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視野下的耶魯學派研究

出版時間:2012-2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作者:羅杰鸚  頁數(shù):287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中國“耶魯學派 ”研究成果的第一部專著。在西方文藝思潮的背景下,《本土化視野下的“
耶魯學派”研究》旨在通過比較文學“影響研究”的理論,對當代西方文論中“耶魯學派”的理論研究進行了“西方文論——中國研究——實踐闡釋”
視域內(nèi)的全面研究。比較當代西方文論背景下的耶魯四學者(哈羅德·布魯姆、約瑟夫·希利斯·米勒、保羅·德曼、杰弗里·哈特曼)各自詩學理論、經(jīng)典觀、美學思想、小說重復等理論,剖析相關經(jīng)典作品及其理論影響。

作者簡介

羅杰鸚,浙江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全額資助,在美國耶魯大學英語系做訪問學者。期間從事耶魯大學研究生院博士后項目研究,主要領域為英國文學、視覺文化、當代西方文論。著有《怡情與致用:愛略特筆下的荷蘭風俗畫》、《西方現(xiàn)代主義觀念下的繪畫與文學》、《鳥瞰他山之石——萊辛研究》、《德曼與布魯姆解構閱讀法之比較》等學術論文30余篇,引起學界的重視。另有譯著2部,并參與浙江省高等教育外國文學教程與高校外語專業(yè)輔助教案的編寫。

書籍目錄

“耶魯學派”專著索引
緒論
第一章 “耶魯學派”成因研究
第一節(jié) 耶魯學派和新批評與社會歷史批評之爭
第二節(jié) 耶魯學派之于“誤讀”的歷史闡釋
第三節(jié) 德里達之于“耶魯學派”的影響與差異
第二章 耶魯四學者的閱讀理論
第一節(jié) 哈羅德·布魯姆與互文性閱讀
第二節(jié) 約瑟夫·希利斯·米勒與小說重復、敘述理論
第三節(jié) 保羅·德曼與修辭閱讀
第四節(jié) 杰弗里·哈特曼與文化批評
第三章 國內(nèi)學界“耶魯學派”研究
第一節(jié) “耶魯學派”在中國的種種解讀
第二節(jié) 哈羅德·布魯姆在中國——我國近20年的布魯姆理論研究
第三節(jié) 約瑟夫·希利斯·米勒在中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nèi)米勒研究述評
第四節(jié) 保羅·德曼在中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nèi)德曼研究綜述
第四章 “耶魯學派”理論的比較研究
第一節(jié) 德曼與布魯姆解構閱讀法之比較
第二節(jié) 米勒的解構觀與德曼的解構閱讀之比較
第三節(jié) 布魯姆與哈特曼的美學思想之比較
第四節(jié) 弗洛伊德之于布魯姆和哈特曼的影響之比較
第五章 布魯姆“西方正典”與經(jīng)典小說閱讀
第一節(jié) 讓往昔恢復生命——論布魯姆“西方正典”
第二節(jié) 奧斯丁《曼斯菲爾德莊園》的道德觀
第三節(jié) 論哈代小說《林地居民》中的重復意象
第四節(jié) 道德與欲望的沖突——論《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艾略特的道德觀
第五節(jié) 怡情與致用:艾略特筆下的荷蘭風俗畫
第六章 米勒閱讀理論的實踐導讀——小說敘述與重復
第一節(jié) 米勒解構主義閱讀理論與實踐
第二節(jié) “紅色”意象的重復與哈代小說《苔絲》的主題
第三節(jié) 論《克蘭福德鎮(zhèn)》中的敘述迷宮與女性意識
第四節(jié) 論哈代小說中“死亡”意象的重復
第五節(jié) 伍爾夫小說《到燈塔去》之視覺隱喻重復
附錄 布魯姆與耶魯學派研究
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一、對‘解構觀’的理解不同 德里達以為:“解構不是批評操作。批評是解構的行動對象。解構所瞄準的靶心永遠是傾注在批評或批評理論過程中的自信?!睂Φ吕镞_而言,解構不是要建立一種哲學或文學批評系統(tǒng),而是要拆毀它,否則解構就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而解構并不向人們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規(guī)則或步驟,其每一事件都是獨特的,具有不可歸納性。 耶魯學派則反其道而行之,大都提供了一套解構操作規(guī)則及系統(tǒng)。他們雖然也宣稱文本性之類的東西,但其文本采用的卻是清晰明了的傳統(tǒng)風格,特別是德曼,以論證縝密、結構嚴謹著稱。這與其服務于當時的美國社會,力圖超越新批評以建立自己的批評權威有著密切的關系。德曼根據(jù)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推出了修辭閱讀理論,認為修辭的語言導致閱讀是誤讀。文學文本的標志在于其給予誤讀以空間,在這個誤讀過程中,認知與行為相互交織,修辭與語法相互抵觸與依賴。而批評寫作正是對這種誤讀經(jīng)驗的敘述。因此,誤讀是文學批評的一個基本特征,盲點與洞見都產(chǎn)生于此。文學史就是對誤讀的系統(tǒng)描述。德曼寫道:“解構的目標永遠是揭示假想為單一性的總體中存在有隱藏的連貫和碎裂。” 解構主義在德曼看來就是一種修辭學閱讀理論,這種理論認為我們不應再從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的認識角度出發(fā)去尋求一種確定的意義表達,因為文學符號與文學意義之間并非一種固定的搭配,任何有文學符號解讀經(jīng)驗的人都可體會到兩者間的不一致性,那種憑借語言來表現(xiàn)世界、來反映心靈的傳統(tǒng)主張顯然只是研究者一廂情愿的美夢,不符合語言符號的修辭性特點。用德曼的話說,“解構主義的目標,總是要在所謂一元性總體的內(nèi)部揭示出潛藏的種種組合與斷裂?!?消解總體,顛覆既定的意義界說,開發(fā)文本意義的多種可能性,正是解構的要義。解構閱讀不應僅僅認可語言的指涉功能和字面意義,因為這簡化了文學符號的復雜性。事實上,德曼的語言修辭性解構思想的一個來源是尼采。西方傳統(tǒng)的語言觀認為語言指稱現(xiàn)實事物,表達真理,尼采卻認為語言是修辭性的,其意義是轉換的,它并不是表達真理的可靠工具。其實,認為語言在根本上是隱喻性的見解,在西方歷史上還有更早的先例。德國浪漫主義者就已萌生了這種觀念,后經(jīng)英國的柯勒律治傳給該國的現(xiàn)代文學批評家瑞恰茲,后者又影響美國的新批評派成員。瑞恰茲就宣稱“思維是隱喻性的,語言的隱喻就來自那里”。德曼在把文本的修辭性、形象性等同文學本身時,他能夠指出許多把文學等同修辭手段的先例,而最近的例子就是新批評派。新批評派就是德曼修辭性解構思想的另一路來源。新批評派的“張力”論,就認為文本的字面意義與暗示意義之間存在著張力。新批評派成員艾倫?塔特在《詩的張力》一文說,張力“即我們能在詩中發(fā)現(xiàn)的所有外延和內(nèi)涵構成的那個完整結構”。

編輯推薦

《本土化視野下的"耶魯學派"研究》書名中的本土化視野,即“在地化”,指中國學者的批評研究視角。它相對全球化的中國學者“主體意識”下的研究。葉維廉曾說過,所謂本土化,“指的是擺脫依賴情結,對自己已經(jīng)不假思索地內(nèi)在化的外來思想的反思,認識到外來思想體系里根源性的問題和困境,以及自己傳統(tǒng)中根源性的解困能力”。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本土化視野下的耶魯學派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