫》、《唐招提寺壁畫》等也是傳世名作。他也是出色的散文家,他的《探索日本的美》、《與風景對話》等,都是膾炙人口的美文。
書籍目錄
導言 東山魁夷之美在淡雅與靜寂(唐月梅)探索日本的美 風景 唐招提寺的魅力 山云濤聲 大和之美 兩個故鄉(xiāng)之間與風景對話 風景打開了眼界 一條路 東與西Ⅰ 東與西Ⅱ 東與西Ⅲ 風景寫生展我的窗 藍色的世界 南與北 面對風景的思考 畫家的對話 自然與古典 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聽泉 聽泉 秋天的大和路 京洛四季中國紀行 中國風景之美 水墨畫的世界附錄 我的道路 東山魁夷、吉村貞司對談 東山魁夷 川端康成著
章節(jié)摘錄
風景 心鏡 夏季清晨的風,涼爽宜人。腳下的青草,被露珠濡濕了。此刻。我正鳥瞰剛蘇醒的市鎮(zhèn)的家家戶戶。市鎮(zhèn)對面是靜靜的大海,明朗而開闊?! ∵@是在稍高的山岡上。背后綠色的山巒綿延不斷,在西邊盡頭注入大海。隱約可見那里一個大島嶼的影子。 母親和男孩站在山岡上。那個身穿碎白花藏青衣裳的男孩,就是少年時代的我,每到暑假,母親經(jīng)常一大早就把多病而帶點神經(jīng)質(zhì)的我?guī)С鋈?,攀登這座山岡?! ∥冶荒赣H喚醒,一邊揩拭惺忪的睡眼,一邊無可奈何地跟著來了。我感受到從山岡上觀賞景致的快活,凈化了自己的童心?! ‰S著年齡的增長,幼時的記憶在心中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涂抹,應(yīng)該成為與原來形態(tài)很不相同的東西。再說,時過境遷,現(xiàn)已面目全非。然而,僅在兩年前,我去神戶時,驀然想起那座山岡,舊地重游了一番。如今那里經(jīng)過平整,變成了小公園式的場所,已經(jīng)看不見當年夏露濡濕腳下草叢的那番景象了。不過,從這兒眺望,依然是留在我心中的五十多年前的景致?! 槭裁催@種景觀竟成為永遠新鮮的印象而留存下來呢?當時少年的我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是,或許我早已把這種風景當做母親慈悲的表現(xiàn)、當做生命的源泉感受到了吧,對我來說,這種景致是永恒的?! 暮⑻釙r,我心中就萌生了這樣一種感受方法和思維模式,即不把自然與人對立,這是事實。我如實地描畫了映在山中小池子里的綠色樹叢,并將這幅作品參加了校內(nèi)的展覽會。這已是我中學三年級的事了。這是一幅以“靜”作畫題、在須磨那杳無入影的深山老林里描繪的油畫。同一時期,我還繪制了一幅水彩畫,內(nèi)容是一隊送殯行列從白花花的鑿開的崖前運靈柩到火葬場,人群顯得很小。這是我在學校后山附近目睹到的情景。幅水彩畫,我沒有讓別人看過。 這兩幅作品雖然幼稚,但它們都是我心中的風景。這別開生面的風景,是自己內(nèi)在的東西與外在的世界相呼應(yīng)而產(chǎn)生的印象。少年的我,是被蠶食的未成熟的果實??梢哉J為,一方面是以難于違逆的心情凝視著身心不斷的病痛,一方面則是在蘊含靜靜清福的風景中尋找祈望而獲得的拯救?! ∵@一年,我只上了半個學期就中途輟學,蟄居坐落在淡路島志筑鎮(zhèn)盡頭的孤零零的一幢房子里,度過整整一個暑假。要是一般的父母,讓孩子到這樣僻靜的地方,大概會擔心吧。尤其是我的雙親,比別人加倍地溺愛自己的孩子。 這里是長期在我家?guī)凸さ呐畟虻募?,她那獨居而年邁的母親細心照料著我的生活。從中學一年級起,每年暑假,我總借住她家數(shù)日。再說,這是因為我的雙親最了解我的性格,我獨自一入的時候,可以心情平靜?! ∵@戶人家靠近海,入夜可以聽見更加清晰的波濤聲。那充滿沉郁而美妙的情調(diào),誘使我進入安詳?shù)膲羿l(xiāng)。大海的潮汐,絢麗的光和色彩富于戲劇性的變幻,風和浪不間斷地嬉戲,我百看不厭。大自然與我,終日親切地對話?! ∮袝r候,風猛烈地敲打著木板套窗。浪拍擊著巖石的海岸,激起高高的白色水花。這海濱總是溫柔而慈祥地包圍著我,作為給我?guī)戆蔡竦娘L景,留在我的記憶里。暑期結(jié)束后,我曬黑了,顯得格外健壯,回到了雙親的身邊?! ?yīng)當說,瀕臨瀨戶內(nèi)海的這片土地,山和海的夏日風景,是平凡的,然而卻是潔凈而清澈的,傳遞著生命的根本,反映了人心的溫厚和善意。它對于當時行將墜入黑暗深淵、難以對付自己的我來說,不僅是一種拯救,而且直到后來還深深地隱藏在我的內(nèi)心深處,成為我精神上的指引因素之一。這是千真萬確的。 告別了少年時代,盡管有過多次猶豫,但我終于下定決心要當一個畫家,于是我離開神戶,進入東京美術(shù)學校。上一年級那年的夏天,我和兩三位朋友沿著木曾川徒步去野營,經(jīng)過好幾個山村,攀登了御岳,旅行了約莫十天。這是我有生以來頭一次看到山國的雄姿。熟悉神戶這座明朗的港口城市、適應(yīng)瀨戶內(nèi)海優(yōu)美環(huán)境的我,被山國的嚴峻的大自然和居住在這里的人們的生活所強烈打動。下面是當時的一段日記: 我們通過麻生這個地方的時候,天已經(jīng)漆黑。尋找安營地點時,下起了大粒的雨點。從地圖上香,這里緊挨木曾川,實際上是道路沿山走,距木曾川還相當遠。雨越下越大,閃電仿佛要撕碎杉林,從我們的頭上掠過,雷鳴震動著空氣,響徹了上空。完全濕透了的我們,沿著瀑布流瀉的山路折回了麻生?! ⊥局形覀冏哌M一家農(nóng)舍,說明了原委,請求他們讓我們住宿,哪怕住土間也行,身材矮小的老太婆獨身一人,她爽快地答應(yīng)了我們的要求。屋內(nèi)有堅固的木桁天棚、烏亮的柱子。老太婆將我們引進屋里,還給我們端茶送水。她說,她兒子今晚到附近去排練節(jié)目了,要在節(jié)目的聚會上吹奏笛子。不知不覺間,雨停了。 老太婆說,這附近沒有什么名勝,卻有一座公園,她邀我們到外面散步。這是一個很美的月夜。所說的公園就坐落在附近水力發(fā)電廠的旁邊,只種了些許櫻樹,十分簡陋。但老太婆卻顯出很自豪的樣子?! 〉拇_,我感到這派月明星稀的山峽景致,比城里的任何公園都美。夜間的空氣清閑,風絲也帶著幾分寒意。回來躺在鋪上,隱約聽見遠處傳來的排練節(jié)目的吹奏聲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這是一位名叫東山魁夷的風景畫家前半生的回憶錄,是他的心靈的遨游,也是對作品的自我解說。東山的文章如散文詩,奏出了音樂?! |山的畫給人一種優(yōu)雅的愛的滋潤,一種慈祥而溫柔的氣氛,而且悄悄地給觀賞者注入了透明、親切的感情?! ǘ丝党?/pre>編輯推薦
《美的情愫》既是一篇篇抒情詩式的散文佳作,又是一篇篇美學論、畫論??梢哉f,這是東山魁夷繪畫歷程的寫照,是對日本美的思考,凝聚了他的藝術(shù)理想、愛好日本美的熾烈感情以及對日本文化傳統(tǒng)的具體探討的精神,從而向讀者展示了日本藝術(shù)世界、東方藝術(shù)世界的美。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