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主義時代之共同體重建

出版時間:2010-2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作者:[英] 保羅·霍普  頁數(shù):204  譯者:沈毅  
Tag標簽:無  

前言

自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逐步確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更明確提出了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六大任務。社會建設的根本目標是實現(xiàn)社會和諧,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本質屬性。因此,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方面,作為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一項偉大實踐,我們的社會建設無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導.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借鑒吸取國外,尤其是發(fā)達國家社會建設方面的理論成就與實踐經驗。這是因為:第一,在國外,尤其是發(fā)達國家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他們不僅積累了豐厚的物質文明基礎,其社會在經歷了多次的激烈振蕩和翻天覆地的變化后也基本上趨于平穩(wěn);與此相應.在西方社會科學的發(fā)展中.圍繞著社會團結、社會正義、社會公平、社會和諧等公眾議題也建構起了豐富多彩、視角多元的與社會建設密切相關的理論和研究成果,這些知識成果作為精神文明的積累和象征,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之一。第二,我們的社會建設無疑要立足于中國社會現(xiàn)實,要堅持中國特色。如今,我們已置身于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在這個時代,無論是社會建設所要應對的問題和風險,還是社會建設可利用的資源,乃至社會建設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全球互通性。在今天,西方發(fā)達國家的那些與社會建設密切相關的理論與經驗成果,特別是在當代新的語境中所產生的成果,對我們的社會建設實踐而言,比以往具有更加直接的可借鑒性。正是基于此種認識,我們決定翻譯出版這套譯叢。

內容概要

在這個日益崇尚個人主義的時代,怎樣才能維護與繁榮地方共同體及其共同體生活。本書的主旨在于闡述西方社會的共同體以及社會生活的狀況。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我們將考察后現(xiàn)代社會的形成過程,內容包括后福特主義或后工業(yè)主義(第一章)、反傳統(tǒng)性(第二章)和全球化(第三章)對后工業(yè)社會所產生的影響;本書的第二部分討論了不同形式的共同體是不是人類生活中所必需和重要的組成內容,并需要采取何種途徑在后工業(yè)社會里維護與重建這種共同體。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保羅·霍普 譯者:沈毅 叢書主編:周曉紅 王小章

書籍目錄

第一部分 一個個人主義時代  導言  第一章 后福特主義與個人主義    福特主義與后福特主義    后福特主義與個人主義    后福特主義與協(xié)作關系  第二章 反傳統(tǒng)性與個人主義興起    何為反傳統(tǒng)性    反傳統(tǒng)性的后果及其復雜性  第三章 全球化與個人主義    強勁的全球化    懷疑的立場    過渡型道路  第四章 共同體與社會資本    不確定性的后果    消費社會的興起    新技術、休閑與工作    后現(xiàn)代性背景下的城市生活第二部分 共同體之重建  導言9  第五章 公共精神與共同體    推進公共精神文化的發(fā)展    公共精神文化的益處    對公共精神的自由批    一種不明智的選擇    自由民主與民眾參與的缺乏  第六章 宗族主義庇護所    重返宗族    身份政治學    宗族主義與公共精神  第七章 兩種主義與公共精神    中立性所存在的問題    人類幸福的價值與本質    政府、人類幸福與公共精神  第八章 公民身份——一個中肯的建議    公民身份與公共精神    有關的批評意見    自愿原則所存在的問題    動機問題總結參考書目索引

章節(jié)摘錄

第四,后福特主義已經對工作場合以及社會群體進行了重新劃分,并對勞動階層的集體性特征帶來了挑戰(zhàn)。從規(guī)模生產轉型到靈活的專業(yè)化生產,需要各種不同類型的勞動力。新的生產技術以及更為繁雜的消費需求,意味著在生產流程中所需要的雇員人數(shù)將進一步地減縮;而且,他們必須接受良好的培訓,掌握計算機技術和其他多種技能。在日本管理模式的影響下,核心勞動力在企業(yè)中的地位常常是比較穩(wěn)定的,他們能夠享受到企業(yè)的福利待遇,如退休金和醫(yī)療保障等。這些人往往有極強的適應能力,他們能夠組成不同的小團隊開展工作,能夠在企業(yè)里完成多種不同的生產任務,包括制造、維護、產品改進和生產流程創(chuàng)新等任務。他們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投入得更多,得到企業(yè)的回報也更多,企業(yè)也愿意在他們身上加大投資,如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培訓等。通過這種良性循環(huán),核心勞動力就變得更加難以替代了,他們的崗位和生活就會有所保障,他們的地位也能得到不斷地提升。的確,勞動力社會地位的重新定位,已經“改變了原有的財務核算體系,遂使機械設備變成了生產成本,而勞動力卻變成了固定資產”。所有這些因素已經影響了現(xiàn)代管理的本質,導致傳統(tǒng)管理模式下的等級制度的消失,因為這些新型的“靈活性的”勞動力擁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和機會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能力。對于企業(yè)來說,這些管理方法可以“縮減”與剝離那些被視為非核心的勞動力,所有附加的工作都可以合同外包的形式加以處理。這也為企業(yè)提供了更大的可以操控雇員報酬的空間(參見:Harrison,1994)。所以說,后福特主義的轉型,把現(xiàn)代社會分為兩種類型。首先,勞動力被劃分為核心的與“邊緣的”。大部分非核心的工作,更多地變成了非全日制的、短期合同制的、誰都可以完成的工作。那些邊緣勞動力總會發(fā)現(xiàn)自己受到企業(yè)的歧視,例如,他們無法得到那些全日制同事所享受的定期職業(yè)培訓機會,也不能享受企業(yè)的醫(yī)療保障和退休金等。最終,他們也只有依賴于政府這個“大老板”了(參見:Huntingdon,1997)。這種發(fā)展趨勢,也導致了民眾在獲得社會福利待遇方面的分化現(xiàn)象。

編輯推薦

《個人主義時代之共同體重建》:西方社會建設研究譯叢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個人主義時代之共同體重建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個人主義與西方的個體主義乃全然不同的概念,在這里作者做了明確的解釋,幫助讀者加以區(qū)分,然后在進一步提出在個人主義盛行的時代,我們如何重構我們的共同體這一個重要話題。
  •   感覺翻譯的比較枯燥,顯得主題不清晰。
  •   第一部分是一些綜述,論點的綜合;第二部分是關于共同體重建的基礎、方式或途徑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