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1-10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作者:南懷瑾 頁數(shù):555
Tag標簽:無
前言
編者的話 (一)1978年的春季,本書作者南懷瑾教授,正在臺北閉關,嗣因某種因緣,抽暇作系列講座,共二十八次。 (二)這是南教授最重要著述之一,對實際學佛修證的步驟,有精辟的講解及具體的指引,是絕對的過來人語。 (三)雖然作者曾表示,所講的內(nèi)容僅為要說的五分之一,但是讀到本書,對于一個真心修學佛法、誠心求證的人,已是受益無窮了。 (四)本書最大的特點是:對于修持路上的迷惑、歧路,以及不自覺的錯誤,都一一點破。 (五)讀者也許會感覺,內(nèi)容有偶爾重復之處,因系講課方式,加重注意,故不加任何刪編,以保持全貌,井盡量保持講課時的口語化,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六)本書系禪定師聽課筆記,再配合錄音整理而成,并經(jīng)法程師及謝錦烊居士校核經(jīng)典,以及李淑君居士整閱全文,最后由劉雨虹居士總其咸,并加標內(nèi)容提要。在作者離臺時期,本書能夠順利出版,實得力于前述幾位貢獻心力,在此一并致謝。并請各方不吝指正。 (七)本書原名是《融會顯密圓通修證次第》,因避免與其他經(jīng)論混淆,改為較淺顯的現(xiàn)在書名。 臺灣老古文化事業(yè)公司 編輯室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內(nèi)容:這一次我們講這一門課,有一個因緣,在此先報告一下。諸位學佛、學禪、學打坐,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盤盤腿,會有很大的好處,不講有沒有功夫,先把兩條腿練熟再說。現(xiàn)在繼續(xù)剛才的話,談到開講這個課程的因緣。今年正月間,一位老朋友蕭先生來看我,臨走時間了一句話:“釋迦牟尼佛二十九歲出家,最后抬頭睹明星而悟道,他悟的是什么?這個問題如果是別人問,倒沒有什么重要;但蕭先生研究佛學多年,他提出了這個問題,卻是不比尋常?!?/pre>作者簡介
南懷瑾,華夏智業(yè)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南懷瑾先生1917年生于浙江溫州樂清。自幼接受傳統(tǒng)私塾的嚴格教育,及至少年時期,已遍讀諸子百家,兼及拳術、劍道等各種功夫。同時苦心研習文學書法,詩詞曲賦,天文歷法諸學,并深得其精要?! ∏嗄陼r代,正值抗戰(zhàn)軍興。南懷瑾先生毅然辭親遠游,曾任教于中央軍校,又入華西壩金陵大學,研究社會福利學,以其服務社會大眾。其時,每逢假日閑暇,胤以芒鞋竹杖,遍歷名山大川,尋訪高僧奇士。復于青城山靈嚴寺,有緣結識名重一時的川北禪宗大師袁煥仙先生,遂拜門墻,竟毅然辭去中央軍校教官之職,追隨袁先生左右,潛心研修佛學。1943年入峨眉山大坪寺閉關修持,閉關三年間,遍閱《大藏經(jīng)》萬萬卷,印證個人修持所得,遂至終身受益無窮。1945年,遠走康藏,參訪密宗各派,得到貢嘎活佛等多位著名活佛、高僧的真?zhèn)?,佛法修持更為精湛,得到白教、黃教、紅教、花教等各教派的印證,被承認為密宗上師。書籍目錄
第一講
本講緣起
釋迦悟了什么
參考經(jīng)典
解脫和悟道
倒因為果
見地修證及行愿
四加行
第二講
偽經(jīng)之辨
《楞嚴經(jīng)》的密因
心與緣
七處征心
八還辨見
五十陰魔
色陰
第三講
走火入魔
受陰
想陰
行陰
識陰
第四講
水老鶴
識陰
五陰及邊際
妄想本空
四大解脫
佛說《法華經(jīng)》
拈花微笑
第五講
《法華》和《莊子》的寓言
五千比丘離席
分段及變易生死
彈指八萬四千劫
《序品》——東方現(xiàn)瑞
《比喻品》——火宅三車
《信解品》
《藥草喻品》
《化城喻品》
……章節(jié)摘錄
什么是見地? 拿中國禪宗的術語來說,見地就是見道。見道以后,怎樣去修證?比如說,大家都知道“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知道以后要如何去實證呢?幾十年前我還年輕的時候,開始學佛,當時有一個老牌的心理學教授,他說:非常佩服佛學的理論,但是認為佛學的理論沒辦法證明。因為佛學說一切唯心,如果現(xiàn)在要心理造出一個金鵝,而且會生金蛋,照理說一切唯心,應該可以造得出來,但是事實上卻不可能。見地就是理;行愿同修證是事,照佛學的成語來說:就是“事相”,以禪宗的講法,就是功用,普通叫功夫。 大家學佛,首先提到定。能不能定?不去管它,先問能不能盤腿?盤腿不是定,只是習定的最基本方法。你腿都不能盤,還談什么呢?理到了,事做不到是不行的。事相做得到,行愿做不到也不行。 現(xiàn)在我們先解釋這三件事,并且要確確實實很老實地來討論。講修證,這些經(jīng)、律、論,就包括在修證里面。修證不離禪定,這點是很重要的。 關于“定”,最初譯為“禪那”,是梵語的譯音。以后借用中國文化里的觀念——《大學》里“知止而后有定”,故稱“禪定”。后期翻譯的經(jīng)典,認為禪那不能完全表達它所涵的意義,于是又翻成“思維修”。后來又發(fā)現(xiàn)這個名詞易被誤解成心理的思想,所以玄奘法師又譯成“靜慮”。不論靜慮也好,定也好,都出自《大學》。事實上,這個名詞的定義很難下,彌勒菩薩一派,干脆不講這些,就稱“瑜珈”。后來瑜珈是指修這一套功夫的人,而“瑜伽”則是這一套功夫的總名稱。 在印度,瑜伽與瑜珈,本是一個東西的兩個定義。如《瑜伽師地論》,瑜伽師是指修持有成就的人,地是次地,論是論述,所以書名的意思就是對修持一步一步境界的討論。佛法所有的經(jīng)、律、論,都是告訴我們修證的方法。可是我們現(xiàn)在他是他,我是我,完全合不攏來,理與事兩個配不起來。尤其是身與心不能合一,腦子知道這個道理,事情配合起來就做不到,這正是修證功夫的問題。 普通我們講修證的三部曲是見、修、行。要見道須有般若大智慧。見道是大智慧、大福報。真正的大福德,也是大智慧,有大智慧的人是大福德。智慧沒有開發(fā)是因為福德不夠。大智慧福德如何來?是“行”來的。所以見、修、行是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現(xiàn)在有一個大問題,講到修,就提到定。一般人不論國內(nèi)國外,對宗教修持功夫都很內(nèi)行,修就是修定。大家修定觀念的最大錯誤是什么呢?是以為所謂“定”就是什么都不知道,這與“應元所住而生其心”的意義是相違背的。此其一。 其次嚴重的是,現(xiàn)在一般人都去搞神秘了。靈感??!神通??!第六感??!超越冥想??!各種神秘名稱都加上去了,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大家要知道,神通與神經(jīng)是雙胞胎,這一點真是很嚴重的問題,因為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話又說回來了,什么是定?一定要認清楚。四禪八定,是佛教修證方法的中心基礎,不過佛法不在定上,定是共法。但是佛法也不離開定,歷代《高僧傳》中,功夫修證到“定”的比丘及比丘尼非常多。甚至南北朝的皇帝,也是與佛教有關,如劉裕小名寄奴;梁武帝、隋文帝等與佛教關系都很深。 佛告訴了我們修證的路子,但是我們自己沒有走過,反而把聽到的這些,當作是自己證到的,這是“倒因為果,倒果為因”。什么奇經(jīng)八脈、三脈七輪的;這一關打通了,那一關打通了;搞氣脈的、搞打坐的,都不是真正的禪定。這是什么道理?因為搞氣脈的,都是受生理感覺狀況支配,如果不能超越生理感覺狀況,而以為這就是道的話,那就錯了。換句話說,這個道在哲學基礎上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因為有身體存在,當身體健康的話,才能生起氣脈變化,如果沒有身體,還會有氣脈變化嗎?由此可知,氣脈變化是由身體來的,是屬于生理的、物質(zhì)的。這樣一來,道在哲學上不是成了唯物的嗎?這個問題就嚴重得很。 如果你說不是唯物,而是唯心的,好,那么你能拿身體以外的那個東西來看看嗎?別說拿個東西給人看,你能人定三天給人家看看,也就很了不起了。你一人定,這四大的身體就和你脫離了嗎?所以我剛才講見地、修證、行愿三個部分,包括一切,三位一體,同等重要。 真正要修證的話,《楞伽經(jīng)》、《瑜伽師地論》、《現(xiàn)觀莊嚴論》等,都非常重要。如果“意生身”不成就,修持便不會成功,所修持的功夫,還都屬于四加行中的初步而已。四加行就是“暖”、“頂”、“忍”、“世第一法”。我們講佛學都曉得四加行,加行就如工廠里的加工品,加工法。四果羅漢、十地菩薩,十地的功夫,每一地都離不開四加行。換言之,初禪有初禪的四加行,二禪有二禪的四加行……在《現(xiàn)觀莊嚴論》中,彌勒菩薩提到過;在《瑜伽師地論》中也提到過,都對四加行非常重視。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僅是佛學研究得好,但一點功夫都不能實證的話,就是沒有做到加行的功夫。 P13-16媒體關注與評論
編者的話(一)1978年的春季,本書作者南懷瑾教授,正在臺北閉關,嗣因某種因緣,抽暇作系列講座,共二十八次。 (二)這是南教授最重要著述之一,對實際學佛修證的步驟,有精辟的講解及具體的指引,是絕對的過來人語。 (三)雖然作者曾表示,所講的內(nèi)容僅為要說的五分之一,但是讀到本書,對于一個真心修學佛法、誠心求證的人,已是受益無窮了。 (四)本書最大的特點是:對于修持路上的迷惑、歧路,以及不自覺的錯誤,都一一點破。 (五)讀者也許會感覺,內(nèi)容有偶爾重復之處,因系講課方式,加重注意,故不加任何刪編,以保持全貌,井盡量保持講課時的口語化,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六)本書系禪定師聽課筆記,再配合錄音整理而成,并經(jīng)法程師及謝錦烊居士校核經(jīng)典,以及李淑君居士整閱全文,最后由劉雨虹居士總其咸,并加標內(nèi)容提要。在作者離臺時期,本書能夠順利出版,實得力于前述幾位貢獻心力,在此一并致謝。并請各方不吝指正。 (七)本書原名是《融會顯密圓通修證次第》,因避免與其他經(jīng)論混淆,改為較淺顯的現(xiàn)在書名。 臺灣老古文化事業(yè)公司 編輯室編輯推薦
《如何修證佛法》是南懷瑾教授最重要著述之一,對實際學佛修證的步驟,有精辟的講解及具體的指引,是絕對的過來人語。.《如何修證佛法》所收作品涉及面廣,較全面地反映了南懷瑾先生的當代研究成果,可供閱讀、收藏、研究參考。...佛教將“戒”(戒律)、“定”(禪定)、“慧”(智慧)稱之為“三學”,認為一切法門盡攝于此,應當精勤修學。這中間,戒、定屬于修行實踐,慧屬于教理思維。臺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在臺北時,曾以“如何修證佛法”為主題,對學生開設系列講座,前后凡二十八次。這些講座的內(nèi)容,經(jīng)記錄整理,便形成了本書(初名《融會顯密圓通修證次第》)。書中以“見”(見地)、“修”(修證)、“行”(行愿)為重點,以《得嚴經(jīng)》、《法華經(jīng)》、《增一阿含經(jīng)》、《起世經(jīng)》、《華嚴經(jīng)》、《瑜伽師地論》、《現(xiàn)現(xiàn)在嚴論》、《宗鏡錄》、《指月錄》、《密宗道決策廣論》、《菩提道次第廣論》等佛典為資料,對佛教的修持方法作了簡潔明了的闡述。既有要點提示,又有例證說明。問世以后,不僅在海峽兩岸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而且被譯成英文,流傳于西方國家。茲經(jīng)作者和原出版單位臺灣老古文化事業(yè)公司授權,將考古最新版(2001年1月第2版第20次印刷),校訂出版,以供研究。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