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11 出版社:浙江大學 作者:吳秀明主編 頁數:共12冊 字數:3402000
Tag標簽:無
前言
有人將文化比作一條來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來的河,這是說文化的傳統(tǒng),通過縱向傳承和橫向傳遞,生生不息地影響和引領著人們的生存與發(fā)展;有人說文化是人類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載體、方式和方法,這是將文化作為人們代代相傳的生活方式的整體。我們說,文化為群體生活提供規(guī)范、方式與環(huán)境,文化通過傳承為社會進步發(fā)揮基礎作用,文化會促進或制約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的發(fā)展。文化的力量,已經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人類文化演化的進程中,各種文化都在其內部生成眾多的元素、層次與類型,由此決定了文化的多樣性與復雜性。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來源于其內部生成的多姿多彩;中國文化的歷久彌新,取決于其變遷過程中各種元素、層次、類型在內容和結構上通過碰撞、解構、融合而產生的革故鼎新的強大動力。中國土地廣袤、疆域遼闊,不同區(qū)域間因自然環(huán)境、經濟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建構了不同的區(qū)域文化。區(qū)域文化如同百川歸海,共同匯聚成中國文化的大傳統(tǒng),這種大傳統(tǒng)如同春風化雨,滲透于各種區(qū)域文化之中。在這個過程中,區(qū)域文化如同清溪山泉潺潺不息,在中國文化的共同價值取向下,以自己的獨特個性支撐著、引領著本地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從區(qū)域文化入手,對一地文化的歷史與現狀展開全面、系統(tǒng)、扎實、有序的研究,一方面可以藉此梳理和弘揚當地的歷史傳統(tǒng)和文化資源,繁榮和豐富當代的先進文化建設活動,規(guī)劃和指導未來的文化發(fā)展藍圖,增強文化軟實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輿論力量;另一方面,這也是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研究中國文化、發(fā)展中國文化、創(chuàng)新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如今,區(qū)域文化研究日益受到各地重視,成為我國文化研究走向深入的一個重要標志。我們今天實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其目的和意義也在于此。千百年來,浙江人民積淀和傳承了一個底蘊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這種文化傳統(tǒng)的獨特性,正在于它令人驚嘆的富于創(chuàng)造力的智慧和力量。浙江文化中富于創(chuàng)造力的基因,早早地出現在其歷史的源頭。在浙江新石器時代最為著名的跨湖橋、河姆渡、馬家浜和良渚的考古文化中,浙江先民們都以不同凡響的作為,在中華民族的文明之源留下了創(chuàng)造和進步的印記。浙江人民在與時俱進的歷史軌跡上一路走來,秉承富于創(chuàng)造力的文化傳統(tǒng),這深深地融會在一代代浙江人民的血液中,體現在浙江人民的行為上,也在浙江歷史上眾多杰出人物身上得到充分展示。從大禹的因勢利導、敬業(yè)治水,到勾踐的臥薪嘗膽、勵精圖治;從錢氏的保境安民、納土歸宋,到胡則的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從岳飛、于謙的精忠報國、清白一生,到方孝孺、張蒼水的剛正不阿、以身殉國;從沈括的博學多識、精研深究.到竺可楨的科學救國、求是一生;無論是陳亮、葉適的經世致用,還是黃宗羲的工商皆本;無論是王充、王陽明的批判、自覺,還是龔自珍、蔡元培的開明、開放,等等,都展示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蘊,凝聚了浙江人民求真務實的創(chuàng)造精神。代代相傳的文化創(chuàng)造的作為和精神,從觀念、態(tài)度、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上,孕育、形成和發(fā)展了淵源有自的浙江地域文化傳統(tǒng)和與時俱進的浙江文化精神,她滋育著浙江的生命力,催生著浙江的凝聚力,激發(fā)著浙江的創(chuàng)造力,培植著浙江的競爭力,激勵著浙江人民永不自滿、永不停息,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不斷地超越自我、創(chuàng)業(yè)奮進。悠久深厚、意韻豐富的浙江文化傳統(tǒng),是歷史賜予我們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們開拓未來的豐富資源和不竭動力。黨的十六大以來推進浙江新發(fā)展的實踐,使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與國家實施改革開放大政方針相伴隨的浙江經濟社會持續(xù)快速健康發(fā)展的深層原因,就在于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傳統(tǒng)與當今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就在于發(fā)展先進生產力與發(fā)展先進文化的有機結合。今后一個時期浙江能否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繼續(xù)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對文化力量的深刻認識、對發(fā)展先進文化的高度自覺和對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工作力度。我們應該看到,文化的力量最終可以轉化為物質的力量,文化的軟實力最終可以轉化為經濟的硬實力。文化要素是綜合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文化資源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資源,文化素質是領導者和勞動者的首要素質。因此,研究浙江文化的歷史與現狀,增強文化軟實力,為浙江的現代化建設服務,是浙江人民的共同事業(yè),也是浙江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使命和責任。2005年7月召開的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作出《關于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決定》,提出要從增強先進文化凝聚力、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增強社會公共服務能力人手,大力實施文明素質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護工程、文化產業(yè)促進工程、文化陣地工程、文化傳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八項工程”,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加快建設教育、科技、衛(wèi)生、體育等“四個強省”。作為文化建設“八項工程”之一的文化研究工程,其任務就是系統(tǒng)研究浙江文化的歷史成就和當代發(fā)展,深入挖掘浙江文化底蘊,研究浙江現象,總結浙江經驗,指導浙江未來的發(fā)展。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將重點研究“今、古、人、文”四個方面,即圍繞浙江當代發(fā)展問題研究、浙江歷史文化專題研究、浙江名人研究、浙江歷史文獻整理四大板塊,開展系統(tǒng)研究,出版系列叢書。在研究內容上,深入挖掘浙江文化底蘊,系統(tǒng)梳理和分析浙江歷史文化的內部結構、變化規(guī)律和地域特色,堅持和發(fā)展浙江精神;研究浙江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的異同,厘清浙江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和相互影響的關系;圍繞浙江生動的當代實踐,深入解讀浙江現象,總結浙江經驗,指導浙江發(fā)展。在研究力量上,通過課題組織、出版資助、重點研究基地建設、加強省內外大院名校合作、整合各地各部門力量等途徑,形成上下聯動、學界互動的整體合力。在成果運用上,注重研究成果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充分發(fā)揮其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chuàng)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的重要作用。我們希望通過實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努力用浙江歷史教育浙江人民,用浙江文化熏陶浙江人民,用浙江精神鼓舞浙江人民,用浙江經驗引領浙江人民,進一步激發(fā)浙江人民的無窮智慧和偉大創(chuàng)造能力,推動浙江實現又快又好發(fā)展。今天,我們踏著來自歷史的河流,受著一方百姓的期許,理應負起使命,至誠奉獻,讓我們的文化綿延不絕,讓我們的創(chuàng)造生生不息。2006年5月30日于杭州
內容概要
《郁達夫全集》(共12卷)是“浙江文獻集成”工程中的一套叢書,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重點項目,由浙江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與郁達夫家族組成《郁達夫全集》編纂委員會,共同編纂。全集在以往郁達夫文集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很多新的內容,郁達夫后代提供了郁達夫生前未發(fā)表的許多作品,如小說卷的第一篇文章《雨夜巢》。該文章為郁達夫早期試作,創(chuàng)作于1919年2月到4月間,原稿一直由郁達夫原配孫荃夫人珍藏于富陽,現由郁達夫長媳(郁天民夫人)陸費澄女士謄清提供。 郁達夫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為自己編撰全集的現代作家,生前曾自編有七卷本《達夫全集》(1927—1933年間陸續(xù)編定出版)和近十萬字的《達夫自選集》(1933年);1935年后,又分類編訂出版了《達夫日記集》、《達夫短篇小說集》、《達夫游記》、《達夫散文集》等,在現代出版史上可謂獨樹一幟。 本套《郁達夫全集》包括小說、散文、文論、雜文各二卷,詩詞、譯文、書信、日記各一卷,是其時收錄郁達夫作品最全、可信度最高的版本。
書籍目錄
第一卷 小說(上) 兩夜巢(斷片) 圓明園的一夜 附:圓明園的一夜(譯文) 銀灰色的死 沉淪 胃病 南遷 茫茫夜 懷鄉(xiāng)病者 空虛 血淚 孤獨(短?。〈撼薄〔墒墶∈\蘿行 青煙 春風沉醉的晚上 秋河 落日 離散之前 人妖 薄奠 秋柳 十一月初三 寒宵 街燈 煙影第二卷 小說(下) 過去 清冷的午后 微雪的早晨 祈愿 迷羊 二詩人 逃走 在寒風里 紙幣的跳躍 沒落(斷片) 楊梅燒酒 十三夜 蜃樓 她是一個弱女子 馬纓花開的時候 東梓關 遲桂花 碧浪湖的秋夜 瓢兒和尚 遲暮 唯命是從 出奔第三卷 散文第四卷 游記 自傳第五卷 日記第六卷 書信第七卷 詩詞第八卷 雜文(上)第九卷 雜文(下)第十卷 文論(上)第十一卷 文論(下)第十二卷 譯文
章節(jié)摘錄
午前十時下了一天雨,他們一團的人,大家都急急的跑回來了。去午后三點二十三分發(fā)車時間還遠得很,他們一團都想把這二三點鐘的工夫好好兒的用一用。所以一回到旅館,他們就交頭接耳的評起旅館內下女的顏色來。一位肥先生說:“阿春舉止端莊,不像底下人的樣子?!币晃皇蓍L的先生把胡須一摸,歪了眼睛,對肥先生說道:“你喜歡她么,我替你做媒吧?!币晃幻嫔S蒼的先生便接著說道:“這樣你就可以以媒人的資格,上她家去玩去,你倒真會發(fā)明呢?!边@邊一群,那邊一簇,說說笑笑,無非是這一類的言語。一位年輕的陽明崇拜者,長身闊步,來往在他們中問,或者說說明治維新時候的支離的事跡,或者說說現在日本的政治狀況,一舉一動總有一點陽明的臭味帶著。然而真正的陽明的大度,他卻從來沒有提出來過。前人所說的畫虎不成,大約就是指我們這一位謹潔少年說的了。不多一忽,下女成群結隊的搬進午膳來,諸先生都圓著眼,拱著了手,跌坐在房間的四周的壁下。下女搬完了膳,就一個一個的替他們盛飯,盛完了飯,下女端坐在房間中央,靜靜兒的看他們吃。有一個十八歲的下女也同另外下女一樣,跪在他們一團的人的前邊。替他們一團的幾個人盛完了飯之后,她便悄悄的把四周的人看了一看,她的眼光同他們一團的人的眼光相遇的時候,她總不忘記裝出一種巧笑出來。她看完了一遍之后,她的頭便低下去了。一時面上忽然顯出一種桃紅色來,好像在那里追懷往事的樣子。她的水嫩的眼睛同三春天的芍藥一般正想滴露水的時候,坐在她前邊的一位老先生,忽然咳嗽了一聲,把左手拿的一只空碗,對她擎了幾擎,大家都對那老先生笑起來,那下女漲紅了臉,也笑了一笑,便把那老先生的飯盛了。那十八歲的下女,正坐在他們一團的面前,在那兒追思往事的時候,去那旅館十五里路的一問西洋茶館里,也坐著一個二十四歲的,頭發(fā)種種,戴著一副金絲眼鏡的少年,在那兒出神。他本來也是他們一團的人的故鄉(xiāng)的人。因為來外國住了多年,所以他的外貌競被外國人同化得一絲不剩。然而他的丹心一片,還是同六年前的小孩兒的心跡一樣,不過比徑前寬了一些,長了一些而已。當前夜接到他們一團來的電報的時候,他的心里一下子喜了,一下子怒了,競起了一次大大的革命。后來因為同他同學的同鄉(xiāng)二人(一個就是那陽明崇拜者,一個是一個牛乳顏色的半開化的文明人)硬要他去,他便換了衣服跟他們二人上車站去接他們的一團。他們三人的學校去火車站足有十六七里路,所以走走足要二點鐘工夫,他們三人未動身之先,忽然因為議論救國的事情起了一場爭論,因此,去到半路上的時候已竟是九點鐘了(他們一團是十點鐘到),那發(fā)種種的少年便主張說與其上車站去不如直接上旅館去看他們的一團,陽明學者不贊成他發(fā)的議論,牛乳色的半開化的文明人已經贊成了,所以陽明學者也只能跟他們二人先上旅館去。從他們三人的學校到旅館(旅館在車站的近邊,去車站不過一二里路)雖有十四五里路,然而走了六里路之后,更入市內的公園,從此起便可以乘了市內的電車上旅館或上車站去。他們三人到了公園,便乘了電車上旅館去。到旅館~問,他們一團的人還未到著,看看已竟是十點鐘的光景,那發(fā)種種的少年才肯主張再上車站去,陽明學者,便同得勝的將軍一般,面上堆著冷笑,奚落他們二人起來,他們二人(發(fā)種種的少年同乳白色的未開化人)也看那陽明學者不起起來,三人的中間竟起暗潮來了。他們三人上車站去一看,人稀得很,電燈的光黃黃的射在車站前邊的空地上面,陽明學者大踱步的進了車站,去問警察,那發(fā)種種的少年便同那牛乳色的未開化人跑開了。發(fā)種種的少年同乳白色的半開化人,因為多曉得外國話,多曉得些外國事情,所以他們兩人最怕被人曉得他們是中國人,因為陽明學者的容貌舉止以及他的言語,無一不帶有中國人的氣味,所以他們二人看見那陽明學者去問警察的時候便跑開了。依他們二人說起來,在外國地方把中國人的短處顯出來,就是同不愛國的人一樣,就是最大的國恥。所以他們二人最恨的事就是與鄉(xiāng)下新來的土老兒作一處。
編輯推薦
《郁達夫全集(共12卷)》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