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7 出版社: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 作者:蘅塘退士 頁數(shù):334 譯者:趙昌平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在文字從簡的《唐詩三百首》圖文本、畫冊本爭奇斗妍的今天,我卻仍以這一無圖而又詳解的本子獻(xiàn)給讀者,是否有些不合時宜呢?然而正如秦韜玉筆下那位“敢將十指夸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的貧女一樣,“不合”者也自有其可以不合,有以自矜的理由。這倒不僅因?yàn)楸緯M獍娴姆答佇畔⒔o了我信心,更重要的是,當(dāng)前的閱讀傾向,使我深感,一種認(rèn)真而有新意的詳解本,實(shí)屬必須。 或許因?yàn)樵谔圃妼W(xué)界小有創(chuàng)獲,常有年輕人來問學(xué)。中學(xué)生向我談起他們的困惑:雖然讀了不少選本,但中考、高考時,面對一首陌生的詩,往往仍無所措手足。青年學(xué)人以他們的詩學(xué)論文寄我提意見,可惜其常見的通病是由于誤讀文本,而使立論變成空中樓閣。這種情況在我所經(jīng)目的大量來稿與碩、博論文中也屢見不鮮。對于以上種種,我開出的藥方只有簡簡單單的一味:下工夫去讀通,而讀通的首務(wù)是要知道“詩是怎樣寫成的”。 這自然需要掌握一些詩學(xué)的基本知識,對此,我已在海外版原序中有所提挈,并在解詩時隨機(jī)而發(fā)作了講析。這里僅想就時下流行的說法:“讀詩只須憑感覺印象,不必詳究”,再絮叼幾句。這說法也有些來頭,即所謂“以禪喻詩”。南宗禪倡言以心印心,單刀直入,了然頓悟。這通于詩學(xué),便是傳統(tǒng)的點(diǎn)評。應(yīng)當(dāng)說精到的點(diǎn)評是讀詩的高境界,然而略知禪理者又都明白,心印、頓悟,本須有歷久的“積學(xué)”為前提。舍積學(xué)而論印心、頓悟,其不墮入“狂禪”惡道者幾希。傳統(tǒng)點(diǎn)評精到處不少,但狂禪般的癡人說夢更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評者讀不懂某詩,便斥為偽作。我們那位謫仙人李白的不少名篇,比如入選本書的《宣州謝 樓餞別校書叔云》,就曾遭此厄運(yùn)。以作詩為日課的古人尚且如此,今天的讀者,如一味談感覺印象而無視“積學(xué)”,其效果當(dāng)可想而知。這道理也簡單,老杜說“意匠慘淡經(jīng)營中”,可見,企望以浮躁之心去印合精微的詩心,要不出錯也難。也因此,這個詳解本的目的就在于,希望為本是學(xué)詩初階的《唐詩三百首》,加上一道比較牢靠的扶手,使之能更好地發(fā)揮入門階梯的作用。 對于大陸版,我還是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作了修訂,而其中最花工夫的,恰恰是我最不想做的“語譯”。說不想做,是因?yàn)樵姳静豢勺g,一譯便韻味頓失;又偏偏最花工夫,則是因?yàn)檎Z譯可起到幫助初學(xué)者貫通詩脈的作用,而貫通詩脈又是讀懂的關(guān)鍵:所以也就“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并盡量“為”得好一些,“為”得有點(diǎn)兒韻味。由此建議讀者對于本書正文外的三部分:注釋、語譯、賞析,也可以先跳過注釋讀語譯;語譯有不明處,再看相應(yīng)的注釋;最后再進(jìn)入我“以心印心”的賞析的閱讀。這樣讀法,也許能更好地達(dá)到三方面預(yù)期的效果:注釋以實(shí)其基,廣其識;語譯以通其脈,順其氣;賞析以博其趣,擷其神。 最后要說明的是,我并無意反對文字從簡的圖文本。事實(shí)上,我也編過這類讀本;今后也許還會在詳解本的基礎(chǔ)上再做一種約簡本,也不排斥配圖。但目前,我更愿意將有限的篇幅,留給對讀者而言更為急需的講析。希望它能幫助讀者掌握一些“單刀直入”的刀法,并能舉一反三,較從容地自己來鑒賞一首陌生的詩篇。明此,則讀者當(dāng)不致因我前面引了秦韜玉的兩句詩,而責(zé)我自矜“風(fēng)流高格調(diào)”了吧。
作者簡介
作者:(清)蘅塘退士 譯者:趙昌平
書籍目錄
大陸版序海外版原序卷一 五言古詩 張九齡 感遇二首 李白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月下獨(dú)酌 春思 杜甫 望岳 贈衛(wèi)八處士 佳人 夢李白 二首 王維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 送別 青溪 渭川田家 西施詠 孟浩然 秋登萬山寄張五 夏日南亭懷辛大 宿業(yè)師山房待丁大不至 王昌齡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丘為 尋西山隱者不遇 綦毋潛 春泛若耶溪 常建 宿王昌齡隱居 岑參 與高適薛據(jù)登慈恩寺浮圖 元結(jié) 賊退示官吏有序 韋應(yīng)物 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 初發(fā)揚(yáng)子寄元大校書 寄全椒山中道士 長安遇馮著 夕次盱眙縣 東郊 送楊氏女 柳宗元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jīng) 溪居五古·樂府 王昌齡 塞下曲二首 李白 關(guān)山月 子夜吳歌 長干行 孟郊 列女操 游子吟卷二 七言古詩 陳子昂 登幽州臺歌 李頎 古意 送陳章甫 琴歌 聽董大彈胡笳聲兼語弄寄房給事 聽安萬善吹 篥歌 孟浩然 夜歸鹿門歌 李白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夢游天姥吟留別 金陵酒肆留別 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 岑參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杜甫 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寄韓諫議注 古柏行卷三 七言古詩 杜甫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并序 元結(jié)石魚湖上醉歌并序 韓愈 山石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 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 石鼓歌 柳宗元 漁翁 白居易 長恨歌 琵琶行并序 李商隱 韓碑卷四 七古·樂府 高適 燕歌行有序 李頎 古從軍行 王維 洛陽女兒行 老將行 桃源行 李白 蜀道難 長相思二首 行路難 將進(jìn)酒 杜甫 兵車行 麗人行 哀江頭 哀王孫卷五 五言律詩 李隆基 經(jīng)魯祭孔子而嘆之 張九齡 望月懷遠(yuǎn) 王勃 杜少府之任蜀川 駱賓王 在獄詠蟬并序 杜審言 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沈佺期 雜詩 宋之問 題大庾嶺北驛 王灣 次北固山下 常建 破山寺后禪院 岑參 寄左省杜拾遺 李白 贈孟浩然 渡荊門送別 送友人 聽蜀僧彈琴 夜泊牛渚懷古 杜甫 春望 月夜 春宿左省 至德二載,甫自京金光門出,間道歸鳳翔。乾元初,從左拾遺移華州掾,與親故別,因出此門,有悲往事 月夜憶舍弟 天末懷李白 奉濟(jì)驛重送嚴(yán)公四韻 別房太尉墓 旅夜書懷 登岳陽樓 王維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山居秋暝 歸嵩山作 終南山 酬張少府 過香積寺 送梓州李使君 漢江臨眺 終南別業(yè) 孟浩然 臨洞庭上張丞相 與諸子登峴山 宴梅道士山房 歲暮歸南山 過故人莊 秦中寄遠(yuǎn)上人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 留別王維 早寒有懷 劉長卿 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yuǎn)眺 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yè) 餞別王十一南游 尋南溪常道人 新年作 錢起 送僧歸日本 谷口書齋寄楊補(bǔ)闕 韋應(yīng)物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 賦得暮雨送李胄 韓翃 酬程近秋夜即事見贈 劉眘虛 闕題 戴叔倫 江鄉(xiāng)故人偶集客舍 盧綸 送李端 李益 喜見外弟又言別 司空曙 云陽館與韓紳宿別 喜外弟盧綸見宿 賊平后送人北歸 劉禹錫 蜀先主廟 張籍 沒蕃故人 白居易 草 杜牧 旅宿 許渾 秋日赴闕題潼關(guān)驛樓 早秋 李商隱 蟬 風(fēng)雨 落花 涼思 北青蘿 溫庭筠 送人東游 馬戴 灞上秋居 楚江懷古 張喬 書邊事 崔涂 除夜有懷 孤雁 杜荀鶴 春宮怨 韋莊 章臺夜思 僧皎然 尋陸鴻漸不遇卷六 七言律詩 崔顥 黃鶴樓 行經(jīng)華陰 祖詠 望薊門 崔曙 九日登望仙臺呈劉明府 李頎 送魏萬之京 李白 登金陵鳳凰臺 高適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岑參 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王維 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奉和圣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yīng)制 積雨輞川莊作 酬郭給事 杜甫 蜀相 客至 野望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登高 登樓 宿府 閣夜 詠懷古跡 五首 劉長卿 江州重別薛六柳八二員外 長沙過賈誼宅 自夏口至鸚鵡洲望岳陽寄源中丞 錢起 贈闕下裴舍人 韋應(yīng)物 寄李儋元錫 韓翃 同題仙游觀 皇甫冉 春思 盧綸 晚次鄂州 柳宗元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劉禹錫 西塞山懷古 元稹 遣悲懷 三首 白居易 自河南經(jīng)亂,關(guān)內(nèi)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弟妹 李商隱 錦瑟 無題 隋宮 無題二首 籌筆驛 無題 春雨 無題二首 溫庭筠 利州南渡 蘇武廟 薛逢 宮詞 秦韜玉 貧女七律·樂府 沈期 獨(dú)不見卷七 五言絕句 王維 鹿柴 竹里館 送別 相思 雜詩 裴迪 送崔九 祖詠 終南望余雪 孟浩然 宿建德江 春曉 李白 夜思 怨情 杜甫 八陣圖 王之渙 登鸛雀樓 劉長卿 送靈澈 彈琴 送上人 韋應(yīng)物 秋夜寄丘員外 李端 聽箏 王建 新嫁娘 權(quán)德輿 玉臺體 柳宗元 江雪 元稹 行宮 白居易 問劉十九 張祜 何滿子 李商隱 登樂游原 賈島 尋隱者不遇 李頻 渡漢江 金昌緒 春怨 西鄙人 哥舒歌五絕·樂府 崔顥 長干行二首 李白 玉階怨 盧綸 塞下曲四首 李益 江南曲卷八 七言絕句 賀知章 回鄉(xiāng)偶書 張旭 桃花溪 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昌齡 芙蓉樓送辛漸 閨怨 春宮怨 王翰 涼州曲 李白 送孟浩然之廣陵 下江陵 岑參 逢入京使 杜甫 江南逢李龜年 韋應(yīng)物 滁州西澗 張繼 楓橋夜泊 韓翃 寒食 劉方平 月夜 春怨 柳中庸 征人怨 顧況 宮詞 李益 夜上受降城聞笛 劉禹錫 烏衣巷 春詞 白居易 宮詞 張祜 贈內(nèi)人 集靈臺二首 題金陵渡 朱慶馀 宮中詞 近試上張水部 杜牧 將赴吳興登樂游原 赤壁 泊秦淮 寄揚(yáng)州韓綽判官 遣懷 秋夕 贈別二首 金谷園 李商隱 夜雨寄北 寄令狐郎中 為有 隋宮 瑤池 嫦娥 賈生 溫庭筠 瑤瑟怨 鄭畋 馬嵬坡 韓偓 已涼 韋莊 臺城 陳陶 隴西行 張泌 寄人 無名氏 雜詩七絕·樂府 王維 渭城曲 秋夜曲 王昌齡 長信怨 出塞 李白 清平調(diào)三首 王之渙 出塞 杜秋娘 金縷衣作者小傳
章節(jié)摘錄
卷一 五言古讀張九齡感遇二首其一蘭葉春葳蕤②,桂華秋皎潔③。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jié)④。誰知林棲者⑤,聞風(fēng)坐相悅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⑦?!咀⑨尅竣倬琵g《感遇》十二首,本詩第一。當(dāng)作于開元二十五年(七三七),因李林甫排斥,貶荊州長史期間。感遇,因所遭遇而感慨.初唐陳子昂有《感遇》三十八首,遂相沿成為五古的一種體式,實(shí)上承阮籍《詠懷》七十二首。多用比興,抒寫不平。②蘭:蘭草,又名春蘭,屬蘭科。一說為澤蘭,屬菊科.按:澤蘭秋花。因此當(dāng)指蘭草。葳蕤(weirui):花葉繁盛下垂?fàn)?。③桂華:“華”通“花”。秋桂色黃白,故稱皎潔。④自爾:自然而然地。爾,詞尾。⑤林棲者:即隱士。⑥坐:因。⑦美人:喻君王或權(quán)要,屈原《離騷》:“恐美人之遲暮”,即指楚懷王。【語譯】春蘭葉葉紛披,秋桂分外皎潔。那欣欣向榮的生命力啊,自然蔚成了美好的時節(jié)。又有誰知道林下棲息的隱士,最欽佩蘭桂的風(fēng)節(jié)——與它們相對相悅。草木自有自然的本性,又何必希求美人來攀折?(隱士自有他們的操守,又何求他人來薦舉?)【賞析】本詩以春蘭秋桂的豐茸皎潔象喻隱居君子的亮節(jié)高風(fēng)。“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jié)”是全詩關(guān)鎖,那種出于內(nèi)質(zhì)秀美的自生自榮,不為物染的生命力,是詩中物與人的共通點(diǎn),因而,詩的脈絡(luò)由此二句而自物及人,并自然引出全詩的結(jié)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至此,不求攀折的“本心”是指物還是指人,已渾然不可分辨了?!冻o》以芳草美人喻志,本詩承繼了這一傳統(tǒng),而由博返約,變瑰麗為清麗。明胡應(yīng)麟評九齡《感遇》與前此初唐陳子昂《感遇》三十八首說,子昂是“古雅益以氣骨”,九齡是“清淡益以風(fēng)神”,很精到。不妨以子昂《感遇》之二與本詩稍作比較。詩云: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dú)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fēng)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詩中的“若”也是香草,即杜衡,芊蔚是豐茸貌;蕤是花下垂貌。)
編輯推薦
《唐詩三百首全解》由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