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4-07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作者:老舍 頁數(shù):165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指導青年讀者學習寫作的入門書,內(nèi)容涉及寫作中語言使用的方方面面,如:“對話”,“人物語言”,“敘述與描寫”,“文病”,“比喻”,“簡練”等。老舍先生列舉大量生動有趣的實例,“手把手”地輔導大家該如何運用優(yōu)美的漢語言文字進行寫作。相信在老舍先生的悉心傳授下,廣大讀者都能做到“文通字順,出口成章”。
作者簡介
老舍(1899-1966),著名作家。北京人。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話劇《龍須溝》《茶館》等。
書籍目錄
序人、物、語言語言、人物、戲劇人物、語言及其他語言與生活話劇的語言兒童劇的語言戲劇語言對話淺論關于文學的語言問題學生腔談敘述與描寫人物不打折扣文 病比 喻越短越難談簡練別怕動筆談讀書看寬一點多練基本功勤有功青年作家應有的修養(yǎng)
章節(jié)摘錄
寫小說和寫戲一樣,要善于支配人物,支配環(huán)境(寫出典型環(huán)境、典型人物),如要表現(xiàn)炊事員,光把他放在廚房里燒鍋煮飯,就不易出戲,很難寫出吸引人的場面;如果寫部隊在大沙漠里鋪軌?;蛘咴诩?zhàn)中同志們正需要喝水吃飯、非常困難的時候,把炊事員安排進去,作用就大了。 無論什么文學形式,一寫事情的或運動的過程就不易寫好,如有個作品寫高射炮兵作戰(zhàn),又是講炮的性能、炮的口徑,又是紅綠信號燈如何凋炮……就很難使人家愛看。文學作品主要是寫入,寫人的思想活動,遇到什么困難,怎樣克服,怎樣斗爭……寫寫技術也可以,但不能貪多,因為這不是文學主要的任務、學技術,那有技術教科書嘛! 刻畫人物要注意從多方面來寫人物性格。如寫地主,不要光寫他兇殘的一面,把他寫得像個野獸,也要寫他偽善的一面。寫他的生活、嗜好、習慣,對不同的人不同的態(tài)度……多方面寫人物的性格,不要小胡同里趕豬——直宋直去?! ‘斈銓懙綉騽⌒詮姷牡胤?,最好不要寫他的心理活動,而叫他用行動說話,來表現(xiàn)他的精神面貌、如果在這時候加上心理描寫,故事的緊張就馬上弛緩下來,《水滸》上的魯智深、石秀、李逵、武松等人物的形象,往往用行動說話來表現(xiàn)他們的性格和精神面貌,這個寫法是很高明的?!端疂G》上武松打虎的一段,寫武松見虎時心里是怕的,但王少堂先生說評書又作-廠一番加工:武松看見了老虎,便說:“啊!我不打死它,它會傷人喲!好!打!”這樣一說,把武松這個英雄人物的性格表現(xiàn)得更有聲色了。這種藝術的夸張,是有助于塑造英雄人物的形象的!我們寫新英雄人物,要大膽些,對英雄人物的行動,為什么不可以作適當?shù)乃囆g夸張呢? 為了寫好人物,可以把五十萬字的材料只寫二十萬字;心要狠一些。過去日本鬼子燒了商務印書館的圖書館,把我一部十萬多字的小說原稿也燒掉了。后來,我把這十萬字的材料寫成 了一個中篇《月牙兒》、當然,這是其中的精華:這好比割肉一樣,肉皮肉膘全不要,光要肉核(最好的肉)。魯迅的作品,文字十分精煉,人物都非常成功,而有些作家就不然,寫到事往往就無節(jié)制地大寫特寫,把人蓋住了。最近,我看到一幅描繪密云水庫上的人們干勁沖天的畫,畫中把山畫得很高很大很雄偉,人呢?卻小得很,這怎能表現(xiàn)出人們的干勁呢?看都看不到啊!事件的詳細描寫總在其次;人,才是主要的。因為有永存價值的是人,而不是事?! ≌Z言的運用對文學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作品文字色彩不濃,首先是邏輯性的問題。我寫作中有一個竅門,一個東西寫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給別人聽(聽不聽在他),看念得順 不順?準確不?別扭不?邏輯性強不?……看看句子是否有不夠妥當之處。我們不能為了文字簡練而簡略。簡練不是簡略、意思含糊,而是看邏輯性強不強,準確不準確。只有邏輯性強而又簡單的語言才是真正的簡練?! ∵\用文字,首先是準確,然后才是出奇、文字修辭、比喻、聯(lián)想假如并不出奇,用了反而使人感到庸俗。講究修辭并不是濫用形容詞,而是要求語言準確而生動。文字鮮明不鮮明,不在于用一些有顏色的字句。一千字的文章,我往往寫三天,第一天可能就寫成,第二天、第三天加工修改,把那些陳詞濫調(diào)和廢話都刪掉。這樣做是否會使色彩不鮮明呢?不,可能更鮮明些。文字不怕樸實,樸實也會生動,也會有色彩。齊白石先生畫的小雞,雖只那么幾筆,但墨分五彩,能使人看出來許多顏色。寫作時堆砌形容詞不好。語言的創(chuàng)造,是用普通的文字巧妙地安排起來的,不要硬造字句,如“他們在思謀……”,“思謀”不常用,不如用“思索”倒 好些,既現(xiàn)成也易懂。寧可寫得老實些,也別生造?! ∥也⒎窃谶@里推銷舊體詩、鼓詞,或相聲。我是想說明一個問題:語言練習不專仗著寫劇本或某一種文體,而是需要全面學習。在寫戲寫小說之外,還須練基本功,詩詞歌賦都拿得起來。郭老、田漢老的散文好,詩歌好,所以戲劇臺詞也好。他們的基本功結實,所以在語言文字上無往不利。相反的,某劇作家或小說家,既富生活經(jīng)驗,又有創(chuàng)作天才,可是缺乏語言的基本功,他的作品便只能在內(nèi)容上充實,而在表達上缺少文藝性,不能情文并茂,使人愛不釋手。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必須是內(nèi)容既充實,語言又精美,缺一不可。缺乏基本功的,理應設法補課。 同是用普通的語言,怎么有人寫的好,有人寫的壞呢?這是因為有的人的普通言語不是泛泛地寫出來的,而是用很深的思想、感情寫出來的,是從心里掏出來的,所以就寫的好。別人說不出,他說出來了,這就顯出他的本領。為什么好文章不能改,只改幾個字就不像樣子了呢?就是因為它是那么有骨有肉,思想、感情、文字三者全分不開,結成了有機的整體;動哪里,哪里就會受傷。所以說,好文章不能增減一字。特別是詩,必須照原樣念出來,不能略述大意,(若說:那首詩好極了,說的是木蘭從軍,原句子我可忘了!這便等于廢話!)也不能把“樓,,改成“板”。好的散文也是如此?! ∵\用語言不單純地是語言問題。你要描寫一個好人,就須熱愛他,鉆到他心里去,和他同感受,同呼吸,然后你就能夠替他說話了:這樣寫出的語言,才能是真實的,生動的。普通的 話,在適當?shù)臅r間,地點、情景中說出來,就能變成有文藝性的話了。不要只在語言上打圈子,而忘了與語言血肉相關的東西——生活。字典上有一切的字。但是,只抱著一本字典是寫 不出東西來的?! ∥覄翊蠹覍憱|西不要貪多。大家寫東西往往喜貪長,沒經(jīng)過很好的思索,沒有對人與事發(fā)生感情就去寫,結果寫得又臭又長,自己還覺得挺美——“我又寫了八萬字!”八萬字又怎么樣呢?假若都是廢話,還遠不如寫八百個有用的字好。好多占詩,都是十幾二十個字,而流傳到現(xiàn)在,那不比八萬字好么?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親切的文字。所謂親切,就是普通的話,大家這么說,我也這么說,不是用了一大車大家不了解的詞匯字匯。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也是最精練的文字,哪怕只幾個字,別人可是說不出來。簡單、經(jīng)濟、親切的文字,才是有生命的文字?! ∠旅嫖艺勔恍┺k法,是針對青年同志最愛犯的毛病說的?! 〉谝?,寫東西,要一句是一句。這個問題看來是很幼稚的,怎么會一句不是一句呢?我們現(xiàn)在寫文章,往往一直寫下去,半篇還沒一個句點。這樣一直寫下去,連作者自己也不知道寫到哪里去了,結果一定是糊涂文章。要先想好了句子,看站得穩(wěn)否,一句站住了再往下寫第二句。必須一句是一句,結結實實的不搖搖擺擺。我自己寫文章,總希望七八個字一句,或十個字一句,不要太長的句子。每寫一句時,我都想好了,這一句到底說明什么,表現(xiàn)什么感情,我希望每一句話都站得住。當我寫了一個較長的句子,我就想法子把它分成幾段,斷開了就好念了,別人愿意念下去;斷開了也好聽了,別人也容易懂。讀者是很厲害的,你稍微寫得難懂,他就不答應你。 同時,一句與一句之間的聯(lián)系應該是邏輯的、有機的聯(lián)系,就跟咱們周身的血脈一樣,是一貫相通的。我們有些人寫東西,不大注意這一點。一句一句不清楚,不知道說到哪里去了,句與句之間沒有邏輯的聯(lián)系,上下不相照應。讀者的心里是這樣的,你上一句用了這么一個字,他就希望你下一句說什么。例如你說“今天天陰了”,大家看了,就希望你順著陰天往下說。你的下句要是說“大家都高興極了”,這就聯(lián)不上。陰天了還高興什么呢?你要說“今天陰天了,我心里更難過了。”這就聯(lián)上了。大家都喜歡晴天,陰天當然就容易不高興。當然,農(nóng)民需要雨的時候一定喜歡陰天。我們寫文章要一句是一句,上下連貫,切不可錯用一個字。每逢用一個宇,你就要考慮到它會起什么作用,人家會往哪里想。寫文章的難處,就在這里。 我的文章寫的那樣白,那樣俗,好像毫不費力。實際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有時候一千多字要寫兩三天??从行┣嗄晖緜儗懙臇|西,往往嚇我一跳。他下筆萬言,一筆到底,很少句點,不知道到哪里才算完,看起來讓人喘不過氣來。 第二,寫東西時,用字、造句必須先要求清楚明白。用字造句不清楚、不明白、不正確的例子是很多的。例如“那個長得像驢臉的人”,這個句子就不清楚、不明確。這是說那個人的整個身子長得像驢臉呢,還是怎么的?難道那個人沒胳膊沒腿,全身長得像一張驢臉嗎,要是這樣,怎么還像人呢?當然,本意是說:那個人的臉長得像驢臉。 六七十年前,京劇三大須生(汪、孫、譚)鼎立,各有千秋。到了我上小學的時候,三大藝人俱人晚境,他們的歌腔卻仍膾炙人口,余韻未歇。街頭巷尾,老少爭鳴,這里高歌“過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似滾油煎”(汪派的《文昭關》);那里力吼“小東人,闖下了,滔天大禍”(孫派的《教子》);連婦女與小兒也時時詠嘆著“店主東,帶過了,黃騾馬”(譚派的《賣馬》)。稍后,則劉鴻升的《斬黃袍》、汪笑儂的《馬前潑水》中的一部分戲詞,正如今日周信芳的《追韓信》、馬連良的《甘露寺》的某些部分,到處摹擬,力求逼肖?! ∏囍校貏e是單弦與京韻大鼓,也有同樣的情況,而且由票友們寫出了大量的作品?! ∵@個風氣,今天不但還存在,而且更加熱鬧了:京劇而外,工廠與農(nóng)村里也摹唱各種地方戲、各樣鼓詞,外加新的歌劇;百花齊放,各取所喜: 稍加留意,就聽得出來,大家所唱的都是戲曲與曲藝中的韻語。原來,戲曲與曲藝的唱詞是與詩歌分不開的。古代戲曲,除了一些俗語話白,都是精心撰制的詩詞。后來,產(chǎn)自民間的戲曲,雖然唱詞不能都達到詩的水平,卻仍力求節(jié)奏分明,合轍押韻。所以,我剛才用了“韻語”二字。這就是說:唱詞雖襲取了某些詩詞的格式,而在質(zhì)量上未能珠光寶氣,都成為美妙的詩篇。是的,“店主東,帶過了,黃騾馬”是仗著譚腔傳世,并無多少詩意。有的唱詞,如“人來帶過馬走戰(zhàn)”等等,不但全乏詩意,而且欠通。這不能怪藝人。在舊時代里,詩人騷客往往不屑于給民間的創(chuàng)作加工,而藝人文化水平又不都很高,于是東拼西湊,馬馬虎虎。有些唱詞本來通順,而藝人口傳心受,以訛傳訛,乃至越來越不像話。現(xiàn)在,各劇種都在表演時打字幕,有時唱腔本可博得彩聲,可是抬頭一看字幕,便悄然而止,頗為傷心。有些詞句的確欠通啊!這個毛病,甚至在新編的戲曲與曲藝節(jié)目中也未完全清除。 ……
媒體關注與評論
序 這里所集印的一些篇不大像樣子的文章,有的是給文藝刊物或報紙寫過的稿子,有的是在各處講話的底稿或紀錄——有幾篇雖是這種紀錄,卻忘了講話的地點,故未注明。給報刊寫的 稿子,看起來文字比較順當;講話紀錄就差一些,可也找不出時間去潤色,十分抱歉! 這些篇的內(nèi)容大致都是講文學語言問題的,一部分題目也是近幾年來各報刊約稿與各處約講話時所指定的。這樣,在當時,我想起什么就說什么,沒有考慮怎么避免重復,往往舊話重 提;在講話時更是如此,經(jīng)驗不多,只好順口說些老話?,F(xiàn)在,把它們搜集到一處,要印成一本小書,可就發(fā)現(xiàn)許多重復之處,說了再說,令人生厭。這本小書確有此病。不過呢,這篇與那篇雖然差不多,每篇可也總有那么一點特有的東西,棄之未免可惜,從新寫過又沒有時間,只好將就著保留下來。雖然說了再說,容易記住,可是我所說的到底正確與否,值得記住不值得,還是個問題?! 冻隹诔烧隆?,這并不是說我自己有此本領,而是對讀者的一點祝愿。這也并非說,一讀這本小書即獲得這個本領,而是說誰肯努力學習,誰就能夠成功。是的,我切盼咱們都肯勤學苦練,有那么一天,大家(包括我自己)都能夠做到文通遼順,出口成章! 老舍 于北京,1963年10月
編輯推薦
本書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指導青年讀者學習寫作的入門書,內(nèi)容涉及寫作中語言使用的方方面面,如:“對話”,“人物語言”,“敘述與描寫”,“文病”,“比喻”,“簡練”等。老舍先生列舉大量生動有趣的實例,“手把手”地輔導大家該如何運用優(yōu)美的漢語言文字進行寫作。相信在老舍先生的悉心傳授下,廣大讀者都能做到“文通字順,出口成章”。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