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0 出版社:李詠吟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2-10出版) 作者:李詠吟 頁數(shù):483
內容概要
解釋學理論與實踐,與"本文"或"文本"緊密相聯(lián),因此,創(chuàng)建本文解釋學,就是為了探討本文解釋的思想路徑與理論原則,解決原創(chuàng)者如何通過創(chuàng)建本文解釋生命與生活價值、詮釋者如何通過讀解本文重構生活與生命世界等問題。本文解釋學,既可看成原作者解釋"生活世界"的本文創(chuàng)建,又可看作詮釋者面對"本文世界"的理性反思與生命想象及話語活動。這里的本文解釋學理論,源自具體的本文解釋實踐,直面張承志的原創(chuàng)文本,通過文體意識、語言確證、思想路徑、綜合觀照、文明價值等等視角,闡釋文學本文創(chuàng)建的根本宗旨,形成系統(tǒng)理論建構。在知識考古與生存想象兩種路向上,本文解釋學的思想魅力盡顯。
作者簡介
李詠吟,1963年4月生,湖北省黃岡浠水縣人。1998年畢業(yè)于杭州大學哲學系西方哲學專業(yè),獲哲學博士學位;2001年破格晉升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2010年受聘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曾在德國基爾大學哲學學院、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古典學系和德國圖賓根大學哲學學院訪問學習。作者長期致力于解釋學研究以及藝術審美和文明生活價值之探討,先立足于文本探討本文解釋的可能性,繼而從創(chuàng)作、批評和詩學出發(fā)探討創(chuàng)作解釋、批評解釋與詩學解釋的基本法則,進而探討文藝美學與審美道德問題的存在價值,在本文解釋與主體解釋之間,在審美解釋與生存解釋之間,尋找詩思在生存意義上自由融合之可能?!敖忉寣W論集”,系統(tǒng)地探討了解釋學與文藝解釋的相關問題?!氨疚慕忉尅?,即是尋求原初經(jīng)驗與形象體驗、自由意志與文明律法的個性化道路;“創(chuàng)作解釋”,即回歸想象與形象、形象與文體、文體與思想的審美反思活動;“詩學解釋”,不僅是對文學藝術的審美立法,而且是對生活價值的自由律法;“美學解釋”,就是為了凸顯美學走向生活、生活追求美感、藝術展示文明的自由歷程;“道德解釋”,則是為了強化生命的自由表現(xiàn),通過審美張揚道德,通過道德擴展生命,通過自由提升文明,尋求政治正義的最終實現(xiàn)。目前,作者主要致力于古典文明思想、經(jīng)典解釋學與生存哲學之研究,試圖尋求自由、平等、正義生活的理論可能性與現(xiàn)實可能性。
書籍目錄
第一章本文與解釋及本文解釋學的再建構 第一節(jié)文明視野:本文的起源、類型與確定性 第二節(jié)本文創(chuàng)建:原創(chuàng)性、應用性與解釋性 第三節(jié)本文解釋學與生存解釋學和價值解釋學 第四節(jié)面對經(jīng)典本文與本文解釋學理論的創(chuàng)立 第二章解釋目標的選定與本文解釋學實踐 第一節(jié)詩性綜合解釋方法與文學本文價值重構 第二節(jié)本文解釋的目標與解釋策略的理性設定 第三節(jié)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體性與本文解釋的實踐性 第三章文體意識與本文解釋學的本體觀念 第一節(jié)敘述體詩與文學本文解釋的文體學反思 第二節(jié)散文文體與本文解釋的詩性思想空間 第三節(jié)本文解釋的自?。何捏w自由與思想自由 第四節(jié)尋找心中圣地:從文學文體到本文世界 第四章審美主體性與本文解釋的語言確證 第一節(jié)文學語言的主體性與本文解釋的美感 第二節(jié)本文的神話虛擬與本文的文化地理解釋 第三節(jié)抒情詩的音樂性與本文解釋的音樂思想 第五章作者的思想意向與本文解釋的路徑 第一節(jié)宗教信仰與圣徒:本文解釋的宗教性體驗 第二節(jié)本文的學術性:民族文化學與歷史地理學 第三節(jié)形象價值建構:散文家與畫家的生命意志 第四節(jié)文化風俗地理想象與文學本文的生命象征 第六章比較意識與本文解釋的審美合法性 第一節(jié)現(xiàn)實批判原則與本文解釋的政治立場 第二節(jié)生命崇拜原則與本文解釋的生命哲學 第三節(jié)審美風骨原則與本文解釋的價值證明 第四節(jié)英雄史詩原則與本文解釋的倫理想象 第七章本文解釋與文明生活價值理想尋求 第一節(jié)原作者與批評者:本文解釋學的主體間性 第二節(jié)諾貝爾獎原則:本文解釋的世界文學想象 第三節(jié)信仰和親證:本文解釋學的生命價值反思 第四節(jié)人道與文明:本文解釋學的普世價值信念 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詩性綜合解釋方法的奠基,植根于文學解釋的生命美感體驗和生命美學價值追求之中。文學是自由的藝術,也是生命的藝術,這不僅由于文學源于具體的生命體驗和生命想象,而且是由于文學必須通過生命的自由表現(xiàn),才能引發(fā)接受者的“共鳴與同情”。文學總是植根于活生生的生命活動與生命存在形式之中,只要有生命活動,就有文學表現(xiàn)的自由價值。生命按照自身的意志在運動,構造出豐富多彩的生活,這其中,有喜劇也有悲劇。生命中有自由快樂,也有苦難殘暴。生活中的一切,構成了“生命的沖突”;在生命的沖突過程中,人們既需要尋求正義的“律法性解釋”,又需要尋求自由的“審美性解釋”。文學藝術,是對生命的歷程和生命化事件的藝術再現(xiàn)和表現(xiàn)。自由而偉大的藝術,皆由于創(chuàng)造了自由而美麗的“生命形象”,或者說,通過對反生命和壓抑生命的形象的創(chuàng)造,展示生活的悲劇與苦難,從而呼喚正義和美德。文學藝術中若沒有生命的激情,沒有自由的生命形象,或者,沒有悲劇性的生命形象,就不會具有感動人心的力量,因為藝術皆因為生命形象而具有意義和價值。生命性是藝術創(chuàng)造的基本特性,是藝術自由創(chuàng)作的不可讓渡的權力。 認知生命是相當復雜的過程,它建立在創(chuàng)作主體對具體的生命存在者的認知與理解之上;活生生的生命個體,就在我們的生活場景中,他們?yōu)樯疃趴v勞作,他們?yōu)閻矍槎鴤涫芸简?,他們在正義、自由和利益、危險面前進行抉擇。生命活動本身,因個體差異而具有無限多樣性,但生命的多樣性,并不是生命自由與正義的必然保證,因為生命本身總需要評價尺度。所有的人,都要在“生命的審判臺”前被審判。高貴而自由的生命,因為這種“審判”而更加高尚;卑劣的生命,則因這種“審判”而遺臭萬年。生命審判自身是靈魂的需要,是正義與尊嚴的需要,是生命存在價值的證明方式,每個人都會感受到這種“生命審判的壓力”。文學藝術就是自由的生命審判,我們在感知藝術中的生命形象,同時,也就是在審視自己的人生;我們在對藝術中的生命形象進行價值判斷時,也就是對個人的存在意義的真正反思。生命與藝術,在這種反思過程中獲得了交流的意義。凡有生命感知、生命體驗和生命價值判斷的地方,就有“詩性”存在,因為生命本身具有詩性,詩性就是生命的自由形式。在對詩性綜合解釋方法的本質性與合法性的美學證明中,可以看到,“詩性綜合解釋方法”并不是新的方法,而是對文學自由解釋方法的現(xiàn)代命名,因為人們習慣于將“詩性”解釋方法與其他解釋方法對立起來,或者,將人文社會科學解釋方法置于詩性解釋方法之上,這都是對文學解釋方法的曲解。事實上,詩性解釋方法,不僅要最大限度地“保護”文學的詩性特征,“發(fā)掘”文學的詩性文化內涵,使文學作品本身產(chǎn)生詩性自由啟示,而且要“保留”其他解釋方法的合理性。詩性綜合解釋方法,在強調“詩性優(yōu)先性原則”的同時,還可以保證詩性解釋與人文社會科學解釋方法的“內在綜合”。
編輯推薦
《解釋學論集:本文解釋學》編輯推薦:解釋學理論與實踐,與“本文”或“文本”緊密相聯(lián),因此,創(chuàng)建本文解釋學,就是為了探討本文解釋的思想路徑與理論原則,解決原創(chuàng)者如何通過創(chuàng)建本文解釋生命與生活價值、詮釋者如何通過讀解本文重構生活與生命世界等問題。本文解釋學,既可看成原作者解釋“生活世界”的本文創(chuàng)建,又可看作詮釋者面對“本文世界”的理性反思與生命想象及話語活動。這里的本文解釋學理論,源自具體的本文解釋實踐,直面張承志的原創(chuàng)文本,通過文體意識、語言確證、思想路徑、綜合觀照、文明價值等等視角,闡釋文學本文創(chuàng)建的根本宗旨,形成系統(tǒng)理論建構。在知識考古與生存想象兩種路向上,本文解釋學的思想魅力盡顯。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