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

出版時間:2001-11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作者:王運熙,顧易生 著  頁數(shù):996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依照歷史發(fā)展順序,分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代前中期、近代七編,說明我國文學理論批評的發(fā)展過程。全書內(nèi)容系統(tǒng),對于詩文、小說、戲劇各文學領域的理論批評,對于歷代比較重要的批評家及其論著,均作了比較全面的介紹。本書在撰寫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觀點穩(wěn)妥,敘述平實;同時注意吸收學術研究的新成果,在一些問題上提出了新的看法,具有很好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王運熙,男,1926年6月生。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中國文學批評通史》 (合作主編并參加其中《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隋唐五代文學批評史》的撰寫)、《中國文學批評史》(合作主編并參加撰寫)、《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中國古代文論管窺》、《文心雕龍?zhí)剿鳌?、《樂府詩述論》、《望海樓筆記》、《當代學者自選文庫·王運熙卷》、《李白詩選》、《李白研究》等?! ☆櫼咨?,1924年12月生。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合作主編并參加其中《先秦兩漢文學批評史》、《宋金元文學批評史》的撰寫)、《中國文學批評史》(合作主編并參加撰寫)、《柳宗元》、《詩詞助讀》、《宋詞精華》、《十大散文家》等?! ≡鹩?,男,1928年6月生。復旦大學教授。著有《明代文學批評史》(合著)、《中國文學批評史》(合著)、《宋詞精華》等。  黃霖,男,1942年6月生。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近代文學批評史》、《古小說概觀》、《金瓶梅者論》、《中國小說論著選》(合著)、《原人論》(合著)等?! 蠲?,男,1942年11月生。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合著)、《隋唐五代文學批手史》(合著)?!秳③脑u傳(附鐘嶸評傳)》、《南朝詩史》、 《文賦詩品譯注》等?! ∴w國平,男,19s4年10月生。復旦大學副教授。著有《清代文學批評史》(會著)、《清代文論選》(合著)、《中國文論選·近代卷》(合著)等。

書籍目錄

第一編 先秦兩漢緒論第一章 先秦的文學批評第二章 漢代的文學批評第二編 魏晉南北朝緒論第一章 魏晉的文學批評第二章 南北朝的文學批評第三章 劉勰《文心雕龍》第四章 鐘嶸《詩品》第三編 隋唐五代緒論第一章 隋和唐代前期的文學批評第二章 唐代中期的詩論第三章 唐代古文運動的理論第四章 唐代晚期和五代的文學批評第四編 宋金元緒論第一章 北宋的詩文批評第二章 南宋的詩文批評第三章 宋代詞論第四章 金元的文學批評第五編 明代緒論第一章 明代的詩文批評第二章 明代的戲曲批評第三章 明代的小說批評第六編 清洗滌前中期結論第一章 明清之際的文學思想第二章 清代前中期文論第三章 清代前中期詩論第四章 清代前中期詞論第五章 清代前中期戲曲批評第六章 清代前中期小說批評第七編 近代緒論第一章 近代的詩文批評與詞論第二章 近代戲曲理論批評的發(fā)展和演變第三章 近代的小說理論批評

章節(jié)摘錄

  《文章流別論》論詩,認為三言至九言各體均源于《詩經(jīng)》,這體現(xiàn)了他的宗經(jīng)立場。又說:“雅音之韻,四言為正,其余雖備曲折之體,而非音之正也?!庇终f五言、七言“于俳諧倡樂多用之”。這一方面出于宗經(jīng)的立場(《詩經(jīng)》主要是四言),一方面也確實反映了漢代以來朝廷和民間音樂歌詩的實際情況,即用于隆重場合的朝廷雅樂所用詩多為典雅的四言,而朝野供娛樂的俗樂多歌唱流美的五言、七言詩(尤以五言為主)。另外這也反映了當時詩壇的風氣。魏晉時五言詩發(fā)展很快,佳作迭出,但四言仍然還是重要的詩體。西晉人所作四言詩頗為不少。如潘岳、陸機那樣的著名詩人,在大量寫作五言詩的同時,也還是寫了不少四言詩。當時稱贊四言詩作品的言論也并不鮮見。因此摯虞重視四言詩,與時代風氣并不矛盾。當時人對于四言、五言詩的態(tài)度,可說反映了雅、俗兩種欣賞趣味并存的情況。而摯虞以“音之正”與“非正”稱說四言及其他詩體,表明他的立場偏于雅的一面?!  段恼铝鲃e論》還言及《詩經(jīng)》的六義。其解釋大多沿襲漢儒,只是釋興云:“興者,有感之辭也?!迸c漢儒所謂“托事于物”不同。但摯虞的說法并非否定舊說。所謂“托事于物”,是指在草木禽魚等“物”中寄托人事,摯虞只不過從另一角度加以補充,即認為詩人為草木禽魚等物所觸發(fā)而引起感慨,聯(lián)想到人事。雖并非否定舊說;但實反映了六朝人對于自然風物誘發(fā)感慨、引起創(chuàng)作沖動這一現(xiàn)象的自覺和重視(參見本章第二節(jié)論《文賦》),與當時感物抒懷之作大量涌現(xiàn)有密切關系,因而具有新的因素,后來《文心雕龍·比興》以“起情”釋興,“起情”亦即觸物有感之意,與摯虞的說法不無聯(lián)系?! —毠录疤鞂氈信c李華、賈至交往,尊事二人為兄,思想傾向也頗為一致。他同樣推崇《六經(jīng)》是不可企及的文章典范,而以《楚辭》、漢賦為文風澆訛之源。他曾引述友人的話說:“揚、馬言大而迂,屈、宋詞侈而怨。沿其流者,或文質(zhì)交喪,雅鄭相奪。”(《唐故殿中侍御史贈考功郎中蕭府君文章集錄序》)貶抑屈、宋,是當時復古者共同的論調(diào)。  值得注意的是獨孤及除尊經(jīng)之外,很重視兩漢文章。他說:“后世雖有文章,六籍其不可及已?!盾鳌?、《孟》樸而少文,屈、宋華而無根。有以取正,其賈生、史遷、班孟堅云爾?!贝苏Z見于其門人梁肅的《常州刺史獨孤及集后序》,是教導梁肅如何作文時所說??磥硭麑τ谖牟蛇€是重視的,認為《孟子》、《荀子》文采不足,故以賈誼的政論文和馬、班的《史記》、《漢書》為效法對象。按盧藏用曾說:“漢興二百年,賈誼、馬遷為之杰,憲章禮樂,有老成人之風?!?《陳子昂文集序》)蕭穎士也說賈誼“文詞最正,近于理體”(見李華《蕭穎士文集序》)。獨孤及則進而與《荀》、《孟》比較,將賈、馬、班三,人的作品作為學習寫作的典范,具有從思想內(nèi)容和寫作藝術兩方面加以肯定的意味。這對后來韓愈、柳宗元都頗有影響。  在獨孤及論文的言論中,還有頗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他比前人更鮮明地;反對駢偶聲律?!稒z校尚書吏部員外郎趙郡李公中集序》云:  志非言不形,言非文不彰,是三者相為用,亦猶涉川者假舟楫而后濟。自典謨?nèi)?,雅頌寢,世道陵夷,文亦·下衰。故作者往往先文字后比興。其風流蕩而不返,乃至有飾其詞而遺其意者,則潤色愈工,其實愈喪。及其大壞也,儷偶章句,使枝對葉比,以八病四聲為梏萃,拳拳守之,如奉法令。聞皋繇、史克之作,則呷然笑之。天下雷同,風驅云趨,文不足言,言不足志;亦猶木蘭為舟,翠羽為楫,玩之于陸,而無涉川之用。痛乎流俗之惑人也舊矣?! 奈恼聝?nèi)容與文辭、文采關系的角度,批判講究對偶、聲律的駢儷文體“潤色愈工,其實愈喪”,較之蕭穎士反對“局夫儷偶”的說法,論述得更深入一些。獨孤及本人的作品,多取散行,駢儷之作甚少,確可與其理論主張相印證?! —毠录瓣P于詩歌的意見卻與對散文的要求頗有不同。其《唐故左補闕安定皇甫公集序》云:  五言詩之源,生于《國風》,廣于《離騷》,著于蘇、李,盛于曹、劉,其所自遠矣。當漢魏之間,雖以樸散為器,作者猶質(zhì)有余而文不足。以今揆者,則有朱弦疏越、太羹遺味之嘆。歷千余歲,至沈,詹事、宋考功,始裁成六律,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倫,歌之而成聲,緣情綺靡之功,至是乃備。雖去雅浸遠,其麗有過于古者。亦猶路鼗出于土鼓,篆籀生于鳥跡也。沈、宋既歿,而崔司勛顥、王右丞維崛起于開元、天寶之間。得其門而入者,當代不過數(shù)人,補闕其人也。補闕諱冉……右丞相曲江張公深所嘆異,謂清穎秀拔,有江、徐之風。……其詩大略以古之比興,就今之聲律,涵詠風騷,憲章顏、謝。……  這里充分肯定了詩歌由質(zhì)趨文的歷史發(fā)展,尤其是明確地肯定了回忌聲病、講究對偶的律體詩。對歷朝著名詩人,包括南朝的謝靈運、顏延之、江淹:徐陵都表示推重,更充分肯定了初唐沈佺期、宋之問使律體詩最終得以完成的重大貢獻。顯然獨孤及在這里并不強調(diào)詩歌的政教內(nèi)容,所重視的是其緣情綺靡的審美價值??磥硭膹凸拧⒆诮?jīng)、宏道之論,主要是就散文寫作而言,詩歌則是仍被作為怡情悅性之具的。  梁肅(753—793),字敬之,一字寬中,郡望安定烏氏(今寧夏固原東南),世居河南陸渾,后又遷新安(今屬河南)。曾為右補闕、翰林學士等?!度莆摹反嫖牧?。在古文運動前驅者中,梁肅是承前啟后的人物。他青年時以文章見知于李華、獨孤及,自稱是獨孤及的“門下士”。而晚年曾獎借韓愈、李觀、歐陽詹等人?! ×好C論文,也推崇兩漢。他稱道獨孤及“其文寬而簡,直而婉,辯而不華,博厚而高明。論人無虛美,比事為實錄。天下凜然,復睹兩漢之遺風”(《常州刺史獨孤及集后序》)。又在《補闕李君前集序》中說:  炎漢制度,以霸王道雜之,故其文亦二:賈生、馬遷、劉向、班固,其文博厚,出于王風者也;枚叔、相如、揚雄、張衡,其文雄富,出于霸途者也?! ∫詢蓾h政論文和史家之文出于王風,辭賦出于霸道,隱含前者高于后者之意。但既說漢代制度本是兼取王霸,則于后者仍有肯定的意思。梁肅這里主要是以王、霸為比喻,形容兩種作品的風格特點?!   ≡谒枷雰?nèi)容方面,一百二十回本的具體評點與李贄《忠義水滸傳序》強調(diào)忠義、歌頌招安的精神基本上是一致的。如第一回評點即開門見山地指出:“忠良二字,是此一部根本?!薄端疂G》第四十二回九天玄女對宋江說:“宋星主,傳汝三卷天書,汝可替天行道,為主全忠仗義,為臣輔國安民,去邪歸正?!边@里評道:“數(shù)語是一書作傳根本?!庇谒谓木哿x廳為忠義堂處,又批道:“添一‘忠’字,便是招安之根本?!币话俣乇驹u點將忠義、招安視作  《水滸》的“根本”,也就將宋江看作是忠義的化身,對他無限的愛慕和崇敬,如第八十五回宋江說:“縱使宋朝負我,我忠心不負宋朝?!迸溃骸笆硰[祿騙高爵者,可以三復此,且流汗愧死!”評點者從忠義出發(fā),也就對“奸臣”、“貪官”作為對立面而進行了猛烈的抨擊。當《水滸》第二十二回寫到“朝廷奸臣當?shù)?,讒佞專權,非親不用,非財不取”時,批道:“正是一部書的大題目,特為揭出,莫作閑話看過?!钡诎耸禺斔拊柏熈R高俅、童貫等人:“四邊狼煙未熄,中間又起禍胎,都是汝等庸惡之臣,壞了圣朝天下”時,又批道:“說盡  亡國時事,真名言。”評點者甚至說:“官吏之惡甚于草賊”(第六十五回批),“滿朝奸臣,不如一娼”(第一百二十回批),表達了對當時黑暗腐朽官場的無比憤慨。與此同時,評點者對那些被迫進入水滸、專與貪官作對的“強人”寄予同情,加以贊揚。這不僅表現(xiàn)在對李逵、魯智深、武松等一些英雄的“快人”性格經(jīng)常贊不絕口,而更突出地反映在評點者常在貪官和英雄的對比中表示自己的鮮明態(tài)度。如在《吳用智取生辰綱》一回的總評中說:“生辰輒用十萬貫金珠,此必從掊克得來,卒為綠林中好漢取之,可為貪得者之鑒?!钡诙乜傇u又說:“武松視虎如蟻,后來梁山一般好漢視童、蔡輩為虎而冠者也,所以急欲以景陽幾拳與之?!痹u點者這樣反對貪官、歌頌英雄,盡管其主觀動機是為了宣揚“忠義”,維護封建統(tǒng)治,但在客觀上確是肯定了《水滸》揭露社會矛盾和黑暗,歌頌人民起義的一面,在當時還是具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话俣乇镜脑u點對于《水滸》的藝術分析著墨不多,但也略有可觀之處。首先,它對于如何描繪人物形象的問題,還是有所注意。《水滸》第四回寫到魯智深去打禪杖時,“那打鐵的看見魯智深腮邊新剃,暴長短須,戧戧地好慘瀨人,先有五分怕也?!庇诖伺溃骸皬拇蜩F人眼里寫出剃須發(fā)的魯達真形來,是何等想筆!”這是點出從別人眼里來描繪英雄外形的。評點中也有指出從別人嘴里來刻畫英雄情態(tài)的。如第七回寫林沖妻子被高衙內(nèi)調(diào)戲后,一日與魯智深一起酒后買刀,當林沖到家取錢給賣刀漢后再問他:“刀從哪里來?”那漢子發(fā)了一通感慨。此處就評道:  只到家取了錢去似亦可住,卻又詰問來歷一番,不獨細膩,且于漢子口內(nèi)寫出一段壯士失時的情語來,真能動人,添多少光景?! ‘斎?,刻畫人物主要還是從正面來描寫人物的語言、行動和心理活動等。對此,評點者也發(fā)表了一些意見。如第十一回寫林沖云:“當晚林沖仰天長嘆道:‘不想我今日被高俅那賊陷害,流落到此……”’批曰:“摹寫憤恨語情,真使英雄墮淚!“第三回史進投奔延安府,路過渭州時寫道:“史進在路,免不得饑食渴飲,夜住曉行,獨自一人行了半月之上,來到渭州?!@里也有經(jīng)略府,莫非師父王教頭在這里?’史進便人城來看時,依然有六街三市。只見一個小小茶坊,正在路口?!痹u點者在“這里也有……”兩句處加了圈點并批道:“直接。此數(shù)句眼里。心里、口里一時俱現(xiàn),更無一毫幫襯牽纏,真史遷之筆廠總之,一百二十回本評點指出了刻畫人物的一些具體方法,不能說沒有價值,但它并未充分注意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第二十四回眉批曾說:“將一個烈漢,一個呆子,一個淫婦,描寫得十分肖像,真神手也!”這似乎觸及了人物性格的類型性的問題。但恰恰這句話,也見于百回本的眉批。這不能不引起了人們懷疑后出的百二十回本有偽托的可能?! £P于情節(jié)結構,評點者主張既要合情合理,又要波瀾曲折,做到“真”與“奇”的統(tǒng)一。這在以下幾回的批評中談得比較明確:  情事都從絕處生出來,卻無一些做作之意,此文章承接入妙處。(第二十三回)  ……

媒體關注與評論

  前言  我們曾于20世紀60年代初期至80年代中期,集體編寫了一部三卷本的《中國文學批評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該書被指定為全國高校文科教材,流行頗廣。最近二十多年來,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的研究相當活躍,有關論著、論文數(shù)量眾多,其中并有若干有分量的中國文學批評史新著。我們也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集體編寫了七卷本的《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這些都為出版較早的三卷本《中國文學批評史》的修改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部批評史新編,以原來的三卷本為基礎,體例框架大致照舊,分為兩冊,按時代前后,分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代前中期、近代七編。在內(nèi)容方面則變動較大,對原著作了許多增刪,重寫了不少章節(jié),改正了過去一些不妥當?shù)奶岱?,因此改名為《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在內(nèi)容的改動方面,主要吸取了七卷本《中國文學批評通史》的研究成果,也參考了時賢的若干看法,由于體例限制,未能一一注明,請讀者諒解?! ≡帉懻叱覀儍扇送?,尚有袁震宇、李慶甲、黃霖同志,劉大杰先生曾對上冊進行審閱,并作了部分修改。前此,劉先生、李慶甲同志已先后去世。參加此次新編撰寫工作的是王運熙、顧易生、袁震宇、黃霖、楊明、鄔國平同志。具體分工如下:  楊 明:第一編,第二編中的緒論、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編中的緒論、第一章第一、二、三節(jié)、第三章?! ⊥踹\熙:第二編中的第三章、第四章,第三編中的第一章第四、五節(jié)、第二章、第四章。  顧易生:第四編中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一節(jié)。第五編中的第一章?! ≡鹩睿旱谒木幹械牡谒恼碌诙?jié),第五編中的第二章,第六編中的第五章,第七編中的第二章。  黃 霖:第四編中的第四章第三節(jié),第五編中的第三章,第六編中的第六章,第七編中的第一章、第三章?! ∴w國平:第六編中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 〉谒摹⑽?、六、七各編的緒論由顧易生、袁震宇、黃霖、鄔國平共同撰寫。  王運熙 顧易生  2001年2月  于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