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6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作者:[美] 雅克·巴爾贊 頁數:261 譯者:嚴忠志,馬馭驊
Tag標簽:無
前言
承蒙出版機構的建議,我同意將80年代撰寫的關于當代文化的若干文章編撰成集。我有幸得到阿瑟·克雷斯托的大力幫助,他身為批評家和編輯,其豐富經驗讓我深受裨益,助我完成本書文稿清理,使之順利出版。此外,珍妮特.霍普金斯——在韋斯林大學供職的本項目促成者——撥冗細讀文稿,并且進行了???。根據他們的建議,我刪除了論題性典故、無謂重復和歧義文字,消除了講臺言辭的痕跡。這兩位朋友還幫我完成了許多事務性工作,就本書提出了審慎的改進意見,我在此謹致深切謝意?! 〉?,本書各章的順序完全是按我自己的主意編排的,我讓明顯討論相同題目的文章保持一定距離,而不是集中成為一個序列。這種分開編排的做法旨在顯示與明顯聯(lián)系形成的交叉隱含關系。產品的方式,接著的四章表明社會意識本身的狀態(tài),其后的兩章批評了大學所教授的對待自由主義者和藝術的態(tài)度,最后三章考察文明處于衰落狀態(tài)的可能跡象。 文化的本質是闡釋.從文化的任何一個部分,研究的目光都可以發(fā)現其與看似毫不相關的另一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如果讀者能夠從我描述的角度,發(fā)現這種寬視角的觀點得以深入或擴展,我發(fā)表這些文章的目的就會得以實現。
內容概要
本書各章的順序完全是按作者自己的主意編排的,作者讓明顯討論相同題目的文章保持一定距離,而不是集中成為一個序列。這種分開編排的做法旨在顯示與明顯聯(lián)系形成的交叉隱含關系。于是,開篇三章討論目前所用的處理文化產品的方式;接著的四章表明社會意識本身的狀態(tài);其后的兩章批評了大學所教授的對待自由主義者和藝術的態(tài)度;最后三章考察文明處于衰落狀態(tài)的可能跡象。
作者簡介
雅克·巴爾贊(Jacques Barzun)——學者、教師、編輯和批評家——在眾多領域堪稱權威,七十年來,他的三十余部著作可謂包羅萬象,包括音樂、思想史、當代藝術、科學評論,甚至還有偵探小說的導讀。1927年至1975年在哥倫比亞學院任教,歷任塞思·洛歷史學教授、教務長和院長。他也是英國皇家藝術學會會員,并且曾兩度擔任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主席。
他的代表作包括《達爾文、馬克思、瓦格納》、《柏遼茲與浪漫世紀》、《美國教師》、《智性之家》、《臨行贈言》等。
書籍目錄
文化:高雅與枯燥無法解決的問題:為藝術提供資金歷史如今在何方?批評家的作用重視時間和空間相對主義的怪物退場吧,人文學科藝術的過剩單一成因謬見敗壞的許可證查找!核實!邁向21世紀特別說明
章節(jié)摘錄
文化:高雅與枯燥 迄今為止,文化這個詞語被用來表示許多意義,給頭腦敏銳的讀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惑。人類學家是這一問題的始作俑者,是他們使用文化一詞來表示一個部落或民族的所有信念模式和行為模式。當時可以使用社會一詞,但是,社會學家看來搶先使用了這個詞語;年輕的學科希望擁有一個自己獨享的詞語。公眾從人類學家那里知道了文化這個意義寬泛的詞語,然后將它重新用于各種各樣的目的。例如,藝術家受到“自己所處文化的限制”(意思是社會環(huán)境);藝術界也與周圍的文化抗爭(意思是某些信念和道德觀念)。此外,文化(意思是社會制約)產生神經癥患者——他們是無法反擊的人群。出現這類意義變化之后,文化這個術語開始像原子一樣分裂,于是,我們得面對兩種不同的文化、反文化、族裔文化以及若干亞文化。文化如今是人們喜歡或者討厭的社會現實的任何部分?! ≡诒菊碌挠懻撝?,我所用的文化一詞表示智性和精神產生的傳統(tǒng)事物,表示思維所形成的興趣和能力;總之,它表示曾被稱為修養(yǎng)——自我修養(yǎng)——的努力。這個最初的意義——例如,馬休·阿諾德在《文化與無政府狀態(tài)》中所用的意義——顯然是一個隱喻。它基于農業(yè)耕種——耕地,撒種子,收獲有營養(yǎng)的東西。我們在使用“有教養(yǎng)的男女”、“有修養(yǎng)的人”這兩個短語時,仍然承認這個意思。這里的隱含意義是,人的自然狀態(tài)物質已被翻動、耕犁,播下具有良好萌芽的種子;這樣,人和被種下的東西的潛能以可見和有用的方式得以實現?! 〖热晃幕辉倜魑?,為什么不直截了當地說“受過教育的男女”?這里的回答是,教育一詞與文化類似,已經被人濫用。在此沒有必要講述教育一詞所經歷的類似磨難。如今,任何一個擁有從自稱教育機構的學校獲得文憑的人都被列為受過教育的人士,小學和中學的種種異類做法也被說成是教育。教學與教育之間的差異已經被人遺忘;我們常常聽人說,在某某學?;驅W院中,學生被給予教育?! ≡谶@種情況下,我所關注的與隨意使用的文化和教育這兩個術語所表示的迥然不同。文化和教育是在這樣的人身上發(fā)現的品質:他們首先接受了讀寫訓練,然后在面對逆境時,培養(yǎng)自己的心智,進行自我教育。在每一個時代中,都有希望通過體育鍛煉強身健體的人;與之類似,也會出現希望進行這種歷練的人。但是,這樣的情況也是常見的:許多其他的人——如果得到鼓勵——可能形成同樣的愿望,根據自己的方式,成為身強體健的人,成為有修養(yǎng)的人,或者同時具有這兩種品質。 有些機構為所謂的文化利益服務;如果由于任何原因,我們希望了解文明——當下或者過去的文明——的這一組成部分,那么,我們就會試圖猜測這樣的人士在巨大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從而考察這些機構。其原因在于,顯而易見的情況是,當文化的內容在長達數百年的歲月中被人了解時,沒有哪一個人——實際上,沒有哪一代人——可能擁有整個文化遺產,更不用說在沒有損失或歪曲的情況下加以傳承了。需要特殊的守望者,因此出現了圖書館、博物館、劇場和其他機構,以便積累文化作品,延續(xù)文化欣賞,促進文化生產?! ‰S著時間的推移,需要保存、分類、標注、參考和講授的文化內容越來越多——更別說發(fā)現、記錄和欣賞的東西了。如今,我們面對長達500年之久的連續(xù)的文化創(chuàng)造和保存活動的結果,我們還一直從其他文明中得到大量同類材料,此外,還有持續(xù)增加的來自遙遠過去的罕見發(fā)現:我們現在擁有古巴比倫人創(chuàng)作的頌歌、古埃及人的情歌、古石器時代克魯麥農人的巖畫。毫無疑問,海底探索將會很快告訴我們海妖唱給尤利西斯聽的歌曲的詞句?! ∪魏稳硕伎赡軙f,我們以非常有效的方式、懷著發(fā)自內心的尊敬來處理這種數量日益增加的寶藏。19世紀形成了對藝術的崇拜,培養(yǎng)了對歷史的激情。所以,我們對一切東西都照單全收,用專業(yè)術語來說就是,“使其得以利用”。此外,我們對文化的關注并非完全采取厚古薄今的態(tài)度。我們認為,應該鼓勵現代創(chuàng)作,鼓勵年輕一代。業(yè)余音樂、繪畫、戲劇演出、詩歌朗誦以及寫作訓練班在全國蓬勃發(fā)展,這不僅是因為人們具有這種自然愿望,而且因為得到了私人資助和公共撥款。人們似乎會覺得,這個世紀雖然備受戰(zhàn)爭、屠殺和管理不善之害,然而卻從高度發(fā)展的真正文化中得到了贖救?! 〔贿^,請允許我冒昧提出,從質量和尊崇的意義上說,文化——文明——正在衰落。文化衰落事實上是與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所有這類收集、展示、表演和促進的活動——成正比的,而這類活動的發(fā)展和擴大是得到善意的公眾支持和私人支持的。其原因不僅在于,過多的活動往往分散人們的注意力,沒有留下時間讓人們消化和思考文化體驗,這是過量活動的一個重要缺陷。此外,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原因,它可以用一個術語來說明:自我表現意識(self-consciousness)?! ∈紫?,現代社會關注并且喜歡用語言表達與藝術文化相關的問題。文化藝術是一個詞語,意思是聲譽和金錢。紐約州參議院有一個文化產業(yè)專門委員會,這肯定不是唯一一個。私人基金和公共基金從經濟這個角落里涌進流出;長期以來,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對忽視其特殊利益團體的做法憤憤不平。自我表現意識溢于言表。我們努力從事藝術活動,刻意形成審美行為,而統(tǒng)計數字收集者也緊隨而來。假如一位來自外星的訪客——在校園或者某個藝術聚會上——問任何一個信息靈通的美國人:請告訴我,在這個國家中,我如何去找到高雅文化的證據?他得到的回答很可能是,去我們的高等院校吧,當然,也可看一看許多著名的博物館、圖書館、音樂協(xié)會,讀一讀我們的文學季刊。我可以相當確定地說,大學會是首先被提到的,而且我敢肯定,那位提供信息的人會一一列舉機構,而不是個人或者著名團體——那些自我選擇出來的人群?! ]有說出的假設是,在這些學術機構和其他機構中,相關負責人是有修養(yǎng)的男女,能夠向一個陌生人描述今天西方文化的狀態(tài)。這一點說起來似乎有理,然而我認為,這位來自遠方的客人在了解的過程中會再三感到失望。他會發(fā)現,這些異常聰明的人——常常是學識淵博的人——信奉一種特殊藝術的理念,致力于相關學術研究、表演理論或者批評理論,具有管理事務的實際能力,但是,他們一門心思地忙于處理文化事務,沒有在這個過程中——或者在事務之外——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如果在交談中出現所選范圍之外的話題,這位謙虛的對話者可能說:哦,關于這個問題,你得去見瓊斯,那位搞音樂研究的(或者羅賓森,那位搞版畫和雕刻管理的;或者史密斯,我們這里搞戲劇的人)?! ≡诖?,我并非只是重復專業(yè)化這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我所指出的是專業(yè)化所隱含的,但是很少被人注意或者表達的某種東西,那就是,通過專業(yè)化,文化被委托給專家了;文化已經不再是其分享者用來完善自己精神的財富了。一個顯而易見的后果是這種碎片化:大家都在譴責,沒有人采取實際行動。專家把一個小題目當做自己的領域——而且一輩子都是興趣或眼界狹窄的人。但是,通過這種文化委托,藝術和人文學科的重要性被轉移到一個新的場所中。這些美好事物的價值不再是給人們的頭腦和內心帶來的直接影響;它們的價值在于作為職業(yè),作為謀生手段,作為榮譽標識,作為被銷售的商品,作為文化產業(yè)的組成部分。 有人可能會覺得,我錯誤地表述了現狀的某些部分。但是,真實的情況是,任何人都可能分享文化;實際上,在若干方面,業(yè)余愛好者腳下的道路是容易的,暢通的。但是,在那些守護者所提供的幫助及其鼓舞人心的例子影響之下,業(yè)余愛好者很快又變成一名專家,一名代表。畫作收藏家是關于其藏品的信息源泉;室內樂演奏家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弦樂四重奏曲的文獻;一名簡·奧斯丁的愛好者很快成為公認的小說解讀名家——但是他卻幾乎沒有聽說過狄更斯。類似情形也出現在對芭蕾舞、電影、雕塑和建筑的愛好之中;或者從交叉角度看,出現在對古代、中世紀、其他世紀、風格和流派的愛好中。人們顯示出來的這類愛好幾乎不屬于文化范疇;它并不是為了自我修養(yǎng);更確切地說,它是社會學意義上的個人癖好,一種休閑活動,近似于當棒球球迷。這兩種消遣活動都形成相同的事實性知識的大量堆積,這類人的心態(tài)是守財奴式的,目的在于賣弄學問。有一點很能說明問題:據說有300多個學會,每一個專門研究一位作家,其成員幾乎是清一色的業(yè)余愛好者,他們進行研究,召開會議,就一些學術問題進行商談,而且——肯定——出版業(yè)務通訊。
媒體關注與評論
這是最后讓我們感到慰藉的東西:只要人類存在,文明和它的所有產物也會以萌芽方式存在。文明與我們的文明并不是同一個東西,重建國家和文化——無論是現在還是在其他任何時候——是我們的本性中不可或缺的東西,比渴望和悲嘆更有吸引力?! 趴恕ぐ蜖栙潯 「绱蟮拿淌贘acquesBarzun,原籍法國,專治近世歐洲文化史,對音樂、文學、繪畫無一不通,對當代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各種發(fā)展,也極留心注意,可說是當代極少數擁有讀者的通人之一。在他看來,文藝復興以來的西方文化,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發(fā)揚光大的“現代主義”文藝這個階段,到今日可算已告一段落。這四五百年人類史上最光榮的一頁,已成過去。將來是否是新黑暗時代的到臨,或者是新的藝術、新的文化的創(chuàng)生,照Barzun看來,要看人類自己的努力了?! 闹厩?/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