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文化講義

出版時間:2006-06-01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作者:葛兆光  頁數(shù):214  
Tag標簽:無  

前言

隨著時間流逝,古代漸漸離我們遠去,古代的那個中國文化世界,現(xiàn)在想想也只是一些“記憶”,當“過去”成為“歷史”,而“歷史”變成“文獻”,我們靠著“文獻”喚回“歷史記憶”的時候,仿佛霧里看花,這個世界就有些面目不清了。說一下我的經驗吧,大概在幾十年以前,我還在讀小學二年級,偷偷地看過《萬花樓》、《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那時候,古代中國在我的印象里,“社會”由好漢、英雄和惡人組成,要說“文化”,印象里就是豪氣干云和爾虞我詐。再過十年,在那一場大混亂里面,偶像坍塌,傳統(tǒng)崩潰,在政治預謀和集體意識共同制造的想象中,古代仿佛又在我心里變成了一個很殘酷和很恐怖的專制社會,被貼上“奴隸”和“封建”標簽的古代中國,沒有了《清明上河圖》中那種熙熙攘攘的生活圖像,只剩下了魯迅《狂人日記》里面背后寫了“吃人”那幾頁冷冷的文字。再過十年,隨著文化熱的興起,古代中國的文化圖像又一次變得朦朧曖昧,一半是唐詩宋詞老莊佛禪中那種超脫的飄逸,一半是《大誥》、《圣諭》制造出來那種心靈的禁錮,對飄逸的向往是想象的境界,對禁錮的恐懼似乎仍然在心頭蔓延。好在那個時候,對于中國傳統(tǒng)、歷史與文化的觀念,也漸漸地顯出心平氣和來,五四以來形成的讓傳統(tǒng)為現(xiàn)代還舊債,叫歷史替現(xiàn)實背黑鍋的簡單方式,也漸漸被反省。

內容概要

這里講的話題,既有關古代,也有關現(xiàn)代。我們談論古代中國,就是為了理解現(xiàn)代中國,換句話說,就是理解我們所在的這個現(xiàn)代中國,是怎樣從歷史上的那個古代中國轉化而來的。我們需要追問,到底現(xiàn)代中國有哪些地方已經和古代中國斷裂了,哪些地方又還在和古代中國藕斷絲連?到底哪些方面我們已經被西方文化所籠罩,哪些方面我們還保存著自己的傳統(tǒng)?到底哪些古代的影子還在支持著現(xiàn)代人的心靈,哪些古代文化已經被現(xiàn)代的文明摧毀了?      在這本書里面,作者不想把“古代中國”和“現(xiàn)代中國”涇渭分明地劃開,也不想特別偏重“精英文化”或者“一般文化”,作者只是想讓閱讀者了解并且感受“古代中國文化世界”。所以,這里的內容,有古代中國觀察世界的方式,它影響了一直到今天的中國人面對外部世界的立場和態(tài)度,也有古代的婚禮喪儀,因為它可以了解到中國的家族制度,甚至了解到儒家和政治,作者想這是古代與現(xiàn)代中國文化最重要的方面,它構造著中國人對內部世界的秩序感。佛教可能是西洋文明來到中國之前,對中國沖擊最大的外來文化,需要追問的是,到底它如何影響了中國古代和現(xiàn)代的生活世界?而道教呢,則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宗教,至今中國人的生死觀念和幸福觀念,好像還在古代道教的延長線上。盡管前面儒、釋、道都有了,但是,為了讓閱讀者了解一個更真實更普遍的古代中國,作者也在書中勉力去談普通民眾的宗教信仰,特別是專門講了一下流行于中國的風水,因為,在風水背后是影響整個漢族中國人思維的陰陽五行知識。

作者簡介

葛兆光,原籍福建,1950年生于上海,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yè)研究生畢業(yè),現(xiàn)為北京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曾任日本京都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臺灣大學等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禪宗與中國文化》、《中國思想史》、《屈服史及其他》、《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等。

書籍目錄

自序:揣一張地圖去古代中國旅行第一回 古代中國的“天下”,近代世界的“萬國”  引子:《坤輿萬國全圖》象征古代中國將走進近代世界  一、近代西方人的世界觀和古代中國人的天下觀  二、九州和五服  三、天圓地方:空間的想像  四、四方復四方:從談天衍的想像到張騫的鑿空  五、知識和觀念的分離:固執(zhí)的中國天下觀  六、佛教沒有征服中國,但是佛教曾經給了中國一個機會  七、佛教觀世界和佛教世界觀  八、關于“世界”的想像與心情  九、學術研究的基本立場:拿證據(jù)來  十、利瑪竇《輿地山海全圖》之后:中國世界觀的轉變  十一、從天下到萬國第二回 從婚禮喪儀想像古代中國  引子:想像古代,如何想像?  一、從格羅特在廈門看到的葬禮說起  二、未知死焉知生:“為死人的葬禮都是做給活人看的”  三、稱謂:漢族人的親族分別   四、男女有別:同姓與不同姓  五、合兩姓之好:古代漢族人的婚禮  六、大觀園里小社會:從林、薛、史、王與賈寶玉的關系說起  七、長幼有序:孝和悌  八、家庭、家族與家族共同體:同心圓的逐層放大  九、喪葬儀禮與喪服制度:衣服絕不僅僅是衣服  十、五服制:認同、等差與區(qū)別的標志  十一、近代中國的葬禮:俗世的改變  十二、家譜族譜和祠堂祭祀:死去的祖先蔭及子孫  十三、家族與儀式在古代中國社會生活中的意義第三回 家國秩序——國家、社會與儒家  引子:從“家”到“國”,從“禮”到“法”  一、家有家規(guī),國有國法:從家庭、宗族到國家  二、國家國家:國在家之上  三、國家與秩序的需要  四、儒家的禮:禮貌、禮節(jié)與禮制  五、儀式:靠象征建立秩序、合法性  六、什么是“儒”?“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也”  七、穿衣戴帽,不僅僅是穿衣戴帽  八、從禮到法的提升:家庭秩序到國家秩序  九: 名分:“必也正名”  十、“敬”與“仁”:和睦、等級與尊卑  十一、儒學的確立與瓦解第四回 佛祖西來?——眾說紛紜的佛教傳來途徑  引子:1900年斯文·赫定的發(fā)現(xiàn)  一、“發(fā)現(xiàn)”,什么是“發(fā)現(xiàn)”?  二、進入話題:中外交流的通道  ……第五回 佛教征服中國,還是中國征服佛教?第六回 似佛還似非佛——話說《壇經》與禪宗第七回 大慈大悲觀世音——民眾的佛教想像第八回 古代中國的道家——從老子到莊子第九回 永生,如何永生?——話說古代中國的道教(上)第十回 幸福,如何幸福?——話說古代中國的道教(下)第十一回 古代中國的兩個信仰世界第十二回 從風水說到陰陽五行結語 文化,什么是中國的文化?建議閱讀文獻大陸版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一、近代西方人的世界觀和古代中國人的天下觀 說到這里,也許你會問我,在利瑪竇地圖繪制出來以前,中國人是怎么看世界的? 且慢,你要知道,漢魏以前,古代中國人通常不說“世界”,“世界”是佛教的詞兒,現(xiàn)在當然大家都習慣說“世界”了,可是,古代很長的時間里面,漢族中國人通常說的是“天下”,就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那個“天下”,“天下”就是天底下的那個“世界”。 現(xiàn)在,當然每一個稍有知識的人都知道,世界很大,地球是圓的,中國只是在亞洲,東半球與西半球相對,大海對岸有另一些國家,到另一些國家去要辦理護照和簽證??墒牵@都是現(xiàn)代的事,是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麥哲倫環(huán)游世界以后的事情了。近代的“國家”觀念的形成與“世界”圖像的確立,是很晚的事情,在十四十五世紀之前,至少中國人并不這么理解國家、世界或者說是中國和他國。說起來,歐洲人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麥哲倫環(huán)繞地球航行,有人說是殖民主義,有人說是文明推進,有人說是地理大發(fā)現(xiàn),有人說那地球本來就在那里,又有人住,什么叫發(fā)現(xiàn),充其量就是歐洲人到達那里,這當然有點像是后殖民理論的說法??墒?,無論現(xiàn)在看上去有多少爭論,在過去幾百年里,它都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值得驕傲的大事件。因為這象征著人類終于完整地認識了自己居住的這個“地球”、這個“世界”。而且,特別是從西方人的眼睛里看去,看到了世界上原來還有各種各樣的文化和傳統(tǒng)、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民族和地域。 這對于西方人來說很重要。因為:第一,他們關于世界的知識系統(tǒng)中終于有了一個完整的球形的世界圖像,對自己所生活的這個地球的完整認知,對于人來說是很重要的;第二,他們在異地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比較中,確立了自己處于中心的或較高的地位,在他們的知識譜系中,特別是在當時普遍追求富庶、文明的價值觀中,由于有了“未開化民族”、“東方人”、“蠻族”等“他者”(the others),于是確立了西方人自己的世界中心與巔峰地位;第三,由于對自己的地理與文化位置的確認,使西方充滿了把握世界的自信心。我們知道,人不能單獨地觀察自己,就像人要照鏡子一樣,要確立自己的位置和形象,就要借助其他的東西,就要照鏡子 ,而就連鏡子,也要靠那層不透明的膜來反射,才能映照物體。西方人在擴張的時候發(fā)現(xiàn)的異文明,對他們來說,就像是找到了一面鏡子,看看其他民族和文明,然后再看看自己,這時就發(fā)現(xiàn)自己長得如何,是丑還是美,在沒有認識其他人之前。

后記

在臺北版的序文里說過的,這里不再重復。關于古代中國文化的概論性著作,自從日本的白河次郎、國府種德的《支那文明史》以來,近百年間出版的已經很多了,且不說早期流傳甚廣的高桑駒吉《中國文化史》、柳詒征《中國文化史》,就說近年來出版的書,要論詳細,陰法魯先生等人編的《中國古代文化史》有三冊,馮天瑜先生等編的《中華文化史》也有兩冊,要說精深,《中國古代文化史講座》是匯編王力等專家講座而成的,而杜正勝主編的《中國文化史》也很有特色。這些關于古代中國文化或文化史的著作,大體上可分兩個類型:一是按照歷史時間的順序,把中國各種文化如制度、宗教、藝術乃至衣食住行,編成一個脈絡,突出的是“歷史”;一是根據(jù)文化門類的分別,把天文地理、宗教信仰、生活風俗以至于服裝車馬,分門別類地一一介紹,強調的是“文化”??墒俏铱傆X得,有一個理論問題很難充分說清楚,這就是文化史的“文化”究竟是什么,是無所不包的一切,即所謂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嗎?是文學、藝術、制度、衣食住行、宗教信仰、節(jié)慶風俗等,還是使得精神和生活不斷進步的觀念、知識和技術呢?不把這個問題搞清楚,要么就把“文化”變成了一個沒有國境、沒有國土、沒有人民,甚至沒有一切的虛幻國度,看起來好像什么都管,卻實際上什么也管不了,要么就把“文化史”的領域無限擴張,成了代替歷史的龐然大物,最后只能是捆綁各種專門史來湊成一個大拼盤。所以我在最后一回中講,我一直建議使用伊里亞斯(NorherltElias,1897-1990)的說法,第一,把“文化”看成是使民族之間表現(xiàn)出差異性的東西,它表現(xiàn)著一個民族的自我和特色,而把“文明”看成是使各個民族差異性逐漸減少的那些東西,表現(xiàn)著人類的普遍的進步和成就。第二,把“文化”看成是一個民族中每一個成員經耳濡目染就會獲得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氣質,而把“文明”看成是常常是一種需要學習才能獲得的東西,因而它總是被看成是“教養(yǎng)”和“知識”。第三,“文化”與傳統(tǒng)有關,表現(xiàn)著過去對現(xiàn)在如影隨形。

編輯推薦

《古代中國文化講義》講的話題,既有關古代,也有關現(xiàn)代。我們談論古代中國,就是為了理解現(xiàn)代中國,換句話說,就是理解我們所在的這個現(xiàn)代中國,是怎樣從歷史上的那個古代中國轉化而來的。我們需要追問,到底現(xiàn)代中國有哪些地方已經和古代中國斷裂了,哪些地方又還在和古代中國藕斷絲連?到底哪些方面我們已經被西方文化所籠罩,哪些方面我們還保存著自己的傳統(tǒng)?到底哪些古代的影子還在支持著現(xiàn)代人的心靈,哪些古代文化已經被現(xiàn)代的文明摧毀了?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古代中國文化講義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0條)

 
 

  •   也許力薦已經不足以說明我對這本書的喜愛。書中對中國古代文化的講解很精辟,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暫且放開本書的作者是著名學者這一條,光看書中涉及的內容就足夠一個好字。廢話不多說,絕對值得一看。
  •   關注葛兆光從《學術思想史》開始,這個《中國文化講義》將中國人的生老病死、天地觀念都統(tǒng)入了文化范疇,每個話題都有所深化,特別是講到“葬禮”和“風水”的一章,很精彩,也經典。建議大家看看,比起所謂的《百家講壇》,真是高明、“硬”得不少。
  •   看此書,對于中國古代文化的了解更為深刻,研究領域的拓寬令人耳目一新.
  •   加深了對古中華人的了解,從而更了解現(xiàn)代中國人的習俗及人文。不過我唯一對此書不滿的地方就是講佛教的篇章太多了。其實就像作者所說的,普通民眾對佛教的認識與學術上的佛學是完全不同的。現(xiàn)在才知道了原來道教比佛教的世界觀要積極得多。
  •   書的內容以通俗的語言,詳實的事例,娓娓道來的方式,講出了古代歷史文化的真正內涵,不愧為大家之名呀。
    惜在印刷上,書還沒看,書皮和內文就分離了呀。
  •   好久沒讀這么淋漓暢快的書。作者知識廣博,語言風趣活潑,每篇短小精悍,是了解中國文化不可多得的好書。
  •   一本通俗易懂的讀本,讓人對中國的文化有一大致認識。
  •   葛教授的作品還是不錯的。中國思想史、門外談禪,反正,讀著玩兒唄。
  •   我覺得這本書寫得很不錯。作者以一種閑散的方式給讀者展現(xiàn)了一個新的視角,比如佛教如何傳入中國的問題,以及如何本土化。無論是把本書作為一種消遣還是嚴肅的學術讀物都可以。要做到深入淺出很不容易。作者的功底確實不錯。
  •   很高興能在現(xiàn)在還有葛老這樣的學者,為我們不足的歷史文化補課。很偶然看到朋友推薦葛老的作品,仔細讀來,才發(fā)現(xiàn)以前我們學習的片面與淺薄。如同讀黃仁宇先生的書一樣,都從不同方面來講述歷史文化,值得仔細深讀,更重要的是從中找到自己以后的讀書方法。
  •   多看看這樣的書不會沒文化
  •   不錯的書,我剛買回來,看了下體系和一寫具體內容,言之有物,史料豐富。
  •   書的可讀性很強 印刷也很好
  •   葛老師的書值得一讀
  •   這本書言之有物,值得一讀。
  •   作為休閑讀物這本書是不錯有普及作用從中也可思考一些問題
  •   剛買回,給人的感覺很好,要好好讀了
  •   挺深刻的
  •   相當不錯~
  •   對年輕人了解中國古代和傳統(tǒng)文化很有用處,比如什么是五行、節(jié)氣等等,是中國人就該了解的知識。
  •   如果對中國文化沒有了解的人還是可以看一下,通俗易懂。但是買了這本千萬就不要再買他那本古代中國文化十講,大同小異,看來他老人家新壺裝舊酒,又來賺一筆了。
  •   主要是講古代的幾種思想,扯文化講義的話這個題目整得太大了
  •   清華歷史系教授編寫的講義,里面涉及得比較多的是古代宗教和信仰的問題,古今結合論證是本書的一個特點
  •   儒釋道的思想貫穿其中,足以看出這些思想對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
  •   書的內容好像我在葛老師的其他著作中都能看到。。。。畢竟是講義嘛。。
  •   作者有自己的觀點和論述方式,學歷史就是要先聽百家之言,再成一已之見.
  •   紙張有些脆弱呵,但內容豐富,作為了解,值得一讀
  •   葛兆光先生的書。不過快遞過來的時候書頁給弄損了一點,有點遺憾。
  •   書還好,就是內容簡單。不過作為講義不能強求
  •   葛氏《文化史講義》,框架和內容都比較獨特,值得一讀。
  •   大家寫的通俗讀物,文淺而意深,最適合廣大普通讀者作為入門讀物。
  •   涉及面這么廣,淺白而又有深度的研究,當屬不易。思路很正??梢宰鳛樵嚱鹗纯茨隳芊窨闯瞿呐乱稽c瑕疵。
  •   題目過大,內容難以填充
  •   內容很對我胃口啦!
  •   這本書寫得不錯,喜歡
  •   作者寫的有點簡單,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波瀾壯闊,而且遺留下來大量的史料。在歷史上它有偉大的貢獻,也有時代的和階級的局限性和缺陷,必須對傳統(tǒng)文化加以考察分析,從而取精用宏,希望能有更優(yōu)秀的書籍。
  •   中國思想史的普及版。因為是普及版所以有很多廢話如果沒有一目十行的功力,請直接看葛先生的思想史吧。
  •   大概因為是講義,介紹的不太系統(tǒng),關于佛教的論述過多
  •   不是我想要的那種!介紹得較簡單
  •   給初三的女兒買的,自己翻了一下,感覺深了點
  •   此書寫的比較廣,但內容過簡單,前幾章寫的很荒誕,
  •   這樣的學者不多,不錯
  •   全書12回,竟然有10回講宗教,能用《文化講義》這樣名字嗎?一個名學者也走投機取巧的嘩眾取寵的路子,悲哀?。?/li>
  •   佛學居多,和預期不一樣,每個人對文化理解不同吧。
  •   了解傳統(tǒng)文化不錯的書籍,推薦
  •   這次一共買了四本書,最喜歡這本。很中國的內容,有種親切感。是一種了解、認識自己文化的很好方式,內容有深度,但卻不刻板,看書的感覺就像在聽大師講學,娓娓道來。
  •   被我們老師當必讀課本,自己讀起來稍微有些太學術了
  •   頂,以后還會在這里購買書!
  •   老師推薦的讀物,對于古代中國有個初步認識
  •   那個老許說過,在中國時,以為中國就是世界;但出國后,世界之大沒有中國。也不奇怪,因為現(xiàn)代社會是以西方的世界建構起來的,東方只是他者。此書慢慢幫助我們梳理了自己歷史,主要是思想史的角度,用了比較公平,客觀的方法了,講了,對比其他民族(雖然西方文明沒有提到,但這其實還是強大對比物)中國文明之種種特性,與外族不一樣的地方。特別喜歡本書用平靜的口氣談論一個個論題,理性的思維的光明之下,才能真正指引我們。收獲良多,此書明為中國文化,但實其是給對整個世界更感興趣的人們。
  •   葛兆光先生潛心研究思想史和文化史,這本書是他的講義,是多年來學術研究的一個積累,無論是作為學習還是教學參考,都是有必要仔細拜讀的。
  •   也是作為入門的書,深入淺出,不落俗套
  •   花了一個月來讀這本書,大開眼界,原來身邊還有這么多古代文化的影子,越來越能理解爺爺輩兒的人了
  •   內容很廣,淺顯易懂,講的很有趣,不錯的!
  •   內容稍顯枯燥,還是看完了,能增長知識
  •   作為我們文化課的輔助資料 內容還行 但是需要自己去深入拓展
  •   已經按時收到 , 終于可以完成我的讀書報告了
  •   內容還不錯 值得一看但是紙張略顯粗糙 不影響閱讀
  •   書相當不錯,功夫下得很細,理論比較新潮,適合高中生普及文化知識,當然大一的學生也可以作為入門書讀讀
  •   一本有關古代中國文化的入門書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