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博物(第35輯)

出版時間:2010-6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作者:李剛 著  頁數:128  

內容概要

  《東方博物(第35輯)》主要講了三國西晉時期越窯青瓷的生產工藝及相關問題、——以上虞尼姑婆山窯址為例、宋代甌窯青瓷的新發(fā)現與研究、南宋前期官窯新探、窖藏出土宋元時期龍泉窯青瓷的相關研究、魚躍春池水藻翻——元青花上的魚藻紋、關于瓷研磨器的思考、蘭溪出土的宋代影青瓷器、上虞博物館藏的青瓷堆塑罐、考古研究、余杭萬陳M28:4玉三叉形器圖像釋讀、平湖朱皇廟遺址出土圖畫陶罐芻析、奉化中心糧庫古代墓葬和窯址的發(fā)掘、諸暨東蔡官山腳六朝墓發(fā)掘簡報、甌海南村發(fā)現一座明代紀年磚室墓、文物舉隅、德清縣博物館藏宗愨墓志銘辨?zhèn)?、明贈征士郎中書舍人柳公合葬墓志銘考釋、一幅珍貴的版畫——《西夏譯經圖》等內容。

書籍目錄

三國西晉時期越窯青瓷的生產工藝及相關問題——以上虞尼姑婆山窯址為例宋代甌窯青瓷的新發(fā)現與研究南宋前期官窯新探窖藏出土宋元時期龍泉窯青瓷的相關研究魚躍春池水藻翻——元青花上的魚藻紋關于瓷研磨器的思考蘭溪出土的宋代影青瓷器上虞博物館藏的青瓷堆塑罐考古研究余杭萬陳M28:4玉三叉形器圖像釋讀平湖朱皇廟遺址出土圖畫陶罐芻析奉化中心糧庫古代墓葬和窯址的發(fā)掘諸暨東蔡官山腳六朝墓發(fā)掘簡報甌海南村發(fā)現一座明代紀年磚室墓文物舉隅德清縣博物館藏宗愨墓志銘辨?zhèn)蚊髻浾魇坷芍袝崛肆显崮怪俱懣坚屢环滟F的版畫——《西夏譯經圖》建筑覽古永康芝英應氏祠堂探析蘭溪的“回”字形宗祠建筑浙南洞頭海島民居建筑的幾個特點封二平湖朱皇廟遺址出土陶罐封三溫州出土宋代甌窯青釉浮雕仙人乘槎執(zhí)壺封面余杭萬陳M28:4玉三叉形器

章節(jié)摘錄

  先說成型。除獅形燭臺等個別象生器物需整體模制,為泥條盤筑,扁壺等特殊器型需粘片成型外,多數器物均拉坯成型。獸足、雞首、虎首、牛首、馬首、鹿首及貘形鈕、葉脈紋橋形系,多模制而成,繼而貼飾在拉坯器物上。拉坯是瓷器成型的一般情形,尼姑婆山窯址也不例外,但是大量精工的象生器物、象生組件及鋪首、佛像裝飾表明吳晉時期模制成型技藝的精進?! ≡僬f修坯。整體而言,尼姑婆山窯址修坯較精致。外壁光潔,自不必論。精工器物的內壁也有較好修整,T1:7平底樽內壁的手指窩痕是不多的例外。罐、盤口壺等深腹器,內壁的光糙無關觀瞻,修坯才相對草率,但仍有部分罐、壺,內壁經過細致修整,不見拉坯留下的弦紋。上虞大園坪窯址是東漢晚期的精品窯場,模貼鋪首、系鈕的器物內壁,多有手指捺痕,瓿、孽外壁拍印幾何紋,內壁則凹凸不平。尼姑婆山窯址,此類現象雖未盡免,但大有改觀。  最后說上釉。樽、洗等精工器物,除了外底,外壁通體施釉。碗、罐、壺等施釉多不及底,并見流釉現象。多數器物外壁施釉采用“浸釉法”,即以口沿朝下,側向浸入盛釉容器中左右轉動(圖三十七)。精工器物施釉及底,近底處或雙手所執(zhí)的部位可能還需“補釉”。施釉不及底的“粗品”,操作相對草率,外壁的半釉線亦不齊整。至于多數罐、壺的內壁,除口頸部位外,深處無需上釉,內壁的釉汁便隨其所至,并無拘忌。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東方博物(第35輯)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