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1-10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作者:南懷瑾 頁數(shù):409 字數(shù):233000
Tag標簽:無
前言
佛經(jīng)難讀,佛經(jīng)中《楞伽經(jīng)》尤難讀,蘇子瞻曾言《楞伽》義趣幽眇,文字簡古,讀者或不能句,而況遺文以得義,忘義以了心者乎。傳日: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土儒家,由漢及宋,程朱陸王,聚訟紛紜及于千載。譬之佛學,其猶去佛而禪,離義而玄,所謂勝義有與畢竟空者,門戶主奴,至今未嘗稍戢者乎。昔達摩西來,既已傳心印于二祖,且言吾有《楞伽經(jīng)》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生開示悟入。蓋《楞伽》奧義,本為融通性相,指示空有不異,不僅唯識學者,必須精究深習。性宗大德,更應體察達摩印心之語,勤為修證。吾嘗言文學與宗教,其體與質常為術與用所朦朧掩蔽,而不易窺其真正面目。若宗教文學中佛典高文,迷離放誕,其弊尤甚。曩者童蒙授讀兩京三都諸賦,每言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昏沉徜徉,莫知究竟。若以佛典中《華嚴》、《楞伽》諸經(jīng)觀之,則汪洋千頃,浩浩乎不知其畔岸,蓋視莊馬揚班諸子尤云泥焉。雖然,先圣微言大義,爬梳挾剔,皮脫骨露,精微要旨,無不瑩然照耀,使學者取之不盡,悟證無窮。南居士懷公今繼《楞嚴大義今釋》,續(xù)著是書,蓋為未來千百世有心求道者盡其鋤?之力,為悉去其荊棘秭稗,將以良田萬頃,金珠玉粒,貽傳于后之來者。大善智識之愿力,所以覺世而宏道者,功德為無量矣。六年前《楞嚴大義今釋》付梓之日,予既為文跋其書末,六年以來,奇巖精舍之經(jīng)筵不輟,頑鈍如予,曾不以憂患稍挫其精進,而辱公不棄以為可進于道者,彷徨頂禮,因紀其因緣于書端云。
內容概要
《楞伽經(jīng)》是唯識宗的根本典據(jù)“六經(jīng)十一論”之一,也是早期禪宗依奉的重要經(jīng)典(早期禪宗代表人物因此而得名“楞伽師”),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廣泛的影響。它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jīng)》,四卷,由劉宋求那跋陀羅于元嘉二十年(443)譯出。經(jīng)中通過佛在南海之濱的楞伽山,答大慧菩薩一百零八問的方式,論述了“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四種禪”等義,而以“如來藏識”為歸結點。本書為臺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撰著的《楞伽經(jīng)》全本的大義今釋。內容包括:原文、今譯和串講(用括號、另段的方式標出)。全書深入淺出,文句流暢,是一部將學術性和通俗性融為一體的別具特色的《楞伽經(jīng)》讀本。
作者簡介
南懷瑾,華夏智業(yè)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南
懷瑾先生1917年生于浙江溫州樂清。自幼接受傳統(tǒng)私塾的嚴格教育,及至少年時期,已遍讀諸子百家,兼及拳術、劍道等各種功夫。同時苦心研習文學書法,詩
詞曲賦,天文歷法諸學,并深得其精要。
青年時代,正值抗戰(zhàn)軍興。南懷瑾先生毅然辭親遠游,曾任教于中央軍校,又入華西壩金陵大學,研究社會福利學,以其服務社會大眾。其時,每逢假日閑暇,
胤以芒鞋竹杖,遍歷名山大川,尋訪高僧奇士。復于青城山靈嚴寺,有緣結識名重一時的川北禪宗大師袁煥仙先生,遂拜門墻,竟毅然辭去中央軍校教官之職,追隨
袁先生左右,潛心研修佛學。1943年入峨眉山大坪寺閉關修持,閉關三年間,遍閱《大藏經(jīng)》萬萬卷,印證個人修持所得,遂至終身受益無窮。1945年,遠
走康藏,參訪密宗各派,得到貢嘎活佛等多位著名活佛、高僧的真?zhèn)鳎鸱ㄐ蕹指鼮榫?,得到白教、黃教、紅教、花教等各教派的印證,被承認為密宗上師。
書籍目錄
程滄波居士序
自敘
凡例
楞伽經(jīng)大乘性宗頓教四十一法門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jīng)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八識規(guī)矩頌
八識規(guī)矩頌貫珠解
八識規(guī)矩頌法相表
八識規(guī)矩頌總表
附:楞伽大義今釋問題系統(tǒng)表
南懷瑾先生著述目錄
章節(jié)摘錄
書摘 (為什么世間會有男男女女如森林般地繁殖?為什么世界的邊緣,有如金剛般堅固的高山?為什么世間一切都如夢似幻地不實在,但眾生們卻如渴鹿般的貪愛不舍呢?何以金剛山等的上面,會有天仙們居住,他們的天地,又如何能像海市蜃樓般的莊嚴美麗呢?這些也當然都是問題啊!) “解脫至何所。誰縛誰解脫。云何禪境界。變化及外道?!? (佛法所說的解脫,究竟是解脫到哪里去呢?而且是誰縛住你?又是誰去解脫呢?怎樣才是禪定的境界?神通變化與外道的方法和內容,又是怎樣的呢?你對于這些問題,當然也都須要一一了解。) “云何無因作。云何有因作。有因無因作。及非有無因?!? (什么是一切都從無因而生的理論根據(jù)?什么是一切都從有因而生的理論根據(jù)?什么是有因與無因的統(tǒng)一和矛盾?以及什么是有因無因都不合理。這些問題,當然也都須要一一了解。) “云何現(xiàn)已滅。云何凈諸覺。云何諸覺轉。及轉諸所作?!? (如何是現(xiàn)有還滅?怎樣才能凈除一切妄念妄覺?為什么一切妄念妄覺流轉不已?以及如何才能凈化一切的有為有作的妄想?這些問題,當然更須要一一了解。) “云何斷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誰。何處為何身?!? (如何能斷除一切妄想?三昧的定境是如何而起的?能脫離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又是誰呢?脫離了三界的束縛后,他的法身又存在于什么地方呢?這些問題,當然也都須要一一了解。) “云何無眾生。而說有吾我,云何世俗說。唯愿廣分別。 所問相云何。及所問非我。云何為胎藏。及種種異身?!? (為什么一方面認為法界本無眾生,而另一方面又說眾生都是有個我相呢?如何才是針對世俗所說的法?這些必須詳細地廣作分別。尤其是當前發(fā)問的“我”是如何的?以及“無我”之相又是如何的?何以會形成胎藏的生命?何以有種種不同眾生身相的存在?這些問題,當然也都須要一一了解。) “云何斷常見。云何心得定。言說及諸智。戒種性佛子。” (如何是斷見和常見?怎樣才能使心得到定力?如何是言語文字與正智的差別?如何是佛所說的戒性和佛子們種性的差別?這些問題,當然也都須要一一了解。) “云何成及論。云何師弟子。種種諸眾生。斯等復云何?!? (如何是成為正見的理論?師與弟子之間的關系是如何的?一切眾生種種的差別,又是如何的?對于這些問題,當然也都須要一一了解。) “云何為飲食。聰明魔施設。云何樹葛藤。最勝予所問?!? (眾生們?yōu)槭裁幢伙嬍乘惺?,賴以活?如何是人們的聰明和魔境界變相的差別?何以世間會有樹林和葛藤的盤根錯節(jié)?這些都是佛菩薩的最勝弟子們所要問的,當然也都須要一一了解。) “云何種種剎。仙人長苦行。云何為族姓。從何師受學?!? (何以法界之中會形成種種剎土?為什么許多仙人們要長修苦行?世界人類為什么有不同族姓的特征,這些特征的師承又是如何的呢?對于這些問題,當然也都須要一廣了解。) “云何為丑陋。云何人修行。欲界何不覺。阿迦膩吃成?!? (為什么世上有相貌丑陋,為人所輕視的人?為什么有的人要修行?為什么在欲界中不能證得菩提正覺,而要升華到色究竟界中才能成為正等正覺呢?這些問題,當然也都須要一一了解。) “云何俗神通。云何為比丘。云何為化佛?!ぴ坪螢閳蠓?。 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云何為眾僧。佛子如是問。 箜篌腰鼓華。剎土離光明?!? (什么是世間的神通?怎樣才是真正的比丘?如何是化身佛和報身佛,以及如如不動的法身佛和平等智慧佛呢?怎樣才稱之為僧眾?這些都是佛子們應當要問的問題。還有各種眾生的國土世界的形狀,何以會有許多的不同,為什么有的如箜篌,有的如細腰鼓?同時有的剎土,為什么沒有光明呢?對于這些問題,當然都須要一一了解。) 佛說:“大乘菩薩們,應當善知三自性,所謂妄想自性(又譯為遍計所執(zhí)性)、緣起自性(又譯為依他起性)、成自性(又譯為圓成實性)?!? “大慧啊!妄想自性(遍計所執(zhí)性),是由于著相而起的。為什么呢?從緣起自性(依他起性),依內外境的所緣而生起一切事和一切名,便構成行為上所表現(xiàn)的事相和名相;由此就執(zhí)著以為是確實有事和有名的二種自相,所以便名為妄想自性(遍計所執(zhí)性)了。證得如來正覺者,便于此中建立法相,乃說出這些都是自心執(zhí)著名相的現(xiàn)象,和自心執(zhí)著事相的現(xiàn)象。所謂執(zhí)著名相的現(xiàn)象,是說人們對內外諸法的執(zhí)著。所謂執(zhí)著事相的現(xiàn)象,就是執(zhí)著于自他確有內外等等的事實。這就名為執(zhí)著事和名的二種妄想自性(遍計所執(zhí)),都是由于依因仗緣而生起的,所以便名為緣起(依他起)。但如何又是成自性(圓成實性)呢?那便是說:如果舍離名相和事相等妄想,內證圣智,以及自覺圣智所行的境界,便名為成啟性(圓成實性),這就是圓成自性的如來藏心?!边@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語說: “名相覺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則成相?!? (這是說:名、相、和分別這三種妄想,便是依他起和遍計所執(zhí)兩種自性所起妄想的現(xiàn)象。如果得到自覺正智,便能證人如如的境界,那便是圓成實相了。) 佛說:“這就是觀察五法三自性的法相途徑,是自覺圣智所行的境界,你們學大乘菩薩道的人,應當修學?!?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善觀二種無我相。云何二種無我相。謂人無我.及法無我。云何人無我。謂離我我所,陰界入聚。無知業(yè)愛生。眼色等攝受,計著生識。一切諸根,自心現(xiàn)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設顯示。如河流,如種子,如燈,如風,如云,剎那展轉壞。躁動如猿猴。樂不凈處如飛蠅。無厭足如風火。無始虛偽習氣因,如汲水輪,生死趣有輪。種種身色,如幻術神咒,機發(fā)像起。善彼相知,是名人無我智。 云何法無我智。謂覺陰界入妄想相自性。如陰界入離我我所。陰界入積聚.因業(yè)愛繩縛。展轉相緣生,無動搖。諸法亦爾。離自共相。不實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圣賢也。心意識五法,自性離故。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分別一切法無我。善法無我菩薩摩訶薩.不久當?shù)贸醯仄兴_,無所有觀地相。觀察開覺歡喜。次第漸進.超九地相,得法云地。于彼建立無量寶莊嚴,大寶蓮華王像.大寶宮殿。幻自性境界修習生。于彼而坐。同一像類.諸最勝子眷屬圍繞,從一切佛剎來。佛手灌頂。如轉輪圣王太子灌頂。超佛子地.到自覺圣智法趣。當?shù)萌鐏碜栽诜ㄉ怼R姺o我故.是名法無我相。汝等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人無我和法無我 佛說:“大乘菩薩們,還要善于諦觀二種無我相,所謂人無我和法無我?!? “什么是人無我呢?須知離了無始以來妄想自性所執(zhí)著的我,和由我所引起的所作所為和所想等等;那些由五陰人聚所構成人我的身心作用,都是由無始以來的愚癡,和愛欲所起的業(yè)力所生。例如由眼和色塵等的攝取、領受和執(zhí)著,便生起眼識的作用。其余諸根的所知和識,也都是如此。殊不知身心一切諸根,以及器世間的物質,和能藏一切種子的阿賴耶識,都是自心所顯的現(xiàn)識,由于妄想的遍計所執(zhí)之故,便顯示出這種種的法相。尋其根本,都是在剎那不停地生滅滅生,猶如河流,如種子、如燈、如風、如云,剎那之間,輾轉相續(xù),似有而無,如此的變壞不停而無止境。無奈人們卻于此中,自生執(zhí)著,于是自心便躁動得猶如猿猴,喜歡逐臭如飛蠅,以及像風火一樣的毫無厭足地吞滅一切和自己,其實這些都是由于無始以來的虛妄習氣所形成。人們便于此中輪轉生死,死生生死,而生出各種各類之身,和各種不同的色相,猶如幻術和神咒相似,機鈕一動,形象便跟著生起了作用。如果善于觀察這種實際情況,便了解根本上都無實在的我存在,這便是人無我的智慧了?!? “什么是法無我呢?那就是說:如果覺知五陰、十八界、十二入等等的妄想情狀,了解自性本來如如,而陰、界、人等本來就是遠離我和我所的。其所以有陰、界、入的積聚而為身心,是因為被業(yè)愛繩索所縛,輾轉相纏,互為諸緣,所以便生出諸相,實際上,其中就本來沒有流動著生滅來去之相。一切諸法,也是如此,本來就遠離自他諸相,沒有實法可得。其所以形成虛妄不實的妄想之力,只是凡夫們習慣所生的作用,并非圣賢的境界。為什么呢?因為心意識和五法中的名、相、分別等等,它的自性本來遠離于有無,并非真有實法可得。大慧啊!大乘菩薩們,應當善于分別了知法無我,若能如此,不久就進入初地(歡喜地)的菩薩之位,住于無所有之地而觀一切法相,由此開發(fā)佛之知見,發(fā)起無量歡喜。再由此次第漸進,超過九地菩薩之位,最后進入第十法云地,在其中建立無量寶藏莊嚴的大寶蓮花王似的大寶宮殿。其實這些境界,也都由于在自性如幻三昧的境界中修習所生。由此得種種勝相,為一切同行的最勝佛子們恭敬圍繞著,而且十方的諸佛也都來為他灌頂。由此再超過佛子地,到達自覺圣智的境界,便得到如來自在琺身,徹底了知法無我相,這便名為法無我,你們這些大菩薩們應當這樣的修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建立誹譯相.唯愿說之。令我及諸菩薩摩訶薩.離建立誹謗二邊惡見.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覺已.離常建立.斷誹謗見.不謗正法。爾時世尊受大慧菩薩請已。而說偈言。 建立及誹謗 無有彼心量 身受用建立 及心不能如 愚癡無智慧 建立及誹謗 爾時世尊于此偈義.復重顯示.告大慧言。有四種非有有建立。云何為四。謂非有相建立。非有見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是名四種建立。又誹謗者。謂于彼所立無所得。觀察非分而起誹謗。是名建立誹謗相。 復次大慧。云何非有相建立相。謂陰界入.非有自共相.而起計著.此如是.此不異。是名非有相建立相。此非有相建立妄想.無始虛偽過.種種習氣計著生。大意。非有見建立相者。若彼如是陰界入.我人.眾生.壽命.長養(yǎng).士夫見建立。是名非有見建立相。大慧。非有因建立相者。謂初識無因生。后不實如幻.本不生。眼色明界念前生。生已實已還壞。是名非有因建立相。大慧。非有性建立相者。謂虛空.滅.般涅槃.非作。計著性建立。此離性非性。一切法如兔馬等角。如垂發(fā)現(xiàn)。離有非有。是名非有性建立相。 ……
媒體關注與評論
序佛經(jīng)難讀,佛經(jīng)中《楞伽經(jīng)》尤難讀,蘇子瞻曾言《楞伽》義趣幽眇,文字簡古,讀者或不能句,而況遺文以得義,忘義以了心者乎。傳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土儒家,由漢及宋,程朱陸王,聚訟紛紜及于千載。譬之佛學,其猶去佛而禪,離義而玄,所謂勝義有與畢竟空者,門戶主奴,至今未嘗稍戢者乎。昔達摩西來,既已傳心印于二祖,且言吾有《楞伽經(jīng)》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生開示悟入。蓋《楞伽》奧義,本為融通性相,指示空有不異,不僅唯識學者,必須精究深習。性宗大德,更應體察達
編輯推薦
《楞伽大義今釋》為臺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撰寫的《楞伽經(jīng)》全文的大義今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