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文化的鄉(xiāng)愁

出版時間:2005-05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作者:(日)青木正兒,吉川幸次郎  頁數(shù):272  譯者:戴燕,賀圣遂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對中國文化的鄉(xiāng)愁》收錄了青木正兒、石田干之助、宮崎市定、倉石武四郎等多位作家的隨筆作品。包括《夜里香》、《用匙吃飯考》、《驪山溫泉》、《科舉和關(guān)節(jié)》、《燕京大學的落成儀式》等。

作者簡介

青木正兒(1887-1964),1911年畢業(yè)于京都大學的中國文學科,他的父親,據(jù)就是一位頗有漢學修養(yǎng)和中國趣味的醫(yī)生。他的興趣最早在元代戲曲上,也是最早把胡適、魯迅代表的中國新文學運動介紹給日本漢學界的人。早年主要研究中國的文學藝術(shù),寫有《支那近世戲曲史》、《清代文學評論史》等,涉及詩文戲曲、繪畫音樂、宗教民俗等眾多領(lǐng)域,晚年則集中在名物學上,往往結(jié)合實物訓釋文獻所見事物的名稱,也涉及居住飲食、輿服工藝等諸多內(nèi)容,著有《中華名物考》一書。他1922年至1924年考察過中國,寫有《江南春》的游記。

書籍目錄

青木正兒
《考?余事》譯序
夜里香
用匙吃飯考
中華文人的生活
白樂天的早酒詩
茴香
八角茴香
石田干之助
當壚的胡姬
驪山溫泉
長安盛夏小景
宮崎市定
科舉和關(guān)節(jié)

家常飯好吃
中國的近現(xiàn)代繪畫
倉石武四郎
燕京大學的落成儀式
王照和勞乃宣
錢玄同和黎錦熙
吉川幸次郎
帕斯卡爾的蘆葦
對中國文化的鄉(xiāng)愁
史傳的文學
來薰閣琴書店
東洋的合理主義
埃茲拉?龐德
中國文學與杜甫
無神的文明和有神的文明
杜跡行
文明的三極
湯川秀樹
薊與馬
莊子
知魚樂
小川環(huán)樹
中國的春與秋
中國的點心與茶
初戀
書店和筆耕
叫賣之聲
唐詩散步
唐詩的一個側(cè)面
早先的中國話
蘇東坡
留學的追憶――魯迅的印象及其他
兄長的回憶
湯川秀樹的隨想
附錄
原文出處一覽

編輯推薦

  《對中國文化的鄉(xiāng)愁》所收文章的作者如青木正兒、吉川幸次郎、宮崎市定、小川環(huán)樹等,都是上一世紀日本漢學界的頂尖人物,無不具有深厚的中國文化素養(yǎng)。舉例來說,像青木正兒的《中華文人的生活》,那種飽覽群籍而得來的縱橫千古、灑脫自如的文筆,即使在同時的中國學術(shù)界也是極其難得的。書中還收有湯川秀樹——194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的幾篇主要以莊子為話題的漂亮文章,從他自述的讀書經(jīng)歷,更能夠體會到從前日本知識分子家庭中對中國典籍的重視。還有一點引人注目的是:這些作者不僅僅關(guān)注古代世界里的中國,同時也十分關(guān)注現(xiàn)實世界里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與變化。因而在他們的文章里,我們能夠讀到關(guān)于上世紀前期中國學術(shù)、文化、教育方面情況的一些重要而有趣的記錄??梢钥闯鰜?,在中日關(guān)系已經(jīng)變得很復雜的年代,日本優(yōu)秀的漢學家們關(guān)注中國的眼光較他人有更多的善意。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對中國文化的鄉(xiāng)愁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前幾天和友人聊到某位在日本留學十多年的教師,雖在國外經(jīng)歷過幾所較有名的學府,但回國后也只在一普通高校擔任一般教職。因我并非外國語學院,具體情況知之不詳;但聽過幾堂課,也聽過一些學生對其如此評價:愛日本過頭,已然將自己視為日本人。
      這是引子。
      
      這本書是近代幾位著名日本學者關(guān)于中國古典文學或中國體驗的研究/紀行隨筆,內(nèi)容對我這一屆入門者而言已是十分豐富,受益良多。以下僅對部分內(nèi)容做些筆記,因?qū)I(yè)領(lǐng)域知識了解有限,因此不對書本內(nèi)的知識性內(nèi)容胡亂做評價。只由其內(nèi)容想到的東西發(fā)表一點愚見;若有誤解處還請諒解,并歡迎指正。
      
      ——————————————
      
      
      青木正兒
      青木氏的幾篇多談古人生活,如《用匙吃飯考》里寫到,古人最初似乎是用手抓飯,之后因為此舉不雅且不衛(wèi)生,漸漸停止而改用匙;而用飯匙大概是因為飯的粘著力不強(從一些文人的詩句中看出,當時的人似乎不喜粘滑的米飯而愛吃干燥蓬松的飯,煮飯時有專門的藥物——皮硝,可放入飯中,去掉米粒兒的粘性;此藥據(jù)說還能使肉煮得很爛);此為北方。而由于南方的米(尤其江蘇、浙江)特別有粘性,因此青木氏由此推測吃飯用筷子的習慣大概就是南方吃黏米飯時養(yǎng)成的。明朝是南方人的天下,因此他猜測吃飯用筷子的風氣或許也是從南方逐漸向北普及,最后取代了用勺子吃飯的習慣。
      在《中華文人的生活》一文中則比較詳細地講了在中國“文人”這個群體的產(chǎn)生及其生活狀態(tài)和發(fā)展:大致有官僚、幕賓、賣文、交游和隱逸五種。而以科舉為中心的文人生活可分為及第前和及第后;前一段可說是處士生活,后一段則是官僚生活?!霸谕ㄟ^科舉踏上仕途之前,有家產(chǎn)的人尚能舉家自在讀書,否則為謀衣食,就必須要去做各種事情。這當中最適合文人學者,也往往為他們選擇的工作主要有二:一為客游,一為賣文。(多為失意文人謀取衣食手段)
      a客游生活種類很多,近世以來多為三種:塾師(村塾與家塾)、幕賓(又稱幕客,比塾師地位略高)、賣文;
      b賣文起于東漢的碑文。(前文提到蔡邕留下的碑文數(shù)量很多,顧炎武由此斷定他一定收了潤筆費(《日知錄》),青木氏認為如果此事屬實,中國文人賣文的生活或許便可說由此開始。而及第后進入官場的文人會被委以種種職務,最合適的一般是知制誥(即起草詔敕辭令和編修國史)。相關(guān)內(nèi)容很豐富,此處不多說。
      在提到隱逸生活的時候,青木氏雖說這群失意文人在文學史上本留不下痕跡,但“他們隱于當世,卻在等待千年后的知己”真是被戳中….
      最后是交游生活,也就是詩文酬唱的文人雅集,大概發(fā)源于貴族式的娛樂。
      其他篇章也有很多有趣且富有知識性的內(nèi)容,此處就略去了。
      
      
      石田干之助
      個人覺得第三篇《長安盛夏小景》很吸引眼球,講古人如何消暑避熱,讀來很有意思。其中有一則講到,開元、天寶時期的一個貪官在自己院子里弄了個名為“自雨亭”的小亭子,其原理是將水引到頂上,再利用某種裝置讓水從頂上流下形成雨水自四周檐上瀉下的情景,令人“處之凜然若高秋”。想一想確實挺有意思,不過不知道那個水流有多大,若是啪啪啪有夏季大雨時雨滴瓦片那么強的水勢的話想來應該會不錯~
      說到最熱時吃西瓜,“玉盆貯水割甘瓜”、“綠香熨齒冰果盤”、“甘瓜剖綠出寒泉,碧甌浮花酌春漿”什么的看著真是讓人眼饞=口=
      另外石田氏認為出現(xiàn)“食冰”詩雖在宋代,但唐代應該已經(jīng)有吃冰的事了。
      
      宮崎市定
      幾篇都是很短的小短文就不詳記了。關(guān)于科舉考試時的“通關(guān)節(jié)”頗有意思;第二篇《柳》很不錯,因為個人也很喜歡【最近看了些相冊,再感嘆花海之美的另一面也覺得柳簾兒隨風飄蕩的感覺真是不能再棒~
      
      倉石武四郎
      這位先生似乎是研究音韻學的,個人對這方面不懂,不過正好前段時間也接觸到教日本人中文相關(guān)的事,所以讀完這幾篇以后想到一些東西。例如,以前從來沒想過拼音和漢字的關(guān)系,雖然小時候開始就學拼音,但識字以后拼音也就幾乎很少再出現(xiàn)在眼前了(除了遇到不會認的字會查);因此也沒想過:從前沒有字母標識漢字的時候人們是如何習字的?
      這幾篇里提到一個叫王照的人,他創(chuàng)作出了“官話合聲字母”,這是從改良反切出發(fā)的;而關(guān)于這塊因為我完全不清楚所以就不發(fā)表意見了。不過王照有句話個人覺得很好:
      “事非潛心經(jīng)驗,甘苦不知。文人但持論以引注意,不可與言也!”
      這是他對日本的服部隨軒的“官話字母數(shù)太多,不如用三拼法以減其數(shù)”時的評價。然而注音符號結(jié)果確定為三拼,此問題屬于該領(lǐng)域?qū)I(yè)話題,無知者表示不予多論。
      不過后面提到了一點,袁世凱對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很感興趣,在其后普及簡體字上也比較積極,而張之洞卻對此毫無興趣;不過王照卻因為袁背叛皇帝依附西太后而沒接受袁世凱的會面邀請。
      
      吉川幸次郎
      這是想說的重點。
      吉川氏說自己“曾經(jīng)的理想是當個中國人,至少在語言方面變得跟中國人一樣”,而看了他的幾篇文章,除了感嘆對先生對中國古典文學及文化的深愛與研究的深入外,不可避免地聯(lián)系前幾日的聊天想到了那位話題中被談及的教師。
      雖然對那位老師平時為人與其學術(shù)成就不十分了解,但在其課堂上感受到的并非是一種對日本文化或文學的由衷熱愛,(雖然其也認為日本很多地方值得國人學習,但更多的是貶低本國而非出自對母國的情懷)常常采取某種略帶嘲笑的語氣諷刺本國某些現(xiàn)象,(當然其中的確有事實);另外十分不尊重學生,(這點從這位老師上課時常在學生發(fā)言途中打斷,在未理解學生話意時便先采取否定句式以張己見的情景中可以看出),私以為這位老師大概算不得一位好的學者。雖然自己還未正式踏足學術(shù)界,也沒有資格談論什么,但曾看一些前輩學者的文章,覺得一位好的學者先不論其是否在學術(shù)上有所成就,其治學態(tài)度的根本應該是充滿人性的,即能體諒不了解自己所愛國家文化的人因知識局限而產(chǎn)生的缺漏,(此處是指有理性的人群)并能為同樣想要學習相關(guān)知識的人耐心傳道授業(yè)解惑吧。
      言歸正傳,書中選入吉川氏的文章數(shù)量相對多些,內(nèi)容也很豐富,這里不一一記錄;但先生對杜甫似乎是很喜歡的。
      《杜跡行》記錄了一路尋訪與杜甫相關(guān)地方的旅途:
      從詩人出生的鞏縣到詩人中年時走過的長安,再由寶成鐵路追尋杜甫入蜀的大致道路,來到成都的草堂,停留幾日后又走成渝鐵路到重慶,然后乘輪船沿三峽急流直下到達武漢,這也是詩人出蜀的路線。吉川氏與隨行人員們沿途一路欣賞著杜甫詩中曾出現(xiàn)的景色,一面內(nèi)心充滿感動與感慨的心情通過文字源源不斷地顯露出來,同時還提到了中、日、西方應該彼此間互相學習的看法;雖也對自己的母國做了些批評,但其根基(私以為)依然是飽含本國情懷的。
      在《中國文學與杜甫》一文中說到,自己是一個把握文章的整體脈絡(luò)而非念單詞的學者,換句話說就是語言學者而非事件學者。他認為探索文獻背后的史實是值得尊敬的歷史學家們的工作,而自己的工作及立場是:“將史書、哲學書、詩都當做作者的虛構(gòu),即作者腦中重新構(gòu)造的事實來閱讀,并探究作者當時基于何等立場進行寫作?!薄八凶衷~的出現(xiàn),在當時都有它在特定環(huán)境下的意思。尤其在漢語這種單語很少的語言中,這點很重要。”
      另外他提到了語言和存在的關(guān)系,比較值得思考;不過存在這玩意兒本身也就是個虛無縹緲的東西,這里就不多說了。
      吉川氏說在中國三年的留學生活,他學到了“重要的,是選一流的書來讀”,并認為留學時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對他人格形成最有影響的時代。提到為杜甫詩做注時還說,最好是“先要全部背下來”,“等到詩的內(nèi)容與其韻律合為一體存入腦海再來做注”,還說學習外語,“這樣的背誦是很重要的,年輕人最好不要太輕視了?!?br />   在《無神的文明和有神的文明》中對朱子學進行了一些介紹,提到朱子學中否定鬼神的無神論立場,并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對比現(xiàn)象——在朱子生活的幾乎同期,大洋彼岸的另一個正在努力論證神的存在。這個人就是托馬斯.阿奎那。此篇中還對陶淵明進行了一些分析。關(guān)于這點決定之后延伸去看看陶詩文。
      此外,吉川氏在《杜跡行》中對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行了一些肯定和期待,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善意的擔憂;在《文明的三極》中則提到了“日本人也好,外國人也好,首先都應該了解各自文明的傳統(tǒng)”,也能看出先生不僅熱愛中國文化,同時仍然著眼于本國文化的進步。
      
      湯川秀樹
      湯川氏的三篇文章也很是喜歡,且讀來十分有力度。
      《薊與馬》是通過一個小故事延伸出去,提到知識不能僅僅著重現(xiàn)實,一味埋頭于日常實踐中發(fā)掘人生意義;因為所謂“文化”都一定含有超出實用主義的內(nèi)容,視現(xiàn)實社會生活為“物質(zhì)性”的低級事物,而尊崇超脫其上的精神生活——這是東洋思想和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并提到了老莊思想,認為“對前途不可預見的工作,全力投入的熱情到底能有幾分?百折不撓的勇氣和毅力最重要,而這單從現(xiàn)實主義和實用主義中是無法產(chǎn)生的。這是對不可知未來的一種冒險,必須植根于對自然理性和人類知性的信賴。也必須有對結(jié)局的洞察和周密的計劃,最后還需要有這樣一個自覺的認識:真理的探究,并不只為應付人類的日常生活,它本身便是人生的一個目標。只有當實用主義與理性主義相結(jié)合的時候,科學才能得到發(fā)展?!彼揭詾檫@些話非常好,現(xiàn)在我們大多數(shù)人欠缺的大抵也正是這種不求實用而求精神滿足的精神吧。而這該追究于什么呢?無論環(huán)境如何,至少不能失去追求真理和自身一直想追尋的某種東西,我是這樣認為的。
      在其后又提出:科學的進步使我們在更加清楚自然現(xiàn)象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的基礎(chǔ)上,毋寧說為宿命論的觀點提供了更確鑿的證據(jù);而對上述問題的思考越深越廣越是容易陷入種種懷疑,直到今天也仍有倒退到極端非理性主義的危險,不過在此問題上,20世紀物理學從意想不到的角度投下了一束光亮…而關(guān)鍵在于?。ㄊ险f到這里居然就賣關(guān)子擱筆不談了?。ú灰跞宋缚诎∥梗∈裁唇性谄渌胤秸劦竭^啊喂!不要欺負物理盲啊。。。QAQ于是我只好帶著疑問繼續(xù)看別篇了。。。淚
      
      小川環(huán)樹
      這位先生是上面的湯川氏的弟弟,其選入的篇章也比較多,多是從文化和唐詩切入,也寫得很不錯。鑒于已經(jīng)寫了太多再寫就劇透光了(并沒有?。?br />   不過《書店和筆耕》里有句話,說看過一個書評里面提到“現(xiàn)代廣告文案的起草者,多是文學青年,也就是文學上不得志以及對它有所期待的人,今天也還是這么個趨向“,小川氏說他也有同感。頓時在想是不是戳到很多人膝蓋了。。。。_(:з)∠)_
      最后就是留學回憶里提到與魯迅、郁達夫、周作人等人的交往經(jīng)歷;認為“魯迅言多,有些話不說也可“、“魯迅這個人,話特別難懂”好像是指他的中文表達,因為作者也提到魯迅先生日文很好,兩人交流多用日文,(感覺大有想用中文沒用上的遺憾www)
      
      
      用了一天多的時間讀完這本書,再寫了這篇筆記。書中知識豐富也兼趣味,讓人受益匪淺;雖智淺如我,讀過或許過不久便會忘記大半,但也結(jié)合自己曾接觸的人和作品有一些體會。
      
      題外話是因為自己也一直很喜歡日本文化,在接觸和拜讀一些文學文化相關(guān)研究的著作過程中,對那些讀來親切和藹仿佛面對面與你交談、同時在文字中體現(xiàn)出來的對母國與研究對象國的深刻感情以及曾經(jīng)以為師長對我提過的“人文情懷”十分佩服與尊敬。因此產(chǎn)生了關(guān)于一個學者應有的態(tài)度和立場的想法:好的學者大抵該是著眼于研究對象國的文化本身去挖掘其優(yōu)點,批判地吸收,并旨在為本國文化文明更好地發(fā)展和延續(xù)努力的吧。
      記得有前輩說過一些學習經(jīng)驗,其中有些話大意是,不要讓你尊敬的人的立場和態(tài)度束縛住自己成為盲點。
      有師長曾教導過:不能忘記本國立場,以及要擁有國際視野。
      雖然我自己也常常覺得外國不少地方比本國做得好,也不太有國家意識,覺得國家的存在原本也只是部落間爭斗領(lǐng)土而演變而來,每個人只是生存在自己恰好出生的地方,沒有選擇性,因此說國家立場或許容易導致視角偏頗;這樣想或許只是我一廂情愿吧。
      但無論如何只看到別國的好和本國的壞也是斷不能的。因此在今后學習過程中,或許應該在學習對象國的基礎(chǔ)上聯(lián)系本國,把握兩國之間的聯(lián)系與差異并把文學放入文化、文明中去學習,同時不忘記其在時空范圍內(nèi)的發(fā)展和狀態(tài)。而這似乎是個龐大的目標和工程,能不能做到還有待時間驗證。因只是還未入門者的愚見,或有不知其深邃與困難而空口白話之嫌,關(guān)于這點,也希望在今后的學習中慢慢修正和確立自己認為正確的立場。
      作為對本國古典有愛且與本書作者們同樣對研究對象國抱有某種“鄉(xiāng)愁”的異國人,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努力加油吧。
      未知的東西太多,愿以前輩先生們?yōu)槊鳠簟?br />   
      
      以上。
      
      
      
      2013.4.6
      
  •     “一旦悲歡見孟光" 此言大體可以用來形容這兩年我讀日本漢學時的心情。我或懂它的來歷,但也惰了乏了懶于糾正。
      
      此書卻是不同。
      
      《對中國文化的鄉(xiāng)愁》,連書名都帶著些溫暖的隱憂。從青木君的《考槃余事》譯序、石田君的長安盛夏、吉川君的杜甫詩、小川君的春秋與茶點、到他們與郭沫若、周樹人、郁達夫等人的會面,俱是些誠懇真摯的筆墨,讀罷只叫人以為身處風雪之夜,與遠方來的友人“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回首三千年,看朱成碧,我似是要聽見唐宋時的歌謠了。
      
      可那一切都過去了吧。
      再也沒有了當壚的胡姬、白樂天的酒
      蘇東坡的初戀、烽火兵營外的柳
      民國時這方來華的學者、和他們牽絆中國的殷殷的心
      現(xiàn)在在哪里?
      
      還有人記得么?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