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2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作者:陳春良 頁數:15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持續(xù)提高。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帶動了遠比經濟增長本身復雜的社會轉型。陳春良編著的《中國轉型期收入差距與刑事犯罪率的動態(tài)變化研究》研究關注我國經濟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犯罪率上升,并將其置于經典犯罪經濟學分析框架內加以考察。在詳細梳理相關文獻和典型事實描述的基礎上,《中國轉型期收入差距與刑事犯罪率的動態(tài)變化研究》推導了收入差距、城市化以及執(zhí)法威懾等變量對犯罪參與的比較靜態(tài);并利用我國轉型期分省面板數據和國家層級的時間序列數據,對相關假說做了詳細的實證檢驗。綜合起來,我們實證研究的發(fā)現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相對收入差距擴大和絕對收人差距擴大,共同導致我國轉型期刑事犯罪率的快速攀升?;?988年到2007年的分省面板數據,固定效應模型的估計表明,相對收入差距對刑事犯罪率的彈性為0.34到0.45;而絕對收入差距每擴大1%將至少導致刑事犯罪率上升0.37%到0.52%。由于我國分省層面廣泛存在不可觀測的經濟文化差異,可能與省級層面的犯罪率相關,同時時間維度歷次“嚴打”運動和刑事政策調整也對犯罪供給構成異常沖擊,因而無論單獨控制省份固定效應還是時間固定效應,都將導致收入差距對犯罪率的影響被低估。
其次,城市化進程加快也是我國轉型期犯罪率上升的一個重要原因。
和基于發(fā)達國家樣本的研究發(fā)現不同,我們發(fā)現城市化進程不僅通過潛在犯罪獲利機會的集聚增加犯罪參與激勵,同時城市化進程中低收入群體收入提高和勞動力市場狀況改善也將有利于犯罪率下降。同樣基于1988年到2007年的分省面板數據,我們的實證分析顯示,城市化水平在50%及以下時,城市化的犯罪率增加效應占優(yōu),而城市化水平超過這個分界點之后,犯罪率的減少效應開始發(fā)揮更大作用。以上估計在不同城市化指標設定中保持穩(wěn)健,這意味著基于發(fā)展中國家樣本的犯罪供給方程的估計,如果未加入城市化變量的二次項,很可能導致城市化效應的估計結果有偏誤。
再次,收入差距和執(zhí)法變量對不同類型犯罪的影響存在長短期差異。
基于1981年到2007年國家層級的時間序列的協(xié)整分析,我們發(fā)現盜竊犯罪、侵財犯罪和總犯罪率與收入差距及犯罪威懾變量存在長期協(xié)整關系,相反搶劫、傷害以及暴力犯罪序列與以上兩個變量則不存在長期協(xié)整關系。
收入差距與刑事犯罪破案率對盜竊犯罪、侵財犯罪及總刑事犯罪率的長期彈性,大約分布在1.88到2.13和—0.93到—1.14之間?;贓CM的短期分析表明,雖然短期內收入差距擴大犯罪率可能沒有立即上升,但是由于二者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所以短期內偏低的犯罪率將逐漸被修正到長期均衡水平。從犯罪治理看,以上估計意味著犯罪率的長期下降有賴于低收入群體生存條件的持續(xù)改善。
最后,刑罰威懾是我國轉型期犯罪率動態(tài)變化的另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由于執(zhí)法變量和犯罪率之間存在典型的聯立內生問題,直接估計二者關系將導致威懾效應被低估?!吨袊D型期收入差距與刑事犯罪率的動態(tài)變化研究》利用1983年和1996年的兩次“嚴打”運動生成的執(zhí)法變量的外生變動,在動態(tài)面板數據的廣義矩估計(GMM)框架內,對我國轉型期刑罰威懾與犯罪率關系展開了詳細的定量分析。我們的估計結果表明,犯罪威懾彈性大致分布在—0.45到—0.70之間。另外,由于我們的估計控制了懲罰概率,所以“嚴打”年份虛擬變量顯著為負,意味著懲罰強度增加同樣存在犯罪威懾效應。
相比國內已有的時間序列研究,《中國轉型期收入差距與刑事犯罪率的動態(tài)變化研究》基于分省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不僅樣本量大大擴展,而同時控制省份固定效應和時間虛擬變量,也使得犯罪供給方程的估計較少受到不可觀測的異質性和度量誤差的影響,因而估計結果的穩(wěn)健性顯著改善。另外,和國際比較研究相比,中國分省經濟社會文化差異較大,但又共享相同的司法體系,因而我們的估計也為犯罪經濟學提供了來自發(fā)展中國家的新證據,對我國轉型期刑事政策的制定也有相應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陳春良(1980年9月—),福建福安人,2010年6月畢業(yè)于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現為浙江工商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專職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法與經濟學(尤其是犯罪問題的實證研究)、公共經濟學和經濟思想史,已經在《世界經濟》、《經濟學動態(tài)》和《制度經濟學研究》等國內核心期刊上發(fā)表經濟學論文10余篇。
書籍目錄
1 緒論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2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可能的創(chuàng)新
1.3 研究框架安排
2 收入差距、勞動力市場狀況與犯罪參與:一個綜述
2.1 不確定條件下的時間配置與犯罪參與
2.2 基本犯罪參與模型的擴展分析
2.2.1 基于犯罪決策過程的擴展
2.2.2 基于角點解條件與職業(yè)選擇模型的擴展
2.2.3 小結及評價
2.3 收入差距與犯罪的經驗研究
2.3.1 典型的犯罪供給方程的估計
2.3.2 收入差距和收入水平對犯罪的影響
2.3.3 勞動力市場狀況與犯罪參與
2.3.4 相關公共政策有效性的討論
2.3.5 小結及評價
2.4 本章小結
3 中國轉型期的刑事犯罪:典型事實與國際比較
3.1 我國轉型期刑事犯罪率變動的基本事實
3.1.1 國家層級的刑事犯罪率變動趨勢
3.1.2 省級層面的刑事犯罪率變動趨勢
3.2 我國轉型期刑事犯罪率變動的國際比較
3.3 本章小結
4 收入差距與我國轉型期的刑事犯罪:模型分析
4.1 不確定條件下的時間配置與犯罪參與
4.1.1 基本犯罪參與模型
4.1.2 基本犯罪參與模型的擴展
4.1.3 收入差距與犯罪供給
4.2 職業(yè)選擇與宏觀犯罪模型
4.2.1 犯罪職業(yè)選擇的基本模型
4.2.2 比較靜態(tài)分析
4.3 本章小結
5 城市化、收入差距與刑事犯罪
5.1 計量分析的模型、數據及研究策略
5.1.1 計量模型和分析策略
5.1.2 數據來源和變量定義
5.2 收入差距與刑事犯罪的固定效應模型估計
5.2.1 收入差距與刑事犯罪的OLS估計
5.2.2 收入差距與刑事犯罪的雙固定效應估計
5.3 城市化與刑事犯罪:一個補充估計
5.3.1 省級城市化指標的修訂
5.3.2 基于調整后的城市化指標的估計
5.4 本章小結
6 收人差距、執(zhí)法威懾與刑事犯罪:協(xié)整分析
6.1 收入差距與刑事犯罪率變化的典型事實
6.2 計量分析策略與基本思路
6.3 協(xié)整分析
6.3.1 協(xié)整關系的Johaen檢驗
6.3.2 協(xié)整與誤差修正模型分析
6.3.3 穩(wěn)健性檢驗
6.3.4 其余犯罪序列的短期動態(tài)分析
6.4 本章小結
7 刑罰威懾與犯罪治理:一個GMM估計
7.1 犯罪威懾效應估計與“嚴打”
7.1.1 犯罪威懾效應估計的相關文獻
7.1.2 “嚴打”與犯罪威懾
7.2 計量分析策略和數據
7.2.1 計量分析策略
7.2.2 變量定義和數據描述
7.3 計量分析結果
7.4 本章小結
8 結論及后續(xù)研究展望
8.1 本書的主要結論
8.2 存在的不足及后續(xù)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轉型期收入差距與刑事犯罪率的動態(tài)變化研究 PDF格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